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

  美要伊接受武器核查
科威特反对美打击伊
  据新华社科威特3月18日电(记者洪漫、安江)正在此间访问的美国副总统切尼18日强调,尽管目前美国尚未制订出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的具体计划,但伊拉克要避免战争和减轻人民的灾难,就必须彻底履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允许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进入该国,并尽快释放科威特及其它国家的战俘。
  切尼当日在与科威特第一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萨巴赫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说,他与科威特埃米尔、王储和外交大臣举行了会谈,双方就共同关心的话题,尤其是近来日益恶化的中东局势进行了讨论。在会谈中,切尼重申了美国对科威特的安全承诺,并保证尽一切所能来保护科威特的领土和主权。
萨巴赫说,科威特不支持军事打击伊拉克,因为军事打击无损于伊拉克政府,只会伤及无辜的伊拉克平民。


第3版(国际)
专栏:述评

  沙特方案与中东局势
陈佩明
近一个月来,中东地区在基本保持以巴间“不对称战争”状态下,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发展。沙特阿拉伯继1981年提出过阿以和平8点建议后,再次提出了全面和平解决阿以冲突的建议。该建议正在阿拉伯国家间进行紧急磋商,待制订细节后正式提交预定本月底在黎巴嫩举行的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从而成为阿拉伯方面统一的和平方案。这次以沙特王储阿卜杜拉名义提出的方案,其核心原则仍然是两个重点:以色列撤出它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侵占的全部阿拉伯土地;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建立正常的关系。这一次的建议在阿拉伯承认以色列方面用词更加明确。沙特新建议披露后受到国际上有关方面重视。阿拉伯国家欢迎,欧盟、俄罗斯等都表示支持,连美国政府也说这是一个“重要而积极的步骤”。
当前,美国正致力于把“反恐战争”扩大到伊拉克,迫切需要阿拉伯国家的支持。而阿拉伯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对于美在处理中东事务中偏袒以色列、对阿以采取“双重标准”做法,一直心怀愤恨与疑虑,这使得布什政府很难在实施对伊军事打击时得到阿拉伯国家的支持。阿拉伯国家认为美国应首先采取切实行动解决失控的以巴冲突,进而全面解决阿以冲突,使地区和各国内部保持稳定,免遭更大的灾难。早在去年7月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埃及,79%的被调查者认为巴勒斯坦问题是地区“最重要的问题”;而在沙特、科威特、阿联酋和黎巴嫩,这个比率则高达80%以上。《华盛顿邮报》就此指出:该项调查表明,“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的政府能够无视阿拉伯人所抱有的这一严重关切现实的共同心态”。即使在受到过伊拉克侵占之苦的科威特,它的官方人士也希望不要攻打伊拉克。
沙特新方案就是在以巴流血冲突愈演愈烈、布什政府决心要军事袭击伊拉克以及阿拉伯世界普遍对美国强烈不满的形势下出台的。这个方案实际上是要用另一个模式来替代10年来的以巴奥斯陆协议模式。它主张“全面解决”阿以冲突而不是“逐个解决”,主张以色列全部撤出而不是部分撤出阿被占领土,主张阿拉伯作为一个整体合力同以色列谈判,而不让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恃强凌弱,“各个击破”。因此可以说,沙特提出这项方案是对美国中东构想的“异议”。此外,沙特方案的提出也可看作是阿拉伯方面牵制美国反伊拉克军事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它使得布什政府想在获得有关方面“支持”或至少“默许”以前,必须在公正解决阿以冲突方面采取某些行动以缓解阿拉伯方面的不满。
确实,美国政府在近几周来采取了几个新举措:美副总统切尼正在中东11国访问,任务是在游说阿拉伯国家支持美对伊拉克动武的同时,也同阿以双方“讨论”沙特方案;美中东特使津尼已重返中东调停以巴冲突,促使早日停火,恢复和谈;布什总统一反过去只对阿拉法特施压的做法,亲自出面批评以总理沙龙过分使用武力,指出沙龙对巴方的军事行动“无助于”和平进程,并要以军撤出占领的一些巴控城镇;美首次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同意将来建立巴勒斯坦国的决议草案,敦促以巴双方“立即停止一切暴力活动”。美在决议草案中还表示支持沙特和平方案。有国际舆论指出,由于该决议草案没有具体确定建立巴勒斯坦国的蓝图,实际上还主要是一个“要求停火的决议”。布什政府没有对沙特方案内容作过实质性的评论或表态。这一切表明,美在试图平息阿拉伯反美情绪的同时,仍在竭力保持它对中东事务的主宰地位。在美特使津尼赴中东斡旋之际,以色列当局也采取了若干相应措施,包括放宽对阿拉法特的“软禁”范围及撤出对拉马拉等城镇的占领等。但沙龙公开表示拒绝撤回到1967年战争前的阿以实际军事控制线。
当前,中东又面临着紧急关头。美决心对伊拉克动武和阿拉伯国家迫切要求全面公正解决阿以冲突,是关系地区安危的两件大事。迹象表明,尽管布什政府将不得不考虑阿拉伯世界强烈的反美情绪,但它仍将在总体战略上沿着原有的政策轨道行事。未来的中东局势如何演进,值得人们密切注视。


