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青少年性教育:薄弱局面亟待改变
  本报记者 王淑军
  长期以来,青少年的性教育在教育体系中长期被限制在低层面上,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性话题还是一个禁区。然而,随着近些年来婚前性行为的增多、性病和艾滋病的低龄化趋势、少女怀孕的增加等问题的出现,青少年性教育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在前不久举行的中英青少年性教育研讨会上,专家认为改变目前的薄弱局面、加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已势在必行。
  形势严峻不容回避
  在去年北京市的“两会”上,150名政协委员提交的一份关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调查报告曾让许多人吃了一惊。调查显示北京市未成年人性科学和性健康的知识相当贫乏并缺乏正确认识:有48.8%的中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认可态度,其中有9.9%的学生甚至认为一见钟情就可以发生性行为;32.8%的学生认为高二以后没有异性朋友,会被同学瞧不起;34.5%的男生和40.5%的女生不知道淋病是性传染病;许多青少年甚至不知道月经来潮或遗精意味着什么……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上,竟有11.2%的男生和3.0%的女生承认曾经从黄色书籍和光盘中获取性的信息。专家指出,北京的状况,只是全国青少年性教育现状的一个缩影。
  今天,青少年性教育滞后与性问题突显的矛盾,相对我国目前的青少年人口群体现状更显严峻。对此,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肖扬认为原因有三:一是量大,近13亿人口中,10-20岁的青少年达3亿多,每年约有2000万人进入性成熟期;二是近50年来,由于我国青少年性成熟的年龄平均提前了两年,导致从性成熟到结婚的相隔时间达到10年以上,从而增加了这段时间内性经历的不确定性;三是对婚姻、家庭和性行为的理解和观念急速变化,呈现更加开放和个性化的趋势。
  青少年处于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阶段,他们经历着性发育的剧变,对自身生长发育的变化充满好奇,有“性”幻想和冲动,这期间一旦发生问题若没有及时给以引导,便极易导致挫折感,造成社会问题。
  性教育薄弱亟待改善
  青少年性知识的缺乏及观念的偏差,反映了当前青少年性教育的相对滞后和薄弱。
  首先,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本当起主要作用,但实际情况不尽如人意。有关专家认为,近20年来,虽然青少年性教育在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开展了某些教育倡导与课程设置,但是普及面仍很低且全国发展不平衡。在整体的教育体系内,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性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课程设置中唯一涉及相关知识的只有初三时的《生理卫生》,且介绍的也只是简单的生理发育知识,没有涉及性伦理、性心理等重要的内容。由于没有基本的课程体系保证,再加上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导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性教育发展的极不平衡。
  其次,社会上仍存在的一些性观念误区,不少家长的观念陈旧,造成社会和家庭性教育的缺位,也是导致性教育薄弱的重要原因。胡佩诚把这种观念上的误区归纳为三点:一是无师自通论,认为青少年对性知识会随着发育自然而然地了解,不必予以教育;二是教唆行为论,认为“不讲学生不知道,讲了反而吓一跳”,搞不好会收到教唆的反效果;三是简单无用论,认为性知识无须更多的了解,其内容简单,而且于青少年成长无益。
  而与教育状况形成反差的是,今天的青少年对性教育的要求却越来越高。据全国妇联研究所1995年和2000年青春期教育需求评估调查显示:70%的青春期少女“非常希望了解生理发育知识”;在小学五年级女生中,渴望与异性交往的已达25%,到初二则上升到68%;即使在闭塞的山村中学,也有51%的学生认为从学校得到的性教育知识“太少”或“太晚”。上海医科大学对该市中学生的调查也显示:82%的学生认为性健康教育很有必要,53.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青春期教育单调乏味。
  那么,如何有效地改变当前的青少年性教育的薄弱局面?
  今天怎样进行性教育
  “第一要务是必须转变观念”,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陈一筠认为,首先应当明确性教育指的是什么,不仅仅是性生理、性心理及预防性病、防止少女怀孕等基本知识,还应包括性别意识、男女平等、两性交往及爱情、婚姻等更丰富的内容,而正是这方面却很少被认识和实践。
  其次,性教育作为知识普及和指导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价值观,进而影响其态度和行为必须给予特别强调。比如性是人生命中自然而健康的组成部分;性有肉体和心理的层面,也有社会的、伦理的和精神的层面,各因素的统一才是健康的;任何性行为都是有后果的,每个人必须对相关行为承担责任;青少年有权得到包括避孕知识在内的性健康知识,以便“知情选择”等等。一系列结果表明,性教育不仅不会破坏孩子的纯真,而且会推迟性行为的开始,初次性行为时更可能较为理性。
  东方华禹文化交流中心负责人、青少年教育专家范丽华和胡佩诚则强调,青少年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形成三位一体的协调机制。
  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是孩子学习性知识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责任把培养孩子的性价值观作为他们成长过程的一部分,然而当代父母多数没有接受过正式的、系统的性教育,性知识贫乏、观念陈旧,当务之急是家长需补课。
  学校应发挥性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一方面以制度化的方式,把有关内容渗透进各类课程当中,要以性生理与性心理作为基础、性道德与性法律作为重点,并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另一方面要使性教育体系化,从纵向上,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在学前、小学、中学、大学各个阶段,由浅入深、分层次的进行。
  对于社会,一方面要做好社区教育,社区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生命细胞,要加强在社区环境中的各种性健康服务与咨询及相关机构建设,如青少年之家、少女之家、青年中心、开办展览,为社会青少年提供一系列重要的性健康教育渠道,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作为有着巨大传播威力的大众传媒也要负起责任,杜绝不健康的内容,为孩子构造一个文明向上的信息文化环境。


