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青海:拯救青海湖湟鱼
本报记者 禹伟良
  我国第一大咸水湖——青海湖,以盛产学名为“青海湖裸鲤”的湟鱼和栖息着近5万只各种水鸟的鸟岛而享誉海内外。曾几何时,“马过布哈河都能踏死一片湟鱼”的盛况,如今却落到了“即使成吨的大拖网撒下去也就是百十来斤个头越来越小的鱼”的衰败境地。
  有一组数字为证:20世纪60年代初期,青海湖湟鱼的资源量稳定在7.5万吨左右,70年代下降到5万吨,80年代后期锐减为1.2万吨,到90年代中期仅为..75万吨,只相当于60年代的1/10。“或许到了我们的孙子、曾孙一代,就真的见不着活着的湟鱼了!”一位和湟鱼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青海湖“老渔政”忧虑地说。
  “救命鱼”的厄运
2001年7月,在青海湖入湖河流沙柳河,仅17公里长的河道内堆满了500吨死去的湟鱼。目击者形容道:“都堆积成一尺多高的‘白色长廊’了,弥漫着呛人的鱼尸腐臭味。”
  导致湟鱼惨死的直接原因是在入湖河流拦河筑坝、引水灌溉。每年春夏之交,青海湖中的产卵亲鱼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沿入湖河流溯流而上产卵,尔后再洄游入湖。而此季节也恰是环湖周围农田灌溉之时。随着拦河坝压闸引水灌溉,造成坝的下游断流,滞留下游的产卵鱼便会大批死亡,而上游河水连同产卵鱼被引入农田,无法洄游,被抢捕一空。拦河坝成了湟鱼的地狱门。
  专家们说,造成湟鱼资源濒临枯竭的深层原因,是人类对其产卵场所的严重破坏。近年来,青海湖流域草场超载放牧、大面积开垦耕地、拦河筑坝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青海湖湖面水位以平均每年9.6至12.7厘米的速度下降,从而造成湟鱼产卵场缩小,产卵鱼群因水浅不能进入各河道产卵场产卵繁殖。例如,由于拦河筑坝,布哈河目前的产卵河道只有60公里长,较之筑坝前减少了70公里。
  而过度捕捞和滥捕亲鱼使濒临枯竭的湟鱼雪上加霜。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不知道有多少青海人靠湟鱼代粮挨过了死亡线。“救命鱼”从此也厄运缠身——偷捕滥捞猖獗。在湟鱼最大的两个产卵场所——布哈河、沙柳河上,产卵季节随处可见拉着网眼只有指头粗的渔网的人们在疯狂捕捞湟鱼。对生长速度慢到10年才长到500克、相对繁殖力低到平均28.75粒/克的湟鱼来说,日趋严重的过度捕捞和偷捕滥捞,岂能不使其“香火难续”?
  据青海省水产局赵依民局长介绍,处于青海湖整个生态系统核心地位的湟鱼,其资源的衰竭,不仅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及渔业种质资源的重大损失,而且将导致整个青海湖生态系统的崩溃,最终使青海湖从“高原明珠”沦落为“死湖”。湟鱼资源的急剧下降,也严重破坏了青海湖“鱼鸟共生”的生态平衡。调查显示,以湟鱼为食的青海湖鸟类资源种类及数量均呈下降趋势,斑头雁、棕头鸥、鱼鸥和鸬鹚这4种大型水鸟的数量已较1982年分别下降了74.19%、66.75%、89.71%和60.55%。
  开始拯救行动
