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要闻)
专栏:

  《何家庆西行日记》出版座谈会举行
  本报北京12月24日讯记者刘毅报道:今天,《我的1998——何家庆西行日记》一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何家庆是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1998年,他怀揣自己积攒的近3万元钱,带着16年潜心研究的魔芋栽培和加工技术,踏上了自费扶贫之路。此行历时305天,途经8个省、区、市的108个县,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何家庆被国家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等称号,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魔芋大王”。
  这次座谈会由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主办。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王文元出席了座谈会。


第2版(要闻)
专栏:

  5年收税64000亿元
  ——全国税务系统“1+3”工作思路侧记
  本报记者李建兴
  从1998年到2002年,全国税务系统5年共组织税收收入64000亿元左右,比上一个5年翻了一番多。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今年接近17%,5年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税收实力大大增强。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人庆说,5年来税收工作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主要是全国税务系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税收工作的一系列方针,紧紧围绕“1+3”开展扎实工作的结果。所谓“1”,就是“一个观点”,即税收经济观。所谓“3”就是“三篇文章”,即依法治税、从严治队和科技加管理。
  积极运用税收政策,发挥税收宏观调控作用
  说到税收经济观,金人庆简明扼要地给记者说出了一整套理论。他说,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影响经济,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基本观点。只有牢固树立税收经济观,注重从经济发展中寻求推进税收工作的动力,同时从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运用税收政策,发挥税收宏观调控作用,并坚决取消不规范、随意性的个案减免税,抓住一切机遇促进经济发展,才能使税收与经济迈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回顾1998年以来的税收工作,可以看到,税收宏观调控重要作用的发挥,与税收经济观的指导密切相关。
  先看税收在拉动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国内需求方面出台的措施。1999年下半年减半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2000年起暂停征收,每年减收100多亿元。从1999年起,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国产设备投资按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降低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税率,今年1—11月减收64亿元。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今年1—11月减收167亿元。从1999年11月1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3年多来累计征税超过700亿元,其中今年1—11月收入281亿元,增长7.1%。对房地产业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等出台了优惠政策。
  在鼓励出口方面。经多次调整,平均出口退税率提高到了15%左右。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支持国企改革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方面先后出台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企业改组、改制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也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推进费改税。车辆购置费改税从2001年1月1日起顺利实施,两年征税600亿元左右。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已有20个地区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试点。
  组织收入观念、方法和机制明显转变,基本建立了持续稳定增长的税收收入机制。在1998年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税务部门确立了“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的组织收入原则。稳步推进了税收收入计划管理改革,改单纯考核计划完成进度为主要考核税收征管质量。变“留一手”为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变收“过头税”为大力消化税收虚收,奠定了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税收总体实力不断增强。1999年和2001年全国税收收入先后突破1万亿元和15000亿元,预计今年将达到17000亿元左右,5年累计组织税收收入64000亿元左右,比上一个5年翻了一番多。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今年接近17%,5年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税收实力大大增强。
  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依法治税水平
  这些年来,全国税务系统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不断转变思想观念,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提高依法治税水平,税收工作的重心正在逐步转向法治导向型。
  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相继颁布实施,是税收法制建设取得重要突破的标志,对税收工作影响深远。《税务部门规章制定实施办法》、《税收执法检查规则》、《关于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意见》、《税务行政复议工作规则》等文件的发布实施,初步形成了规范税务系统立法、执法、法制监督和复议应诉的制度体系。
  立法之后关键是执法。5年来,税务系统治税思想、治税观念和治税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试行了税收执法责任制,对规范税收执法起到了积极作用。深入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强化税收执法监督,5年共查出违规文件4000多件。
  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取得明显成效。在前两年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进行商贸企业一般纳税人专项检查和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等工作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上,今年重点开展了集贸市场和加油站税收专项整治。集贸市场税收专项整治取得初步成效,增加税收20多亿元。所有加油站的加油机均已安装或更换税控装置,查补收入近5亿元。同时,开展了对白酒、摩托车等10个方面的税收专项检查,查补收入近70亿元。连续查处了一批有影响的涉税大要案,税务稽查的威慑力明显增强。5年查补税款超过2000亿元,深入开展反避税工作,5年调增税款近10亿元。
  实施金税工程,推进税收信息化
  近几年来,在总结过去实践的基础上,税务机关按照科技加管理的方针,不断完善金税工程建设思路,把税收信息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依托信息化的税收征管改革稳步推进,税收征管工作新格局正在形成。
  税收信息化的得意之笔是金税工程二期成功实施。4个系统2001年1月1日在“五省四市”开通运行,2001年7月1日在其他22省区开通运行。截至目前,防伪税控开票系统已推行约60万户,新版防伪税控开票系统推行顺利。防伪税控认证系统和增值税计算机交叉稽核系统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到今年11月,认证发现涉嫌违规发票的比例降到0.004%,销项发票采集率接近100%,稽核发现涉嫌违规发票的比例降到0.047%。协查系统运行效率稳步提高,今年1—11月协查发票48万份,查实确认违规发票18.7万份,占39%,查补收入2.3亿元。金税工程二期的有效运行,初步解决了犯罪分子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偷骗国家税款的问题,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大要案呈明显下降趋势,同时也促进了税务干部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税务机关的综合管理能力和监控水平,全国税务系统稳步推广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目前全国已有70多个城市国税局上线运行,这些地区的国税收入占全国国税收入的30%。
  此外,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出口退税子系统和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执法责任与执法监督、行政管理等系统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地税、农税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从严治队打造百万税务铁军
  在过去5年中,税务系统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结合税收工作实际,积极探索从严治队的有效途径,有力地推进了税务干部队伍建设和税务形象的改善。
  在百万税务大军中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从严治队的重要内容。他们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扎实开展了“三讲”教育及“回头看”,提高了税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
  大力推进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圆满完成税务系统的机构改革工作,精简和规范了机构,削减了人员。任用厅局级以上干部200多名,特别是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拔任用了近40名副厅局级领导干部。
  坚持不懈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目前有29个省级税务部门被地方政府评为省级文明行业(系统),或在全省行业测评中名列榜首。5年共评选全国青年文明号单位347个、文明服务示范单位20个、先进集体200个、文明单位222个、中国杰出(优秀)青年卫士17名、先进工作者100名、优秀税务工作者198名。


