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长城杯·新游记

  白石山纪行
李梅
涞源,涞水之源。在太行山脉的腹地,涞源就像一只盆,汇聚了山之甘泉,水之灵气。
  站在白石山巅,远望苍茫起伏的群山,我总觉得自己忍不住有一种要向她呐喊的冲动,在薄雾云霭之中,绵延不尽的群山更像是大海的波涛,那是被凝固的海,山的海洋,在她面前,我感动的是人的渺小。
  白石山是八百里太行山脉的主峰,初进山中,只觉四周景色平平,是极普通的略显荒凉的大山。然而在转过层层山谷之后,才尽显其中的神奇。山谷中奇峰怪石林立,山断处可见纯白色的石头,白石山由此得名。人在山谷中游走,不同的方向会觉得那石像有不同的想象,真可谓仪态万千。
  走过长长的石阶路,穿过窄窄的云梯,人已是汗如雨下,本以为已到达峰顶,不料峰回路转,眼前豁然开朗处是几百米长、上百米高的屏壁山峰。向高处望去,蜿蜒的石阶路直上云霄,像高耸入云的灵霄宝殿高高在上,正对山外处仍是不尽的山脉洪波,不觉心叹此山的博大深远。
  坐在路旁小歇,汗落时,只觉山间阴气袭人,不知何时飘飘洒洒的雨丝散落在树叶上、草丛中,响起细细密密的“沙沙声”,空静的山谷越发显得神秘而深不可测,远处的人语鸟鸣似是天外之音。山谷幽静,正是古诗所描写的“蝉聒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了。古时的思想者常常隐居山中,我想只有在这样的幽深与寂静中,才会让人的思想任意驰骋,自由飞翔。
  终于,在艰难的跋涉后到达了飞云口,虽然此时没有云,这是最后的高峰,大多数游人已是腿肚酸痛,但当我站在飞云口面对环抱的青山,体会着“一览众山小”的心境时,那种征服感却是常人所不能体会的。
  导游小任活泼开朗,同样活泼的是她的马尾辫,上下跳跃,看到路旁的野花,她热情地向大家介绍花的名字,看到路旁的青纱帐,她又向大家介绍涞源的特产,看到山岭上残破的长城,又介绍起涞源的历史,她说起家乡话的顺口溜让大家猜是什么意思,一个多小时的路途在小任的说笑声中变得短暂了。
  上山时,小任总是走在前面,下山又是最后一个,我问她总共上过多少次白石山,她想想,不好意思地一笑:数不清了。我想在她瘦弱的身子里所蕴藏的力量与活力一定十分巨大,那是大山所赋予她的灵秀。
  旅途中,小任对大家说起了她自己:“我有过三个愿望,第一个是当律师,不过我没考上大学,这个愿望只能以后再实现了。第二个愿望是当电视节目主持人,就目前的情况看,做起来很困难。第三个才是当导游,现在还是临时的,过些日子我打算到外面去读书,北京的学校费用太高,我上不起,我打算到邯郸上旅游学院,要花一万多块钱。”停顿一会儿,她又说:“在我们这个地方实在太闭塞了,到外面看看才觉得涞源太小了,我希望能出去闯一闯,多学点东西回来。”
  我不禁对这个不起眼的小姑娘肃然起敬了,在这座仿佛永远也走不出去的大山里,这个被清冽的源头泉水所滋润着的纯朴山地,有这样一个胸怀大志的小姑娘。
  传说,古时的拒马河不叫这个名字,有一天河边降临了四头巨大的神马,人们认为这是个吉兆,始称此河为“巨马河”,但不久人们发现因这些巨马的到来,河水泛滥成灾,于是人们将河的名字改为“拒马河”,拒绝了巨马。不知道这个传说是否真实,但拒马河是真实的,清凉而纯朴的涞源是真实的。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梅林村探梅
朱谷忠
接到梅林村村长老吴的电话,说是今年年关地气暖和,梅林村山后的那一片梅林陆陆续续都开了花;城里的人发疯似的一批又一批前来观看,几乎让村民都招架不住了,并邀我来看看。
