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1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大势所趋 历史机遇
①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治国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新的机遇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使电子政务的发展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89%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着手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并将其列为国家级的重要事项。事实上,电子政务已经迅速地列入了所有工业化国家的政治日程。
  电子政务的发展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政治家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是全社会中最大的信息拥有者、最大的信息技术的用户,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勤政、廉政、精简和有竞争力的政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信息技术能够使人民更好地参与各项决策活动的政府,从而促进全社会的进步。
  现有的政府组织形态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已经存在了200年以上。随着网络时代和网络经济的来临,管理正由传统的金字塔模式走向网络模式。政府的组织形态也有可能由金字塔式的垂直结构向错综复杂的、水平的网状结构转变,减少管理的层次,以各种形式通过网络与企业和民众建立直接的联系。因此,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学者将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看作是对原有的政府形态进行改造的过程,希望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最终构造出一个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政府形态。
  电子政务的发展既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新的机遇。江总书记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我国政府的现代化也离不开信息化。在信息时代,就像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企业必备的手段一样,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治国不可或缺的工具。
  信息化使许多政府原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不仅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快、更好,帮助政府实现对国家的有效管理。今天,无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或者国家安全的保障,都不能没有电子政务的支持。
  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电子政务的发展还将对我国各行各业信息化的发展起着示范作用。电子政务的发展使我们能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同时,建设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的政府。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梳理主线 规范业务
  ②以政府业务流为主线,利用信息技术重新梳理,可以有效推进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和机构调整
  如何实现由“现有的政务”到“电子政务”的转变,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困难的问题,决不是有了投资,买了设备和软件,或者说政府上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的问题。
  以政府业务流为主线
  按照朱镕基总理“政府信息化的发展要与政府职权能转变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应该以政府的业务流为主线,而不是以政府的部门或地区为规划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
  以政府业务流为主线发展电子政务实际上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给政府重新“梳一次辫子”。把那些最急需的政府业务流的“辫子”先梳理出来。等到按照优先顺序把“辫子”梳完了,一个电子政务的总体结构就出来了。那些没有梳进“辫子”的业务流就是要转变的政府职能;而那些没有梳进“辫子”的部门就是要调整的政府机构。
  以标准化和规范化为方法
  我国大大小小的政府机构数以万计。如果采用个体经济的办法任由部门各自开发自己的系统,不仅将浪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更由于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势必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实际上,电子政务中包含许多的标准“零部件”,如人事、财务、计划、公文、档案、器材、考勤等等,不下数十种。如果这些“零部件”都规范化和标准化并由企业来开发,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还可以形成和支持一个相当大的软件产业。
  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不一定非要政府投资不可,民众也是电子政务的一个“财源”。政府的职责是完成法律赋予政府的职能,不是信息系统的开发。因此,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政府的角色是准确地提出对信息系统的要求,实现对信息化的有效管理,系统开发的任务应该留给企业去做。如果每一个政府部门都建立一支队伍去搞本部门的系统开发,不但成果不能商品化,而且为内部人员非法修改系统和犯罪提供了机会。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IT论坛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思考
  刘力
坚持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
  实现信息化战略,要重视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只有坚持技术创新,才能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只有努力创新和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有效地把握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同时,还要重视技术革命对现行体制、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冲击力,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变革的影响,主动加快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体制创新,为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体制环境。
  积极有效地推进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以技术创新推进体制创新,构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首要条件。
  促进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
