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要闻)
专栏:

  我对欧盟进口邻苯二酚进行反倾销调查
  本报北京2月28日讯记者龚雯报道:外经贸部决定自3月1日起对来自于欧盟的进口邻苯二酚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本案涉及的邻苯二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的海关进口税则号中列为2907291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外经贸部从公告发布之日起对进口产品倾销及倾销幅度进行调查和确定,国家经贸委负责对国内产业的损害进行调查和确定。
  据悉,此次反倾销调查是由连云港三吉利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代表国内邻苯二酚产业申请提出的。


第5版(要闻)
专栏:

  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财政部部长项怀诚
  党的“十五大”提出“科教兴国”的治国方略,把教育事业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充分表明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朱镕基总理在本届政府成立伊始,就向国内外庄严宣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财政部作为国务院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和任务。
  增强财政支持力度全面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近些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千方百计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保证了教育经费的快速增长。从1998年起的5年中,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仅此一项,中央本级实际增加教育经费489亿元。与此同时,地方财政也比照中央财政的做法,每年本级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也增加1—2个百分点。据统计,1998年—2000年,全国教育经费累计总投入为10147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为6882亿元,分别比前三年累计增长了52%和39%。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的比重逐年提高,从1998年的2.59%提高到2000年的2.87%。全国教育经费投入在短短几年中实现如此大幅增长,在我
  国教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其它国家也是罕见的。
  ———大幅增加基础教育投入,努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基础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促进基础教育发展既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又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为此,财政部在推进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过程中,将财政资金的保障重点逐步转移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上来,尤其是重点保证基础教育的资金需求。1998年—2000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资金25亿元,并在“十五”期间,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计划安排专项资金50亿元,实施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2002两年,为推动实施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安排专项资金30亿元;为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基础教育,尽快提高民族地区人口素质,中央财政在分配专项资金时,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困难,给予了重点倾斜,仅2001年用于民族地区的教育专款就占教育专款总量的25%,用于民族地区的国家义务教育助学金的比例达77%。同时,地方财政也相应增加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形成了全国上下兴办基础教育的新高潮,确保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的如期实现。
  ———积极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努力确保农村教师工资及时发放。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农村教师工资及时发放,合理安排农村学校公用经费,既是保证教师队伍稳定的重要举措,又是确保不断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这是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为此,财政部门按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一是督促地方财政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管理上收到县,目前上收工作正在积极推行,今年大部分省都能达到这个要求。二是设立教师“工资专户”,由财政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通过银行将教师工资直接拨入个人账户中。三是中央财政从2001年起,每年安排50亿元资金,专项用于中西部困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发放,与此同时,地方财政相应加大了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的工作力度,从而使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得到了有效遏止。四是实行“一费制”,逐步核定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农村中小学收取的杂费必须全部用于公用经费支出,不足部分由县、乡两级财政在预算中予以安排,这将缓解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矛盾。
  ———大力支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院校平稳划转。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实现优势互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的规模效益。为支持这项改革顺利实施,确保划转院校的平稳过渡,中央财政采取了积极有效措施,共向地方划转了184所院校经费39亿元,同时,提高了下划院校的经费基数6亿元。此外,还专门设立了“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1998年—2001年共安排了14亿元资金,专门用于解决共建高校发展中的困难和遗留问题。
  ———积极安排专项资金,保证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各项工程的按时启动和顺利实施。1999年—2001年,中央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100亿元,专门用于“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工程”、“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等八大工程,并继续支持“211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高等学校人才引进与培养以及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支持高校扩招工作。1999年,中央决定高校扩大招生52万人,到2001年,高校在校生人数比1998年翻了一番。为了更好地满足扩招增加的经费需求,财政部门相继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大幅增加高等教育正常经费投入的同时,加大了房屋修缮和仪器设备购置专项资金的投入规模,三年共安排资金22亿元。与此同时,累计安排高等教育国债资金70多亿元,拉动配套投资120多亿元,形成了规模达1000万平方米的高校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成为建国以来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长最快的时期。
  ———推动和完善资助政策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一是自1994年开始,中央财政连续8年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中央高校特困生补助,并从今年起,将此项资金的规模增加到2亿元,设立“国家奖学金”,专门用于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二是从1998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义务教育助学金,专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从2001年起,这项资金的规模增加到了1亿元。三是从1999年开始,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积极配合银行和教育部门研究制定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对国家助学贷款实行财政贴息。截至2001年底,全国共有27万多名学生签订了贷款合同,合同总额为24.4亿元,国家财政为此共安排贴息资金2.66亿元。