  新世纪,青海省政府庄严宣告:从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10年内,青海湖封湖育鱼!禁止任何单位、集体和个人到青海湖及湖区主要河流及其支流湟鱼产卵场所捕捞湟鱼;禁止任何单位、集体和个人以任何方式收购、偷运、储存、贩卖湟鱼;禁止湟鱼及制品在市场上销售;宾馆、饭店等不得加工销售湟鱼。同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青海湖渔业水域所属产卵场、繁殖区和洄游河道建造拦河闸坝、引水渠道、水库等水利工程;禁止向青海湖及其支流排放污染物,违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与此同时,青海省有关执法部门加大了对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日前,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水上公安局捣毁了一处位于青海湟中县多巴镇丹麻寿村的湟鱼加工窝点,查获一批湟鱼,为青海封湖育鱼以来查获偷运湟鱼数量最多的一次。据了解,从今年1月以来,青海省渔政总站、省水上公安局环湖各派出所共查扣偷捕偷运湟鱼车辆8辆、摩托车16辆、自行车13辆,没收销毁渔网200盘。偷捕滥捞湟鱼的嚣张气焰得到遏制。
  但是,业内人士也坦言,偌大的一个青海湖——300多公里的湖岸线、4000多平方公里的湖面,让不足百人的执法队伍保证青海湖湟鱼“零捕捞”,显然是不现实的。
  封湖育鱼给湟鱼提供弥足珍贵的休养生息之机,但并非保护濒临枯竭的湟鱼资源的治本之策。
  为此,青海正在酝酿和实施一连串青海湖渔业生态修复方案。
  ——今年,青海湖环湖周围将完成退耕面积22.1万亩,到2003年,青海湖周围的41.6万亩耕地将全面完成退耕还湖(草)。
  ——近期,对已修建的拦河大坝要补建放水节制闸,严禁在布哈河、沙柳河、哈尔盖河、泉吉河、黑马河等河流上新建拦河大坝。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青海还将斥资上亿元,今明两年内实施六大青海湖渔业生态环境工程:旨在达到年放流幼鱼2000万尾目标的青海湖裸鲤人工增殖放流站扩建工程,环湖渔政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青海湖裸鲤产卵场的疏通工程,青海湖水域环境监测站建设工程,兴建3000平方米的工厂化封闭循环养殖车间、亲鱼培育面积400亩的青海湖裸鲤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青海省已作出规划,将用30年时间,斥资50亿元人民币,治理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青海省环保局一位官员说,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实施后,可以有效保护青海湖区珍稀濒危物种,使生物多样性增加,高寒生态系统更趋稳定。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袁玲:列车就是我的家
本报记者 李忠春
  去年底,在长春列车段十大岗位标兵的评选会上,长春列车段2071/2072次列车长袁玲以满票当选。不久前,记者跟车进行了采访。
  过去,袁玲是工人,拿的是列车员的工资,干的却是列车长的活,但她却无怨无悔。1992年,袁玲当车长,但她还一直拿的是平均值。段里凡是给袁玲的一次性奖金,她一次也没拿过。这些奖金被她或用于集体活动,或用于奖励贡献较多的乘务员。
  在他们那个班组,今年49岁的袁玲是年龄最大的,但每次乘务入库最早的是她,干活最多的还是她。乘务员说,袁玲事事干在前头,我们最服的就是她!去年调图前,这趟车还是慢车,由于开车时间早,到点时间晚,列车的基础卫生只能在行车中间干,袁玲为了让乘务员集中精力为旅客服务,便同业务员把这个活包了下来。
  袁玲深爱着自己的同事,爱得是那样真挚而深切!这趟车没有餐车,袁玲每年秋季都要腌上几十公斤咸菜,全车的同事们每次出车都能吃到她带来的可口的小菜。袁玲熟记每个同事的生日,赶上值班,袁玲总是要以不同的方式向大家表示祝福,深情地说上一句“祝你生日快乐”!
