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大地·评论)
专栏:

  凝思历史昭示未来
  ——读诗集《毛泽东颂》
  曾镇南
  放在面前的,是一部有着特殊意义的诗集——《毛泽东颂》(余飘等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编者从收集到的6000多首歌颂毛主席的诗篇中,选出270首,编成这部颇具创意的诗选,这样一项工作,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历史的首肯,不仅在现实中,也会在未来,得到一代代人的回响。
  我怀着崇敬的感情,把这本诗集读了一遍。其中有一些过去所未尝寓目的好诗,让我驻目流连,吟诵了不止一遍。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读诗,而且是在重温历史,再悟真理,汲取跟上时代步伐奋然前行的力量。
  每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都会造就出伟大的历史人物。毛泽东就是20世纪中国的革命和变革所造就的世纪伟人。人民热爱他、歌颂他,诗人为他写出瑰丽、深刻、热情的诗篇,这是人心的自然流露,历史的必然选择。歌颂毛泽东,就是歌颂人民的革命的建设事业,歌颂新中国的历史性的诞生和成长,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歌颂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取得伟大胜利的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事业。这种歌颂,既是朴素而单纯的感情流露,也是历史性的理性思考的结晶。
  写于中国革命胜利之前的一些诗对毛泽东形象有朴素的素描,似乎比解放后出现的大量用响亮而光辉的词句写出的颂歌更有打动心灵,引发思索的艺术力量。艾青的《毛泽东》、臧克家的《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萧三的《送毛主席飞重庆》、卞之琳的《〈论持久战〉的著者》、贺敬之的《七枝花》,都是有独特的思想发现和独到的艺术表现的诗作,洵为这本诗集中的艺术珍品。诗人们捕捉到毛主席脸上常常出现的略带忧郁的凝重表情,探索到他的内心,为我们画出了最真实也最富特征性的毛主席形象素描;不同的诗笔,几乎达到了异曲同工的奇妙境界:“他的脸常覆盖着忧愁,/眼瞳里映着人民的苦难;”(艾青)“毛主席飞去了/脸上合着几分忧色。/他一贯忧国忧民的心/今天更加显得深刻。”(萧三)诗人们勾勒出毛主席的独特的智慧风貌,把他的大智大勇的战略战术和思想方法也诗化了,这方面也出现了许多异构同质的优秀诗篇和诗行:“他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概括,/一手推开仇敌,一手抱进更多的朋友;/‘集中’是他的天才的战略——/把最大的力量压向最大的敌人;”(艾青)“三阶段:后退,相持,反攻——/你是顺从了,运用了辩证法。/……最难忘你那‘打出去’的手势/常用以指挥感情的洪流/协成一种必然的大节奏。”(卞之琳)“道在不沾兼不脱,思能入旧又全新。万流争赴虚如海,一镜高悬净不尘。”“践实体诚非别术,沉机观变竟通神。公余一卷廷园静,又是梨花压葛中。”(谢觉哉)诗人们也抒写了对毛主席的敬爱亲近的朴素淳厚的感情,不论是萧三诗中“敬爱的毛主席!/至亲的毛主席!”的恳挚的呼叫,还是臧克家诗中输心剖胆的告白:“我都却认定你是一个/顶伟大的人,顶能战斗的人,/把生命,希望,全个儿交付给你,/我们可以毫不担心!”不论是贺敬之民歌风的亲切如口语的比兴:“什么花开穿在身?什么人的话儿要记在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毛主席的话儿记在心”,还是续范亭用古典绝句的形式凝练地画出的毛主席形象:“领袖群伦不身高,/静如处子动英豪,/先生品质难为喻,/万古云霄一羽毛,”都情真意切,诗味浓郁让人过眼不忘。
  写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的毛泽东的颂歌,数量更多,内容更多样,艺术风格也更多姿多彩。这一部分诗作占了这本诗集的大部分,其中艺术上的精品也是不少的。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以一种宏伟的气势和深沉的历史感,把群众欢呼“毛主席万岁”的声浪和欢呼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性大场面融汇在一起,写出了一个大国的开国领袖和人民动人的关系;冯至的《国庆日游行》,则用简净的白描写出一游行者心里对毛主席的亲切感觉,在平静节制的诗句中浓缩着滚滚而来的不尽心潮。方纪的《在毛主席身边》对毛主席和人民的关系作了这样生动、准确而伸展的描绘:“他总是说主要的——人民;/他说着这个字,就像/你不觉得,却是不停地呼吸,/你不注意,却双脚站在地上,人民/不是一个概念,是生活,是力量/是我们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的地方。”而田汉的《延安纪行漫录》则对枣园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与人民的关系作了这样精炼的概括:“艰难创业几高邻,/写到人民笔有神。”“主席高风天下法,田间争吻带泥香。”郭沫若脍炙人口的短诗《题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摄影》兼有油画的浑厚静穆和国画的虚实相映,把写实和想象浑然地融为一体;而郭小川的《天安门广场》则展开了如海潮排闼而来的奔放热情的诗行,在对毛主席的赞颂中抒写了亿万劳动者的革命豪情和建设热情。
  诗集还在“悼念与缅怀”栏目里,收录了不少怀念毛主席,对毛主席的一生功过予以公正科学的评价的诗篇。这里有颜成刚的短诗《太阳》:“人民把他比作太阳/他亮在人民心上/太阳也有黑斑/却无损他的形象/有时也为云雾遮掩/太阳毕竟还是太阳,”朴素、明白、准确、公允、形象地表达了普通人民心里的评价。而老诗人刘征的《参观中南海丰泽园毛泽东同志故居》:“旧枕欹斜补绽重,/起居随处绕书丛,/九州破晓一灯红。/自有公平良史笔,笑它轻薄落花风,/昆仑千载莽横空,”则典雅而含蓄地写出尘埃落定后历史的睿智结论。宋文杰的《毛泽东坐“的士”》把合情合理的想象和诗人的现实感受融汇在一起,写出了人民的思念中含有忧思,对现实和未来,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这些诗,或出于名家笔下,或出于吟诵者的偶然灵感,都是可圈可点,情理交融的好诗。
  总之,《毛泽东颂》是一部独具史识和诗感的诗集。它像一座诗的园林,丰富多彩、枝叶葳蕤。你如果想追踪毛泽东的步履,寻找毛泽东的身影,探寻毛泽东的内心世界,研究毛泽东与人民的血肉关系,认识毛泽东的历史功勋与地位,那就到这座诗的园林里徜徉一番吧,你会有所收获的。