  ———切实提高教师生活待遇。一是从1999年至今,先后3次提高了包括教师在内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教师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二是提高了部分重点高校高级专门人才的津贴补助。三是通过增加教职工住房投资、实施高校筒子楼改造工程等,教职工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1998、1999两年,中央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26.39亿元,用于高校筒子楼改造,共改造筒子楼1618栋、总面积为330.64万平方米。
  在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同时,国家财政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其中仅税收优惠政策就有13项之多,涉及到了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多个税种的减免。比如,对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的所得额中全额扣除;对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设备,校办企业生产的应税货物用于学校本校教学科研方面的免征增值税等。这些优惠政策的出台,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教育经费供需矛盾,较好地支持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充分体现和贯彻了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继续履行好财政支持教育发展的各项职能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任务和挑战,以及加入WTO后,国际和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对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教育的大发展,没有基础教育的普及,就无法造就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人才,就难以提高全民素质,难以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方式、教育观念、教育质量都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各个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财政部门要继续履行好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项职能,及时发现并深入分析教育经费保障及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以解决。
  ———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要求,调整支出结构,进一步完善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保障机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逐步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的矛盾是各级财政部门今后工作的重点。资金保障是加快教育发展步伐的基础。没有足够的资金,实现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就无从谈起。当前,教育经费供需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一些学校的办学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发展经济,培植财源,不断壮大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调整支出结构,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办学,丰富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形式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效益,进一步解决好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不高与供给不足并存的矛盾。科学合理地配置现有的教育经济资源,切实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既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又是当前建立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而我国目前的教育经费管理和使用中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育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布局、经费支出结构不够合理,教职工队伍臃肿庞大、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不高,等等。因此,今后工作中,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还要结合财政部门正在推进的“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以及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积极配合和促进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把抓管理与抓投入摆在同等重要位置。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教师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就必须重新理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并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建立新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在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方面的责任。去年,国务院作出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各有关部门按照有关精神为建立农村教育义务投入保障机制、妥善解决拖欠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问题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但从有关方面反映的情况看,拖欠农村教师工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有关制度和办法,狠抓落实,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拖欠教师工资问题。
  ———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资助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均等化。建立有效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家庭贫困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既是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需要,又是体现党和政府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的重要举措。虽然,我们目前已经制定了许多资助政策,但从总体情况看,现行的资助政策仍有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对政府资助依赖性过强、资助方法简单、社会资助力度小等,这与新形势下加速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加大改革力度,按照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要求,设计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公平有效的大学生资助政策,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要任务。
  推进教育改革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加快教育发展步伐,需要强大财力做后盾。面对新的国内外形势,财政部门今后的工作任务将更加繁重。因此,必须继续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教兴国”战略,积极开辟财源,不断壮大财政实力,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安排财政预算时,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同时,要继续运用财政调控手段,实行财税优惠政策,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5版(要闻)
专栏:

