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励志创新 崇尚实践
  ——北京科技大学科研兴校纪事
  王淑军 陈捷
  作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秉承“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校训,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科研兴校,励志创新,建校50年来铸就起享誉中外的以冶金材料为主的大型科技研发基地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基地。
  勇于创新,“钢铁摇篮”与时俱进
  走进该校的主楼,迎面可见一块写有“钢铁摇篮”的镏金横匾,而这一称谓对北京科技大学来说有着特殊意义。翻开新中国基础工业发展史,总会在各个时期发现北京科技大学的足迹和身影。长期以来,北京科技大学不仅为我国各领域尤其冶金、材料工业培养了6万余名人才,其中包括徐匡迪、胡正寰等多位院士以及上千位工作在鞍钢、北大方正等大中型企业的企业家,而且在科研方面勇于创新,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及其应用,促进了我国基础工业尤其是冶金工业的更新换代和长足发展,留下了一项项辉煌纪录:研制了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上壳体材料;研制了世界上最大的200吨电渣重熔炉;首创开发出我国连铸技术和装备;在理论研究方面创立的“贝茵体相变机理”、“选择性氧化—还原”理论,以及“材料应力腐蚀及氢致开裂研究”、“陈氏反演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逆问题研究”在学科领域的开创性成果,为国际瞩目;“多元熔体及其反应基础研究”获得了国内外4项发明专利,被广泛应用于合金、熔盐、炉渣的研究……近些年来,北京科技大学瞄准国际相关领域的技术前沿,在原有强势学科基础上,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现代冶金”、“以先进金属材料为特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高技术大型工业机械”三个重点学科群,同时着力于解决国家冶金、材料工业现代化建设和高新技术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科研工作屡有大突破。如在高技术新材料研究方面,成功开发出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高光学性能透明金刚石薄膜和高温高性能钛铝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对于国防建设、航空航天、海洋开发和石油勘探意义重大;在支持西部大开发中,与新疆合作的先进铝箔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形成了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国家发明专利。
  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科技大学科研获国家和省、部级奖70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86项。1991年至1993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发明奖分别居全国高校第四位、第五位和第十五位;1995年至1996年获国家“三大奖”位居全国高校第八位;1999年教育部主编的《中国高校科技50年》中收录该校12项获奖重大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该校校长杨天钧说:“今天的北京科技大学,已成为我国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基地。”
  立足实际,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谈起从80年代开始在攀钢、武钢和宝钢等企业科研攻关的日子,中国工程院院士、该校已74岁高龄的陈先霖教授记忆犹新,而这只是北京科技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一个缩影。立足实际,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北京科技大学科研工作的一个鲜明特色。
  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科技大学“立足冶金,面向全国”,注重科研工作与国民经济建设相结合,一批教授、专家积极承担武钢、太钢、鞍钢、攀钢、宝钢以及其他冶金、材料、机械、汽车、化工等领域的上百家大中型企业的科研项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并以高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使这些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并逐步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也打破了外商对相关技术和市场的垄断。
  1996年,作为实现企业和社会参与办学科研的新探索,北京科技大学校董事会成立,标志着该校产学研合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使该校更密切了与企业、地方等各个层面的联合,科研空间进一步拓展。该校在宝钢、武钢等大型企业设有办事处,该校的专家教授更是经常联系相关的企业,为大型工程项目提供科研开发、推广“一条龙”式服务,深得企业信赖。去年7月,该校与武钢、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成立了又一个新的产学研联盟。
  长期以来,该校已与冶金、材料、机械、交通、化工、水电等诸多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全国几乎所有重点冶金企业都是该校的科研“根据地”。近几年,该校又与海尔、春兰、八菱等新兴企业及30多个地区的有关部门进行合作。目前,该校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已在全国形成网络。
  据统计,仅“九五”期间,北京科技大学的应用性科研成果转化率达72.8%,授权专利实施率达55%,被列入国家及地方推广计划的有20多项,其间该校的科研成果共为社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近年来,随着科研实力的上升,科研经费也大幅增加,2001年已达1.9亿元。
  夯实基础,扬起“二次创业”风帆
  着眼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保持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的回答是“创新”。围绕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目标和市场需求,北京科技大学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发挥多学科的优势,重组科技力量、整合共享资源,充分激发、释放学校科研力量,为科研工作进一步夯实基础。
  促进学科梯队建设,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科研工作的根本在人才,近10年来,学校实行“人才高地”政策,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梯队建设为核心,以岗位聘任为基础,通过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从体制上改变了教师孤军奋战、科研力量分散的状况,让学科梯队成为科研中最有效、最活跃的单元,并实现了跨学科的有机组合,大大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目前,教师队伍中已建起140多支学科梯队,一批中青年教师成为学科建设的骨干力量,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比例已近75%,硕士学位以上者占到67%。而且这支队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教授、副教授786名,博士生导师196人。
  建立良性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2000年该校修订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及相关政策,鼓励教师搞科研并不断提高科研成果水平,而以合同制聘用校外人员做科研、在科研中个人可拥有股份和分配权益等政策也已提上日程。前不久,学校依照有关政策拿出6.5万元奖励了4位年度科研有突出成就的教师,在学校里引起较大反响。
  与此同时,北京科技大学还大力改善科研条件,加强学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校图书馆的自动化和网络化以及校园网的建设,为开展科研提供一个高效、便利、迅捷的工作平台。还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推进高新技术基础及应用研究,以占据相关领域的制高点,为科研工作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站在21世纪的起点上,北京科技大学正扬起科研工作“二次创业”的风帆。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欧信息社会合作论坛开幕
