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我力争2020年成为世界贸易强国
  届时进出口总额将达近2万亿美元
  本报北京12月23日讯记者龚雯从全国外经贸工作会议上获悉:目前,我国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到2020年,进出口总额将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据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介绍,1998年以来,我国外经贸面对极其复杂形势,经受了严峻挑战,克服了各种困难,赢得了较快发展。全国进出口总额从1997年的3252亿美元增加到今年预计的6200亿美元左右,年均增长13.8%,分别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和世界贸易年均增速6.2个和11.8个百分点。外贸排名由1997年的世界第十位上升到去年的第六位。我国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1997年的2.9%提高到去年的4.3%,预计今年所占比重还会进一步提高。进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传统大宗商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定增长,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7年的32.5%和8.9%上升到目前的50.2%和20.5%。
  石广生表示,按照翻两番的要求,202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要达到近2万亿美元,相当于当今世界最大贸易国现在的贸易规模。这一目标是十分艰巨的,对外贸易不仅受国内经济的制约,还要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制约,可变因素很多。但是,这一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

  不寻常的第三个一万台
本报记者刘杰
  12月20日,安徽叉车集团厂区里彩旗招展,一派喜气。上午9时,又一辆崭新的叉车缓缓驶下生产线。“安徽叉车集团今年第一万台叉车下线啦!”车间内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
  “这是今年集团生产的第一万台叉车,也是不寻常的第三个1万台。”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汉生非常激动。他说:“安徽叉车集团实现第一个1万台用了30年时间,第二个1万台用了3年,而今年一年实现了产销1万台,约占全国产销量的一半。”
  安徽叉车集团是怎样实现大跨越的呢?刘汉生告诉记者,实现“三大跨”是集团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结果。1985年,叉车总厂引进了日本TCM公司1至10吨的制造技术;1990年,叉车总厂又与日本合资创办了安东铸造公司;2000年,安徽叉车集团投资建设了自己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从引进技术到引进管理,安徽叉车集团一直坚持走创新、奋进的创业之路。
  “自己的孩子自己爱,她最后要下嫁给谁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王健颇为幽默地提问,引起大家一阵欢笑。王健又大声宣布道:“她嫁给中国二汽集团啦!”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千里长虹舞浙江——浙江建设“四小时交通圈”纪实
江南鲍洪俊章再亮
  时近岁末,浙江又给世界一个惊喜:“四小时交通圈”横空出世,从省会杭州到省内各市的高速公路全部贯通。驱车飞驰在浙江大地,赏水乡情韵,观山川神秀,谒海天佛国,看钱塘潮涌,可以朝发夕归;品西湖龙井,尝舟山海鲜,饮绍兴老酒,就好比同城串门;西南山区武义县的菇农早上采摘的鲜菇,第二天就上了日本超市的柜台;温州商人到杭州谈项目,8个小时能打个来回。浙江省交通厅党组书记、厅长郭学焕说,浙江公路交通最近几年发生的惊天巨变,离不开创新务实的思路,得益于充满活力的机制。
  突破瓶颈约束,新建拓建“双千”公路
  回首10多年前,“浙江到,汽车跳”,“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峰岭相连,沟壑纵横,公路交通不畅,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当时全省公路网平均车速仅为每小时31公里,160多个经常堵车点遍布各地,从杭州开车去温州要20多个小时,绍兴柯桥塞车一直堵到杭州汽车东站。
  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必须发展大交通。20世纪90年代中期,浙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抓重点、通干线、先缓解、后适应”。省交通厅大胆组织实施“三八双千”工程:从1996年起,用3年时间,全线拓宽主要国道、省道干线公路1000公里,形成省会杭州向各市辐射的加宽公路网络,缓解交通紧张状况;接着用8年时间,建成高速公路1000公里,构建杭州至各市县之间的快速通道。
  循着这一规划目标,浙江公路面貌日新月异,“瓶颈”渐变通途:湖州提前一年多完成“三八双千”工程的第一目标;宁波连接市区到各县、区的干线公路改建完成后,形成通畅的“一小时交通圈”;03省道杭金线改建工程全线贯通,杭州到金华行车时间只需3小时。到1998年底,1000多公里国省道干线公路实现拓宽改造;到目前,浙江大地已有1307公里高速公路纵横交错;“三八双千”工程提前一年圆满完成。5年多来,全省拓建、新建公路总里程44970公里,公路通乡率达99.6%,公路通行政村率96.9%。
  实施制度创新,公路建设开新境
  为筹集建设资金,浙江敢为天下先,大胆改革投融资体制,探索性地实施公路建设“四自工程”,即自行建设、自行筹资、自行收费、自行还贷,放手营造“有偿使用、以路养路、滚动发展”的公路建设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的投资积极性。