  今年39岁的于辉,自参加工作起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上“花班”。到处碰壁后,又经家人劝说,终于醒悟过来,想好好上班,但哪一个列车长都不愿意要他。怎么办呢?情急之下想到了袁玲,“对,我就奔着她去!”袁玲不仅接纳了他,而且以大姐的胸怀关心着他,将近一年时间,于辉一天也没耽误工作,他负责的12号车厢,管理得井井有条,旅客们称他是一个手不离抹布的人。于辉变了,变得连他的家人都不敢相信。
  像于辉这样的人,在袁玲这趟列车上不止一个,别的车上不要的后进职工,被袁玲一个个接了过来,在他们袁大姐的感召和教育下,一个个又由后进变成了先进。
  袁玲最感欣慰的事就是旅客的满意和笑脸。她给列车定了这样一些规矩,列车出库前暖管和座席下不能有杂物,出库时必须水开壶满,始发后必须给旅客送一遍水,无论什么原因,乘务员都不能与旅客吵架。这趟列车的旅客多半是农民、商贩和一般职工,查补票和为旅客服务是一对天天都要发生的矛盾,而袁玲却处理得很艺术。
  优质的服务换来的是稳定的上座率和实实在在的效益。自袁玲当车长至今,她所领导的班组运输收入始终在本线领先,职工月均收入比其他的班组高出一二百元,袁玲所在的班组在全段51个班组中连续5年排在首位。
(附图片)
  袁玲(左三)在为乘客服务。(李忠春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迪庆“木头财政”成历史
榆社穷村下山山变绿
  本报昆明4月30日电 记者张帆报道:长期依靠“木头财政”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曾因天然林禁伐而出现发展困难的局面,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如今他们已彻底改写了历史:不仅成功培育了旅游支柱产业,生物产业也初具规模,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01年全州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0亿元,财政收入达69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8.93%和19.49%。
  1998年执行天然林禁伐后,面对财政收入急剧下滑,州里果断决定,以“香格里拉”为核心品牌,培植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1年全州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12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8.83亿元,和1995年相比,分别以每年35%和41%的速度增长。全州从业人员6.37万,拥有星级宾馆32家,以梅里雪山、白水台、萨马阁为代表的一批国内精品旅游景点已拥有了相当的知名度。
  旅游的发展加快了农民的脱贫进程。去年全州农民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0.63%。
本报太原4月30日电 记者安洋报道:最近,记者在山西省榆社县马安村采访时看到,一户又一户的人家正在忙于往山下的南翟管村搬迁,村民们说:“那里有水有地有新房,是个生活的好地方”。与此同时,来自山下的4位荒山荒地的承包者,正在忙于整地、挖坑、植树。“计划一年发展1万亩”,人离山绿,是这个县3年来移民扶贫中的新举措。
  榆社县12万农村人口中,有4万人散居在160个偏僻的山庄窝铺,大多自然条件恶劣,生存环境很差。根据当地的实情,县里采取“穷村下山”的移民办法,解决他们的生存和致富问题,现全县已有30个贫困村的2829户人家下山乔迁新居,获得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其中已有700多户通过种大棚、种药材、搞运输等一跃成为富裕户。
  穷村下山后,丢下的荒山秃岭并未被抛弃,为了使这些地方尽快着绿,县里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有识之士承租荒山荒地,上山种草种树,营建“绿色银行”。全县已有72人上山投资创业,种植经济林11万亩、生态林5万亩,种草9万亩。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重庆巴南区全力保障再就业
  本报重庆4月30日电 4月22日,重庆市巴南区320名下岗职工,手持该区再就业技能服务中心颁发的结业证书和介绍信,喜滋滋地与重庆吉力电装品厂签订了再就业劳动合同。至此,该区在近一年内已为3000多名下岗职工找到了就业岗位。
  该区目前共有下岗职工、失业人员1.4万人。区里与部门、镇街签订了再就业目标责任书,发动社会上一切力量为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找“饭碗”。重庆第六毛纺织厂下岗工人梁红得到了一个工资并不很高的工作,可她万万想不到,这一工作却是该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一位副局长得罪了亲戚后为她找来的。
  该区还筹集资金360多万元,建起再就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劳动力市场。再就业技能服务中心为下岗人员提供40多个项目的就业培训,劳动力市场天天为下岗失业人员发布就业信息,每周举办一次现场招聘会。他们还到区外甚至国外为下岗职工找“饭碗”,目前已在新疆、黑龙江、广东等地建立起了劳务输出基地。
