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2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携手共图发展
本报驻泰国记者 孙伟
我国与东盟于去年11月达成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共识后,东盟于今年2月初召开经济高官会,就启动中国与东盟自贸区谈判进行了研究。东盟的一些主要国家,如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也随即展开了落实这一计划的研究工作。
  泰国商业部与著名高等学府朱拉隆功大学、法政大学等学术机构联合开展了研究论证工作,并很快拿出了成果。记者近日采访了研究工作的组织者之一、朱拉隆功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颂魄·玛纳朗山博士,请他介绍研究成果和相关的看法。
  颂魄说,他们根据中国和东盟的经济贸易、政治、社会等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运用数字模型具体论证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对各方的影响,认为这一自贸区的建立一定会带来经贸领域的双赢局面。对东盟来说,将使出口总量增长0.95%,其中大米、食糖、纺织品出口将分别增长24.7%、23.1%和9.6%;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55%;投资增长0.83%;社会福利增长29.86亿美元;由于进口原料降价,东盟区域内消费将增长0.46%;植物油、化工、服装等产业也会因中国开放市场而受益。而泰国将从中获得较大利益,出口总量增长1.05%,其中大米、蔗糖、橡胶、纺织品等出口长项将获大幅增长;由于东盟整体对华降低关税,泰国国内消费物价指数将降低0.4%,生产成本降低0.3%;投资增长0.62%;牵动地价上升9.96%。
  而就中国而言,对东盟出口总量将增长2.37%,对美、欧、日等区外国家的出口也会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现而增长约0.4%。由于从东盟进口初级农产品价格降低,将增强中国此类加工产品的出口价格竞争力,中国国内商品价格也因此降低0.17%,国内消费增长0.4%,投资增长0.74%,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6%,社会福利增加17.87亿美元。
  在描述双赢前景后,颂魄也谈到了自由贸易区框架内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东盟在中国低成本农产品的竞争压力下,其长期保持的农产品贸易顺差将减少约1.7亿美元;由于生产要素向高技术、高创汇行业转移,皮革、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天然气等行业也将受到一定冲击。对中国而言,虽然会促进出口,但进口增长将高于出口增长近10亿美元,农业及相关产业的生产和就业形势将可能受到消极影响。
  泰国政府和学术界认为,即使不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和东盟在对外贸易中也会面临来自对方或区外国家的诸多挑战,负面影响会更多。对东盟总体和长远发展来说,自由贸易区所提供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基于这样的评估,他们对自由贸易区持非常积极的态度。相关的研究机构建议,政府应凭借泰中两国良好的政治、经济关系,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主动协调东盟成员国的谈判立场,加速确定谈判内容和规则。在建立自由贸易区过程中,应分步骤实现,各领域谈判协议成熟一项落实一项,不必等待10年后一并启动。
  颂魄认为,中国和东盟之间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合作空间,通过合作将会增强双方的总体竞争力。应逐步改变过去出口战略相似、出口产品和市场趋同、竞争大于合作的局面,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实现优势互补,以便在世界经济形势多变和经济全球化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水到渠成 意义深远
  ——写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即将启动之际
  外交部副部长 王 毅
  2001年11月6日,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召开的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第五次会议上,朱镕基总理与东盟10国领导人达成重要共识:双方将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这是双方领导人高瞻远瞩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中国第一次承诺与他国达成自由贸易安排,堪称中国与东盟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为中国的周边外交开辟了新的局面。
  双方关系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历经风风雨雨,逐渐走向成熟。至1991年,中国与所有东盟成员国建交或恢复外交关系,5年后中国又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1997年,江泽民主席与东盟领导人共同确立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为双方树立了新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双方高层往来频繁,各层次对话活跃,政治互信不断加深。东盟国家对中国态度有了明显转化,普遍认为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东南亚是一个机遇。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的良好势头为双方发展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必要条件。2000年底,在朱镕基总理提议双方探讨如何加强经济联系、提供贸易投资便利后,不到一年,中国—东盟专家组就明确建议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这项建议旋即由中国与东盟高官会审议通过,并在2001年底为双方领导人所批准。可以说,进入新的世纪,中国与东盟关系已形成政治互信与经济融合良性互动的积极态势。
  双方经济合作 发展的必然趋势
  过去10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迅猛增长了4倍,2001年达到400多亿美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把一个更加成熟、广阔的市场展现在世人面前;东盟则加速一体化进程,力求以经济融合迎接各种挑战。中国与东盟正在相互重新认识,在对方经济战略中的地位都显著上升。东亚金融危机期间及其后,双方贸易在逆境中仍以年均约15%的速度增长。但目前,双方贸易额在各自外贸总额中的比重都还不到10%。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在这个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形成一个拥有最多人口和最大潜力的统一市场,不仅会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各自的经济发展与出口增长,也将为人类的进步与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