  次日一早,我就坐车赶往梅林村。其实我居住的这个城市离梅林村不过两三个钟头的汽车路程,而梅林村离我老家就更近了,才三里地呢。到梅林村一下车,早见老吴领着三四个男女围了上来。不由分说把行李夺了过去,叫一个人先送到我家报个讯,便拥着我踅进村道。我一边走一边叫道:“老吴,行李里有一瓶酒要送你。”老吴说:“你客气了不是?我家里又不缺这些,今天只看梅花,等下还有事向你请教哩。”跟着走的一个是会计,姓林;还有一个是村妇会主任,姓周。他们笑着说,这些年村里富了,逢年过节,断不了有人给村干部送点东西,只好先登个记,等过年时再给送回去;你要给老吴送酒,到时他照样会给你捎过去哩!我分辩道:“这不一样,我跟老吴是朋友。”老吴说:“是朋友,但不是‘瓶友’!”一句话,惹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正说着,又转入一条石板道,就看到两边惹眼的梅树了。从这里直到后山半山腰,修剪的高矮、形状都不一样的一片片梅林,暗绿的密叶托出丛丛簇簇或红或白的梅花,赫赫的在霜天下明亮如火,燃得山峰艳丽夺目,真是好看极了。梅林中,果然一股股人流款步从容。走入林中小径,不时就会遇到一些城里来的女子,她们穿戴时髦,在照相机前摆出明星般的姿势,玩得开心极了。人流穿梭中,带动了一股股浓郁的梅香,沁入鼻尖,令人心旷神怡。
  老吴见我一看到梅花就显出入迷的样子,一路就尽量少和我说话,只和临时在石罅上摆茶水摊和卖甜腻腻、软糯糯小吃的村民打招呼:“要注意卫生啦!垃圾袋都带来了吗?”林会计遇到夏天被洪水冲了房子的山脚下的受灾老头,则问他:“新搭的房子严实吗?村里给你的救灾款够用吧?你留神着山火,日后按天给你报酬。”老头说:“我感谢政府、感激大家都来不及呢,还用什么报酬。再说,我一辈子没当过官,现时你们封我当个管火的头目,我正神气呢!”村妇会的周主任和遇见的一个个村妇也只交代一件事:“过年过节时,少叫男人吃酒出去赌博,也得注意不要大了肚皮。”这样走走看看说说,不一会儿就登上梅林上边的一片平缓的山地,站在上面往下看,只见淡薄的日光洒在偌大的一片梅林上,梅林若飘浮翻动的云霞,光晶耀眼,璀璨缤纷。老吴拉拉我的衣角,笑道:“保住这片梅林,村里是下了决心的;要不,都栽上桔子,再有钱,也找不到这样的景致了,更别说让城里人往这里跑。”林会计接着说:“还是村长有主意,那年镇里有人硬要他把梅树换成桔树,他好歹顶住,结果在山脚下办起鳗鱼场,一年收益就盖过果树的三年收益。”
  周主任也笑着说:“吴村长那时可是亲自挂帅的,吃住都在鳗鱼场,对别人也动真格的,他们都不敢轻易离开职守,把整颗心都扑在鱼场上呢。”这时老吴看着我,一板一眼地说:“老朱,都说梅花能体现人的某种精神,现在我有这一片宝地,也想借这块宝地扩大梅林村的名声,你说说,我们该怎样做呢?”老吴这一问,倒把我问住了。我沉吟半晌,只得说:“都是熟人了,还是随便讲吧;依我看,有可能在梅林中修一些小巧古雅的亭子,既可供人休憩,也可供人玩赏。当然亭子也不能多,名字也要叫得有滋有味些。”老吴一听,不禁拊掌叫道:“好主意!好主意!”转身又对林会计和周主任说:“明晚村委会上就正式将这个设想提出来,通过了,请教一些懂得园林建筑的人,过年立马就干。这里再请教一件事,城里有个搞时装队的人昨天对我说,他们想在梅林里搞一次时装表演,时间拟在正月初八,但还要我赞助出场费,你说这事划得来划不来?”我奉劝说:“我看不宜搞。你想想,探梅、寻梅是说得上的一件雅事,用时装队来招揽,一是场地不宜,二是闹纷纷的,秩序不好,难免要伤了梅树,这都与赏梅相去甚远哩!”吴村长、林会计、周主任听了,都赞同说,还是不搞的好,免得劳民伤树,还破了出场费。这里,我突然有个新主意,不禁脱口对他们三人说:“咦,我倒这么想,梅林村的十番八乐不是很有名气吗?如果能好好组织一下,正月开始每天在梅林里为游人演奏助兴,既有地方特色,也能在梅林和山川之间营造出一迭三叹的氛围,不是很好吗?”三人一听,想了想,连连点头,说:“对呀对呀,这倒真是主意哩!”