  二○○一年统计公报发布
本报北京2月28日讯记者朱剑红报道:国家统计局今天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局长朱之鑫说,2001年,我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去年国民经济各项指标如下: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10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49069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32254亿元,增长7.4%。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8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速加快1.8个百分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速加快0.4个百分点。全年进出口总额50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出口总额2662亿美元,增长6.8%;进口总额2436亿美元,增长8.2%。全年对外贸易顺差225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6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9%。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212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6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年末汇率1美元兑8.2766元人民币,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15个基本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7%。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66元,实际增长4.2%,其中人均现金纯收入1748元,实际增长5.7%。
 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9%和47.8%,均比上年降低1.3个百分点。


第5版(要闻)
专栏:国债投资利国利民

  国债投资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预定目标12.5亿元建血站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本报讯记者刘国胜报道:我国用国债投资支持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已于2000年底顺利实现预定目标。经国务院批准,这两年国家计委共安排“村村通”国债资金1.7亿元,另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5000万元、国家广电总局安排配套资金1.2亿元。在中央专项资金的带动下,地方各级政府共投入资金13.1亿元。截至去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广播电视接收设施105499个,全国有“村村通”任务的30个省区市,全部完成了预期建设任务。“村村通”目标的实现,使我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显著提高。据估计,由“村村通”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市场需求将达到110亿元左右。
  目前,已完成的“村村通”工程主要是解决了已通电行政村的通广播电视问题,随着农网改造渐见成效,将有一些新通电的行政村和已通电的自然村的问题需要继续解决。
  又讯为加强血液管理,建立符合标准的血站,控制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途径,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有效,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国家安排专项国债资金12.5亿元,用于省(区、市)的血液中心和地市州中心血站、西部县级血库业务用房建设及设备车辆购置。
  目前中部地区8个省区的100多个血站基本建设已工程过半,西部地区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正加紧进行,东部的一些血站已开工建设,血站所有土建工作将2002年年底前全部结束。通过此次建设,全国85%的地区的临床用血能够基本得到保证,其余15%地区采取现采现输、加强检测等手段保证用血安全。


第5版(要闻)
专栏:

  33个单位成为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
  本报北京2月28日讯记者夏珺报道:国土资源部今天在此间为安徽黄山、黄河壶口、四川海螺沟等33个单位举行了国家地质公园授匾仪式。这些单位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至此,已有44个单位成为国家地质公园。
  我国地质遗迹繁多,包括各种岩溶、丹霞、火山、冰川、海蚀、花岗岩奇峰等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典型、连续的地质、地层剖面和构造形迹,丰富多样的古生物化石等,是世界上地质遗迹资源较丰富、种类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我国作为世界地质公园计划试点国家之一。去年3月,有关部门确定了我国首批11个国家地质公园。
  由国土资源部等多个部门的管理专家和学者组成的国家地质遗迹评审委员会,经过严格评审后批准了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


第5版(要闻)
专栏:

  海口市通信恢复正常
  本报北京2月28日讯记者任建民报道:记者今天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了解到,2月27日凌晨,海南省海口市因火灾造成部分通信中断,经海南省电信公司的全力抢修,至28日凌晨,受损的通信设备已全部修复,各类通信恢复正常。同时,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就加强通信生产安全工作和防止火灾及通信事故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所属电信企业采取有关措施进行防范,确保通信生产安全。
  27日零时45分左右,中国电信集团海南省公司海口市海府路
  通信楼二楼市话传输无人值守机房发生火灾,市话、数据通信、金融系统网络、有线电视网络都受到一定影响,同时造成6500个接入网用户通信中断,52个中国移动通信的基站受阻。事故发生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立即成立了临时指挥小组,就通信保障、客户服务、故障原因调查等方面工作进行了安排。


第5版(要闻)
专栏:

  中石化与电讯盈科组建信息公司
本报北京2月28日讯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与香港电讯盈科有限公司今天在北京举行签字仪式。双方共出资5000万元注册资本金,共同组建一家信息技术公司——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化出资比例为55%。中国石化股份公司董事长李毅中、电讯盈科主席兼行政总裁李泽楷出席了签字仪式。
  (王彦田)


第5版(要闻)
专栏:

北京山釜保龄球俱乐部保龄球馆以一流的设备、优质的服务赢得了顾客的喜爱。图为该俱乐部组织的老年队队员们在切磋技艺。徐辉摄


第5版(要闻)
专栏:

  “走出去”企业逾六千六百家
累计境外协议投资一百二十三亿美元
本报北京2月28日讯记者龚雯从外经贸部获悉: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仍然取得成效,截至2001年底,我国累计参与境外资源合作项目195个,总投资46亿美元;累计设立各类境外企业6610家,协议投资总额123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84亿美元;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99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15亿美元,带动出口近60亿美元;累计签订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额26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07亿美元,外派劳务252万人次。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呈现几大特点:一是多种形式的对外经济合作业务持续稳定增长。油气、矿产、林业、渔业等境外资源合作项目运作良好,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二是大型项目不断增多,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去年我国境外项目平均投资额达252万美元,比上年提升近30%。
  三是开拓新市场、新领域初见成果。国内企业境外投资领域拓宽到生产加工、贸易、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劳务、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旅游餐饮及咨询等,投资重点逐渐从港澳、北美地区向亚太、欧洲、非洲、拉美地区扩展,分布日趋均衡。
  四是大型骨干企业表现突出,龙头作用显著。去年,中石油、中石化、海尔等一批大企业渐成我国境外投资主力军。浙江万向、远大空调、新希望等优秀民营企业以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为切入点,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成为“走出去”中的重要力量。


第5版(要闻)
专栏:

  稳健货币政策促使信贷结构优化
  本报北京2月28日讯记者田俊荣报道: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一份分析报告表明,稳健的货币政策使信贷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
  一是商业银行发放国债资金项目配套贷款增长较快。4年共发放基建贷款和技改贷款1万多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国债项目建设;二是农村信贷结构得到调整。2001年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1395亿元,同比多增
  90亿元,其中农业贷款新增803亿
  元,占57.6%,是近年来比重最高的一年;三是个人消费信贷得到迅速发展,1998年至2001年,个人住房贷款分别增加294亿元、905亿元、1952亿元和2282亿元。
  报告还指出,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化解金融风险,金融市场秩序明显好转。2001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首次出现双下降,分别下降907亿元和3.81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分别下降3.42和4.93个百分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处置不良资产1707亿元,收回现金357.7亿元,现金回收率达到21%。


第5版(要闻)
专栏:

  中国气象局评点去年气候
去年农业生产属重灾年景
  本报北京2月28日讯记者彭俊从中国气象局获悉:2001年度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或接近常年;年内出现了干旱等多种气象灾害;从气象灾害角度来看,本年度天气气候条件对全国农业生产属重灾年景,其中以干旱尤为突出。
  2001年度,全国降水总量较常年偏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与常年相比,除新疆北部、西南南部、华南大部,以及东南沿海等地区有不同程度偏多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均偏少,其中东北中西部、内蒙古东部和西部、黄淮中部和西部、江淮西部、湖北、重庆、四川东部等偏少二至五成。吉林、黑龙江、重庆等省市的区域平均年降水量为近50年最少的年份;内蒙古、河南、湖北为次少年份。2001年我国仍为明显偏暖年份,全国年度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值,为1951年以来仅次于1998年和1999年的第三个高温年。
  由于降水持续偏少,温度偏高,大风天气频繁,全国再次发生了大范围干旱。2001年我国为1999年和2000年连续大旱之后的又一个特大旱灾年。总的来看,去年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受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严重。


第5版(要闻)
专栏:

  严厉打击走私、逃骗汇等非法活动
海关与外管局加强监管合作
  本报北京2月28日讯记者杜海涛报道:为应对入世新形势,加强多方位合作,海关总署与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打击走私、逃骗汇等非法活动中加强合作,共同提高监管水平。
  根据备忘录,双方成立协调工作小组,通过联席会议建立起固定、畅通的联系渠道和磋商机制;充分利用电子网络系统等高科技手段,健全、完善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和进出口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加强沟通,实现监管信息、统计信息和政策信息的共享。双方还将发挥各自部门优势,建立高效的联合监管机制,共同打击走私、逃汇、套汇等违法行为。
  据了解,1995年以来,为配合反走私工作,海关总署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先后与经贸委、外经贸部、交通部、农业部、信息产业部、石化、纺织、机械、烟草等18个部门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这对海关加强形势分析和预测,有针对性地开展打击走私专项行动,遏制走私猖獗势头,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5版(要闻)
专栏:

  太仓查获百万元电脑配件走私案
本报南京2月28日电日前,江苏太仓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对一批来自美国的进口废物实施查验时,成功截获货值近百万元的走私电脑配件,此案已交海关作进一步侦查处理。
  检验检疫部门指出,在海关加大打假缉私之后,国内一些不法分子试图利用出入境正常渠道,在引进设备时高价低报逃避关税,在进口废旧再生资源时以好充废。对这类走私贩私和逃避关税的做法,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黎晨陶雪华李正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