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短论苑

  抓住机遇 规避风险
  林汉川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且机遇大于挑战。
  中小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有利因素主要有:其一,加入世贸组织将使一批生产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的中小企业获得更多打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其二,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加快,这将缩小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能力差异,减少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其三,加入世贸组织将增强中小企业改制的紧迫感,促进中小企业的改制步伐;其四,加入世贸组织,可以使我国中小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实战”中进一步学习世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促进其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和不利因素主要有:其一,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价格低、质量好的国外产品大量进入,短期内将使我国一些中小企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其二,市场“游戏规则”的透明化,将使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很大一部分乡镇企业所具有的本地化优势逐步消失;其三,高科技中小企业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将直接面临国外同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巨大冲击;其四,加入世贸组织后,那些尚未改制的、传统的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由于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低下、企业素质低和经营机制僵化等问题,其生存和发展将更加困难。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我们应抓住机遇,规避风险,迎接挑战,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一方面,中小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情况、新变化,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努力提高企业的自身素质和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主要是: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监督、指导、服务工作;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法律支持体系,让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享有同等的待遇;为中小企业提供可靠的融资渠道,取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不合理限制,对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优惠贷款等,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创业与发展;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经营诊断及指导、技术开发、营销对策等服务,增强它们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第9版(理论)
专栏:短论苑

  提高素质 应对挑战
秦志华
加入世贸组织后,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形势对我国企业职工的素质提出了严峻挑战。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当带领广大职工振奋精神、积极应对,把挑战变为机遇,并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职工队伍。
  提高思想素质。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甘居一隅、知足常乐是没有出路的。严峻的形势要求企业职工特别是经营管理者必须具备更为崇高的理想。企业是一种经济组织,但它是社会经济的一部分;成功的企业应该获取利润,但它绝不仅仅是一台赚钱的机器。企业的发展是企业全体职工的共同事业,体现着全体职工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在这里,“实业报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一句空话,而应是贯穿于全体职工实践的主旋律。只有以这样的理想和抱负来凝聚企业职工,才能使广大职工不管在企业顺利还是艰难的时候,都始终保持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
  提高文化素质。职工良好的文化素质是企业内在活力和发展后劲之所在。加入世贸组织,使企业直接面对知识经济的压力,直接面对国际市场规则的考验,直接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风险。这一切,决定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再也不能单凭经验管理企业;广大职工也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文化素质,才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掌握适应时代要求的生存和发展本领。
  提高道德素质。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加入世贸组织,企业面对的消费者、投资者以及整个社会环境都将不断发生变化,企业只有通过对所有利益相关者承担起应负的责任,才能赢得信誉、赢得市场。企业的责任靠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去落实,而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来自他们对消费者的关心,对投资者的承诺,对社会的责任。这一切,都离不开职工道德素质的提高。
  提高法律素质。企业是市场主体,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能否真正把握和有效运用市场规则,决定着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为了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广大职工必须在较短时间内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国际市场竞争。这不仅是一个熟悉和掌握规则的过程,更是一个转变观念和遵守与运用规则的过程。所以,提高职工的法律素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


第9版(理论)
专栏:

