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爱国主义与公民道德建设论坛

  中国共产党人是彻底的爱国主义者
黄如军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千百年来,爱国主义传统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民族的意识、性格和文化之中,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也是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忠实代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谱写了中国历史上最恢宏、最壮丽的爱国主义篇章
  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在近现代中国,爱国主义是同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和时代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者的丧权辱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断,人民饥寒交迫。为了把灾难深重的祖国从危亡中拯救出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但由于没有先进的理论指导和先进的领导力量,中国人民爱国救亡的种种努力和奋斗都失败了。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使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社会政治舞台。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作为中国最先进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工具,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一系列具体纲领,为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指明了正确方向。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时代主题,把爱国主义融入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斗,谱写了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篇章,终于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的悲惨局面,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新时代,并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团结和领导全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使我国逐步走上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之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内外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面临严峻考验的关键时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带领全国人民经受住了各种政治和经济风险的考验,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实现了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推进了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新的伟大成就。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彻底的爱国主义者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
  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为祖国和人民牺牲奉献的宝贵精神和光辉实践,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最高升华和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人是彻底的爱国主义者,不仅表现为她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同时也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人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进行的长期奋斗中所具有的前仆后继、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忠于祖国和人民的牺牲奉献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最高升华和集中体现。
  前仆后继、无私奉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以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都表现出了舍生忘死、前仆后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无畏气概和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那样,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前仆后继,作出了那样大的牺牲。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创业精神。正是靠着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才得以在敌强我弱、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中,最终战胜国内外反动势力;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奋发图强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下,不信邪,不怕压,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赢得了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尊敬。
  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可贵品格,这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其基本点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抓住机遇,把握机遇,不断促进革命和建设事业向前发展,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谋取最大利益。正是这种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使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最高价值。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和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在当代中国,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的中国,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维护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就是要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和聪明才智,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力量;就是要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团结一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心同德谋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紧跟世界进步潮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和根本特征
  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继续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紧跟世界进步潮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深化爱国主义的内容。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世纪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和核心内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世纪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使命,是新世纪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和核心内容。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是解决其他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新世纪爱国主义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生产力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和民族复兴的基础和保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紧跟世界进步潮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但是,世界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这对于我国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既是历史性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同时,适应时代和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9版(理论)
专栏:

  树立新观念 迎接新挑战
  张行湘
  加入世贸组织,不仅使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而且也对我们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情况,迎接新挑战,必须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破除“五种思想”,树立“五种意识”。