第3版(国际)
专栏:

  中日第八次安全磋商举行
新华社东京3月18日电(记者王妍)由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率领的中国代表团与日本外务省外务审议官高野纪元为首的日方代表团18日在东京举行了中日第八次安全磋商。这是中日两国首次举行副部级安全磋商,中国国防部和日本防卫厅官员参加了会议。
据悉,双方在友好、坦诚的气氛中,就当前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两国国防政策及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双方认为,在当前新的国际形势下,中日之间的安全对话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双方增进了解,消除疑虑。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就日本近年来在安全领域的一系列新举措及日本扩充军备情况表明了中方的立场和关切。
日本外务省审议官高野表示,日本将继续在和平宪法下,坚持不做军事大国,贯彻专守防卫的安全政策,同时加强国际协调。高野还重申,日本将坚持无核三原则、不持有进攻性武器,在国家关系中不行使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王毅强调,重要的是要看日本的实际行动,希望日本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王毅阐述了中方在台湾问题特别是日美安全合作涉台问题上的立场。高野表示,日本将严格遵循在《中日联合声明》中阐明的立场。
关于东海渔船问题,王毅阐述了中方的立场和要求,强调中国政府将根据国际法和中国有关国内法规,坚决维护对本国专属经济区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高野表示了解中方十分关注这一问题,日方迄今已就有关情况尽可能向中方作了通报,今后将继续同中方保持密切沟通。
双方对此次安全磋商的成果给予了积极评价,并商定下次磋商将尽快在中国举行。


第3版(国际)
专栏:

  朝外务省发表谈话
谴责美韩联合军演
本报平壤3月18日电记者赵嘉鸣报道:朝鲜外务省发言人今天就美国和韩国定于3月21日至27日举行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发表谈话说,美国准备举行的此次联合军事演习是将针对朝鲜由先发制人的攻击计划转变为实战的综合军事演习,是企图制造点燃核战争导火索机会的极其危险的战争挑衅活动。发言人强调,“随着美国现政府敌视朝鲜的强硬政策转变为实践性的侵略朝鲜的战争政策,朝鲜半岛当前的局势已经超越危险的界线,正面临战争一触即发的严重事态”。
这位发言人说,布什将今年确定为“战争之年”,又宣布朝鲜是“邪恶轴心国”,在不久前访问韩国时还亲临前沿哨所和美军基地,而最近在美国又出现了将朝鲜作为核攻击对象的计划。正是在这样的时候,美国在韩国全境举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联合军事演习,朝鲜对此不能不给予严重关注。发言人认为,“事实说明布什提出的重开(朝美)对话的论调不过是试图掩盖其战争阴谋的骗术而已”。
发言人同时指出,“韩国好战势力和美国一起参加针对同胞的战争演习,是和谋求民族和解与团结的6·15北南共同宣言在根本上背道而驰的敌对行为,这给北南关系带来的后果是难以预计的”。
发言人最后警告说,朝鲜不希望战争,但决不回避战争。朝鲜具备打击和消灭侵略者的意志和力量。为应对当前的严重局势,朝鲜军队和人民正进行一切战斗动员,准备将侵略者彻底消灭。