  农村市场化: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习近平
  主要观点
  ●农村市场化是突破制约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挑战、开创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有机连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帮助农民顺利进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为重点,着力培育和提高市场主体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两个方面的作用,健全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对弱质农业的保护,扩大农业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切实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需要正确处理借鉴国外经验与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农村市场化与工业化、城市化,政府“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等关系。
  农村市场化,是指农村中的一切经济活动以市场为中心,建立起市场体系健全、运行机制完善、市场关系规范、市场竞争有序、宏观调控有度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将市场机制和市场行为贯穿、渗透于农村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深入研究、积极推进农村市场化,对于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挑战,开创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农村市场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百业农为本,农兴百业兴。在今天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业能否兴旺发达起来,与农村市场化密切相关。
  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是新世纪之初突破制约农村改革和发展瓶颈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其他各项改革措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起来,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货往哪里卖、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而这些问题都与农村市场化紧密相关:不断增产的农产品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卖得出去,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只能从市场中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靠市场进行合理配置来实现有序转移。由此可见,只有加快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才能有效突破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进一步开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是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所带来的挑战的关键性举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业是受影响较大的产业,如何趋利避害,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紧迫课题。我国农民人均占有土地、资源数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业自身积累能力弱,生产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市场综合竞争能力不强,无论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还是农村社会组织形式,都需要进行深刻变革。解决好这些问题,最关键、最根本的举措就是大力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提高农村市场主体的素质,使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
  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动力。农村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它同农业的工业化、科技化、可持续发展和技术装备的现代化等,都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村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也提高不了。同时,农村市场化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持久动力。农业只有通过市场竞争,才能加快发展和提高,才能实现产业化、科技化和技术装备的现代化。
  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工作重点
  农村市场化的深刻内涵和新世纪之初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决定了现阶段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有机连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帮助农民顺利进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为重点,着力培育和提高市场主体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两个方面的作用,健全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对弱质农业的保护,扩大农业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切实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这一思路,当前应围绕以下几个重点来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
健全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是加快农村市场化的基础性工作。在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应以专业批发市场为重点,在主产区和主销区发展一批设施完善的大中型批发市场,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方面,应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重点,抓好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以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为重点,加快农村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建设;把开拓农用生产资料市场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小城镇建设等结合起来。
  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运行机制。应从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市”两个方面,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运行机制。在深化改革方面,通过深化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和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产品成本控制机制、市场供求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在依法治“市”方面,进一步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创造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
  着力解决好分散经营的农民顺利进入和不断拓展市场的问题。在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大多数仍然是家庭农场,这说明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与农村市场化并不矛盾,土地制度不是农民能否顺利进入市场的决定因素,关键的问题是能否建立起将分散经营的农民与大市场紧密连接起来的“桥梁”。在发达国家,这样的“桥梁”是各种类型的专业协会和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这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应把筹建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大力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基础上,立足各地实际,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引导农民建立专业协会及各种合作组织,并积极引导小规模的农民流通中介组织,通过合作和联合,发展成为上规模、上档次的流通服务组织。
  切实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力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增强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为此,首先要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其次要认真研究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和需求特点,以及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消费习惯,按照国际质量标准和进口国的习惯来组织生产和销售,形成一批标准化生产、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名牌农产品。
  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重要关系
  借鉴国外经验与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的关系。
  各国国情不同,决定了农村市场化发展的道路不会完全相同。发达国家大多数走的是剥夺农民土地,通过实现工业化、城市化来带动农村市场化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大,显然不能等到工业化、城市化实现之后再去实现农村市场化;我国有8亿多农民,人均耕地少,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我国地区间自然资源、气候环境、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差异很大,发展很不平衡。基于这样的国情,如果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不仅会进一步扩大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使现代化建设成为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还会出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沦为城市贫民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加强小城镇建设,在农村和中小城镇就地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今后,我们要继续走好这条城镇和农村共同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路子。
