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

  外国反学术腐败的主要做法
  学术腐败在许多国家存在,各国为防止学术腐败采取的措施也多种多样,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对不诚实的学术行为坚决严惩。为加强对研究领域中各种不道德、不诚实的行为的检查监督,1992年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成立了“研究诚实办公室”(ORI),专门调查和处理那些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中的不诚实行为,并随时公布违规者的姓名、单位、违规情节和处罚决定。他们认为,科学研究必须诚实,不诚实行为在科学研究中是绝对不可原谅的道德败坏行为。对待不诚实的研究行为的检查监督,除了要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外,更要有舆论监督和有关机构的认真严肃的处理。
  德国:处理学术腐败主要依靠法治。德国没有统一的中央机构对学位及各种学术头衔进行管理,而是直接由各联邦(州)的法律部门负责。这方面的造假行为不仅会受到各学术部门的纪律处分,还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处理“科研中的错误行为”,相关的司法条文不仅涉及到民法,情节严重的还要动用刑法。德国法律界及科研界的普遍看法是,学术腐败不仅属于道德范畴,而且由于其发生领域的特殊性,可能与许多人甚至整个社会的利益相关,因而必须以法律手段严加惩处。即使在许多国家只被认为是道德水平低下的一稿多投现象,他们也认为是学术造假。德国人认为,真正尊重科学家的付出,维护科学家的权益,法律是最好的武器。
  英国:学术监督主要依靠学者自律。英国目前并没有像美国“研究诚实办公室”(ORI)那样专门负责处理不正当学术行为的全国性官方机构。通常资助科研的基金会和各研究机构会制定内部准则,自行调查不正当学术行为并作内部处理。此外,学术杂志也会参与对过错方处罚。学术造假者被揭露后,不仅会在同行间声誉大跌,其科研资金来源更会成为严重问题,有可能其学术生涯就此完结。尽管有学者认为,非官方组织的学术监督能力毕竟有限,英国也应像美国那样,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官方机构来处理不正当学术行为,但迄今英国政府并没有对这一呼吁作出积极响应。(社科院科研局周大亚整理)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

  抢救民族民间文化
  编者的话: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更本源、更深层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众多、文盲众多、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里,更多的人是通过民间文化接受熏陶教育,人们通过说书唱戏,知道曹操、刘备,而不是通过《三国志》。然而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从沿海向内地、从城市到乡村、从中原汉族地区向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大家在愉快地告别过去,民族民间文化的式微自然不可避免。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近年来围绕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作过多次专题的立法调研,今天我们从委员聂大江提供的调研报告《我国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的现状与保护对策的思考》中摘取部分段落刊登,以引起世人对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关注。
  整体生存状态令人担忧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受到挑战,这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严肃问题,中国的情况尤其值得关注。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其悠久的历史中创造了瑰丽的文化遗产,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民族民间文化的状况开始衰落,目前已经凋零到令人心惊的程度。
  传统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事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遇到了新的挑战,与整个体制转型同步,进入了新的转折时期。其外部表现即是大量国有、集体企业萎缩、解体、运作困难、生产不景气。而一时间大量涌现的个体经营户则陷入无序竞争之中,多数处境困难。如江西省20世纪80年代,有工美企业154个,90年代末,只留下30家。甘肃工艺美术原有50个品种,现只余下30个品种。福建为人们所熟知的工艺美术行业,如脱胎漆器、软木画、竹编、德化瓷塑都处于后继乏人的困难境地。北京、江苏、浙江等工艺美术发达的省、市民同样陷入不景气的状态。
