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5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专页)
专栏:

  全城同唱“一三六”
  吕洁 罗缤
  城市的一切属于市民;要建设和管理好城市,需要全体市民的理解和参与。在南宁,这已经不仅仅是理论或号召,而是各业各界都切身感受到并正积极参与着的新实践。这个新实践的名称,被表述为南宁“一三六”,即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上,实现“一年小变化、三年中变化、六年大变化”。
  “一年小变化”,指在二○○二年,通过实施“城市建设管理年”方案,在建设城市快速环道和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上,在城市的绿化、亮化、美化上,在改进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和使市容市貌及环境卫生得到根本改观等城市人居环境方面,都能实现“小变化”。“三年中变化”,指到二○○四年,以邕江北岸堤、路、园建设为代表的旧城改造和若干高品位新区的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并完成一批路桥建设主体项目,使城市交通网络系统日趋完善,还将建成一批城市标志性工程和城市形象工程。“六年大变化”,指到二○○七年,城市开发建设实现市场化运作,城市管理实现长效管理,现代化、生态型、山水型的“绿城”形象初步凸现,初步建成经济繁荣、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的首府中心城市,进而争创“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实现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大变化”格局。
  为推进“一三六”工作目标,南宁市成立领导机构,出台相关配套文件。抓好城市规划,发挥规划的前导作用。在城市开发建设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做到六个结合:加快城市开发建设、加强城市管理与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相结合;新城区开发与旧城区改造相结合;调整完善全市功能布局、生产力布局与解决目前交通拥挤、提高通畅能力相结合;城市开发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小区、加快社区建设相结合;城市建设的绿化、美化、亮化与城市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创建“中国绿城”与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相结合。
  加快城市建设,实施一大批的重点项目,核心问题是一个“钱”字。钱从哪里来?钱从正确的思路来,从相应的市场运作中来。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按市场规则来运作,在经营城市中扩张城市资本,在扩张城市资本中增强城市实力。逐步改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包揽到底的做法,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管理市场化。包括以实行招标拍卖使用权的办法盘活现有国有土地资产;通过对城市道路、桥梁、公园、照明、公交线路等推行冠名权、广告发布权和部分经营权实行有偿有期转让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通过用足用活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市内外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城市开发建设等。
  从领导到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是建设和管理好城市的重要保证。马年春节前,为保障首府道路畅通和改善空气质量,素有“摩托车上的城市”之称的南宁,仅三天时间就实施了“禁摩令”——调减摩托车总量,停止摩托车注册登记和营运。春节后第二个工作日,为确保今年全市一百一十八个重点项目的实施成功,市长林国强仅用半个小时便与相关责任人签订了责任状。这批重点项目的启动,拉开了今年南宁“城市建设管理年”的帷幕。今日壮乡首府,全城同唱“一三六”,由此不难预见“绿城”的明天。


第11版(专页)
专栏:

  强化经营城市理念 努力建设“中国绿城”
  中共广西区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 李纪恒 南宁市人民政府市长林国强
  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是我国华南沿海和西南腹地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是大西南出海通道和华南、港澳地区西进的枢纽城市,区位独特,风光宜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以来,南宁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围绕“绿色”和环保做文章,立足于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以建设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和“中国绿城”为目标,以提高城市整体功能为内容,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整治市容环境为突破口,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通过争创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和园林城市活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的文明素质有了新的提高。近几年,南宁市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奖”等称号。今年1月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更标志着南宁市的城市建设管理工作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世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促使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以及人才加速向大城市、中心城市聚集和流动,使城市发展面临新的机遇。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竞争将日趋激烈。可以说,所谓经济的全球化竞争,许多是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展开的,因此,21世纪必定是城市发展和竞争的世纪。要赢得经济竞争主动权,必须把城市发展提升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强化经营城市理念,激发城市活力,加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
  为此,南宁市委、市政府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把南宁建设成广西特大型城市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要求,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以建设“中国绿城”为目标,提出了加快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实现“一年小变化、三年中变化、六年大变化”的“136”目标,并把今年定为“城市建设管理年”。目的是要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打通城市干道,完善配套设施,推进旧城改造,加快新区开发,强化城市管理,不断完善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和区域综合性核心城市功能,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市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塑造少数民族地区首府城市新形象,促进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亚热带风格的现代园林城市,最终建成“中国绿城”,实现“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目标。
  在具体工作中,充分运用国家关于加速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优惠政策,加快“中国绿城”建设,改善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城市规划的管理力度,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调控作用,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全面开放规划设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从源头上确保建设的高水平、高质量,并加快“中国绿城”建设的规划研究,提出创建“中国绿城”的政府行动纲领。通过地方立法,把每年3月定为“全民植树月”,推动全市植树绿化工作。加快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步伐,加大“拆违建绿、拆墙透绿”工作力度,在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突出解决一个难点,抓好四个亮点。
  所谓“一个难点”就是按照“打通断头路、形成快环道、建设主轴路、形成放射线”的思路,着力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抓好“四个亮点”,一是4条城市主干道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二是南湖及其周边环境的整治;三是邕江两岸的堤路园建设;四是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要围绕“四个亮点”拓展城市开发建设空间,带动城市建设的整体推进,塑造城市形象,实现城市整体升值。特别要加快邕江两岸的堤路园建设,把它建成坚不可摧的防洪线、畅通无阻的交通线、商贸繁荣的经济线和环境优美的风景线。按照“大、精、深”的要求,加快城市的绿化美化亮化步伐,“大”,就是要做到大气魄、大规模、大手笔、大覆盖面;“精”,就是要上档次、出精品、树形象;“深”,就是要富有民族特色,丰富文化内涵,提高科技含量,做到完成一个工程,造就一个精品,每个作品都要体现创意,别具一格,使南宁成为绿城系统完善、生态系统良好、地方特色鲜明的现代生态园林城市。
  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建设和管理城市,是我们必须做好的新课题。清除过去把城市建设管理看成是单纯消费、只花钱、少产出的误区,把城市建设管理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在继续完善土地储备制度、控制好土地一级市场、对经营性用地实行拍卖的基础上,建立政府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把城市建设纳入市场化运作的轨道,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资机制,逐步改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包揽的做法,从改革中找出路,到市场中找资金,从而在经营城市中扩张资本,在扩张城市资本中增强城市实力,真正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管理市场化,盘活现有存量,为城市建设管理筹集大量资金。
  任重道远,前景诱人。我们将牢牢遵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奋力实施“136”构想,把南宁建设成中国西部最富魅力、北部湾畔最宜居住的名副其实的“中国绿城”。