  农村市场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农村市场化与工业化、城市化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工业化的大规模集中生产拉动城市化向前发展,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城市化所产生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又反过来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是工业化的“推进器”;农村市场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密不可分,一方面农村市场化的发展能够促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可以为农村市场化拓展空间。我们应深入研究和把握工业化、城市化、农村市场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
  政府“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各级政府必须提高按照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办事的能力,不能越俎代庖,包揽应由市场、企业、农民去做的事情,要“有所不为”;同时,各级政府要承担好对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在这方面不仅要“有所为”,还要“为”得好,“为”得卓有成效。一是在减少审批、加强服务方面“有所为”。各级政府都要按照加入世贸组织和加快农村市场化建设的要求,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审批环节,增加审批透明度,提高涉农部门的服务效率和质量。二是在引导和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方面“有所为”。比如在财力上给予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以一定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对农民生产经营实行先服务、后从农产品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用的服务方式,在帮助农民顺利进入市场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廉洁·威信·影响力
赵奎
  领导者实施领导的过程,从某种角度说就是领导者发挥影响力的过程。领导者的影响力,并非来自他手中的权力,而是靠威信。威信是影响力的基础,是做好领导工作必备的条件。领导者威信的高低由诸多因素决定,突出的业绩、卓越的才能、优秀的品德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无数事实证明,为政清廉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为什么廉洁对于领导者如此重要?因为是否廉洁直接反映着领导者的思想境界,反映着领导者是否正确地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领导者的威信和影响力。老子说,咎莫大于欲得。倘若一个领导者私欲膨胀,那他势必会以权谋私,难以做到公道正派,还谈何威信和影响力呢?古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身正”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端正、勤于政务的态度端正、秉公办事的行为端正,也就是廉洁奉公。领导者要在群众中树立威信,不断增强自己的影响力,离不开“身正”。其身正,才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其身不正,虽有才也对社会无益。现实情况表明,有的领导干部说话办事之所以缺乏号召力,并非因为才智不足,主要是因为“其身不正”。因此,廉洁、威信、影响力,这三者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廉洁是起点、是基础。正如人们常常讲的,一要干净,二要干事,干净是第一位的。
  作为领导者,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始终保持廉洁,确实并非易事,甚至比干几件实事还要难得多。但只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从思想和行为诸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就完全能够做到。
  正确运用权力。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因而在使用权力的过程中,必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切不可将权力视为己有,为我所用。权力具有两重性,可以用来为公,也可以用来谋私,弄特权、搞特殊、以权谋私,必然损害为公的一面。“公生明,廉生威。”心底无私,秉公办事,才能明察事理,做好工作;洁身自好,克己奉公,才能赢得信任,树立威望。说易行难,关键是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政治上严要求,生活上低标准,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严思想政治防线。
  真正淡泊名利。名和利,伴随着每一个人。但共产党人不求虚名,不争浮利。追名逐利,必然心浮气躁;淡泊名利,才能廉洁奉公。一个领导者随着职务的升迁,尤其是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之后,赞扬、恭维之词就会随之而来。面对“热风”,如果放松思想道德修养,失于严格要求,就会滋生名利思想。名利思想是一种精神腐蚀剂,它会使人的事业心消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化,从而导致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久而久之,必然使威信和影响力丧失殆尽。
  永不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任何人都将一事无成。领导者的威信说到底也是建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之上的。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脱离了人民群众。一个领导者要想保持廉洁、树立威信,深入实际、贴近群众是最有效的办法。深入生活,了解群众,体察群众的疾苦,学习群众的长处,接受群众的监督,就会感到肩头的责任,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自觉地不断改造自己。花架子摆得越少,作风越扎实,人民群众离你就越近。和人民群众联系密切了,在政治上就能保持作为党员的本色,各种不正之风也就无隙可乘,从而永远保持廉洁,永远受到群众信赖,威信就会越来越高,影响力也就会越来越强。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占领保险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唐运祥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逐步取消对外资保险公司的限制,国内保险市场正在迎来国际化竞争。城市是当今社会商品流、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汇点,城市保险市场是国际、国内保险机构竞争的制高点。
  尽管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保险业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但应该看到,城市保险市场的空间也在扩大,保险需求扩张的趋势仍将继续发展。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城市保险市场的发展程度还比较低,2000年我国非寿险市场保险深度(保费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0.67%,保险密度(保费收入与总人口数之比)为5.7美元/人,远低于世界非寿险市场保险深度2.95%、保险密度151.9美元/人的平均水平,这表明我国城市保险市场的发展有着广阔的空间。因此,只要我们应对得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力开拓并占领城市保险市场这一制高点,那么,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将是机遇多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
  多年来,我国保险业城市分公司的业务收入与利润一直是保险业经营成果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保险业集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的主要基地。在国内保险市场逐步开放的形势下,城市分公司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遇到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因此,城市分公司要善于汲取现代金融保险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根据我国城市化发展规律和城市经济的特点,准确把握我国保险业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业务发展、管理升级的内在规律,不断推进企业的机构、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培养和使用知识化、年轻化、创新型人才的力度,在高起点上建立适应现代保险企业制度要求的经营机制;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改造内部组织机构,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与决策机制;重组业务、财务、营销、服务流程,建立电子化、高效率的客户服务机制与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市场快速反应能力;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强化内部成本核算,扩大利润空间,增强成本竞争力;改革内部控制体系,革新内部控制技术,准确预测、实时监控、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从而在城市分公司构建起科学化、规范化、高效率、高水平的基础运行平台,把城市分公司建设成为技术先进、管理科学、专家治理的知识化新型组织机构,使城市分公司真正成为引导保险市场潮流的中坚力量。
  未来3—5年将是决定我国保险市场格局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城市分公司将成为各保险公司实施战略竞争与协作的主要阵地,成为各保险公司实施发展战略的主要依托。只要我们顺应当今世界保险业的发展潮流,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发展机遇,以清醒的头脑分析对手的特点,以科学的方法把握市场脉搏,全面推进观念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解决好企业化、市场化经营问题,不断推动经营管理由传统模式向集约化、信息化、知识化方向转变,推动保险公司由简单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企业转变,那么,我国保险业就一定有能力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在与国际同业强手的竞争中,确保现有的主导地位不动摇,业务较快发展的有利态势不改变,从而进入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时期。