  民间戏曲一些戏剧的衰落并不是自今日始,在张庚主编的《中国戏曲志》中,可大致看出一些省份民国以来戏曲衰败的轨迹,如四川,民国初年有剧种32个,已消失6个,无专业剧团的18个,一个剧团支撑一个剧种的5个。陕西,民国初年有29个剧种,到今天消亡2个,无专业剧团的7个,一个剧团支撑一个剧种的7个。又据广西文化部门材料,新中国建立初期,广西地方剧种18个,如桂剧、壮剧、彩调剧、邕剧、粤剧、丝竹戏、采茶戏、牛歌戏、牛娘戏、鹿儿戏、客家戏、文场戏、师公戏、壮师剧、侗戏、苗戏、毛南戏等,到上一世纪末,除桂剧、壮剧、彩调剧、粤剧以外,其它剧种多已难得一见。一些剧种一发出抢救呼吁,大多是写一个好剧本,请一个名导演,排一出“精品”戏,上京演出,赢得领导、专家赞誉,随即打入冷宫。
  其他艺术形式年画、剪纸、皮影过去在民间都很流行,宋代已有彩版印刷年画,到清代,全国各省几乎都有作坊,如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四川夹江、绵竹,福建泉州,广东佛山等地年画都很出名。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木版年画,除专家、学者、外国人外,很少有人问津。剪纸,几乎南北各省都有,流传甚广,但学习的人主要是农村妇女,而且年轻人并不重视它的传承。皮影,原来在大江南北演出,但现在的演出范围越来越小,团体越来越少。解放前,皮影剧团约有上千个,现在连两个人的团统计在内也不足百个,能够正常活动的只有十几个。
  少数民族的有形与无形文化少数民族的建筑、手工艺品、音乐舞蹈、服饰、借助语言传承的神话传说、民歌、古籍整理等诸多方面都缺乏必要的保护,面临失传的危险。
  保护民间文化的原则与对策
  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立法工作条件已经成熟,云南省人大、贵州省人大已率先制定了地方法规,在此基础上全国性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起草工作正在进行中。目前文化部与全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正酝酿开展一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有关部门也在组织进行一次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全面普查工作。
  我们不能为了保存传统文化而阻止广大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各民族人民要求改变自身某些习俗一定意义上也是民族进步的一种表现。历史上传统文化的稳定性事实上是通过适度的变异性来实现的。我们只能引导群众珍视历史,不忘根本,尽可能多地留下历史的痕迹。
  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要实行政府为主导和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为了尽可能多地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应该也有可能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国外有很多成功经验,如法国就有“法国风景和审美观保护会”、“文化遗产基金会”等组织协助政府开展保护工作。
  而政府出资的保护则只能选择那些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高,有更强典型性、代表性的东西,立项编入名录,实行重点保护。可分中央、省、县若干级别,分级编选,各不重复。
  民族民间文化的保存,通过文字音像手段记录下来,与实物一起收藏展示在博物馆里,当然是一条重要途径,然而更重要的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融入新时代、新生活中,找到自己新的位置,参与新的创造。传统文化既应该化为“基因”,凝为骨血,潜在地影响人们的心理、气质、思维方式,也应该活跃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用、休闲娱乐当中,它可以原形原貌、“原汁原味”地出场,也可以顺应已变化了的形式、习俗、审美情趣,“适应性”地进入。
  由于各种原因,文化工作着力点一般都放在城市,而为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就必须把目光投向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礼失求诸野”,少数民族地区是传统歌舞的海洋、神话传说的故乡,内地农村也存在大量民间艺术之乡,如风筝之乡、剪纸之乡、木雕之乡等,少数民族和农村地区,作为传统文化的沃壤,有浓厚的适宜于传统文化生存的氛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

  有这样一群人,终日埋首旧书堆中,为抢救传统文化而殚精竭虑
修复文明的碎片
  本报记者施芳
  “为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起,医不善则随而毙……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装璜志》冬日正午的阳光照在身上,暖融融的。拐过了几条小巷,我在一位干练的女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中国书店肄雅堂古旧书装订修补社。虽然置身于闻名遐迩的琉璃厂,修补社的门脸并不显眼,两扇木门大多数时候都是虚掩着。
  这天是11月20日,中国书店刚刚度过了50周年店庆。
为古旧书继命
中国书店修补古书很有些年头,建店的第二年即1953年便将部分具有装订修补技术的老技工组织到一起,几年后成立了古书装订修补厂,专事古书、线装书的修整工作,半个世纪以来共装订修补古籍20余万册。