  灵活的投融资新机制显示出巨大能量。私营企业,各类合资、外资企业的大量社会资金被吸引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自1992年4月兴建第一个“四自工程”以来,浙江省人民政府共批准建设10批、211个项目,到2002年5月已建成137项,投资额超过362亿元,新建、改建公路3130公里。如果沿袭政府一元投资思路,这批项目至少需要20年才能完成,如今,浙江只用了8年时间。
  积极利用外资,是浙江公路建设的一大亮点。他们成功引进世界银行等贷款7.2亿美元,建设沪杭甬、杭金衢高速公路,改造杭嘉湖内河航道。1997年5月,沪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以H股上市,一次筹资36.8亿元人民币,创下浙江省一次引进外资数额的最高纪录;2000年5月,该公司又在伦敦成功上市,叩开国际资本市场大门。
  适应交通建设新体制的需要,浙江彻底打破以交通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单一建设格局,出台以“七统”、“五包”为核心的建设体制,由省里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对外、统一对上、统一运营管理,项目所在地各市、县、区包投资、包征迁、包管理费、包工期、包质量。各地高速公路建设由业主直接建设或委托指挥部建设,并以协议形式明确投资各方的权利、义务,充分调动了省、市、县各级的积极性。浙江交通建设投资自1998年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后,持续5年增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803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主干线的建设,带动了沿线一批重点经济建设项目、工业区落户,数十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专业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崛起,高速公路道口附近的区域更是被投资商们看好。以高速公路为轴线的产业带和经济走廊逐步凸显。
  着眼区域分工,营造现代交通新网络
  山山水水春风满,户户村村丽日长,公路更延双千里,平添生意到浙江。1996年建成通车的杭(杭州)甬(宁波)高速公路,是浙江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如今,它与沪杭高速公路一同构筑起杭州湾两岸经济腾飞的跑道,沟通上海港、宁波港、京杭运河,成为长江金三角南翼外向型经济的重要通道;杭宁高速公路将浙江与苏南的城市圈连成一体;杭金衢高速公路连通江西,直指华南。一个四通八达、快速便捷的现代交通网络格局正在形成。
  面对新世纪头20年的发展机遇,着眼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内的区域分工,浙江已经描绘出一幅“综合化、高速化、国际化、文明化”的现代交通新蓝图。“十五”期间,浙江将在交通上投资800亿元,累计建成高速公路2000公里,建成23条高标准的出省通道。到2007年,杭州湾将架起一座国内最长的跨海大桥,它是交通部规划的我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的一部分。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上海至宁波的陆路距离可缩短120多公里,逐步实现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城市群“两小时交通圈”,促进长江三角洲特大型国际都市圈的形成。
  浙江有理由憧憬:2010年到来之时,全省公路交通“两纵、两横、十连、一绕、二通道”纵横交错,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枢纽,以铁路、航空、高等级公路、干线航道为骨架,水陆空并举、干支线相连,贯通全省、连接国内、通向世界的大交通网络,必将构筑起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图文广角

  七强携手打造我国自主信息技术产业链
“龙芯产业化联盟”成立
本报北京12月23日讯记者杨明方报道:今天,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宣布,“龙芯产业化联盟”在京成立,将努力实现“龙芯”技术的产业化目标。首批加盟的包括中科院计算所、海尔集团、长城集团长软公司、中软股份、中科红旗、曙光集团、神州龙芯等国内七大厂商及科研机构。
  一个多月前,神州“龙芯”问世,改变了我国信息产业的无“芯”局面。就在“龙芯”问世之初,质疑之声接踵而至:在目前国外芯片技术几乎占领全部市场的情况下,“龙芯”的技术突破是否只是实验室里的脆弱胚胎?国产CPU能否真正走进市场,发展成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龙芯产业化联盟”正是在这一形势下应运而生。从CPU到主板,从服务器到网络计算机和微机,从路由器到交换机,联盟的产品覆盖了信息产业整条产业链。而嵌入式龙芯CPU的应用,将覆盖通信、数字家电等各类型的网络终端产品。
  据介绍,基于龙芯CPU的海尔网络计算机目前已开始在北京市部分学校和政府部门安装。联盟计划明年吸引100家以上产研单位加盟,研发出100款以上基于龙芯的专用产品,并在两年内销售百万台以上。(附图片)
上图:七强携手,充满信心,合力打造我国自主信息技术产业链。
  左图:我国第一款初步掌握当代CPU(中央处理器)关键设计技术的商品化通用“中国芯”——神州“龙芯”CPU。萧军摄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云南
逾24万师生告别危房
  本报昆明12月23日电记者张帆报道: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云南省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目前高质量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完成危房改造面积821325平方米,全省1257所中小学的24万余师生从此告别危险简陋的校舍。据介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省组织实施的最大规模危房改造工程。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四川