  到2000年,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规模的产业,并列居全球第三位。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这些年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在低基数上的高速增长,是在低质量、低水平下的数量扩张,“大而不强”是信息产业的现状,特别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将进一步凸显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不足:在技术研发层,在核心技术的研发、新技术的升级过程中,我们始终处在滞后的位势,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存在产业“空洞化”的威胁。
  在产品制造与应用软件的开发层,由于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控制,缺少对核心部件的制造能力,使得我国的信息技术产品制造业仅处在大件组装的水平上,而应用软件的开发也都是基于跨国公司的系统平台之上的属地性开发,这必然导致缺乏市场竞争力,尤其是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
  在信息技术产品的应用层,国内大型信息化应用的系统集成,其核心设备多为境外跨国公司的产品所垄断,这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在信息安全和经济安全方面埋下诸多隐忧。
  在信息增值服务层,由于长期的政策壁垒,电信增值服务业缺乏充分竞争,其服务质量、价格水平与市场的需求差距甚远。加之大量信息的部门所有制及相互封锁,使得在收集、传输与共享的过程中,信息资源被损耗、被贬值,大规模建设形成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能力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信息化尚未真正深入人心。
  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加快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产品和服务基础上的发展,发展既有数量规模,还有技术含量和市场控制力,更有核心竞争力的信息产业,不断提高和完善信息增值服务的质量,构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产业基础。
  推动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培育、扩大和提升应用市场
  信息化的本质是对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应用。反观前一个时期网络经济的起落,究其根本在于缺乏对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市场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培育,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应用市场。
  从信息化要履行“带动工业化,推进现代化”的长期而艰难的重任看,要十分明确工业化、现代化,乃至信息化的主体是企业。企业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的过程,包括实现管理流程的改造、管理效率提高的过程;实现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过程;实现改造传统产业、调整行业和产品结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正是有了信息化,特别是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才有了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得以实现的市场条件,才有了从信息技术领域到信息产业界面向市场、确立客户导向的根本转变。这是信息产业从市场出发、从用户出发、从应用出发,转变产业发展主导思想的必然。这标志着,我国的信息产业将从过去以技术和产品为重点的时期,迈入以应用和服务为主导的时代。
  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不断深入,最终构成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充分必要条件。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IT时评

  网络媒体
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廖玒
三年前,人们谈论一家网站成功的标准是页面访问量;两年前,成功的标准是注册用户数;现在,又有人提出看广告收入及是否赢利。
  那么,网站特别是以新闻为主打产品的网站,成功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在新闻界,近来有一种说法颇受大家认同:看一个媒体是否成功,最主要的,不是发行量,不是经济收入,也不是其市场占有率,而是看这家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因为社会影响力是媒体存在价值的最重要的体现形式。我想,社会影响力的标准也同样适用于以新闻为主打产品的网站。
  社会影响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公信力、覆盖面、影响力度。公信力是网站的立足之本。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一些网站,为了页面访问量和“眼球经济”,不停地进行新闻炒作,网站上充斥着暴力、情杀及准色情消息,一些新闻真假难辨。一段时间内,这些网站的访问量也许很高,但读者对这些新闻半信半疑。不只一位网友反映,要看新闻,还是要到人民网、新华网这样的权威媒体网站去看。去年,新闻媒体披露南丹事件,人民网不是第一家,但在揭开南丹黑幕上,人民日报及人民网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人民网有关南丹事件的100多篇报道被境内外中文网站大量转载,这当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民日报及人民网的公信力。因为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权威性和50多年的品牌及人民网5年来在新闻报道上的权威是公众认可的。
  覆盖面是网站的生存之道。如果一个网站没有广泛的读者,它的影响力就无从谈起,更不可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调查表明,人民网不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有众多的网友,在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也不乏其人;不仅美国、欧洲的官方、媒体及研究机构看重人民网,在非洲的科特迪瓦也有不少人每天看人民网。当然,扩大覆盖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如何进一步加强新闻的时效性,第一时间报道新闻,让网友看得过瘾;如何改进报道方式,让网友喜闻乐见;如何整合新闻资源,让网友看得方便等等。以网友为中心,才能吸引网友,网站的影响扩大了,才能吸引广告,网站也才有了生存的基础。
  影响力是网站的发展之源。现在许多网站每天发布的新闻有上千条,但真正给网友留下印象的有几条?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曾举过针灸的例子。他说,找准了穴位,一针下去,病人就会有酸、胀、麻的感觉;找不准穴位,浑身是针,也不管用。这个例子说明,只有摸准了社会的脉搏,触及事物的本质,才能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对网站而言,一个网站新闻的被转载率,被引用率和网友反馈率,以及网站新闻能否在一定时间内引起较大反响,都应是影响力度的重要指标。
  影响力还表现在要有一些名牌栏目,人民网的《人民时评》发表过很多在网友中广为传播的言论,人民网的《香江客语》专栏的多篇文章不仅被香港报纸大量转发,也引起《华尔街日报》等西方媒体的关注。