第12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先进文化建设笔谈

  繁荣文化促小康
仲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报告把文化与经济、政治、民主法制和科学教育等一道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显示了党中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必将对社会发展进步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通常人们在谈论小康社会的时候,往往很容易把它理解为一种单纯的经济指标,理解为一种形象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指数,这是十分偏颇的。事实上,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是一个仅仅偏重于物质生活水准的低水平小康,而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一个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目的的奋斗目标。从“小康水平”到“小康社会”是在量变中产生的质的升华,是对社会发展理论认识的深化和提高。
  从广义上讲,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即文化)是社会文明相互联结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短缺了任何一方,社会就是畸形的,也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物质文明是基础,经济建设搞好了,生产力发达了,就能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反过来,精神文明上去了,又能给物质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保障。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精神文明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相对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明就会自然而然地好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正如邓小平同志当年所说的那样:“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江泽民同志曾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空虚,社会风气败坏,也不是社会主义。”因而,“努力建设我国的先进文化,使它在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与努力发展我国的先进生产力,使我国加快进入世界生产力发达国家的行列,都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广大文化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重任,大大增强历史使命感和工作责任心,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文化方针政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要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亿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我们要用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宣传和传播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经验和奋斗目标,研究和回答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呈现的新课题,弘扬和讴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疏导和清理在各种利益关系调整中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与消极倾向,培育和建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进步的思想道德观念、民主法制意识、审美鉴赏情趣和文明行为规范,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为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第12版(大地·评论)
专栏:佳作推荐