第3版(国际)
专栏:综述

  印度教派冲突暂告平息
本报驻印度记者赵章云
  印度印度教强硬派领导人由于与印度政府达成了协议,终于在3月15日下午改变了要在阿约提亚有争议的巴布里清真寺遗址或者附近没有争议的地方举行罗摩庙“奠基仪式”的计划,改在离那里1公里多远的地方,举行了一次象征性的未来罗摩庙圣柱移交仪式。至此,一次有可能引发全印度大规模教派冲突的危险暂告平息。
9年前,印度教徒同穆斯林曾为这个清真寺的地基归属问题发生过激烈的流血冲突,数千人丧生,导致一届政府倒台。1994年1月7日,阿拉哈巴德高等法院判定这一有争议的地基及其周围土地共约27公顷暂归政府接管,谁也不能动用。去年年初,印度教强硬派组织“世界印度教大会”(简称“世印会”)提出了要政府将接管的土地交给他们建造罗摩庙的要求。今年1月27日,数千要求建庙的印度教徒从全国各地步行来到首都,给政府施加压力。瓦杰帕伊总理虽然连哄带拖,但原则上还是坚持通过谈判或法律程序解决问题。“世印会”为达目的,又想利用人多势众的办法强行建庙,并选定了“湿婆之夜”节之后的3月15日为建庙日子,号召全体印度教徒“到阿约提亚去”。
2月27日,从阿约提亚乘火车返回的印度教徒在古吉拉特邦遭袭,57人丧生,当地的穆斯林成了报复的目标,古吉拉特邦教派骚乱骤起,数百人死亡。为了预防更大教派冲突的发生,政府在阿约提亚采取了严厉的保安措施,所有通往该城的道路被封锁,所有开往该城的火车被停止。教派争端所引起的社会骚乱激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印度主要反对党、主流媒体和社会名流纷纷表态,反对“世印会”这一明显引起教派冲突的极端行动。
为缓和舆论,“世印会”开始改变策略,将要求移交有争议的地基改为在这一地基附近举行罗摩庙“奠基仪式”,后来又改为在没有争议但已被政府接管的土地上举行象征性的竖立圣柱的仪式,3个月后再行正式建庙仪式。印度政府知道,只要在靠近有争议的地方举行仪式,就将引起两大宗教派别更大的冲突,联合政府可能因此而解体。于是,政府一方面想通过两教对话的形式庭外解决问题,同时又要求高等法院对“世印会”最后的要求作出判决。
3月13日,印度最高法院宣布了不允许在政府已经接管的土地上举行任何形式的宗教仪式的法令,彻底打破了“世印会”想在靠近有争议地基的地方举行仪式的企图。但是他们还不死心,或以发动大批印度教志愿者前来助阵,或以集体自杀相要挟。为缓和越来越紧张的气氛,打破僵局,北方邦政府14日提出了一个变通的建议,即让“世印会”在离政府接管的土地1公里多的地方举行一个象征性的圣柱移交仪式。15日上午,“世印会”同意了上述建议,但条件必须是政府派人接受圣柱,并给以保存。15日下午,“世印会”在重兵包围之中较为平静地举行了这一让人们担心已久的仪式。总理办公室一高级官员出席了仪式,并接受了两根雕刻好的大理石圣柱。“圣柱移交仪式”举行之后,印度朝野对这一结果都采取了认可的态度。但对于政府出面接受圣柱一事,印度主要的反对党都表示反对,认为这是政府向教派势力屈服,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主要的穆斯林组织“全印巴布里行动委员会”对“世印会”没有在有争议的地基上举行仪式表示满意,认为是“正义”的胜利。“世印会”领导也认为是自己的胜利,因为政府接受了圣柱就等于承认了他们可以在有争议的地基上建庙。但瓦杰帕伊总理并不这样认为,他声明说,圣柱只有在法院将来作出对“世印会”有利的判决后才能使用,“法院是最后的权威”。
不管将来如何,由于政府在最后一刻采取了妥协的办法,困扰印度朝野的阿约提亚危机终于得以化解,历时数月的教派争端可望暂告一段落。(本报新德里3月17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世界不要核霸主
梅舟
美国国防部不久前提交给国会的《核态势评估》报告,提出什么在“伊拉克袭击以色列或其邻国,或者朝鲜袭击韩国,或者在台湾的地位问题上发生军事对抗”等情况下,美国总统可以威胁使用核报复手段。报告列出7个国家的名单,提出美国军方必须做好在紧急状况下对其使用核武器的准备。报告还呼吁美国研制一种新的能摧毁深藏于地下掩体的核弹头。此报告一经披露,立即引起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它表明,美国确有一些人,要拿着核武器玩火。如果它一旦成为美国的政策,必将给人类安全带来新的危险。其危险之一,在于扩大了使用核武器的范围,削弱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效力。在这份报告中,被明确列为美国可以施行核打击的国家中,大部分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签字国中的无核国家。该条约承诺,只要签字国继续保持无核状态,并且不与核国家共同作战,它们就不会遭到核武器的打击。但按照报告的逻辑,只要美国认为谁对别国安全构成威胁,美国就可以对其实施核打击,不管它是有核还是无核国家,也不论它是否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字国。核不扩散条约几十年来对世界核武器发展的有效遏制作用将会因此瓦解。
其危险之二,在于随意降低了使用核武器的门槛,并主张美国研制一种新的能摧毁深藏于地下掩体的核弹头。按照报告提出的方案,常规力量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顺理成章地用核武器来解决。美军可以频繁在局部战争、武装冲突中利用核武器威慑对方,凭借核讹诈达到“屈人之兵”的目的。由于核武器的巨大毁灭作用,二战之后,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政治家和军事专家都以极其谨慎的态度将其视为战略威慑力量。世界各国为核武器裁减直至最终将其消灭,进行了几十年不懈的努力,而五角大楼的某些人却要使这一努力功亏一篑。
其危险之三,在于破坏世界各国全面禁止核试验的努力。就连不少北约成员国也承认:“从人类和环境的角度考虑,任何使用核武器的做法都绝对是灾难性的……它对人类造成的损失必将给使用核武器的国家带来巨大的政治损失,特别是对于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
正如《纽约时报》社论所说的,如果别的国家计划发展新型核武器,并考虑对无核国家实施先发制人的攻击,华盛顿就会将该国列为危险的“无赖国家”。但五角大楼的核评估报告却建议美国自己这样做。
这份报告强调要确保美国的“绝对核优势”,却在将整个人类推向核战争的险境。孰不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一点连美国国内的有识之士也看得清清楚楚。《波士顿环球报》指出,华盛顿已经再次把核战争狂人请回来了。