信息技术成为我国科技发展重中之重
本报北京4月16日讯 记者杨健报道: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今天开幕的“2002中欧信息社会合作论坛”上说,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已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而提高信息技术研究开发水平则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徐冠华说,当代信息技术革命为我国提供了一个重要机遇,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战略意义,将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置于国家科技发展的突出地位,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经济与社会目标。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在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信息技术创新开辟了以知识为基础的快速发展道路,但受益者更多地倾向于那些相对富裕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国家和群体。徐冠华表示,寻求信息技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让不发达国家及其人民更多地分享信息技术的利益,应当是各国政治家和科学家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
  由中国科技部、信息产业部与欧盟委员会联合举办的“2002中欧信息社会合作论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在为期5天的论坛期间,将举行两次全体会议和36次平行式专题分会,主题涵盖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软件、电子商务、信息社会城市市民运用、数字奥运等各个方面。1100多位来自政府、信息产业公司、大学、科研院所和非政府机构的代表参加论坛。这是迄今为止中欧之间最大规模的信息社会合作活动。
  论坛开幕式后,徐冠华部长与欧盟委员会主管企业和信息社会的委员埃尔基·利卡宁签署了《联合声明》。根据这个声明,中国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与欧盟科技框架计划对等开放;双方鼓励中欧高水平科学家参与合作;双方合作支持第三代移动通信、开放源软件等共同感兴趣的研究和技术开发。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电子政务”进课堂
  本报记者 任建民
  4月16日,北京国家行政学院一间大教室里,100多位学员有的抬头凝听,有的低头速记,整个教室只听见讲课人抑扬顿挫的声音:“电子政务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政府的工作水平,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水平;由此带来的协作文化、为民服务文化、透明高效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这种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高效运作体系,代表的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讲课人是国家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刘鹤,听课者是来自国家各大部委和全国各省市区的司局长们,他们是国家行政学院第八期司局长级公务员进修班的学员。
  一天时间里,学员们听取了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杜链关于电子政务思路与方法的报告,还听取了国家税务总局金税工程进展的情况和广东南海市信息化实施经验的介绍。有些外省市的厅局长课后意犹未尽,纷纷索取相关资料。他们反映,这样的课程对下一步的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配合组织这次报告的中国信息大学职业培训中心负责同志说:作为国家信息中心所属的培训机构,该中心已做好了对公务员进行电子政务的培训准备。“电子政务”将进入更多公务员的课堂和办公室,成为他们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微型小学大作为
  ——北京史家胡同小学“探究性学习”展示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温红彦
  “微型学校,巨大影响。”这是人们对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的普遍赞誉。这个有着60多年历史、占地不到一个标准足球场大的小学,如今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中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16日上午,沙尘和降温没有阻挡住来自北京各区县的教师代表、专家迈进史小的大门,“走进史小”活动日在这里举行。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课气氛热烈,听了学生们研究的《快餐店的火爆与中国的饮食文化》和《网络时代让我们“e”起来——小学生上网》两个课题,大家惊讶十来岁的孩子何以有如此强的研究能力。北京教育学院梅汝莉教授欣喜地说:这不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课程改革,而是我们孜孜追求的育人模式的变革,我们从中看到了孩子们的巨大潜能。
  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是“史小”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目标,“探究性学习”就是他们进行的大胆尝试。卓立校长说,每个孩子都有待开发的潜能,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勇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潜能的开发需要和谐的氛围,这正是多年来“史小”实施“和谐教育”所追求的。北师大裴教授说,自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探究性学习”在全国一些中学已经开展,在小学看到的还是头一家。“史小”的这一教学模式,值得推广和借鉴。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协和医院医生被打案判决
本报讯 2001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医生王任直被打案件日前一审判决,被告高尚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赔偿原告医疗费、误工费等各项经济损失26546.7元人民币。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高尚遇事不能冷静处理,而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轻伤,其行为触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已构成故意伤害罪。法院依照有关法律做出上述判决。(段文)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国防科研试验部队博士后工作站成立
  新华社电(史国栋、田兆运)经人事部批准,总装备部所属某国防科研试验部队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日前挂牌成立。这是国防科研试验部队设立的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个部队是一支以科技干部为主体的高技术部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设立,对吸引和培养高层次的优秀科技人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科研试验任务,加快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希望工程助学行动启动
  本报讯 记者王娜梅近日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获悉:希望工程新的助学行动已全面启动,中国青基会将动员社会慈善财力资源,建立“希望之星助学基金”,面向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为农村特困家庭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生提供助学金,力争三五年内,资助的学生规模达到并保持在40万名左右,让全国约1%的特困学生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完成学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