  双方适应经济全球化 浪潮的必然选择
  资源的全球配置和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是全球化的目标,也是经济发展的趋势。但由于存在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和资源占有的不平等,各国在力图抓住全球化机遇的同时,也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全球化带来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在此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各主要地区都在加紧行动,构筑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地区依托。据统计,世界上的区域经济协定已达成140多个。最近几年,欧洲经济一体化已进入货币统一的高级阶段,美洲已确定要成立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非洲也建立了以经济融合为目标之一的非洲联盟。亚洲国家近年来急起直追,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东亚10+3合作自1997年诞生以来取得迅速发展,成为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合作机制。中国与东盟在10+3框架下率先启动自由贸易区进程,是对东亚合作的重要贡献,必将对东亚地区的融合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既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与历史前进的方向相一致;又应对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符合本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可以预计,中国与东盟做出的这一选择必将推动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各种力量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从而为本地区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有益环境。
  发展中国家团结 合作的积极尝试
  中国和东盟各国发展水平各异,社会制度不同,但同属发展中国家,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面临共同的机遇和挑战。如果双方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形成有效的互补机制,将提升各自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减轻对发达国家市场的过度倚重,从而开创发展中国家互助合作的新典范。中国与东盟将本着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精神和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谈判。中国愿充分考虑东盟内部发展水平不同的情况,对东盟的欠发达国家予以照顾。事实上中国已经承诺向柬埔寨、老挝和缅甸提供特别优惠关税待遇。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即将启动。这一谈判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花费较长的时间。但同时谈判本身也是双方进一步增进了解,加强信任,深化合作的过程。我们对前景充满信心,我们的目标已经确定,那就是达成一个令各方都满意的自由贸易安排,为双方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为亚洲的全面合作开辟新的道路。
  我们一直希望实现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全球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提供这方面重要的实践。我们迫切期待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中国与东盟:合作前景广阔
  ——本报记者专访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
  自去年11月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后,有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问题一直深受世人瞩目。日前,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
  问:您能否介绍一下我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情况?答:近年来,我国和东盟的经贸合作取得了全方位的发展,双边贸易持续增长,双方在相互投资、承包劳务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卓有成效。
  自1995年以来,我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15%以上。2001年,虽然受世界经济不景气及“9·11”事件的影响,我国与东盟贸易仍保持增长势头,全年进出口贸易额达416.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我国出口183.85亿美元,进口232.29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和4.7%。我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6.94%增至2001年的8.2%。东盟现已成为我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我国已成为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截止到2001年底,东盟国家共来华投资17972项,协议外资金额534.68亿美元,占我国吸引外资总额的7.2%;实际投入261.75亿美元,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6%;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共740项,总投资10.91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6.55亿美元;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签订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总金额195.8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24.43亿美元。
  去年11月,朱镕基总理和东盟领导人决定在未来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我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将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合作前景将更加广阔。
  问:从您介绍的情况看,近年来我国同东盟的经贸关系已经发展得很快,那么为什么我国还要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呢?