第3版(国际)
专栏:

  各国议联大会召开
据新华社马拉喀什3月17日电(记者康新文、范卫平)各国议会联盟第一百零七届大会17日晚在摩洛哥历史名城马拉喀什开幕,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议会及联合国有关机构1500名代表出席了开幕式。
本届大会主席、摩洛哥众议院议长拉迪在致词时指出,当今世界面临着动乱、战争、冲突和各种灾难威胁,种族和宗教仇恨不断增长,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重新抬头。如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这种倾向会进一步恶化国与国之间关系,危及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致词说,中东局势正面临失控威胁,以色列应放弃战争逻辑,停止对巴勒斯坦人民的屠杀。
联合国难民署高级专员吕贝尔斯和各国议会联盟理事会主席赫普图拉夫人到会,并呼吁各国议会和国际社会携手消除战争、贫困和暴力,加强对妇女、儿童、难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全面促进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民主化”建设。
各国议会联盟成立于1889年,现有142个国家和5个地区议会成员。在为期一周的本次大会期间,各方代表将就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进行辩论,并围绕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议会作用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展开专题讨论。


第3版(国际)
专栏:

  南共体认为津大选公正
新华社卢萨卡3月17日电布兰太尔消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轮值主席、马拉维总统穆卢齐16日发表声明说,不久前举行的津巴布韦总统选举基本上是公正的。穆卢齐当日在马拉维经济首都布兰太尔说,南共体对由该组织部长理事会派出的观察团提出的报告进行了评估,并接受了报告中有关津巴布韦大选基本上是“自由的、公正的”结论。报告还认为,这次大选从整体上“反映了津巴布韦人民的意愿”。南共体成立于1980年,现有14个成员国,津巴布韦是其成员国之一。


