2002年5月1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企业:无信要付大代价
——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述评之四
本报记者 李丽辉
  企业无信危害无穷
  日前,广州工商机关将18家失信的“科技公司”逐出市场,吊销了这些企业的营业执照。这些所谓的“科技公司”打着科技的幌子,发布虚假广告,骗取客户签订加工热水器、测电笔、珍珠领带、声控开关、洗衣粉等合同,收取客户3000元—5000元不等的合同保证金、定金、技术培训费。然而,在“回收”客户的加工成品时,却对客户百般刁难,强行没收客户的保证金、定金,使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下岗职工、待业青年和农民上当受骗,被骗金额累计逾千万元之多。
  一些企业不讲信用,假冒伪劣、偷税漏税、骗汇逃债等行为在许多地方普遍存在,严重背离市场诚信原则。比如,有的企业利用经济合同骗买骗卖,制造推销假冒伪劣商品,在办理公司登记时虚报注册资本,提交虚假证明,采用欺诈手段获取公司登记资格等。有些企业,借了一家银行的钱来还另一家银行的贷款,企业表面上运转得不错,实际上连利息都付不起。
  最近,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等单位开展了“企业信用:现状、问题及对策”专题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企业信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拖欠货款、税款、贷款,违约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以及披露虚假信息、质量欺诈、商标侵权、专利技术侵权和价格欺诈等。
  企业失信,不但给市场经济秩序造成混乱,而且给社会经济发展也带来不小的危害。有关研究证实,我国一些企业因为信用不高乃至失信,导致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约6000亿元人民币。在今年的“两会”上,有关企业信用问题的提案议案数量之多、呼声之高出人意料。
  惩罚无信要动真格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商品的生产者和服务的提供者。企业不讲信用,给市场经济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应依靠法律的力量和制度、政策来约束信用关系各方面的行为,尽快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加大失信者的成本,让失信者付出惨重代价,才能够有效制止企业失信行为的蔓延。
  前不久,上海10家企业因涉嫌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假出资等违法行为被工商部门吊销了营业执照。根据有关规定,这些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经理将会被列入上海工商管理部门的“黑名单”。北京、青岛等地的工商管理部门也建立了企业信用警示系统,凡是违反法律法规,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将被列入“黑名单”,这些人在几年内将被禁止登记注册新的企业或在其他公司当法人代表。
  过去,企业违章违法,其劣迹外人难以知晓。有了“警示系统”,社会各界可以了解与其交易的市场主体是否有不良记录。建立并向社会开放企业的信用信息系统,有利于形成企业信用约束机制,使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失去市场活动的机会和空间。这对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水平,保障市场经济有序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信用是企业的生命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的公正,市场的效率,市场的完善,参与市场竞争的合法权益,都需要信用的支持和保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指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影响着企业的商誉;商标代表着企业的信用,诚信和信用就是企业的市场形象,就是金钱。我国企业替外商加工一个玩具只赚几元人民币,外商拿到国际市场上可以赚几十美元甚至上百美元,这是为什么?人家卖的不仅是产品,还有企业信用,这里面包括资本信用、商业信用、知识产权、管理技术等。加入WTO后,国内企业更是亟待补上“信用”这一课。最近,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了520家“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这些企业入选条件相当严格,比如,必须连续8年以上获得“重合同守信用”称号,对外签订合同的履约率要达到100%,在同行业中效益较好,无经营性亏损等。这是国家工商总局结合工商行政管理职能,鼓励企业增强信用观念、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国家工商总局表示,今后将不定期向社会公布“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名单,并对这些企业在年检、商标、广告、经营范围、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相应的鼓励。让守法企业尝到甜头,让违法企业付出代价,才会有更多的企业不敢违法,有更多的企业自觉守信。
  提高企业诚信水平,目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提升企业经营者的商业道德素质,在企业和全社会树立讲诚信的公德意识;积极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实行企业信用公示制度,增强企业的信用观念,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信用即财富的共识和理念等。只有当讲信用成为大多数企业的自觉行动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够真正地走上规范有序发展的轨道。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央行开展单笔大额不良贷款检查
 查处违规责任人员一百一十四名
  本报北京5月16日讯 记者田俊荣报道:为了解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大额不良贷款风险状况及形成原因,防范贷款过度集中形成的风险,督促商业银行完善内控制度,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中国人民银行近期组织开展了对工、农、中、建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大额不良贷款的专项检查。
  这次检查,人民银行共派出28个检查组,150名人员,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118个机构截至2001年10月末,涉及223户企业的277笔、单笔余额在1亿元以上,共572.8亿元不良贷款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果表明,单笔大额不良贷款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银行内部管理薄弱因素占22%,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因素占43%,宏观政策调整和市场环境变化因素占35%。检查发现,银行对单一客户授信额度过高,未能有效控制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贷款无效担保,银行资产保全力度不足等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
  为加强监管,严肃法纪,人民银行对在贷款管理中有违规行为的114名银行工作人员依法提出了处理意见。其中移交司法机关15人,开除13人,撤职6人,记大过3人,记过19人,警告18人,免职5人,降级4人,其它处罚31人。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院士咨询被纳入国家重大工程决策程序