  答:我国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和东盟领导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为加强双方睦邻友好合作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和东盟经济联系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我国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邻近,发展经贸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双方长期以来形成的睦邻友好的政治关系,也为发展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我国和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发展十分迅速,双方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和工农业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开展经贸合作的潜力巨大。
  目前,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通过建立各种优惠的经贸安排,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已经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政策选择。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去年以来亚洲和世界经济的下滑局面,更凸显了我国和东盟进一步加强经济联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这一背景下,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无疑对于双方实现优势互补、联合自强,开拓新的发展机遇,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增强亚洲国家在国际经贸事务中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我国而言,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有利于加强我国与东盟国家的政治、外交和经贸关系,有利于实现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宽出口渠道,扩大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盟国家是我国西南省区的主要出口市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大大促进这些省区的出口,有利于配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问: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的一件大事,您可否解释一下自由贸易区与我国在WTO中承担的义务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答:作为当前区域经济合作的最主要形式,自由贸易区与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从法律上讲,自由贸易区是对WTO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WTO通过关贸总协定第二十四条和服务贸易总协定第五条认可了这种例外,同时也对自由贸易区进行了必要的规范和约束。也就是说,我国和东盟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必须遵守WTO的一般原则和规则,但在市场准入方面,我们相互给予的待遇,可以比双方在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给予其他WTO成员的条件更加优惠。
  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在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的同时,努力加强与周边邻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WTO倡导的贸易自由化宗旨和目标相一致,同时,它在市场开放程度上比WTO更进一步,这就为双方扩大双边贸易和相互投资,挖掘发展潜力,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和更广阔的空间。今后,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发展,它将与多边贸易体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世界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的良性发展。
  问:我们知道,从去年11月朱镕基总理同东盟领导人宣布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来,双方的官员已经开始了接触和磋商,您能否谈谈目前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
  答:在去年11月的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和东盟领导人已授权各自的经济部长和高官,尽快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自那次会议以后,中国和东盟双方都在积极落实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加紧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的筹备工作。
  为加强双方的沟通,尽快启动谈判,我国已经通过驻外使馆分别与东盟各国的主管部门就自由贸易区问题进行了接触,外经贸部还于今年2月初派团走访了部分东盟成员和东盟秘书处,就自由贸易区谈判问题与东盟方面交换了意见。东盟内部也已召开两次经济高官会,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决定由泰国牵头,东盟各国派代表参加,东盟作为一个整体与中方进行谈判。双方有关官员还利用今年2月在墨西哥城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一次高官会等场合,对谈判的有关安排问题进行了商讨。
  目前,双方已商定于今年5月14日—16日在北京召开第三次中国—东盟经济高官会和第一次中国—东盟谈判委员会会议,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工作级磋商。会议将就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原则、模式、内容、时间框架等问题进行讨论,为未来的谈判制定工作计划。双方官员现正在认真筹备这次会议,以取得积极进展,为今年9月的中国—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和11月的领导人会议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问题上取得实质性成果而做好充分的准备。
  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对双方经济贸易产生重要影响,请您描述一下自由贸易区的前景?
  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将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为中国和东盟带来互利双赢的局面。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的研究分析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106亿美元,增幅为55.1%,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将增加130亿美元,增幅为4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将巩固和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和东盟各自的经济发展,扩大双方贸易和合作规模,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竞争能力。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和东盟将更好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共同迎接挑战,为亚洲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东盟秘书长塞贝里诺为本报专版题辞
  地缘因素让东南亚和中国比邻共存。几个世纪以来,我们彼此间的亲密关系促进了双方领导人和人民之间的交流,也带动了经贸关系的长足发展。
  自1997年以后,在东盟+3框架内,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开始举行。在人类进入新千年之际,这种合作框架成为我们应对东亚地区主要变化与变革的有利机制。
  中国经济的增长与开放对东盟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它将促使东盟国家进一步提高效率和生产率。来自中国和其它地区的日益激烈的竞争将加速东盟的经济整合,创建足以吸引外资的规模经济。东盟自由贸易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