第3版(国际)
专栏:

  伊朗总统会见吴仪
据新华社德黑兰3月17日电(记者姜显明、蒋晓峰)伊朗总统哈塔米17日下午在这里会见了来访的中国国务委员吴仪。
吴仪首先转达了江泽民主席对哈塔米总统的亲切问候,她指出,中伊两国建交30年来,特别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以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她说,中国政府重视与伊朗的友好合作关系,赞赏哈塔米总统为发展中伊关系所作出的贡献。
吴仪说,伊朗是西亚和波斯湾地区的重要国家,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方赞赏伊朗政府近年来为改善同周边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所作的努力,并认为这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哈塔米热烈欢迎吴仪率团访伊,并对两国经贸联委会第十一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他说,伊中同是文明古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赞赏中国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他还说,伊朗重视发展同中国的关系,希望双方进一步挖掘经贸领域的合作潜力。他请吴仪转达他对江泽民主席的亲切问候。
17日上午,吴仪同伊朗副总统兼伊中经贸科技联委会伊方主席塞塔里法尔主持召开了两国经贸联委会第十一次会议。


第3版(国际)
专栏:

  哈总统会见熊光楷
本报阿斯塔纳3月18日电记者孙力报道: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今天在总统府会见了在这里参加中哈两国防务安全磋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
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对熊光楷来哈进行哈中首次防务安全磋商表示欢迎。他说,哈中建交10年来,两国相互信任不断加深,各领域互利合作日益扩大,成果令人满意。哈方十分珍视同中国的友谊,希望继续发展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愿意进一步加强在打击恐怖主义等方面的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纳扎尔巴耶夫请熊光楷转达他对江泽民主席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
熊光楷对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百忙中会见表示感谢。他说,中哈在很多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相互支持,为地区稳定与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中方愿意与哈方共同努力,将中哈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关系以及两军友好关系不断推向前进。
熊光楷一行是17日抵哈进行防务安全磋商的。在参加两国防务安全磋商期间,熊光楷拜会了哈总理塔斯马加姆别托夫,与哈国防部长阿尔滕巴耶夫上将就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及两国间防务安全等问题进行了磋商。


第3版(国际)
专栏:

  塞议长会见中联部代表团
据新华社尼科西亚3月15日电(记者刘兴昌)塞浦路斯议会议长、塞劳动人民进步党总主席赫里斯托菲亚斯15日在这里会见了由副部长马文普率领的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代表团,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会见时,赫里斯托菲亚斯对代表团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赫里斯托菲亚斯说,塞中两国政党之间经常进行对话,这有利于增进友谊,也能为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为巩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赫里斯托菲亚斯向代表团介绍了塞浦路斯问题的现状,并代表正在国外访问的克莱里季斯总统对中国政府在塞浦路斯问题上一贯坚持的正义立场表示感谢。


第3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人权会议开幕
据新华社日内瓦3月18日电(记者陈威华)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五十八届会议18日在日内瓦开幕,会议将审议民族自决权、经济社会文化权、妇女儿童权利以及被占领土等有关人权方面的议题。
大会离任主席、阿根廷代表团团长德斯波伊在开幕式上发表述职报告,并呼吁各国加强民主、消除贫困。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玛丽·罗宾逊指出,去年发生的“9·11”恐怖主义事件对全球造成了重大影响,捍卫人的尊严和权利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
由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沙祖康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和人权委员会其它52个成员国的代表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大会并选举了波兰代表团团长雅库博夫斯基为本届会议主席。


第3版(国际)
专栏:

17日是俄罗斯传统民间节日谢肉节(送冬节)的最后一天。莫斯科各界群众在一些公园和广场参加丰富多彩的狂欢活动,表示送走漫长冬季,迎接明媚的春天。图为身穿民族服装的俄罗斯群众在狂欢活动中尽情歌唱。新华社记者王长山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