第9版(理论)
专栏:短论苑

  探寻企业持续发展之路
杨承训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企业的兴衰大致可分为5种类型:(1)长盛型。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仍长盛不衰,步步登高。(2)起死回生型。虽历经磨难,濒临破产,但经过资产重组等“大手术”,另辟蹊径,重新崛起。(3)挣扎型。好似患了慢性病,只能勉强维持,难以有大的起色。(4)短命型。其兴旺期仅三五年,一时红火,昙花一现,以“人”字形的曲线突起猛落。(5)死胎型。尚未投产就陷入破产,耗资巨大,多属于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为什么在一个相同的市场环境里生存却会有如此不同的命运?这需要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影响企业兴衰的规律性因素,探寻企业持续发展的路径。第一,市场是波动的,有它的周期性。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应当根据市场变化的规律,居安思危,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千方百计地适应和开拓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取得竞争优势。在我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将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所以企业应深入研究世贸组织规则,做学习型企业,迎接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挑战。第二,扩大再生产有它自身的规律,即必须以观念更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为平台,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效率和效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更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产品、工艺的科技含量。将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竞争力,这是很多“长盛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不断获得优势、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第三,企业家素质是一个关键因素。只会“打江山”、不会“安天下”的不是好企业家;只会应对市场顺境、不会应对市场逆境的也不是真正的企业家。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决策者,企业家应苦练内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提高根据市场调研预测市场运行趋势、制定科学决策的水平,放长眼光,避免短期行为。
  此外,企业的持续发展还有赖于健康、有序的宏观经济环境。因此,政府应切实转变职能,不能对企业瞎指挥、乱伸手,而应由直接管理转到提供服务上,千方百计地为企业排忧解难,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9版(理论)
专栏:短论苑

  提高企业供给水平
  吕先声
  当前,虽然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普遍供大于求,但对单个企业而言,市场需求永远是巨大的。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关键是看企业能否有效地提高供给水平。
  企业要提高供给水平,必须花大气力增强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提供适应市场和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应当看到,虽然商品市场整体上有相对饱和的一面,但结构性需求仍有相当大的潜力。潜力在于那些市场有需求而我们的企业往往生产不了、需要从国外进口的商品,如有的纺织面料、高精尖产品等;潜力还来自全国高达7万多亿元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就看企业能不能通过提供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把潜在的购买力变成现实的消费。因此,企业应积极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市场需求,改善、调整产品的供给结构,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企业要提高供给水平,必须下大功夫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面对相对饱和、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及其产品能否占有一席之地,关键看其有没有竞争能力,即产品质量是不是过硬,价格是否有吸引力,服务是不是为消费者所满意。而质量、价格、服务竞争的背后,是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竞争。在现代社会,企业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投入产出体,而是一个经济—技术—社会的合成体,成为整个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因此,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一方面,企业必须注重自身运转与整个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适应环境,不断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经营战略和管理方式,以保持旺盛活力;另一方面,企业要善于学习、运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水平。
  企业要提高供给水平,必须眼睛向内,着眼于主观努力,着眼于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面对国内外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我们只有迎难而上,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只有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及与先进水平的差距,才能奋发有为,迎头赶上。企业扎扎实实地练好内功,“强身健体”,提高供给水平,是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机遇和挑战的有效方略。而市场上大量企业供给水平的提高,也一定会大大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改善消费需求不旺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