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专页)
专栏: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加快西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
  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光强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问题始终是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问题。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逐步实现西部地区工业化、现代化,就不能不首先考虑西部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没有西部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农业的现代化。
  解决西部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问题,靠传统农业不行,靠增加农产品产量来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很小,靠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也不现实。西部农业最终要靠科学技术,要靠“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来推动西部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不失为振兴西部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西部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和条件
  西部农业科技对农业和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还比较低,多年来总是在30%左右徘徊,这是事实。但发展高科技产业,首先需要科技和人才来支撑。西部农业科技在干旱和半干旱农业的研究方面有着相当的积累,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仅以陕西为例,1934年杨凌地区就出现了西北地区第一所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高等专科学校。此后65年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这里布局和配套了10个农、林、水方面的大学、中专和颇具实力的科研机构。集聚了农、林、水64个学科的4000多名科技人才。几十年间,他们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在为国家培养出7万多名农业科技人才的同时,还累计创造了5000多项科技成果。推广成果创造的经济效益达2000多亿人民币。仅以小麦为例,解放后我国黄淮流域小麦主产区一共有6个换代品种,其中4个就出自杨凌科技专家之手,使我国小麦亩产从解放初期的几十公斤提高到目前的600公斤。为了科技成果的辐射和推广基地,杨凌的农科机构还在西北五省区不同生态区建立了38个各类农业科技试验和推广基地。应当说,50多年来,我国已在西部农业科技、教育、推广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而实现西部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西部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问题在于:①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不足。即具有广泛推广价值、有广阔市场前景、有较高附加值的成熟技术不足。②科技成果及农业经济的结合渠道不畅。即使是很好的可转化成果,要真正推广给农民也很困难。③成果产业化缺少必要的商业环境。商业环境差,小城镇建设滞后,已成为发展农业新技术产业的主要障碍。5现有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面向市场、兴办企业的创业精神,西部农业科技一方面缺乏吸引一流人才的环境,致使人才流失的情况日趋严重;另一方面,现在有的高科技人才,结构不尽合理。⑤西部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西部农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建立鼓励风险投资的金融体制,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制定务实有效的经济政策,等等。但在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初始阶段,最重要的还是上述五方面的问题。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初步实践
  1997年,我国首先在地处陕西的杨凌开始了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实践与探索。
  1997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杨凌宣告成立。
  杨凌位于西安以西82公里,是一个远离大中城市的农村小镇。这里聚集了大批农业科技教育人才。示范区成立前,由于城市化功能低,没有像样的产业提供经济支撑,人才大量流失。据统计,“八五”期间就流失中高级人才450多人。这些科教单位每年创造的上百项科研成果,能够完成推广应用的不到20%。国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立起来的我国西部最重要的农科教基地面临逐步萎缩的严峻局面。
  国务院决定建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旨在着眼21世纪,用深化改革的办法,依靠科技进步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农业的落后面貌,带动西部农业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致富。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后的四年多时间里,按照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化、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科教体制改革、吸引人才、行政管理体制、旱作农业和对外开放等八个方面示范的要求,从当地实际出发,主要做了六方面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一是建立具有政府管理职能,真正体现精干高效的示范区管理机构。党政合署办公,机构不上下对应,全部机构只有6局两办,只设58个编制,要求一人多岗、一专多能,实行“一站式办公”,“办文办事限时承诺制”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为科教人员、入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创业软环境。
  二是着眼于吸引人才、吸引投资,创造良好的创业硬环境。在两年多时间里,多渠道筹措资金,按照高标准起步、高水平建设、高效益示范的总要求,完成了示范区规划设计。在此基础上投资30.1亿元,完成了22平方公里“九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昔日尘土飞扬的沙石小路变成了平坦宽阔、绿树成荫的大道。30多万平方米的高标准安居工程,使从事农业科技教育的知识分子人均住房面积从8.4平方米提高为21平方米。高标准的医院、创业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小学、幼儿园和水上运动中心等配套设施拔地而起。一座现代化小城市的雏形初步形成,基本具备了吸引产业投资和发展的“小气候”和“硬环境”。
  三是成功地进行了科教体制改革,推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组建实现了科技、教育两大门类所属机构的实质性合并,实现了农科教、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克服了过去存在的分散、重复等弊端,形成了农业科技教育的整体优势,增强了针对西部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联合攻关的能力。