  破除茫然无措、消极担忧的思想,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但有些人对此了解不多,研究不够,片面地认为,加入世贸组织就等于立即全面开放市场,国外产品会长驱直入,我国企业将大难临头,因而茫然不知所措,甚至对前途悲观失望。这种思想情绪是无法应对挑战的,更谈不上抢抓机遇。我们必须坚持辩证思维,深刻认识变化中孕育着机遇,困境中潜藏着机遇,危难中包含着机遇,做到处变不惊,临危不乱,迎难而上,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和抢抓机遇的积极心态,勇敢地面对挑战,把压力变为发展的动力,把冲击变为发展的机遇。
  破除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思想,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已经有了很大转变,但仍有一些人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和陈旧观念去思考问题、指导工作。这是制约发展的重要思想根源,也是影响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机遇和挑战的突出思想障碍。加入世贸组织将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们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会比以往更多、更复杂。因此,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彻底摆脱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从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需要出发,突破陈规旧律,拓宽发展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工作创新和制度创新。
  破除小进则喜、不富也安的思想,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沈阳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而有些人往往满足于自身的纵向比较,不注意与其他地区进行横向比较,取得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甚至明知落后,仍心安理得,不思进取。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们将在更深的程度和更大的范围与国际竞争对手同台竞技。在这种情况下,不发展就没有出路,不大发展、不快发展也同样没有出路。因此,必须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来审视自己,以国内外的先进水平为参照系,认真查找差距,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努力提高工作标准,争创一流业绩,不断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破除坐井观天、封闭保守的思想,树立强烈的开放意识。近些年来,沈阳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在连续3年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的基础上,去年又突破12亿美元,外贸出口也有较大增长。但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相比,在对外开放的意识上仍有很大差距。一些企业眼界狭窄,思路不宽,只满足于产品在本地、在国内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不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寻求更大的发展。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进入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阶段,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将愈益明显。在新形势面前,必须树立强烈的开放意识,自觉地把对外开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既大力“引进来”,又大胆“走出去”,自觉融入国际经济循环之中,融入国际市场的竞争之中,以积极的姿态带动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破除恃权管理、随意干预的思想,树立强烈的规则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有了较大的转变,但还远没有到位,一些政府部门仍习惯于用行政审批等直接管理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个别部门甚至弄权耍威,管卡压罚,随意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种状况与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机遇和挑战的要求相去甚远。世贸组织规则大多是针对政府行为的,因此,政府部门首先要增强规则意识,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的要求,转变职能,依法行政,提高办事效率,改进服务质量,尽快把工作的着力点由偏重行政审批和直接管理,转到注重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郭克莎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价值的实体是劳动,价值量是由劳动时间计量的。但是,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取决于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一定量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这里,“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社会现有的平均生产条件,“一定量使用价值”是指一定数量的质量相同的使用价值(即商品)。
  生产每一种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是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一定量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凝结在同量使用价值中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生产一定量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凝结在同量使用价值中的价值量就越大。如果社会劳动生产率没有变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变化,那么,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个别劳动时间可以转化为较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较多的价值量;而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个别劳动时间则相反,只能转化为较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较少的价值量。这种情况,一般通过单位劳动时间所生产商品的数量和质量表现出来。
  以上所说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它决定着微观生产过程中的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第二种含义,指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个部门的分配比例,这种分配比例影响着各个部门商品的总供求关系,从宏观层面上决定着商品的价值量。对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是不是参与决定商品的价值量,还是只影响商品价值量的实现,经济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在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与认识的过程中,多数学者认为,市场供求关系分为总量供求关系和一般供求关系(后者包括地域和季节供求关系、品种和质量供求关系等),总量供求关系参与商品价值量的决定,而一般供求关系则影响商品价值量的实现即价格的波动。这一点在我国近几年出现买方市场的条件下表现得很突出。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价值量的决定,还存在着一个有效劳动与无效劳动的问题。只有有效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价值;而无效劳动,不论是否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不能形成价值。相应地,高效劳动可以转化为较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较多的价值量;而低效劳动则只能转化为较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较少的价值量。认识这个问题是有现实意义的。过去在论证按质论价的理论依据时,往往将质量差价说成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是一种价格偏离价值的表现。但价格偏离价值怎么能够相对固定化?如果说产品质量高是因为付出了较多的劳动(生产费用),但实际生产过程却表明劳动(生产费用)并没有增加。因此,只有肯定高效劳动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量,才能为论证质量差价提供理论依据。
  从国际角度看,在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中,国际价格的基础是国际价值,其价值量是由国际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或者说,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来计量的。马克思指出:“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因此,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也就是说,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运行中同样起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认识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它要求我们根据世界必要劳动量来考虑我国商品的价值决定问题,降低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第9版(理论)