  培育再就业重点企业和建立企业空岗申报制度是该区扩大再就业的又一举措。他们从全区企业中筛选出重庆宗申摩托车集团等35家管理规范、效益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帮扶,这些企业每接纳1名下岗职工,将获得由财政提供的1.5万元贴息贷款。今年以来仅重庆吉力电装品厂就吸纳下岗职工400多人。
(崔佳 田荣盛 赵正荣)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东西南北中

陕西秦始皇彩绘兵马俑与游客见面
  本报西安4月30日电 记者郑少忠报道:闻名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日前向海内外游客展出了精心“装点”后的彩绘兵马俑,两个约1.2米高、身披铠甲、头挽发髻的彩色跪射俑陈列在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一楼大厅。
  秦兵马俑作为秦始皇帝的陪葬军队,在制作之初都是通体彩绘的。但在两千多年的漫漫岁月中,秦俑经历了焚毁、坑体倒塌和多次山洪冲刷等变故,出土时大多数陶俑表面的彩绘已损失殆尽;即使残存有彩绘,其保存状况也不好。5月4日至8日,秦俑博物馆还将展出极为罕见的绿脸陶俑。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东西南北中

昆明查获走私光盘生产线
  本报昆明4月30日电 记者汪波报道:近日,昆明海关查获了一起走私进口光盘生产线案件。
  3月24日,昆明海关所属打洛海关获取情报称,有一批机器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非设关通道巴达走私入境。当晚23时,海关查获了由4辆卡车和1辆皮卡车走私入境的所有车载机器设备共计13台套,为日生产能力8万张以上的光盘生产线,其价格约为700余万元。该案偷逃关税168.8万余元。西双版纳海关已对此案立案侦查。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欢乐的石塘镇
  4月29日,因石头路、石头屋、石头山而闻名于世的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沸腾了。数万名游客聚集渔村小镇,感受由小镇渔民们自编自演的节目及当地的民俗风情。
  图①男人们表演的《大奏鼓》,让初到石塘的客人,感受到渔村特有的风情。
  图②编织渔网是渔村妇女们的必修课。
  图③欢乐的渔村。(江勇兵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编后

愿湟鱼悲剧不再重演
  短短的30多年工夫,青海湖的湟鱼资源竟锐减九成,濒临枯竭,并危及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人类竭泽而渔的愚蠢行为,其后果岂止是鱼的生存危机?
  为抢救濒危的湟鱼,青海不得不出狠招:封湖育鱼,毁坝疏流,退耕还湖还草,人工增殖放流……补牢之举诚可赞,但最根本的保障,还是要让全社会树立起牢固的生态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愿湟鱼悲剧能唤醒我们的良知。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来信

道路崎岖狭窄 安全难以保障 慎去百色乐业天坑旅游
本报记者 郑盛丰
  近日,广西百色地委宣传部长周炳群专门来到记者所在驻地,要求记者在有关媒体上帮助发布:近年千方百计发展旅游业的广西百色地区,在今年“五一”黄金旅游周即将到来之际,要求旅游者缓到百色乐业县大石围天坑。
  周炳群部长说,乐业大石围天坑被发现以来,以其奇特而充满天然和野趣的景观,引起中外旅游者的浓厚兴趣。据旅游部门从旅行社等渠道了解到,今年“五一”期间有意游览乐业大石围天坑的游客将达2万—3万人,但大石围天坑及乐业县全部接待床位只有1000多张。加上从广西首府南宁经百色到乐业大石围天坑约有500公里路程,其中的200多公里山路崎岖险要,路窄坡陡,如此大量游客同时涌入,接待和安全都很难保障。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近日也发出预警,要求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前往乐业县的客流量,特别是禁止计划外旅游团及个人擅自进入。
  据悉,为满足广大游客对乐业的旅游需要,百色地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部门正加大对这块旅游宝地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相信不久之后,险峻原始的乐业大石围天坑,将拥有更好的接待能力,让更多的中外游客便捷地观赏这朵旅游“奇葩”。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榆社穷村下山山变绿
本报太原4月30日电 记者安洋报道:最近,记者在山西省榆社县马安村采访时看到,一户又一户的人家正在忙于往山下的南翟管村搬迁,村民们说:“那里有水有地有新房,是个生活的好地方”。与此同时,来自山下的4位荒山荒地的承包者,正在忙于整地、挖坑、植树。“计划一年发展1万亩”,人离山绿,是这个县3年来移民扶贫中的新举措。