  成都至南充高速公路通车
  本报成都12月23日电记者梁小琴报道:四川省第一条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实行国际性招标和中外监理工程师联合监理的重点建设项目——成都至南充高速公路今天全线通车。
  该高速公路全长215公里,途经成都、德阳、遂宁、南充4市的11个区县,是国家规划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上海至成都的一段,也是目前四川省投资最大、标准最高的一条高速公路。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重庆
  万州至开县高速公路开工
  本报重庆12月23日电记者崔佳报道:交通部规划的横向干线杭州至兰州公路在重庆市境内的一段——万(州)开(县)高速公路今天开工。
  万开高速公路全长约40公里,全线路基宽22.5米,总投资21亿元,预计2006年建成。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西安
  秦俑博物馆门票收入过亿
  本报西安12月23日电记者孟西安报道: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今年接待观众突破200万人次,门票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1亿多元,在全国博物馆中仅次于北京故宫。
  秦俑博物馆作为陕西旅游业的龙头,以“文物安全、观众满意”为宗旨,近年来开展了流动展览、临时展览等活动,受到各地群众的欢迎。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立足培养新世纪中青年学术科技带头人
河南将启动“555”人才工程
  本报郑州12月23日电记者王明浩从河南省人事厅获悉:为满足河南未来发展对于各类优秀人才的实际需要,河南省将实施“555”人才工程。
  根据“555”人才工程确定的目标,到2010年,在45岁以下的科技人才中,全省要培养出50名左右研究成果具有国内乃至世界领先水平的国家级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理论家;500名左右具有省内先进水平、在各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成绩显著的省级优秀人才;5000名左右在各自学科、专业、工程、项目中起骨干核心作用且有发展潜力的省辖市级优秀人才。
  河南省将设立专项资金,资助省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的项目启动、科技攻关、发表论著等科研活动;通过设立流动岗位等灵活的方式,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555”人才工程人选急需的人才或助手;全省选拔年轻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外进行中长期定向培训时,优先考虑“555”人才工程人选;支持“555”人才工程人选出国研修,到国内重点院校、科研院所进行深造,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技术交流活动。
  河南还将建立“555”人才工程与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对接机制。被评为国家级“工程”人选,给予5万至8万元人民币的岗位津贴。对省级“工程”人选,年度考核优秀的,给予一次性越级晋升职务工资档次。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率先关闭再就业中心
福建初步建立市场就业机制
  本报福州12月23日电记者蔡小伟报道: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负责人日前宣布,随着福州等地最后一批1500名国企下岗职工协议期满,陆续离开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全省500多家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提前一年完成历史使命。到12月10日,福建在全国率先全面关闭再就业服务中心,顺利实现了下岗职工由中心保障基本生活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这标志着福建已初步建立市场就业机制。
  1998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先后筹集再就业资金18.24亿元,确保了进中心16.24万名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为加快建立市场就业机制,福建将下岗职工进中心的年限由3年缩短为2年,并从2001年1月1日起关闭中心前门,国企新增裁员直接进入市场就业。
  下岗职工出中心后,各级党委、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大力开发外向经济型、民营经济型、种养殖型、境外劳务型、社区服务型等工作岗位;建立社区就业服务平台,推行“灵活就业、灵活保障、灵活培训、依法维权”活动,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就业援助,使绝大多数困难职工获得救助。截至今年11月底,出中心的16.24万名下岗职工中,85.6%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全省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连续4年保持在62%以上;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南平市在街道(镇)建立了17个社区服务组织,开发了保绿、保洁、保安等岗位3243个,接受下岗失业人员求职登记3696人,推荐再就业2329人。据不完全统计,福州、厦门、三明、漳州等地目前已发展社区就业实体2443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8000人,依托社区,有12400人得到再就业援助。自2001年10月《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颁布以来,全省确定的7个社区就业试点市11个街道居委会中,有4万多人在社区实现了灵活就业。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柴达木油气产量创新高