  古书,线装书的装订修补是一项极为细致的工作。通常情况下,收购的古旧书刊很多是残损本,尤其是历史久远的珍善本古籍,由于人为的损坏或鼠咬、虫蛀、风化、水湿、火烤等原因,往往破烂不堪,有的甚至失去原貌。修补一本书要经过配旧皮旧纸、补破页、裱糊、喷水倒平、衬纸、捶平、齐栏、订本、打眼订线、包角等十几道工序,一招一式颇为讲究,这一技艺被称为古旧图书的“续命汤”。
  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有一批在抗日战争中被严重损坏的线装古籍,包括清雍正五年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等珍贵古籍。2000年6月,中国书店接受了修补1288册明清版古籍的任务,七八位技师不惮烦琐,将尘封了一个甲子的古籍逐一清点登记,厘清其版本、存佚及残损情况。历经火烧、水浇,60多年的风尘,这些书大多支离破碎,烧掉的部分早已焦脆不堪,触手即破;而水湿的部位更是虫蛀糟朽,形同一个个“书饼子”。他们把“书饼子”先用水泡,接着薰蒸、揭补。有些书页烂成棉絮状,更得小心翼翼地揭开。“我们丝毫不敢大意,这些书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稍有闪失将无法弥补”,负责这项修复工作的技师董书承说。经过9个月的辛勤劳作,这批珍贵典籍终于获得了新生。
  因其精湛的技艺,中国书店在海内外学者中享有极高的声望。老一辈学者都把自己视若珍宝的古籍托付给中国书店修复。如今中国书店仍然每年承担着修复五六千册古籍的任务,其中大多为读者慕名送来的活计。
古书医生盼后人
古书修复对操作者要求极高,既要熟悉不同年代书籍的形式和版式,有初步的版本知识;又要了解各个朝代的纸张、书皮和装订风格,能确认其性质、颜色和特征;同时又得技术熟练,操作细致。没有这些基本技能,几乎无法从事这项业务。
  一些身怀绝技的老技工以巧夺天工之技修补整理了大量的残破古旧书,被人们誉为“古书医生”。中国书店曾有雷梦水、郭纪森和张宗序3位国家级古籍专家,他们在古籍研究方面很有建树,是全国古旧书业中为数不多的“政府专业津贴”获得者,先后培养了近百名古旧书专业人才。
  为了让古书修复这一传统工艺后继有人,中国书店从未停止过努力。20世纪60年代,中国书店曾两次举办全国古旧线装书修补技术培训班,两年内为甘肃、江苏等十几个省、市图书馆培训了专业技术骨干。20世纪80年代,中国书店举办了3期全国古旧书业务培训班,对200多人进行培训。
  肄雅堂古旧书装订修补社现有职工30多人,年长者六七十岁,年轻的20多岁。田甜是位20出头的年轻人,一年多前从门市抽调上来从事古书修复。采访中未能遇到她,她和另一位同事到北京密云去参加古书修复培训班。听说年轻人悟性不错,师傅们也乐得传帮带。
  然而,古书修复终究不是一门热闹的学问,终日埋首旧书堆,需要耐得住寂寞,又要守得住清贫。为了练得一手好功夫,修补古书的技师们光是齐栏这些基本工序,就得反反复复练上数百遍。至于浆糊稀薄等技术细节,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搞这一行,既要有熟练的技术,更要心存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中国书店副总经理恩亚立说。因此,中国书店50年店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让职工继承传统,包括老一辈书人走街串巷收旧书的勤恳和认真钻研业务的精神。(附图片)
  修复前(左)与修复后(右)的古籍。韩征摄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

  找回民族力量之所在
——访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
本报记者杨雪梅
  “传统的思想只有赋予现代的诠释,适应当今世界的需要,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在北京最寒冷的季节,聆听年逾古稀的汤一介先生侃侃而谈自己钟爱的传统文化,如坐春风,如沐春雨。
  世界需要多姿多彩
  我们的话题从“和而不同”谈起。江泽民主席10月24日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演讲时提出“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又一次将古老儒家思想赋予新的内涵,用来解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
  对于“和”与“同”,中国古代有许多经典的解释,如《国语》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说的就是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相异的事物相互协调并进,就能发展,而相同的事物叠加,其结果只能窒息生机。如果琴瑟老弹一个声音,岂不令人生厌?而融合多种乐器的交响乐才是真正的和谐。
  汤先生说,“和而不同”以及江泽民同志在演讲中谈到的“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都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这充分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解决当代问题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明固然可以引起冲突,但多元文化同样可以并存不悖,世界需要多姿多彩。
  温故方能知新