  目前,由中立的调查公司对电视台的收视率等进行调查,已是很普遍的情况,对网站来说,还缺乏一整套量化的判断网站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尽早建立一个这样的评价体系,已是当务之急。以这样的评价体系做参考,网站从业人员才能心中有数,更好地引导舆论,服务网民。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分步发展 循序渐进
  ③建设一个成熟的电子政务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数十年时间,这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
  起步阶段 政府信息网上发布是电子政务发展起步阶段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大体上是通过网站发布与政府有关的各种静态信息,如法规、指南、手册、政府机构、组织、官员、通信联络等。
  政府与用户单向互动 在这个阶段,政府除了在网上发布与政府服务项目有关的动态信息之外,还向用户提供某种形式的服务。这个阶段的一个例子是用户可以从网站上下载政府的表格(如报税表)。美国政府规定,联邦政府的最重要的500种表格必须做到可以在网上下载。
  政府与用户双向互动 在这个发展阶段,政府与用户可以在网上完成双向的互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用户可以在网上取得报税表,在网上填完报税表,然后,从网上将报税表发送至国税局。在这个阶段,政府可以就公共工程项目,或某个重要活动的安排在网上征求民众的意见,民众也可以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政府提出询问或建议。
  网上事务处理援用 上面举过的例子,如果国税局在网上收到企业或民众的报税表并审阅后,向报税人寄回退税支票;或者,在网上完成划账,将企业或民众的退税所得直接汇入企业或民众的账户。这样,民众或企业在网上就完成了整个报税过程的事务处理。到了这一步,可以说,电子政务在民众报税方面是趋于成熟了。
  显然,这个阶段的实现必然导致政府运行方式的改变。原来政府与民众的“接口”是在办公室,现在则移到计算机屏幕上了。因此,需要调整原有的某些政府部门及某些人员;设立一些新的部门及新的岗位;重组政府的业务流程。如果一个部门说它已经实现了电子政务,而机构和运行方式却原封不动,那么,这个部门的信息化肯定是不成功的。
  上面所举的的例子,只是政府数百个业务流中的一个。这数百个业务流的信息化不可能同时进行,只能按照轻重缓急,根据需要和可能,一批一批地开发。因此,建设一个成熟的电子政务可能需要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确保安全 把握分寸
④不能将安全问题绝对化,不是“越安全越好”。一个门需要几把锁,取决于门里放了什么东西
不同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对于安全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不能将安全问题绝对化,不是“越安全越好”。一个门需要几把锁,取决于门里放了什么东西。显然,锁越多,“安全”的成本就越高,门的使用效率就越低。因此,必须根据实际的系统要求,实现“恰到好处”的安全。换言之,在设计系统安全措施的时候,必须根据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考虑安全、成本、效率三者的权重,并求得适度的平衡。
目前,国内有一种趋向,好像建一个系统就要搞一个独立于互联网的专网,理由是要确保系统的安全。专网太多,不仅将使电子政务的投资急剧增加,而且,也会造成极大的浪费。专网太多,还给政府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造成许多壁垒,降低了作为一个整体的政府信息系统的效率,给中央政府为了监控和决策而获取信息带来了很多困难,利少弊多。为了保证国家的核心机密,有必要建设若干个独立于互联网的专网。但是,进入这种专网的系统越少越好。因为,进入这种专网的系统越多,专网的安全就越没有保证。
因此,有必要加强电子政务安全的科学管理。什么系统需要专网,什么系统不需要专网;什么系统需要加密措施,什么系统不需要加密措施,应该通过系统的安全评估来回答。
安全评估应该从政治上、经济上、技术上回答系统中的信息究竟有多么重要,在安全上究竟受到哪些潜在的威胁,这些威胁有多么严重,如果信息或系统受到侵害将造成什么后果,才能确定系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安全措施。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突出政务 知难而上
⑤“电子政务”中的关键字是“政务”,而不是“电子”!如何克服形形色色的社会阻力是电子政务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电子政务的发展遇到两个主要的难点。
第一个难点是电子政务的一体化问题,即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问题。但是,由于职责的划分和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一个强势的中央政府的集中、统一的领导比较有利于国家信息系统的一体化、标准化和产业化。
第二个难点是所谓数字鸿沟问题。如果不能做到民众普遍上网,那么电子政务只能是为少数人提供了方便和服务。事实上,那些最需要政府提供服务的人(如社会救济)往往可能正是那些无法上网的人。为了克服这个难点,许多国家都想了很多办法。如意大利的波哥纳市向所有的民众提供免费上网和电子邮箱;加拿大和新加坡向低收入家庭提供购买计算机的补助;牙买加利用邮局,英国利用公共图书馆,印度利用公共信息亭等方便民众就近进入政府网站。
电子政务之所以成功率不高是因为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误解,即把它当作是技术人员的事,认为给了钱、给了人,事情就可以办成。事实上,电子政务最需要的是政治领导,而不是技术领导。因为,电子政务是一场改革,在某些方面甚至是一场革命。没有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个人和集团的利益无法触动,利益冲突无法协调,标准规范无法统一,系统无法一体化,资源无法共享,重复建设无法避免。许多国家的实践都证明:“电子政务”中的关键字是“政务”,而不是“电子”!
在我国,政府各部门中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种有利于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发展的计算机文化。电子政务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会阻力,特别是与某些部门或集团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影响到少数人的权利和利益的时候,要求政府行为更加透明而使得贪污、渎职不易发生的时候。因此,在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克服形形色色的社会阻力是电子政务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包头市审批大厅门庭冷落
在给外来投资者提供方便的“包头市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大厅”,有计划、工商、税务、审计、外贸、质检在内的21家行政执法部门设立的办事机构。然而,除开张之日热闹了一下外,近两年来一直门庭冷落。这一现象说明,搞信息化不光是买一套设备,建一个系统,而重要的是服务要跟上。图为几乎没有用过的电脑伴着厚厚的灰尘呆在办公大厅里。
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摄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构建信息时代政务模式
——电子政务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周宏仁
编者按:应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的邀请,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高级顾问周宏仁博士2月27日在京做了题为《电子政务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报告。本报摘要刊登这个报告的讲稿,以加深读者对我国发展电子政务的认识。(附图片)
我国第一个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日前在广西南宁市建成,它利用网络技术,将公安、消防、医疗及防洪、防震、水、电、气等公共事业应急救助统一指挥调度,可向公众提供准确、快捷的紧急救助。
新华社记者 陈瑞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