  本报讯 记者朱剑红从国家计委获悉: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在国家重大工程科技问题方面的咨询作用,推进重大工程科技问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根据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决定,国家计委制定了《关于将院士咨询纳入国家重大工程科技问题决策程序的意见》并付诸实施。
  据介绍,国务院有关部门一直高度重视发挥两院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咨询作用。近年来,国家计委多次委托两院组织院士,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以及重大工程的科技问题,如青藏铁路建设、三峡工程、“十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重大科学工程项目、高技术产业发展重大专项等,提出咨询意见。两院院士提出的许多意见,得到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已经被决策部门采纳、实施。实践证明,院士咨询对于推进国家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的日益显现,国家重大决策中科技问题的比重加大,对院士咨询的需求不断增加,院士咨询越来越重要,同时,对院士咨询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院士咨询被纳入国家重大工程决策程序,将更充分地发挥院士的作用,使两院真正成为国家的科学思想库。
  据了解,院士咨询的范围及内容,是指围绕对关系到国家长远利益、影响全局、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等重大问题、需要建设的重大工程开展的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科技咨询活动,如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磁悬浮列车等以及重大产业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专项发展计划和重大专项;国家科学技术政策和法规等。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我国将对废旧家电回收利用进行立法
  本报北京5月16日讯 记者费伟伟报道:国家经贸委已拟定《关于建立家用电器回收利用体系工作方案》,牵头成立了废旧家用电器回收利用体系工作协调小组。并成立立法起草小组,着手制定《废旧家用电器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有关家电的报废标准《家用电器安全使用年限和再利用通则》也在研究制定中。
  国家经贸委有关负责人士说,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促使废旧家电及时报废回收处理,是在建立管理体系过程中需要从法规(管理办法)、政策、机制等方面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难题。国家经贸委欢迎有关专家、学者、家电制造商、消费者和回收利用企业就《管理办法》提出意见和建议。
  另据介绍,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玻璃六大类废旧物资的年回收量已突破5000万吨,年回收总值已逾450亿元。报废汽车年回收量达40多万辆。2001年废旧轮胎产生量达4000万—5000万条。迫切需要将回收利用工作尽快纳入法制化轨道。为此,国家经贸委已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列入国务院颁布的法律规划,目前正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起草。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我国林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将大力推进五个历史性转变
  本报讯 记者夏珺报道: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雷加富日前指出,以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为标志,我国林业建设进入了以贯彻生态效益优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新的历史阶段。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雷加富向与会的中外记者通报了我国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情况。他说,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改善生态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入新世纪,我国政府更加重视生态建设,决定投资几千亿元,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这六大工程的实施,不仅对我国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也是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贡献。
  雷加富表示,新阶段的林业建设,将贯彻生态效益优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指导思想,加快发展,大力推进五个历史性转变:由以产业为主向以公益事业为主的转变;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转变;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的转变;由采伐天然林为主逐步向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由部门办林业向社会办林业的转变。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一季度走私案件明显下降
  本报北京5月16日讯 记者杜海涛从海关总署获悉:今年一季度,全国海关保持打击走私的高压态势,共立案走私案件2883起,案值23.39亿元,均比去年同期下降9%。但是,价格瞒骗、伪报瞒报走私犯罪活动明显上升。
  海关统计显示,今年,长期以来作为打击重点的进出口贸易渠道走私和海上偷运走私案件下降明显。一季度,海关立案的进出口贸易渠道走私案449起,同比下降26%;海上偷运走私案883起,下降5%。这表明大规模走私继续得到有效遏制。但是,一季度海关调查部门共立案价格瞒骗案件22起,案值8006万元,逃税1224万元,案数和案值分别上升29.4%和25.6%,其案值已占立案案件案值的近1/3。据分析,这种情况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开始实施《WTO估价协定》,建立估价新模式有关。针对不法分子转变方式,寻求新的走私手法的苗头,海关总署已做出相应部署,确定将打击价格瞒骗、伪报瞒报等走私犯罪活动作为今年打私行动的重要方面。此外,一季度海关还加大文物、毒品等非涉税走私案件的查处力度,并取得显著成效。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我国将制定《木材节约代用管理办法》
  本报北京5月16日讯 记者费伟伟报道: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木材资源短缺问题,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国家经贸委将组织制定《木材节约代用管理办法》。
  全国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表明,到1998年,我国仅有森林15894.1万公顷,人均只有0.12公顷,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木材蓄积量124.88亿立方米,人均不足1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
  据介绍,我国木材目前缺口占需求量的45%,预计到2005年缺口将占58%。因此,抓好木材节约代用工作意义重大。1980年到2000年,我国累计节约代用木材2.86亿立方米,相当于同期全国商品木材量的1/4左右,相应减少森林消耗10亿立方米。2001年木材节约代用已达2000万立方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