  汤先生的书房称得上是书城,古代的经史子集占了半壁江山,而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贺麟等大师的著作也放在显著的位置,这其中当然也有他亲自主编的父亲汤用彤先生的全集,汤先生说,这些前辈都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会东西之学、成一家之言”的大师级人物,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哲学从传统的经学中剥离出来,独立发展并蔚为大观,从而改变了西方认为中国没有哲学的错误认识,对于他们的道德文章,自己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些年汤先生担任着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在教书育人之余,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眼下他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儒藏》的编纂工程。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博大精深,不仅通过个体表现为强烈的道德主义、积极的社会关怀、稳健的中庸精神、严肃的自我修养,也表现为人道主义和理性态度,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始终没有把从春秋起就相当完备的儒家思想文化的典籍文献汇编为一个体系,这不仅与儒家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极不相称,也不能适应中国及世界对于儒家文化研究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把佛教、道教经典及其注疏等文献编辑为《佛藏》、《道藏》。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又编辑了《中华大藏经》,中国道教协会也正在编辑点校本的《道藏》,而与道、释三分天下且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却一直没有《儒藏》。
  温故方能知新。历史上虽无儒藏,但历代王朝都有过汇编儒家经典的举措,如唐朝的《五经正义》、宋朝的《十三经》、明朝的《四书大全》和清朝的《十三经注疏》。清朝编撰的《四库全书》也收入了大量的儒家文献。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方面又编辑出版了《续修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这些都为今天编辑儒藏准备了基础。在最近的考古发掘中又陆续发现新的古代文献,如《郭店楚简》,也可以收到儒藏中。如果条件许可的话,儒藏还可以包括近代以来产生的重要儒家文献,甚至包括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及地区的儒家文献。
  完成此一巨大文化工程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盛世修典,我们这一代学人应该为后世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北京大学拥有全国高校中最为雄厚的传统文化研究力量,又有着对《十三经注疏》进行标点的经验,还拥有季羡林、张岱年等一批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完全有力量联合海内外的专家一起搞好这一宏大的文化工程。
  据悉,北京大学《儒藏》编纂筹备委员会已于日前成立,先期的论证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汤先生告诉记者,季羡林先生对《儒藏》的编纂工作极为关心,近日连写了3封信向他询问相关的情况。
  中国古代文化是轴心时代几大文明之一,而儒家是轴心期中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家早已指出,人类历史每一次新的飞跃,无不通过对轴心期的回顾而实现,并被它重新点燃。温故而知新,现在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前夜,把儒家经典在各个时代的注述、把历代儒家学者的著书、把体现儒家思想文化的各种代表性文献编辑成一部思想大文库《儒藏》,对于我们温习与发掘儒家思想意义深远。
  文化自觉社会才能进步
  这次采访之后,汤先生将飞赴香港,与海内外专家共同探讨引起世界关注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的问题。汤先生说如果希望中国传统文化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必须有文化上的自觉。所谓“文化的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传统的人群对自身文化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发展趋势等等能够作出认真的思考反省。曾子曾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意思是说只有慎重地对待自然与生死,永远追怀自己的祖先与传统,社会风尚与公民道德才会回归淳厚,这与我们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是一个道理。
  汤先生说,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几乎失去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一直徘徊在如何认识西方文化和如何认识中国文化之中,关于东西方文化的争论不绝如缕。其实,任何文化如果不吸收外来文化,就会使自己游离于世界潮流之外,而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文化的内在精神,吸收外来文化才不至于盲目。这正如一个人只有自己身体强健,才能更好地吸收消化多样元素。一个民族要强大,一定要找回民族力量之所在,实现真正的文化自觉。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