专栏:

  在开拓创新中与时俱进
  缪合林
  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对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解放思想是统一思想的重要前提,统一思想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解放思想,就是要随着实践的发展,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统一思想,就是要将全党的思想认识统一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统一到中央应对复杂局势作出的重要判断和重大决策上来,统一到中央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上来。实践证明,只有把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在开拓创新中与时俱进。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果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学、不懂、不信,统一思想就无从谈起,解放思想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我们党80年的基本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理论基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否则,我们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思想灵魂而丧失凝聚力和影响力,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而迷失前进的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就必须在全党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党的思想路线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力学习、研究、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首先,要有奋发有为之志。有作为才能有价值。缩手缩脚,该为不为,是懦夫思想;安于现状,满足于“无过即是功”,是懒汉行为;只有知难而上、克难奋进,才能不负众望,不负重托。其次,要有奋发有为之勇。不干事、不解决问题,自然没有风险,没有麻烦。要无愧于党和人民,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拿出勇气,动脑筋、花气力。再次,要有奋发有为之行。有为不是空喊,也不是空想,而是贵在践行。这个“行”,就是甘于寂寞,埋头苦干,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努力创造一流的业绩。
  强化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精神文化需求都在变,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在具体内容、方式方法上不能不变。一要加强学习,增强思想的前瞻性。密切关注天下大势和时代潮流,关注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和新本领,把握趋势,驾驭复杂局面。二要深入调研,增强眼光的敏锐性。围绕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基层群众的新需求,自身建设的新挑战,认真研究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如何增强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如何加强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等重大问题。三要勇于创新,增强工作的创造性。勤于思考,善谋大事,把上级精神与实际情况有机结合,把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把战略思考与战术部署有机结合,开拓新思路,创造新方法。
  创造独具特色的业绩。解放思想、统一思想的落脚点,是见行动、抓落实、上台阶。做宣传思想工作,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匠心独运的新办法,科学务实的正确态度。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遵循群众的意愿和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工作往实里做,重心往基层移,决不能图虚名,追求表面热闹,搞形式主义、花架子,弄虚作假;决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要齐心合力,持之以恒,不搞自我封闭、狭隘地方观念、本位主义,对中央统一部署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尽责尽力,不随兴趣所致,自行其是。
  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解放思想要实事求是,统一思想要脚踏实地。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转变工作作风,把精力集中到抓好各项重点工作上来,集中到深入研究和思考全局性、宏观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上来,察实情,讲实话,想实招,办实事,尽心尽力为人民谋利益。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通过调研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之风。对于重点工作应实行项目责任制、督办制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制。好的思路、好的举措,离开好的作风,功效就大打折扣。评价一个地方的工作,不能只听汇报中说了什么,更要看工作做到了什么程度;不能只看做了什么,更要看究竟取得了多大成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领导者当善出思路
  桑士达
  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工作能否打开局面、不断发展,往往与那里的领导者是否善于提出正确的工作思路有很大关系。领导者的工作思路,能反映其思想方法、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因此,怎样在工作中出好思路,是各级领导干部改善领导方式和提高领导艺术的重要内容。
  思路,是人们对前进方向和目标的一种理性思考。用在领导科学里,则是领导者依照国家大政方针进行谋划和决策的思维活动,是领导工作的重要一环。思路可谓是纲,纲举才能目张。只有思路清,才能方向明、目标准、步子稳,才能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进而通过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实现由精神变物质的转变,结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硕果。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古人常以“审计重举,明画深图”来论说谋划的重要性。《孙子兵法》中说,“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多算胜,少算不胜”。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谋略和思路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党是执政党,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重大的领导责任。对工作怎么“领”、对群众怎么“导”,目标怎么定、路子怎么走,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毛泽东讲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就是出主意、用干部。陈云在谈到领导方法时也曾说道,“现在关键是要抓好落实,同时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踱方步’,考虑战略性的问题。”江泽民同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思考要更深一些,眼光要更宽一些,要求要更高一些。”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在新世纪,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面对的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新情况。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如晋人评诸葛亮那样,“达治知变,正而有谋”;善于“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对于一个现代领导者来说,就是要具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善于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提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新思路、新办法。
  出思路,不能异想天开、心血来潮,而只能来自认真的调查和缜密的思考。为此,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开动脑筋,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冷静观察,趋利避害,出好思路。
  “凡谋之道,周密为宝”。思路萌生决策,决策体现思考。一个好的思路和决策,可以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而思路错误,就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给工作和事业造成损失。只有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才能出好思路。
  出思路,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需要新观念、新思路、新办法。当然,新思路也要注意前后工作的连续和左邻右舍的衔接,而不能另起炉灶、推倒重来。关键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总结、概括新思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克服狭隘观念,具备远大目光,不做井底之蛙,拒绝固步自封,善于正确把握和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大趋势、大背景下思考问题、谋划策略、制定思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