本报西宁12月23日电记者马应珊报道:昨天,从柴达木盆地传来喜讯:截至12月21日,青海油田今年生产原油215万吨,天然气11.3亿立方米,分别比去年增长5万吨与5.5亿立方米,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创油田开发48年来最好成绩,满足了青海、西藏两省区的油气需求。
  青海油田公司今年提出油田开发要体现“先进文化、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具体管理措施,加快实施“油气并举、以油养气、滚动发展”战略,使柴达木油田开发有新举措、新突破、新成就。青海油田干部职工精打细算,勤俭节约,努力降低成本,今年共节约资金924.5万元。
  柴达木油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油田,目前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66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3000亿立方米。最近5年来,柴达木油田生产的原油和天然气不断增长,不但满足了青海的油气需求,保证了青藏铁路建设的油气用量,还向西藏支援成品汽油12万吨,拉萨市和西藏的主要城镇都用上了柴达木油田的天然气。同时,青海油田帮扶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牧民全部用上了天然气,使该县成为我国西部第一个牧民全部用上天然气的县。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

  “科技让我们再上岗”
本报记者傲腾
“谁说科技越发展,越夺我们的饭碗?我以前是原天津市麻纺厂的下岗职工,现在又重新回到了车间,每月收入近千元。科技让姐妹们又上了岗。”近日,已经成为天津赛远保健品有限公司员工的殷淑珍说起自己又上岗的事,眉开眼笑。
  1995年,天津市麻纺厂累计亏损1500万元,外欠款超过800万元,拖欠职工工资、医药费600余万元,1700名职工中千余名职工被迫下岗。企业新一届领导班子瞄准市场,充分调动科研力量,研制开发具有改善人体血液微循环功能的远红外功能纤维,纺出了国内第一根远红外长丝。有了好产品和市场后,他们建起了赛丽特保健用品厂,把100余名下岗职工再招回来,自行设计服装样式,搞功能服装,开始了二次创业。一年时间,保健用品厂挣回了先期投入,而且略有盈利。在此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们又依托天津市麻纺厂创建了天津市赛远保健品有限公司。
  截至今年12月,赛远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远红外功能保健用品市场销售额达到1.5亿元,有1000名下岗职工回厂再就业。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权威发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布
到2020年全区GDP翻两番半
本报乌鲁木齐12月23日电记者王慧敏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在昨天闭幕的自治区党委六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宣布:“到2020年新疆必须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半的目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必须保持年增长9%以上。”
  今年,新疆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预计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以上,农牧民增收150元以上。王乐泉说,要实现到202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半的目标,必须保持年均增长9%以上的速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年和今后5年能否有新突破、新局面至关重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最终都要落实到增加农民收入上来。
  对新疆来讲,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加快推进一元、二元结构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种植业三元结构发展,提高畜牧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要抓住退耕还林还草机遇,扩大牧草作物种植,力争用5年时间,使人工牧草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30%以上,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每年提高1至2个百分点,真正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
  王乐泉要求各地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化、有特色、大群体”的加工企业;要千方百计吸引区外乃至国外的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到新疆兴办各种形式的龙头企业;要旗帜鲜明地支持龙头企业,为其排忧解难,创造发展壮大的条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