第11版(专页)
专栏:

  南宁:魅力无限的绿色城市
  本报记者 郑盛丰 《南宁晚报》记者 杨茗翔
  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南宁继4年前在我国中西部省区城市中率先摘取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后,新近又在全国5个获得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中榜上有名,可喜可贺。提高城市素质,打好城市品牌,增强城市实力,是我国在新世纪的一个重大课题;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的文明水平和居民的文明素质,实质上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实事和好事,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表现。
  南宁捧回了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消息传开,外地人赞叹,南宁人自豪,而熟知南宁近年发展和变化的人士则心中明白:南宁获奖实非偶然,来之不易!
  变美的城
  马年新春,南宁街头流绿,鲜花盛开,处处春意盎然。
  曾在南宁市区朝阳溪岸边住了数十年的谭玉珍老人,专程约上几位旧时老街坊重新踏访朝阳溪。虽是故地重游,但老街坊们已很难寻觅原先熟悉的“旧模样”了。朝阳溪的变迁,是南宁近年城市变化的缩影。
  贯穿市中心城区的朝阳溪,沿岸居住着30多万居民。30年前,溪中流水潺潺,鱼翔浅底,两旁住户在溪中洗衣洗菜,孩子们在水中戏水欢闹,溪中飘出的欢声笑语感染了整座城市。其后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沿岸企业不断向溪中排污,过去清澈见底的溪水日渐发黑发臭,溪中飘出的不再是欢笑,而是令人掩鼻的恶臭了。
  于是,朝阳溪有了另一种称谓:朝阳沟。
  使朝阳沟“还沟为溪、变臭为美”的,是城市建设的新意识和新举措。1992年,国务院赋予南宁享有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后,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护环境的观念在邕江之滨的邕城涌动。地处边疆、属于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南宁市作出了一个全新的抉择: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步伐,通过改善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来寻求现代化发展的新途径。“九五”期间,南宁市筹资10亿元,对朝阳溪展开综合治理。经过几年努力,“臭水沟”变成了“青罗带”,6.28万平方米的新建绿地使朝阳溪成为一条贯穿市中心区的“绿色走廊”。
  与朝阳溪同步变化的是整个南宁城。这些年,南宁市共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15.76亿元,完成建设项目524项。去年和今年,南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累计达100亿元。这对于去年财政收入只有30多亿元的南宁来说,绝非小数字!南宁因此变大了:城市建成区面积从“九五”初的81.4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110.2平方公里;南宁变美了: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大道直贯东西南北。曾经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南宁,“换了人间”。
  醉人的绿
  “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仍常放”的南宁素有“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美誉,即使是在隆冬时节,街头巷尾仍流绿滴翠。
  南宁的绿不是天生的绿,而是南宁人用汗水一天天、一年年、一棵棵、一片片精心浇灌而来的。历史上的南宁,市民有爱绿护绿植绿的习惯。种在街道两侧那些冠大形美遮荫好的扁桃树、芒果树、木菠萝等,曾以“果树上街”一度成为南宁市的特色和景观。然而,分散而自发的行为解决不了城市绿化覆盖率低、公共绿地少的问题,到1991年,南宁人均公共绿地仅4.7平方米。