第2版(要闻)
专栏:

  首次标示法定省级陆地行政区域界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问世
本报北京12月24日讯记者陈晓钟报道: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幅标示法定省级陆地行政区域界线的地图——l∶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近日由民政部、国家测绘局联合编制问世,今天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
  据了解,截至去年底,经过全国30多万勘界工作者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近48万公里的省、县两级陆地行政区域界线全面勘定,从而结束了2000多年来中华大地省与省、县与县的行政区域没有明确分界线的历史,被专家称为“千年一划”。勘界工作为全国行政区划图的绘制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全面完成勘界工作任务之际,民政部会同国家测绘局,利用最新的行政区划、地名资料和法定的省级行政区域界线,采用数字制图技术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的编辑出版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长1640毫米、宽1184毫米,具有权威性、法定性、现势性、先进性,是作为比例尺等于或小于1∶400万地图上绘制省级陆地行政区域界线的标准和依据。它的公布,对于向社会各界特别是边界地区的基层政府及干部和群众广泛地宣传经国务院批准的省级行政区域界线的法律地位,增强各级政府根据行政管辖区域认真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巩固勘界工作成果,促进边界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这幅图,可以纠正近年来一些部门在公开出版的图书、杂志、报纸以及电影电视、橱窗展览和大量商业广告上所绘制的地图中出现的省界错误画法,使地图编制出版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


第2版(要闻)
专栏:

  贯彻实施新《保险法》座谈会举行
  本报北京12月24日讯记者李丽辉报道:中国保监会今天举行贯彻实施新《保险法》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在座谈会上指出,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决定》,是我国保险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这次《保险法》的修改,顺应了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内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在强调诚实信用、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等方面总结吸收了实践中许多新鲜经验,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新《保险法》的实施必将促进我国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蒋正华指出,在当前形势下,保险业要贯彻和实施好新《保险法》,加快推进保险业的发展。保险监管机构要严格依法行政,及时制订配套的规章制度,保障法律的顺利实施。保险经营机构要遵守新《保险法》,严格依法经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丰富保险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
  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座谈会上说,保监会要认真贯彻实施新《保险法》,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切实履行《保险法》赋予的各项监管职责。要从源头抓起,尽快转变监管方式,对保险公司实施最低偿付能力监控,切实保护被保险人利益。要从治本入手,重点加强对保险公司法人机构的监管,切实维护好市场秩序。


第2版(要闻)
专栏:

  纺织产业试点基地和特色城镇确定
首批十九个基地和十九个城镇入选
本报北京12月24日讯记者彭嘉陵报道: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今天确定19个纺织产业基地和19个特色城镇,并以此作为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试点。
  这次被确定的纺织产业基地位于辽宁省海城市,江苏省常熟市、江阴市、张家港市,浙江省海宁市、绍兴县、杭州市萧山区,广东省东莞市、开平市、中山市。另外19个城镇分别被授予羊绒、休闲服、出口服装、针织、印染、织造、家纺绣品、丝绸、袜子、衬衫、羊毛衫、布艺、童装、女装、面料等特色城镇。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今天在为此举行的研讨会上说,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正成为一种产业现象,浙、苏、粤、鲁等纺织大省尤其突出。纺织产业的资源要素向一些县市及城镇集中,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特色明显、产业链体系完整、中小企业集聚效应显著、经济体制活力充沛的区域性产业集群。


第2版(要闻)
专栏:

  南京长江三桥奠基
  本报南京12月24日电记者顾兆农报道:南京长江第三大桥今天举行奠基仪式,这标志着长江江苏段上又将崛起一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特大型桥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江苏省委书记回良玉为大桥奠基石揭碑。
  南京长江三桥作为国家“十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是上海至成都国道主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苏规划建设的五大战略性过江通道之一。该桥全长约15.6公里,其中跨江大桥长4744米,南、北两岸接线分别为3.1公里和7.8公里,全线按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工程投资约30亿元,计划于2006年建成通车。南京三桥主桥双塔钢箱梁斜拉桥的索塔将采用钢结构,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第2版(要闻)
专栏:

  中国红十字会募集水灾救助款物2亿元
  本报北京12月24日讯记者陈晓钟报道:据统计,在2002年的水灾救助工作中,中国红十字会从国内外募集了价值2亿元人民币的救灾款物用于救助灾区群众,其中捐款5800多万元,捐物价值1.42亿元,国内募捐款物额首次超过国外募捐款物额。
  中国红十字会通过25个省级红十字会向灾区发放救济粮6588吨、棉被130062条、帐篷1175顶、净水剂10吨以及衣服等生活用品,1000余万人受益。救助工作得到了民政部、海关总署、交通、工商等部门及新闻媒体的支持协助,海关总署今年已捐赠价值1亿元的海关罚没侵权物资用于救灾。
  另据了解,中国红十字会近日发出继续开展“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红十字会在2003年元旦、春节期间广泛开展此项活动。目前,云南、江苏、上海等地已将筹集的款物送到灾区和困难群众手中。


第2版(要闻)
专栏:

  12月22日,一场由少儿用英语演出的迎新年联欢会在北京昌平迈得高外国语学校举行。为展示英语教学的效果,学校专门请来了170多名学生家长现场观看演出。图为台下学生争相回答外教提出的问题。
  本报记者雷声摄


第2版(要闻)
专栏:承诺与监督

  云南省委省政府兑现年初承诺
八件“民心工程”提前完成
本报昆明12月24日电记者宣宇才报道:云南省委省政府年初承诺的8件“民心工程”已提前完成。
  这8件“民心工程”是:将500个特困村建设成温饱村和安居村;兴建小水窖,解决了100万人饮水困难问题,为18万农户兴建了沼气池,超全年任务的20%;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贫困人口达到55.7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省级财政转移支付7亿元,开设工资专户,确保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发放,解决了拖欠教师和政法干警工资问题;改造了90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超额完成10万平方米;新增60万农村人口用电;全省共清理保留、取消、调整收费项目3547项;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建立和完善法规,食品安全基本得到保障。


第2版(要闻)
专栏:

  开封农业结构调整调出新气象
  本报郑州12月24日电记者戴鹏、王明浩报道:河南省开封市兴隆乡王胖庄村农民任士录靠种胡萝卜撑鼓了腰包。去年,他在乡政府引导下,在2亩半麦地里“改种”胡萝卜,当年获纯利8000多元。如今在开封市,这样走上致富路的农民还有很多——这是开封自1996年起抓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成效。
  近年来,开封市农业结构调整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取得可喜成绩。去年,全市经济作物面积503.5万亩,比1997年增加106万亩,粮经比例54.5∶45.5,经济作物比重比1997年增加7.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3个百分点,全市种植业结构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全市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蛋白玉米等优质专用农作物种植面积达309.6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28%。无公害农产品在很多县乡“落地生根”。杞县“金杞”牌大蒜个大皮白,耐贮藏,香味正,含硒量高,日前一举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县委书记焦跃进高兴地告诉记者:“有了这个认证书,我县大蒜不愁了!”
  截至目前,开封市涌现出一批专业乡镇,有的地方几乡一业,形成区域化生产布局。目前,开封已建成大、中、小农产品交易市场300多个,培育了一批以开封正大集团、开封花生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辐射和带动周边群众进行专业化生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