  下山时,阳光正从云层中滑落,一路纵横而出的梅枝,更是泛出道道棱镜霓虹般的丽彩,晶莹透彻,夺人心魄。直到回村里,还觉得一股股的清香,在鼻腔和衣袖之间缭绕着,久久不散。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回眸赣南
  缪俊杰
  赣南,一片美丽神奇的红土地,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大书。
  自从王勃的《滕王阁序》传世,江西一直被人们誉为“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地。由于它“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地缘优势,历史上曾出现过“佩玉鸣鸾”、“画栋珠帘”的浮华盛况。但是造化不均,南山北水,地倾东南,赣江北去,北沃南贫。“可怜无数山”,使赣江上游那片红土地,一直处于贫困状态。千百年来,人们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赣南红土地上繁衍生息,始终走不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经济怪圈。
  “物换星移几度秋”。赣南这片红土地,经过多少春秋更迭,经历多少艰苦磨难,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盼来了一个新的纪元。改革开放的春风,从南至北,度过梅关,徐徐吹拂赣江两岸,使这片红土地不断出现新的生机。冬尽春临,我随北京、上海、广东几十位作家、记者到江西“红土采风”。到达南昌,新任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会见,坦诚“导读”:“请你们到赣南看看,那里的干部群众干得不错!”于是,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土,遍访赣南。当我站在被称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梅岭古驿道上的梅关,背靠郁郁葱葱南粤大地,回眸赣南,不由神情亢奋,感慨万千!
  在赣南首府赣州市,倾听当地领导张海如、王昭悠介绍情况。赣州辖十八个县、市,八百万人口,是著名革命老区。当年赣南参加红军的有三十三万人,参战的有近六十万人,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十万八千人,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百分之七点五,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他们说,赣南这片红土地并不贫瘠,这里气候宜人,水源丰沛,矿产丰富,被誉为世界钨都,稀土王国,脐橙之乡,加上有郁孤台、八境台、通天岩,宋代古城,梅关驿道,东江源头,又是三省的结合部,物资集散地,赣南大有可为。
  到赣南,首先得看红都瑞金。其实瑞金、兴国、会昌、宁都、于都连成一片,是当年红军的主要根据地,也被称为共和国的摇篮。当我们一踏进这片红土地,立刻便感觉到浓郁的革命传统的氛围。革命前辈董必武于六十年代重游瑞金时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昔日红土迹尚留,公房简朴范千秋,叶坪沙坝遥相望,谒者频来总乐游。”今天,瑞金人民把叶坪、沙洲坝一百六十多处革命遗迹保存得完好无损。经过修整和完善,使它同改革开放以来建设起来的建筑:集休闲、体育、文化、商贸于一体的红都世纪广场、引资兴建的综合性商贸大楼红都商业城、民间投资兴建的亮化工程八一大道、红都大道、东兴街互相辉映,形成了一街一风格、一路一景观。这个当年的山区小邑,而今成了赣闽边际的一颗新星。红色旅游使瑞金热气腾腾,人气旺盛。节假日期间游客如云。
  同瑞金一样,于都人也没有忘记这里光照千秋的革命烈士。我们从于都河边“长征第一渡”渡口宏伟的纪念建筑和阵阵催人出征的唢呐声中,似乎重温了当年红军艰苦奋斗,气吞山河般地出发长征的壮烈场面。我们参观了一些有特点的地方。红都水产食品公司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的鳗鱼养殖场和生产“赣鳗”的加工厂,使于都的传统农业和养殖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走出传统的自然经济,使红土地出现令人鼓舞的希望。