  塑造崭新的时代形象
——评陆天明长篇小说《省委书记》
翟泰丰
  《省委书记》是陆天明一系列关注现实社会生活题材作品中的又一震撼人心之作。作品创造性地直接切入了省委书记这个高级领导层,三位省委书记同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又处于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阶段,受不同的局限,具有不同的改革思路,不同的处事风格。尽管他们有着若干“不同”,但他们又是共同的。作为一个共产党人,他们都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置个人的一切于不顾,与人民的心脏始终搏动在一起,与老百姓的脉搏永远跳动在一起,与广大群众血脉相连、甘苦与共。排除一切困难,激奋昂扬地与时俱进,进而塑造了三位省委书记的崇高形象。
  这部长篇还十分生动感人地展示了以省级劳动模范赵长林为代表的广大工人群众,在改革攻坚阶段,坚定对党的信念与信任,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改革决策坚决拥护,对国家民族命运无比关注,对企业生存无限焦虑,忍受艰难,为国家、为企业分忧,对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成功,深存渴望与企盼,并为心中神圣的事业而努力奉献。
  《省委书记》在讴歌我们这个时代主流的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现实生活中的丑类。这群丑类以省委副书记宋海峰为代表,形成一股暗流,内外结合,几乎掏空了某些国有特大型企业,给企业内部体制、机制的改革造成了极大困难。借此,作家把三代省委书记放在了更加纷繁复杂的严峻环境中,为他们施展才能展现了广阔的历史舞台。
  作品准确地把握了省委书记这个领导层,他们的理想信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生活原则、处事准则以及党性与人格和情感与家庭等等。作家在创作这部长篇时,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历史的审美观照,审视不同性格高层领导干部的内心世界,集中笔墨展示我们这个时代共产党人开创改革开放新时代的胆魄,开创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之路的伟大业绩。同时,又通过对三位省委书记内心世界的挖掘,让我们看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一心为国家、为人民的美德。
  对于三位省委书记深层性格发掘,是作家笔墨的着力点。小说把三位省委书记放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让他们巧妙地交叉于纷纭复杂的历史时期,面对既相同又有着差别的社会环境,作家采用厚重老到而又纤微细腻的笔法,通过惊险迭出的悬念,纷繁复杂的人物纠葛关系细梳慢理。三位省委书记中的核心人物是贡开宸;主宰新生,代表未来的中坚人物则是马扬;潘祥民则是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稳健的探索者。三位省委书记在时间与空间上既交叉任职,又互相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作家在集中笔墨塑造三位党的高层领导省委书记可亲可敬的形象之后,从历史的高度全面关照当今社会生活的另一个侧面,转笔塑造了在当今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新时代的工人阶级新的群体形象。这是作家观察把握时代生活深度并对时代生活具有很强洞察力的又一成果。
  大山子前后十万工人下岗,尽管马扬每天都深入现场解决工人下岗后的“急、危、难”问题,但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有的因为离了婚孩子上不了学,恳求马扬帮助找个“多老多丑都无所谓的老公,只要能出钱让孩子上学”;有的工人摆小摊卖螺帽、手锤之类的小五金、工具……社会流传着“盼马扬,想马扬,马扬来了全下岗”的顺口溜。在工人越聚越多的一个自然形成的聚会上,作家让省劳模赵长林的一番话道出了工人阶级心声,讲出了时代的真谛。赵长林先引用马扬在电视台对大山子市民的一段讲话:马扬说我们工人为大山子的发展,为实现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这笔账是要记在共和国的发展史上的”,但是现在大山子这条大船太累了,再也载不动30万船员了。是谁也不下船,与大船一齐沉没?还是先下去一部分人,保住大船?赵长林对马扬的讲话深表称赞,并向在场工人弟兄道出自己的心底很不是滋味的感受。曾经为共和国做出过贡献的这条大船必须重修,使它走上信息时代的新航程。我们这些工人也该学点新时代的新知识了,他明确表示:“晚学不如早学,强迫学不如自觉学”这是新时代工人阶级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声!
  值得一提的是贡开宸的两次辞呈和两次扪心自问,通过这两次扪心自问,使我们看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情感世界、心灵世界,看到了他的党性与人格。小说开篇,贡开宸就突然接到总书记紧急召见的通知,他感到意外、突然!贡开宸据此第一次扪心自问:自做省委书记以来,一直是“上对集民意于一身的中央,下对众生灵于千万的百姓”,其心态一直“如履薄冰”,慎之又慎,扪心自问,自己是对党、对人民负责的呀!他在应“紧急接见”前,向中央写了自己的辞呈书。
  当副书记宋海峰的丑态暴露出来之后,贡开宸痛心地发现,大山子的那个“黑窟窿”不仅吞没了几亿的国有资产,还吞没了自己培养的一批干部。他又一次扪心自问,在这“吞没”的漫长过程中,我们的政治敏感性、政治洞察力、政治把握力哪里去了?为什么在自己身边的副书记被“黑窟窿”吞噬,自己却未能防范于未然。他拿起千钧之笔,又一次向中央写了《我的辞职报告》。这是一个政治家对人民赋予之权的高度负责,是富有责任感的辞呈,是一个共产党人肩负历史责任的自我责备的辞呈……
  马扬两次欲离大山子这个“火坑”,又两次自愿跳入“火坑”,而且最后一次甘愿辞去到外省任省委副书记的机会。他要与大山子的工人弟兄们同甘共苦,与大山子共存亡!在头部被砸伤之后,他扛着颅骨裂伤的巨痛,殷红的鲜血像一条红色线虫流入衣领之中,他面临着生命危险,但仍要为大山子这个特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奉献一切……
  在作家笔下,我们感悟到,大山子的工人们和全国工人阶级一道,为中国进入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正在谱写新的历史篇章。大山子的工人们修好的这艘新船,必将已信息技术装备,加快航行速度,勇敢的远航到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工人阶级正在历经这样一场深刻的历史性大变革的时代。中国工人阶级将勇敢的推动这场大变革时代胜利前进。