第7版(教育)
专栏:

用爱唤回失落的心灵
  ——记长春市希望学校自主人格教育
  本报记者 李忠春
  吉林省长春市希望学校本着“扶贫扶志、扶上成材之路”的办学宗旨,坚持“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用人格去影响人格,用爱心唤起信心”的教育思想,自主人格教育取得了卓著成效。
  针对一些学生中存在的孤僻、狭隘、封闭、冷漠等性格弱点,学校领导认识到:希望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固然需要物质资助,但是如何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学校的老师们认为,教育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去爱每一个贫困孩子。“城市晚报希望班”的李鹃同学原来比较自卑,学校和班里的老师便从各方面给了她真挚的爱,使她重新找回了自信,享受到同其他孩子一样的教育。
  爱在这里迸发、融化,类似李鹃的经历还有很多,演绎出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学校第七届希望班同学入学时,成绩与全区其他学校比只能算中游,但经过一学期的自主人格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刻苦努力,到上学期结束时,该班的成绩已经达到了全区一流水平。
  2001年12月18日这一天,学校礼堂上演了让人激动的一幕:当学校领导和老师纷纷向爱心基金会捐款的时候,500余名学生自发地募捐,也向爱心工程献上了一分赤诚。
  科学地开展活动有益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对家境贫困的学生更应当重视。为此,学校组织了各类球队、乐器班、美术书法班等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活动的不断开展,孩子们培养了竞技精神和团队精神,也喜欢沟通了,乐于参与了,心胸开阔了,视野宽广了,集体荣誉感更强了。在去年全市举行的健美操比赛中,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编排、配乐的体操表演名列各校榜首。


第7版(教育)
专栏:治教之道

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理性思考
  卓立
  目前,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仍大量存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被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学习方式。
  “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的教学,决不能再是封闭式的单纯授受模式,它应该是开放的、综合的、多元的,有助于学生多方面智能发展的体系。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乐学、活学”,达到“学实、学活”的目的,是我们当今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正是解决这一重大课题的一种尝试。探究性学习主要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同时,探究性学习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使学生的多种智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通过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我们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研究课堂方式的改革,而且还在于研究怎样培养会学习的人,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怎样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
  实施探究性学习,要创设和谐的氛围。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勇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贯彻“民主原则”、“无错原则”、“激励原则”等等。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条件,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创设轻松活泼的校风和人际关系。这正是多年来我们实施“和谐教育”所追求的。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探究性学习不能绝对化,一方面不可能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小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另一方面探究能力的根基还在于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探究性学习并不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相抵触,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一方面在校本课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在全校一至六年级开设专题研究课,学生自选的课题涉及方方面面。比如“儿童观看动画片的倾向”、“濒危动物保护”、“北京的胡同”、“北京的门墩儿”等;另一方面是在所有课程中贯彻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会学、善学和思维创新;研究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准备状态等等。我们总结了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法,那就是:诱发情趣、重视参与;提倡质疑、鼓励创新;倡导合作、激活思维;扩大视野、积极探究。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发现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孩子们各方面素质得到和谐发展。


第7版(教育)
专栏:

外语授课 敢为人先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金融系主任陈庆柏教授剪影
  本报记者 董洪亮
  用英文讲授专业课,是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金融系的特色,也是一个创举。为此,系主任陈庆柏教授和同志们进行了大量的筹备工作。
  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就需付出更多的心血。专业课用英语来讲,谈何容易。教材、师资队伍、学生整体英文接受能力等等都是挑战。陈庆柏敢为人先,他哪儿来的胆量?
  胆量来自于厚实的学养和充足的底气。陈庆柏1965年毕业于对外经贸大学英语系,曾担任外经贸部领导的翻译和联合国大型会议的同声传译;还先后两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和艾克斯特大学进修并讲学。其间,他比较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的法律和经济知识,特别是《公司法》、《合同法》以及金融、票据、证券方面的法律。回味那时的学习,他说“受益匪浅”。
  谈起全英语授课的金融系,陈教授谦逊地说:“这应该归功于曲校长的远见,还有徐进前、袁丹两位副系主任的努力。一个好汉三个帮嘛。”世界各国的交往在加快,最近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社会更加需要既懂专业又精通外语的人才。语言文化大学的决策和行动,出手不凡,的确迎合了时代的潮流。
  现在,金融系有60个学生在读。一年来,陈庆柏和徐进前、袁丹一班人已经编写出《金融函电与对话》、《证券投资学》、《货币银行学》、《外国银行法》等5本英文教材,另有5本教材即将出版。金融系已有8位能用英语讲课的专、兼职教师。系里开设的专业课一律用英语讲授,师生在课堂上一律用英语交流,所用的参考资料也全部用英文编写。
  得知语言文化大学金融系的举动后,对外经贸大学一位80多岁的老教授对陈庆柏倍加赞扬,认为这条路走对了,最终会得到广泛的承认。西南财经大学有关方面也主动与语言文化大学金融系沟通,计划进行一些合作。
  为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陈庆柏正在筹建现代化的图书报刊资料室,包括订阅昂贵的英文《金融时报》,还要建立金融英语视听室。金融系积极寻求与国外院校的合作办学,已经和澳大利亚、加拿大的相关大学达成合作意向。
  金融系成立一年来,面对种种困难,陈庆柏教授从容、乐观。他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经过我们的团结和努力奋斗,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第7版(教育)
专栏:教海月谈

农村义务教育的生命力何在
  文喆
  多年来,我们强调农村义务教育要“有用”,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这无疑是对的。但是,我们对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理解过于狭隘,失之片面,以为农村教育就是要为农业服务,为农村孩子回乡务农服务。
  实际上,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全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村教育不但应该为农业产业化服务,而且应该为农民的产业转移服务,为农民及其子弟从事二产、三产、四产服务,从长远说,应该为减少传统意义的农业人口服务。13亿人口,9亿人搞饭吃,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农业人口的转移,一种是盲目流入城市,成为零散无目标的流动人口,成为只能在城市中从事纯体力劳动的后备大军;另一种是有计划、有准备地转移,使转移出来的农民成为有技术、高素质,而又能吃苦、能够迎接风险挑战的产业劳动者,城市或小城镇建设的有生力量。在一定意义上,农村教育的成败,就取决为哪种转移方式服务的选择。当我们的农村教育能够有计划、有目标地帮助农民子弟实现后一种转移时,当农村学校不但可以为部分学生争得深造机会,而且可以帮所有学生学会职业发展技能,走出农村是有竞争力、有较高素质的初、中级技术工人、职业劳动者,回到农村,是懂科学、会经营的农业产业劳动者。农村的教育还要担心辍学问题吗?
  所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力量,又来自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来自农村教育的职教普教结合与全面创新。不去努力创造适应农民需要的教育,就不会有有生命力的农村教育,也不会有真正受农民欢迎的农村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真正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大力推动农村教育改革,大力推动教育创新,农村义务教育才会真正成为“有用”的教育、有保障的教育。


第7版(教育)
专栏:

“春晨小学”校长和她的学生们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仓丰路废品交易市场南侧一个废弃的鸡饲料厂,有一所特殊的小学——“春晨小学”。学校的教室是两间破旧的小屋,学生是来自城市“垃圾部落”的34名孩子,最大的10岁,最小的5岁。这所“小学”是由2000年毕业于石家庄医学专科学校的商浪筹办的。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商浪辞掉了工作,在2002年2月办起了这所“春晨小学”,她既是“校长”,又是老师。昔日满脸灰尘、在垃圾堆上疯跑的孩子们有书读了。(附图片)
  1、商浪在简陋的教室里给孩子们上算术课。
  2、商浪在为学生辅导功课。
  3、商浪(右)在一个四川籍的学生家家访。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数码传真照片)


第7版(教育)
专栏:

汇聚英才 出谋划策
——记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
高书国
  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如何?加入WTO对我国教育有哪些影响?怎样看待可持续发展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日前,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召开第五届理事会暨学术报告会,专门研讨这些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为报告会发来了贺信。
  研究会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郝克明研究员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成立于1984年,已成为有较大影响的学术组织,聚集了一大批教育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教育领导管理干部。研究会紧紧围绕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教育发展战略问题,进行协作攻关,开展学术交流,曾组织和参与多项国家重大和重点课题研究,为教育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智力支持。
  “战略”一词最早用于军事上的策划与谋略,后来引入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教育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依据政治、经济、环境和人口、自然情况,对教育发展的长远趋势和对策进行研究。研究会最近研究的问题有,2003年至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加入WTO后的教育发展对策,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开放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战略研究虽然立足国内,但要放眼世界。研究会秘书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介绍,研究会经常组织专家学者到国外考察,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同时,研究会的专家们深入西藏等艰苦的基层,调查研究,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对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他认为,在社会转型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尤为重要。新世纪我国教育将有大的发展,可以说,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任重道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