  围绕着赣州这座中心城市,周围还有赣县、黄金开发区、章贡区和南康市等几个县级区县市。我不知道赣县人把自己说成“千里赣江第一县”是否有点夸张,但当我站在新近落成、把欧式建筑风格和中国园林文化底蕴结合起来的人民广场建筑群面前时,我的心灵确实受到极大的震撼。若干年前,我到赣县采访过两次,县里引以为骄傲的企业是个“板鸭加工厂”和“赣县材板厂”。现在真是“今非昔比,鸟枪换炮”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是梅林镇崭新的街道,不仅是具有高科技水平全国最大、分离产品最多的稀土分离厂,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集会、商贸、娱乐、休闲、居家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广场所展现的具有时代动感的杰作,充分体现了决策者们立意高远,超凡脱俗的构思,确实是令人钦佩的大手笔。
  南康历史悠久,汉时置县,称南野县,到了晋朝太康年间“因地接岭南,人安物阜”而改名为南康。南康历来为赣南比较开放之地,人才辈出。《资本论》译者郭大力,著名外交家罗贵波,奥运冠军许艳梅就是此地人。现在南康市的领导,立志要再创品牌,要把这个近八十万人口的县级市做强做大三五个企业,使之成为南康市的“名片”。正因为有此宏图大志,便有了全国知名的南康国际服装城、南康国际家具城和赣南卷烟厂等企业。市委书记潘昌坤经常讲:要招商引资,就要看得透、想得开,他思想解放,头脑清晰,不唱高调,注重实干。他在定南进行了改革转制的试点,从交通、能源、卫生、教育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尤其是“公务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国家财政省了,干部作风变了,个人也得到了一定实惠,中央报刊发表文章称“车改看定南”,肯定他们的改革思路。红土采风团到定南后,胡伦贵请作家们题辞留念。题什么?他说:就写希望定南成为好打交道的县和一个人民满意的政府吧。看来很低调,实际是他们为政的很高标准。
  不管有没有到过赣南的人,大概都知道赣粤边界上有个梅岭和梅关。梅岭过去是连接中原与岭南的重要通道。广东始兴人张九龄做了唐朝宰相,凿岭开驿道。梅关曾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要津。历代文人墨客都题辞称颂。
  县委书记欧阳金华说:今日的大余县,因穿关而过的大庾岭驿道而得名。梅岭以梅著称于世,因为岭南岭北气候迥异,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山岭山麓花不同,北枝花落南枝始”的奇观。千载雄关,漫漫驿道,梅关碑林,云封古寺,陈毅藏身处,梅林和一个个动人故事,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景观,享誉海内外。今日大余人,把昔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变成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渠道,把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变成今天文化兴县的宝贵财富。除了发挥以“中国钨都”为基础的工业优势,还逐步形成以“禽花菜竹果”为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中国瑞香之乡,中国花木之乡,已成为大余人的得力品牌。宋代苏东坡来到这里,曾题诗称:“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我们站在“南来第一州”的大庾岭梅关,回眸眺望,不仅看到大余变得更美,而且越发感到,今日赣南也应当刮目相看了。
  “回眸读赣南,今朝更好看”。赣南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愿这块红土地变得更美更亮丽!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春之韵(摄影)梅村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湘西吊脚楼
  聂鑫森
  我曾数次叩访美丽的湘西,山奇水异,令人徘徊不忍归去。而古香古色、建筑风格特殊的吊脚楼,更添得山水几分韵致。在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城,沱江傍城而过,当地人临河而居,一幢幢吊脚楼,高高低低参差错落。吊脚楼的一端以河岸为支撑点,另一端则悬在水面,高高的悬柱立于水中作为撑持,充满着一种力量的美。
  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活泼,可临水,也可依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坝边。稍稍开凿修砌,选上好木料支撑起一座座或者一排排的吊楼来,旁边饰以几丛茂林修竹,省时又省工,温馨而有画境。这种楼飞檐翘角,三面环廊,“吊”着几根八菱形、四方形刻有绣球或金瓜的悬柱,壁板漆得光亮光亮的,并嵌有花窗,通风向阳。花窗也往往用意极深,镂有“双凤朝阳”、“喜鹊恋梅”等图案,古朴而秀雅。