第12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评论

改革发展中的伟大跨越
  ——评政论专题片《时代强音》
  艾斐
  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组织摄制的《时代强音》是一部寓意宏阔、思想深刻、政治热情饱满、精神蕴涵丰富的专题片,它以生动的画面和新颖的语境,全方位地回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民主革命到改革开放,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所经历的艰苦探索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准确、科学而富于理性与激情地阐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及其在改革和建设中的巨大指导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的政治意义与精神价值,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和发展中的理论贡献。
  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是在艰苦探索和努力奋斗中不断地跻于新的境界和新的高度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与开拓进取,不断地追求崇高理想,不懈推动理论创新。《时代强音》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不但全面、系统、深刻地反映了这一切,而且是用鲜明的画面、生动的形象和富于说服力与感染力的语言充分地图释了这一切。正是在这种引人入胜的图释中,特别突出地评析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时代特征、政治智慧与精神光彩,及其在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巨大积极作用。
  《时代强音》共七集,包括“序篇”、“基石”、“跨越”、“方向”、“希望”、“使命”、“忠诚”等。以诠释“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过程、政治意义、理论价值、精神光彩和实践效应为中心,展现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五大以来我们所走过的改革与发展之路,“三个代表”思想在人民群众中的深厚基础和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巨大的指导、激励与驱动作用。其中,“基石”主要表现了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跨越”主要表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涵义及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方向”主要表现了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的性质、特征、价值和作用,“希望”表现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使命”表现了国企改革、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历史进程与骄人业绩,“忠诚”则主要表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干部任用、法治建设以及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迈出的矫健步伐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人类社会是不断前进的,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也是不断前进的。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我们迎来了信息社会,这是人类社会的一次新的巨大的跃升。在经历了民主革命、以至2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产生,把我们的理论、精神和事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为我们的改革和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回答是:“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始终必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是对党领导广大人民所进行的伟大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引导和鼓舞广大人民更积极地投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旗帜。对此《时代强音》不无自豪地解释道: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响亮回答,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新世纪的宣言。“三个代表”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的科学总结,是对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冷静总结,是对世界上执政党兴衰成败规律的深刻概括。
  《时代强音》,不仅思想新、立意高,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也多有创新。它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组组动人的画面,熔铸在画面之中的却是震撼心灵的事实,是充满激情的论证和诗一样的数字。就是用这些不平凡的事实、论证和数字,具体、生动而有力地质证了“三个代表”形成的深厚社会基础、群众基础和历史的必然性,同时也令人信服地看到了在“三个代表”引导和激励下中国大地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人民所跨出的豪迈步伐,中华民族所展示的光辉灿烂的发展前景!


第12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中华儿女共话小康
日前,《中华儿女》杂志社在北京举办了“中华儿女共话小康座谈会”,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参加了会议,与会者满怀激情地对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和讨论。来自文化界、社科界的人士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体现在人们物质生活的进一步提高上,还体现在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知识、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上,内涵广泛、任务艰巨。(童古)


第12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名家侧影》研讨会在京举行
由几位名作家写各自眼中的一位名作家,从特定侧面、角度切入旧事、趣闻、印象,勾勒状写作家的性情和秉赋。《时代文学》杂志开设的《名家侧影》专栏坚持了六年。山东文艺出版社将专栏文章编辑成册,结集出版。在山东文艺出版社与《时代文学》杂志社在京举行的研讨会上,与会者认为,丛书轻松灵动,可读性强,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当代文坛名家的渠道,也是一部提供第一手鲜活素材的当代文学史料。(文一)


第12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梨园春艺术团晋京演出
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艺术团、河南豫剧二团近日在北京长安大剧院举办了“梨园春金芒果北京戏曲晚会”。梨园春艺术团是河南电视台知名栏目“梨园春”的外演团体,以经典的豫剧代表剧目为主,建团以来在全国巡回演出上百场,并进行多场对外文化交流演出活动。马派创始人马金凤、豫西流派传人李树建、全国戏曲小梅花金奖得主秦梦瑶及梨园春历年金奖擂主登台表演,梅派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也联袂出演。富有浓郁乡土人情的晚会受到了北京观众的喜爱。(张丽萍)


第12版(大地·评论)
专栏:

  陕北窑洞早春(国画)赵振川


第12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文学艺术学科发展研讨会召开
日前,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在京召开了“文学艺术学科发展研讨会”。本次会议由文艺研究杂志社倡议和主持召开。会议期间,学者们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就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学艺术研究领域理论创新问题、文学艺术学科制度与评价体系的现状和前景问题,以及人文社科理论刊物如何与高校合作发展问题进行了自由、充分地对话。与会学者认为,会议把主题确定为探索新形势下文学艺术学科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道路,正是为了贯彻落实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是我们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系列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