  从1994年起,南宁市加大了园林建设投入力度,植树种草,蔚成风气。南宁绿在扩大,美在延伸。1997年8月,南宁摘取了国家“园林城市”桂冠,跻身于全国12个“园林城市”之列,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之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等称号,纷纷落户南宁。
  与“绿”有关的数字变化着。南宁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37.4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5平方米,分别比10年前提高4.47%和3.8平方米;共有林地面积36.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
  38.38%;有各类开放式公园13座,公共
  绿地面积比10年前净增504.2公顷,增长1.5倍,实现了区区有公园,街街有绿地。此外,南宁新建成的全球最大的金花茶基因库、数量位居东南亚之首的药用植物园、品种堪称世界之最的青秀山苏铁园,都为绿城增色不少。
  在营造绿色家园的过程中,南宁市委、市政府通过“点、线、面”相结合,谱写绿色新篇章。在“点”上建成了青秀山风景区等20多处公园和游园绿地;在“线”上以“绿化、美化、彩化、香化、果化”建设街道景观,主要街道实行一街一景;在“面”上既重视对市内湖、溪、江的治理和保护,又大力采取“拆房建绿、拆违还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方式,增加城市的绿地、绿量和绿化品位。
  今日南宁,已初步形成“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终年常绿,四季花开,山、河、湖、溪与绿树鲜花交相辉映,绿化、美化、彩化、果化与亚热带风光融为一体”的格局。
  文明的人
  绿色是南宁永恒的主基调。而绿城之绿,又与具有绿色文明和观念的人紧密相关。
  绿色的文明意识和绿色的文明观念首先体现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决策上。南宁市委、市政府在积极营造绿色家园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并注入了绿色的理念。从抓“三个一”入手———抓摊前“一个桶”整治环境卫生,抓街头“一个岗”整顿交通秩序,抓路上“一辆车”树立窗口形象———到向“五个进”迈进,即优质服务进网络,文明新风进社区,群众文化进广场,园林绿化进街道,环保行动进家庭。精神文明活动的内涵不断向更宽的范围拓展和延伸,市民的文明素质也不断升华。
  领导机关的率先垂范对营造绿色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年前,南宁市政府将年租金收入可观的宿舍围墙铺面拆掉搞绿化,由此掀起全市拆房建绿、拆墙透绿及庭院绿化、家庭阳台绿化的“绿色风暴”。今年1月,摘取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后,市政府又面向新目标,进一步高标准地增绿建绿,再掀全市军民共建南国高品质“绿城”的热潮。
  南宁多年来打造的“文明理念”,在抗御重大自然灾害中,干群同心表现出惊人的力量。就在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几个月前,这座城市刚刚经历了一场近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南宁人更不会忘记,在邕江大堤最危急的关头,每10米大堤就有一个居委会干部,每50米就有一个城区干部,每100米就有一个誓与大堤共存亡的处级领导干部,而在最危急的时段和堤段,人们必能看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身影。数十里长堤红旗猎猎,最耀眼的是党旗;30万抗洪大军中率先冲锋陷阵的是党员干部。跟随干部们组成抗洪铜墙铁壁的,是来自全城各业各界的市民和子弟兵。
  现在,摘取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之后,南宁市各级领导干部又一次站到拼搏的前头,瞄准了一个绿色含量更高的目标:创建“中国绿城”,获取“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把南宁建设成为最宜居住的美丽城市。
  为此,一个总投资达55亿元的118个重点项目正在南宁的“城市建设管理年”中全面启动。
  邕城人奋,马蹄声疾。市委书记李纪恒和市长林国强坚信:明天的南宁将会更美好,也必能更美好!(附图片)
绿城南宁一瞥


第11版(专页)
专栏:

  →绿树湖水映照下的南宁一角。
↑获国家金牌奖小区的新兴苑一角。


第11版(专页)
专栏:

  创优夺牌 永无止境
  唐智伟 韦选
  2002年1月10日,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南宁市人民政府大楼前,举行了一个简短而隆重的挂牌仪式。市委书记李纪恒、市长林国强庄重地把一块金黄色的奖牌挂到政府大厅墙上。从此,南宁又多了一块国家级奖牌——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
  这是南宁市第八次获得国家级殊荣。在此之前,南宁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卫生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工作优秀城市”称号。
  经过8次创牌洗礼的南宁,已喜换容颜:江清了,山翠了,天蓝了;小区靓了,楼房美了,街道宽了,园林多了……
  创牌须有新思路 20世纪90年代初,南宁仍是一个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容市貌脏乱突出、生态环境不尽如人意的城市。如何把一个崭新的南宁带入21世纪?南宁的决策者在思索。
  1992年,国务院批准南宁市享受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政策,南宁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乘势吹响城建新号角。从那时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以争创“国家卫生城”等系列国家级奖项为载体,把南宁建设成“中国绿城”和“功能完善、管理有序的南国亚热带生态园林城市”。
  “争创奖牌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这一载体,动员和凝聚全市力量,提升城市素质,提高市民文明。”市委书记李纪恒一席话道出了南宁创城夺牌的深层含义。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思路,使南宁的城建有了质的飞跃和量的跨越。
  创牌“12字” 诀南宁医治“城市病”的第一副猛药是声势浩大的“创三城”(即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双拥模范城)活动。从创“三城”到夺得“中国人居环境奖”,跨越了整整10年。当捧回金光熠熠的人居奖牌时,林国强市长感叹地说:立足于市民受益的宗旨和“坚定性、持续性、特色性、广泛性”相统一的“12字”原则,是我们以创牌促进城建的“秘诀”。
  说是“秘诀”,其实也是公开的秘密。全体市民都知道,“让广大老百姓真正成为人居环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这是市领导一再表明的南宁争创“人居环境奖”的根本宗旨。将夺取“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作为目标写进市党代会决议和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这显示了南宁众志成城的“坚定性”;从第一块奖牌到第八块奖牌,历经三届班子而不改“创城夺牌”之志,这显示了“持续性”。围绕一个“绿”字,坚持实行“建设管理并重、营造绿色家园”不动摇,这显示了贯穿始终的“特色性”;上至市委书记、市长,下至广大市民,都积极为争创活动做贡献,这种凝聚起各方智慧和力量的行为,在诠释着绿城的“广泛性”。
  全城参与的“12字”诀,汇成南宁创城夺牌的巨大力量。
  创牌须配套推进 创牌的目的在于通过创牌,探索全面推进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以创城夺牌带动各项工作,以各项工作的改革支撑创城夺牌。
  具体表现在:第一,城市管理体制逐步理顺了,通过强化各级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建立具有时代特征和首府特色的科学、规范、高效的“建管分开、建管平行”,“二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新体制,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第二,投融资体制不断深化改革,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土地资产,出让市政基础设施经营权,利用国债以及世行贷款、民间资金等方式筹集资金,弥补财力不足,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建设资金问题,同时,将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道路桥梁、环境整治、卫生设施、园林绿化等建设上,走出了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环境促进发展的城建新路子。第三,加快改革土地管理体制,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严格控制行政划拨,加大基建用地公开拍卖力度。第四,改革城市建设项目运作模式,实行招投标制度,降低工程造价,控制城市建设和运行成本。
  新宣言和新目标 新世纪伊始,南宁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提出了实施“城市建设管理年”和实行“136”目标的重大决策,旨在争创“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最终建成“中国绿城”。这是一个面向美好未来和面向全体市民的宣言,是南宁城建史上的大手笔。随着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完工,南宁未来的新貌已依稀可见。


第11版(专页)
专栏:

  拆掉别墅建绿地
  杨辰
  2002年1月31日上午,在风景如画的壮乡首府南宁市南湖岸边,随着阵阵机声轰鸣,矗立在岸边的10幢精致的小别墅开始土崩瓦解。
  这10幢小别墅是香港金岛房地产公司建设的,而拆掉小别墅的也是香港金岛房地产公司。该公司一位负责人解释说:南宁市委、市政府争创“中国绿城”,还绿于民,营造美好的生活环境,作为开发商,我们的目的也是为建设美好的南宁献力,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市委、市政府的决定。拆了别墅,建了绿地,南宁更美,大家都受益。
  南湖是南宁市区内最大的天然湖泊,水面约107公顷,岸线总长8公里,绿树环抱,风景优美。在市中心内有如此大的天然湖泊在全国也屈指可数。去年底,为加快创建“中国绿城”步伐,南湖周边环境整治和规划建设被列入“四大亮点工程”之一。市委、市政府决定,按照“绿城”建设的总体规划,对南湖周边现有布局必须进行调整,对涉及南湖沿岸要求调整的开发地块进行置换。这一决定得到了原南湖周边被调整地块开发商的理解和支持。于是,便出现了开发商拆掉别墅支持政府建绿地的一幕。
  由于有了含义深远的这一“拆”,南湖景区不久将以新的美丽出现在人们面前:总面积达1平方公里的南湖及其周边,园林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与南湖周边建筑景观互相交融,与湖边开放式、休闲带状广场相得益彰,构成迷人的“绿城明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