  吊脚楼的妙处,一是防潮避湿,通风干爽;二是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三是依山傍水或靠着田坝而建的吊脚楼,悬柱之间往往留有一定的空地,可喂养家畜,“人家吊脚楼下有小羊叫”(沈从文《鸭窠围的夜》)。
  古老的黑瓦木结构吊脚楼,堂屋很敞亮,温暖而亲切。我曾有幸叩访,热情的湘西人泡茶筛酒,摆出种种野味,令人宾至如归。
  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庄裕光《干阑建筑》)一种房屋。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漫步磁器口
  何镇邦
  磁器口是嘉陵江畔一古镇,是嘉陵江流经川陕注入长江前一个重要的码头,其地位同朝天门作为长江的码头一样重要。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后,城市改造,大都旧貌换了新颜,唯独磁器口这条老街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在朋友的带领下,穿过匾额上镌着“磁器口”三个大字的牌坊,踏上那条铺着青石板的老街。由于时断时续地下着毛毛细雨,石板街有点潮湿,青石板街的两侧,整齐地罗列着两排木结构的旧房子,大都是两层楼,楼下是店铺的门面,楼上即是住家。至于店铺么,茶铺、饭铺、杂货铺应有尽有,挤挤挨挨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我们选择一家茶馆坐下来喝茶。这是重庆最古老最普通的茶铺,在泥地上摆了几张八仙桌,每张桌子四周摆着长条椅,地面上扔满瓜子皮和烟屁股,显得有点脏乱。店面的另一端则是烧水的灶台和滤水机,还有一个卖香烟和酒的小柜台。茶馆里只有一个服务员,既是老板,又是跑堂的。我们进去时,靠里头的几桌已坐满茶客。他们一边喝茶,一边搓麻嗑瓜子,据说他们已在此坐了整整一个上午。茶馆里的老板兼跑堂见我们迈进茶馆立即迎上来。把我们让到一张桌前坐下,特意擦了擦桌面,并动手扫起地上的瓜子皮和烟屁股来。然后冲了两个盖碗的沱茶端来。他一直带着歉意说,环境不好,可是茶是极便宜,每盖碗才收五角钱,水只管续,而且不限时间。这大概是全国最便宜的茶馆了。我们坐了一会儿,连喝了几碗茶,茶味道不错,可惜环境太差,就告别了这家连店名都没有的最平民化的茶馆,继续在青石板街上溜达起来。
  走了一会儿,眼看到了吃午饭时间,肚子也饿了,于是就走进一家比较干净清爽的小饭馆吃午饭。这是一家夫妻小店,男的掌勺,女的跑堂,门面上只摆了四五张小桌子,后面即是灶间,楼上则是他们的家。我们要了一个毛血旺清汤,除嫩嫩的猪血外,还有肚片、肝片、黄花、木耳等菜,汤颇鲜美可口,此外还有炸小鱼、梅干菜扣肉、豆花等几味小菜,加上两碗饭,这一顿吃下来才十六元,大概是我最近一个月来从台湾到香港,再到深圳、闽南以及重庆吃得最便宜最可口的一顿饭了。
  走出这家饭馆,见一岔路通“龙隐寺”,传说明初建,文帝曾隐居于此寺,故名。前天听何士光介绍说此寺颇有特点,值得一看,但因时已午后二时,有点困乏,于是又走进一家叫“古镇民乐茶馆”的地方再次喝茶。这家茶馆的陈设虽然远胜于午饭前光顾的那家茶馆,摆的是竹制的沙发椅火车座,又有民乐助兴,但每盖碗也就要收五元钱,其实也算便宜。同店主人聊天,得知他姓邓,原为建筑工人,下岗后因喜民乐及茶道,开了此茶馆,声称此处常接待来渝旅游的外国游客。他特地为我们用洋琴演奏了“阳关三叠”等两首古曲,我们才称谢辞别而去。
  出了民乐茶馆,我们又折回正街直奔码头,码头上立一牌坊,上书“龙隐门”三个大字,可能与龙隐寺有关。由于正值嘉陵江枯水季节,码头上颇冷清,但古风韵犹存,留连片刻,照了几张相片我们就踏上归途回下榻的雾都宾馆了。
  未知这大半天的漫游,是否认识了老重庆?
  我以为至少是初识,要真正认识渝州真面目,恐怕还得再来几次,那只好留待来日了。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石头
郭宝臣
世上的石头从来不美容
该有突的地方让它突着
该有坑的地方让它有坑
如果石头也美容
美容师就是奔走不息的风
轻柔的风给石头扫去草芥
强劲的风把石缝掏净
雨也是石头的美容师
照顾石头也是来去匆匆
春天的雨让石头感到青春依然
秋天的雨让石头感到深怀激情
还有一些美容师技艺高超
不知不觉让石头坐享其成
阳光经常给石头以抚摸
霜雪经常给石头敷上厚厚一层
人们知道石头的坚硬
是它挺起了一座座山峰
人们知道石头的内心
时时处处都怀着一颗火种
不论是金碧辉煌的皇宫
还是芸芸众生的茅屋草棚
到处有石头的身影
到处有石头的生命
石头是天地间的英雄
人们对石头无不崇敬
是谁塑造了石头的形象?
石头的美容师们悄然无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