  榆社县12万农村人口中,有4万人散居在160个偏僻的山庄窝铺,大多自然条件恶劣,生存环境很差。根据当地的实情,县里采取“穷村下山”的移民办法,解决他们的生存和致富问题,现全县已有30个贫困村的2829户人家下山乔迁新居,获得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其中已有700多户通过种大棚、种药材、搞运输等一跃成为富裕户。
  穷村下山后,丢下的荒山秃岭并未被抛弃,为了使这些地方尽快着绿,县里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有识之士承租荒山荒地,上山种草种树,营建“绿色银行”。全县已有72人上山投资创业,种植经济林11万亩、生态林5万亩,种草9万亩。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东西南北中

广西拍卖“旅游大篷车”冠名权
  本报南宁4月30日电 记者罗昌爱报道:广西“旅游大篷车品牌”冠名权4月25日在广西南宁市实行公开拍卖,广西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以280万元胜出,获得了“2002年广西旅游经贸大篷车”冠名权。
  从1999年到2001年的3年里,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分别以汽车、火车和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组成有政府有关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团体及媒体参加的“广西旅游大篷车”,行程数万里,赴全国23个中心城市、200多个景点进行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轰动。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东西南北中

汕头510个特困家庭喜圆住房梦
  本报汕头4月30日电 记者侯伟生报道:4月29日,广东省汕头市举行第三批公租房抽签大会,参加抽签的1200多户居住在特危房的“双困(经济困难、住房困难)户”、“无房户”,有510户幸运者喜圆住房梦。至此,汕头市去年以来共为1449户特困户解决了“住房难”问题,近7000人直接受益。
  另据了解,汕头市今年还将安排第四批公租房抽签活动。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公路通畅蕲春活
杜若原 柯朝群
  4月10日上午,江西吉安的3名个体司机在湖北蕲春装好3车乳猪准备启程。此时,蕲春县交警大队长管和平匆匆赶来,询问3位司机,车进蕲春可曾遇到不便和“三乱”。3位异乡司机高兴地说:“蕲春的路畅通了,我们可以放心来拉乳猪。”
  其实,这几位司机是蕲春的熟客。前几年由于蕲春交通事故多,路上“三乱”严重,他们后来不敢来蕲春拉乳猪,致使蕲北山区乳猪严重滞销,山区村民蒙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现在路畅人安,外籍货车越来越多,蕲北山区的乳猪销路一年比一年好。
  蕲春县地处大别山区腹地,境内地形复杂,国道、省道干线多,线路长,车流量大,流动人口多,车辆堵塞,交通事故频发,车匪路霸猖獗。人民群众强烈要求改善交通环境。1998年初,蕲春县公安局副局长管和平兼任交警大队长后,向县委、县政府立下军令状:“创建平安大道,促进经济发展,让人民群众满意。”
  蕲春交警大队决心从“四危”(危险驾驶员、危险车辆、危险路段、危险人员)管理入手,仅1999年就公开处理交通肇事驾驶员25名,吊销驾驶证29人;对全县165名危险驾驶员采取收回驾驶证、重新路考合格后才允许上路驾车;对危险车队车辆采取坚决措施,仅2000年就扣留车况严重破乱的无牌无证“黑车”47辆,送到物资部门予以报废;对危险路段,会同交通部门一道进行维修整改。
  蕲春交警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以此确保交通顺畅。从大队长到普通民警,人人都要签订路段安全责任状并与工资挂钩。交警大队在公路沿线上和重点路段设立站点、报警点,增加执勤巡逻流动密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对车匪路霸露头就打。同时,为了规范交警执法行为,交警大队聘请驾驶员担任警风监督,公开承诺对外籍过往车辆,无明显违章,一律不准拦车罚款;对明显违章的处罚,无大队长审核签字,视作无效罚款,一律退还驾驶员本人。
  大道平安百业兴。三年前,一名外商来蕲春作投资考察,车到蕲春境内发生交通堵塞,外商连忙打道回府。今年1月,这名外商听说蕲春交通秩序大为改善,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来到蕲春,所见所闻,深受感动。他不仅决定投资办厂,而且还带来了5名投资伙伴。平安大道的创建给蕲春农民带来商机,过去檀林、张榜、大同、向桥等山区乡镇的干菜、山货、药材、水果等不少农产品因交通不畅烂在山中,如今外地客商纷纷进山来收购农产品,当地一批又一批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