  与此同时,东盟和中国是合作伙伴。去年11月,东盟领导人和中国总理朱镕基签署了双边经济合作的框架文件,计划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赋予东盟新成员国以优惠的区别性待遇和灵活性。双方领导人已任命高官尽早开展谈判以达成协议。
  东盟与中国的合作不仅限于贸易和投资领域。农业、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和湄公河流域开发已被双方领导人确定为优先合作的领域。
  东盟与中国关系的未来是光明的,使其健康发展符合我们共同的利益。
  我非常欣赏贵报组织的中国—东盟自贸区专版,这种宝贵的努力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双赢的选择
  外经贸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亚非部副主任 李伟
  在2000年11月的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决定成立经济合作专家组,探讨包括在中国和东盟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等问题,进一步加强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关系。在这一专家组内,双方又成立了联合研究小组,由5名中方专家和东盟各国1—2名专家组成。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研究小组形成了一份双方均能接受的共同报告,并向双方各自的领导人提交了此份研究报告。2001年11月6日,在文莱召开的第五次10+1领导人会议上,双方领导人根据专家组的建议,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开展更密切的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和发展。
  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中国和东盟就对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设想达成了共识,除了领导人的积极推动外,也说明双方有实现这个愿望的基础。双方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目前,东盟是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2000年,东盟占中国对外商品贸易的8.3%,中国占东盟外贸份额的3.9%。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年均增长约20%。2000年,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395.22亿美元,增幅高达45.3%。在2001年全球经济发展减速的情况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投资和贸易仍保持了显著增长,双边贸易额达416.15亿美元,比上一年又增长5.3%。这充分说明了双方的合作基础和未来的潜力。
  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贸易的集团化是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的成功之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验都已证实了这一点。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与东盟开展深层次合作,将会进一步发展中国同东盟的关系,有助于继续保持自身持续、健康的经济增长。
  任何一个自由贸易协定,都是通过双方消除贸易壁垒,从而降低成本、扩大贸易量、提高经济效率,以促进经济增长。据中国与东盟联合研究小组初步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为22亿美元,对东盟的出口增量为106亿美元。这一数字还只是通过静态模型得出的初步结果,如果考虑到其他动态因素,双方的益处将会不止这个数字。
  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也有利于应对美、欧区域一体化所带来的贸易保护主义。同时,也会给双方在世界经贸事务中带来更大的发言权,并为东亚的经济稳定提供另一重要的机制性支持。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意义绝不仅限于经济本身,还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开放程度和国际政治地位。
  当然,双方建立自由贸易区也有一定挑战。例如,目前中国和东盟一些国家的关税仍然偏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自由贸易区,双方之间的贸易增长很有可能来自于贸易转移;同时由于双方产业结构趋同可能会使竞争加剧,而加剧的竞争也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被迫做出调整;贸易壁垒的消除将会带来一些关税收入的损失。另外,从规模角度来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规模略显单薄;而一般来说,自由贸易区的规模越大,取得的效果也将越明显。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仍不失为一次“双赢”的选择,这是一种长期收益和短期挑战的关系。
  对于即将开始的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谈判,笔者有两点建议:一是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应从开展便利化入手。便利化是指减少贸易和投资的程序,使国际经济交易活动变得更加方便,加快货物、服务、资本的自由流动。近年来,中国与东盟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多,但同时有很多因素也制约着贸易量与投资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双方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受制于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能力,再想在当前阶段扩大贸易、投资,存在很大难度。然而,如果能够在现有的情况下,在近期内着眼于开展便利化,却能够达到很好的贸易投资扩大效果。便利化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技术设施、标准化和政策三类。便利化的实施相对于自由化障碍要少一些,各国的分歧也小一些。
  二是自由贸易区的架构可借鉴东盟自由贸易区业已成形的架构。参考东盟自由贸易区已成形的架构并不意味着中国要加入东盟。只是由于东盟自由贸易区本身的建设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和经验,组织形式也相当完善,采取其主要框架和组织结构,在具体措施上作些微调,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和时间。
  尽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在近期内对中国—东盟的经贸合作不会有太大影响,但这一框架性承诺对提高双方经贸合作的信心十分重要。今明两年将是一个铺垫、积累的过程,随着双方正式开始谈判,并推出具体的措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势作用将会比较明显地发挥出来,预计双方的贸易、投资将会在3年以后出现大规模的飞跃。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合作不断发展,图为中国向印度尼西亚出口的玻璃制造设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中国—东盟关系十年大事记
1991年9月,中国与文莱建交。至此,中国与东盟所有国家建立或恢复了外交关系。同年7月,国务委员兼外长钱其琛首次应邀出席在吉隆坡举行的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始了中国与东盟的对话进程。
  1992年7月,中国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1993年,双方同意建立经贸和科技两个联合合作委员会,并于1994年7月通过换文正式建立。
  1995年,双方开始在高官层次(副部级)进行政治磋商。
  1996年7月,中国由东盟的磋商国上升为全面对话伙伴国,双方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97年2月,双方确定包括五个平等机制的总体对话框架:中国—东盟经贸联委会、中国—东盟高官磋商、中国—东盟科技联委会、中国—东盟联合合作委员会以及东盟北京委员会。
  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首次非正式会议在吉隆坡举行,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此后,双方领导人在每年10+3领导人会议期间定期以10+1形式举行会议。
  1999—2000年,中国与所有东盟成员国分别签署或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双边关系框架文件。
  2001年11月,第五次10+1领导人会议在文莱举行,双方一致同意今后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就新世纪初重点合作领域达成共识。这是中国—东盟关系中又一个里程碑,推动双方关系上了新台阶。
(本刊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