  丝绸之路是张“网”
  李新华
  贯穿亚欧大陆、绵延数千公里的古丝绸之路事实上并不仅是一条商贸道路,而是一张连接欧亚大陆的文化、经济、外交和社会的交流网络。近日,来自中国、法国、印度、日本、哈萨克斯坦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在参加于西安举行的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上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专家们认为,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我国古代都城长安,横贯中国和中亚,直达西亚与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随着研究的进展,“丝绸之路”的内涵已扩大为对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统称。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学院院长特穆尔·施里诺夫说,今天的丝绸之路已不再仅指旧有的欧亚绿洲通道,它的外延已经扩大到横穿欧亚大陆北部的草原通道、海洋通道,甚至通往美洲的“白银之路”。
  北京大学王小甫教授指出,在这些路上运输的货物不仅是丝绸,还有大量的玉器、金银器、玻璃、瓷器、香料等,这些货物有着不同的传播方向。“在东西向的道路中间,有很多条南北向的路线同时存在,它们的形状更像一张‘网’,一张经济、文化交流的‘网’。”
  多年来的考古发现也证实,横穿欧亚大陆北部的草原丝绸之路和绿洲丝绸之路之间是相伴相生的关系。海上丝绸之路虽是后起之秀,但其主航线之外有着不计其数的航行线路。它们共同织成了一张“巨网”,将东西方文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丝绸之路的形成,是古代东西方文明相互寻求交流和对话的共同需要。这条人类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路”,更像一张古代世界里联系着不同商路、商队旅舍、城市、驿站、货物、原材料、文化、思想和民族的庞大网络。(附图片)
  (上图:位于交河故城的一段丝绸之路。 冯根摄)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

  遥感助考古屡创奇迹
曲志红
当最现代的航空遥感技术介入到传统考古领域,很多考古学家忽然感到自己似乎有了“第三只眼睛”,很多以往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目标,在遥感图片上一目了然,甚至深藏地下或水中的古代遗迹,也难逃“遥感”的透视。在“第一届全国遥感考古会议”上,人们再一次认识到科技在环境、人文演变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从1993年底我国在华东师大建立第一个以遥感考古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开放实验室以来,有关部门和单位先后在长江下游、丝绸之路、中原大地等区域进行了遥感考古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遥感考古有北京长城和故宫的遥感考古、地下隋长城遥感考古、海洋水下考古等项目。而去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华东师大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共同组建的全国性遥感考古研究机构“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的遥感考古研究进入了长足发展阶段。一年时间里,这个实验室先后在内蒙古、陕北、四川等地开展了航天、航空遥感考古研究,同时在浙江、河南、安徽等省建立了6个省级遥感考古工作站,取得多项遥感考古成果。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多珍贵的历史遗迹或被掩埋地下,或散落深山老林,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复杂的存留状态,给我们发现、保护这些历史遗产带来极大的困难和不便。而遥感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们快速、准确地获取大量地下和地表的各种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也为许多长期无法解决的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客观材料。
  遥感技术与考古相结合,给我国文物考古事业带来新的活力。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十五”期间将有许多重大遥感考古科研项目展开,如西周王陵遗址、成都史前聚落遗址、内蒙古古代大型遗址等遥感与环境的综合考古学研究,这些都将在不动土发掘、不破坏大遗址环境风貌前提下进行,为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开创新途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