  四是兴办高新技术产业。短短四年多时间,一个具有高成长性的农业产业群在杨凌悄然崛起,截至目前,已注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400余家,注册资金22.7亿元,其中38家企业建成投产,其他企业正在规划建设之中。许多企业的技术,来自杨凌科教单位。过去停留在实验室和奖励证书上的成果,变成了现实生产力。主要有节水灌溉设备制造、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全降解农用薄膜、绿色食品、植物化工、生物育种、动物胚胎工程和体细胞克隆技术产业化。其中不少是填补国内空白的产业。其中生物技术育种、食品加工、动物胚胎工程、生物肥料已形成了公司+科教人员+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带动了农民致富,促进了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五是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创新。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固然要立足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但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西方发达国家数十年来,在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方面,有雄厚的技术储备,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成熟的技术为我所用。为此,杨凌示范区制定了国际行动计划,已同美国、以色列、法国、比利时、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农业大学和著名企业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100多项国外农业高新技术项目进入示范区产业化项目库,引进国外农业先进技术已展现良好前景。
  六是举办以杨凌农高会为龙头的各类涉农展会。每年由国家16个部委和陕西省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全面展示各类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和高科技项目,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农民云集杨凌,使这里成为农业高科技发展的推动器。2001年的杨凌农高会,参会参展人员超过130万人次;促成项目洽谈、技术成果及产品交易总成交额150多亿元,会上展示各种成果4000多项,其中农业高新技术占40%以上;大会推介项目1000多项,涉及全国17个省、市、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这里聚散交融,达到共享共荣。农高会也因此被国际友人誉为中国农业的“奥林匹克”大会。农高会以其鲜明的特色,向世界传播了杨凌概念,同时也将“科技兴农”的观念深深植根于西部人的心中。
  总之,杨凌示范区在短短四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杨凌示范区已成为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工业园区之一,是全国六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之一,是“十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的开发区之一。四年前,示范区内只有17户注册企业,今天已达到400多户,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4家。四年前,新建技工贸易收入为零,今年底可达20亿元。四年前,每年流失教育科研骨干人才90人左右,而今人才流失的势头不仅得到遏制,而且已累计有67位国外留学博士来到示范区创业。四年前,杨凌科技人员子女就业无法解决,如今不仅解决了知识分子的子女就业,而且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示范区成立前,这个小镇常住人口3.3万人,暂住人口700人,流动人口7000人。四年间新增常住人口2.4万人、暂住人口4万人、流动人口3.1万人。暂住人口中绝大多数是从附近农村来的青壮年劳动力,仅示范区辖区内的8万农民中,就有8000人来到示范区从事二、三产业。四年前,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没有一项成果通过转让形成大的产业。如今,在示范区已建成或即将建成的项目中,有46项源自杨凌的科技成果,有两家企业已形成近亿元的销售额。四年前,杨凌没有一家由科技人员创办的企业,如今仅在创业中心进行孵化的就有76家,创办人都是杨凌科技人员,参办或以技术入股的就更多。四年前,杨凌农民的人均收入不到1400元,而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到示范区短期务工和经营未计算在内)人均已达到2120元,年均逐增10.7%,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示范区积极向周边地区辐射,先后在江苏、山东、甘肃、宁夏、内蒙古及陕西省内其它地市建立了试验与示范基地,其示范、辐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从四年前的20亿元增加到如今的100亿元,累计效益近400多亿元。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初步实践证明,西部农业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路子,不仅切实可行,而且大有可为。它不仅大大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全球化、市场化,吸引和留住了人才,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创业的勇气和热情,加速西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且推进了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西部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做的主要工作
  1.总结杨凌示范区经验,发挥杨凌示范作用。
  有计划地逐步选择西部若干有条件的城镇,在当地政府支持和杨凌示范区的带动下,迅速形成一个吸引农业新兴产业的基本环境,创办一批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一是改善创
  业环境,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二是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加大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力度,建立有利于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制度;三是完善市场机制,提供信息、中介等服务。
  3.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创新活动,帮助企
  业提高竞争力和占领技术制高点,培养敢于冒险、不怕失败的创新精神,建立一套与创新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和支持体系。
  4.大力倡导和发展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农
  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大力发展企业加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专业技术协会。
  5.大力加强中介服务的机构建设。坚持市场推
  动、政府扶持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界创办中介服务机构;坚持创新,建立农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和涉农企业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把政府部门掌握推广经费和组织、协调职能,逐步转交给农业教育、科研机构。
  6.深化改革,促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的
  产业化。一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把市场需求、应用作为研究开发的基本出发点,改革目前的成果评价制度,鼓励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应用,更注重其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二是实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政策;三是通过改革,建立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活动与经济融合的运行机制,解决产业发展中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充分发挥市场在知识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使从事农业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研究力量真正转移到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或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使其受市场的激励、调控,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生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