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心牵国有企业情系下岗职工
  《真情牵挂》封镜
  以全国十佳职业指导师戚秀玉的事迹为素材创作的电视电影《真情牵挂》,近日在大连封镜。
  该剧由作家顾保孜编剧,八一厂导演赵继烈执导,王馥荔主演。中央电视台电视电影部、辽宁电视片制作中心大连工作室、大连科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真情牵挂》以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大背景。以戚秀玉心牵国有企业、情系下岗职工、千方百计开辟就业门路和就业岗位、满腔热情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的生动感人故事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共产党员模范实践“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全心全意为下岗职工谋利益的精神情操,展现了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国有企业和广大职工面临严峻挑战和利益调整的重要时期、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对下岗职工的牵挂和关怀,颂扬了推进城市社会保障“一号工程”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王科)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岂能如此糟蹋英雄
  某单位的10多名女工在假日去探望慰问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英雄。令人遗憾的是,某地方电视台对这件事的报道,却让人无法看下去。画面里女工们出现在老英雄的面前时,播音员的解说是: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的美女,老英雄兴奋得嘴都合不拢。当女工们临别要与老英雄合影留念时,播音员又说:老英雄被这么多美女围着,就像坐在花丛中,心都醉了,这情景让在场的记者心痒眼馋得不得了。
  上面这则既让观众恶心,又让当事人伤心的报道,是什么样的“开心记者”所为,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一路绿灯得以播发,这只有电视台内部最清楚。任何一位心理健康的观众看了报道后恐怕都会疑惑:记者对真善美的理解,何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偏差?作为层层把关者,面对跑调的污言秽语何以一路放行?如果媒体如此下去,将己之开心凌驾于别人的伤心之上,非但于媒体无益,还会被受众唾弃,被社会淘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驻军孙力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这种节目真庸俗
近日看某地方电视台《都市女孩》节目,内容是三个女孩到同一个商店去买同一条裤子,看谁买的价格低。第一位女孩进去后和店主直接砍价,结果一条裤子花了100元。第二位女孩和店主又说又笑地砍价,最终以80元买回。第三位女孩进去后,在店主面前卖弄风情,店主色迷迷地应和,不时用手在这位女孩身上摸一下。结果这位女孩没掏钱,店主白送一条裤子。为了一条裤子,不要人格,不知羞耻。作为电视台播出这样的所谓“娱乐”节目,是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在价值观上的误导。希望电视台娱乐节目编导别为了收视率而忘了社会良心和媒体的责任。
陕西省永寿县城关小学文宝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我咋成了“世界专家人才”
日前,我收到一封来自“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的邀请函称:“您的作品……现由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总干事、国际优秀论文评选委员会主任××先生特别提名推荐,特发此邀请函,诚邀您参加本次作品论文评选……免费入编《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云云。
  哈哈!吾将被载入《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啦!这可是吾等凡人做梦也未想过的!要说那篇被“特别提名推荐”的“论文作品”,我已记不清是哪年哪月在哪家报纸刊出的寥寥几百个文字,充其量不过是一篇极寻常的小杂谈而已,几年之后咋会身价陡涨而跻身于“国际优秀论文”殿堂呢?笔者百思不得其解。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介草民咋会摇身变成“世界优秀专家人才”?说实话,吾并非吝啬那“351元评审费”,何况还有括弧注明“未获奖者全额退款”。但吾还是毫不犹豫地将那张《评选登记表》扔进了废纸篓。
江苏省大丰市大新路梁牛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戏中情爱应有度
电视剧《祥符春秋》原本是写如何振兴豫剧的,可其中过多的爱情戏却冲淡了主题。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几乎都要来一段情感风波。作为一团之长,又是梅花奖得主的巧梅,与艺委会主任石俊卿、副团长柯京生都曾有感情纠葛。在没有与刘双解除婚姻关系的情况下,作为团长的巧梅就与副团长柯京生在办公室搂搂抱抱胡搞。柯京生则一心想和大凤离婚,秀儿又和巴团长离婚……诚然,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有这种事发生,但生活中的现实决不等于艺术上的真实。更何况,文艺工作者讲究德艺双馨,对生活作风津津乐道,只能损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也容易使观众对现实生活发生错觉。
  山东省博兴县交通局梁绍章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凯旋”为何又“归来”
  12月6日,有一家广播电台在新闻节目中播报我国欢迎申博代表团胜利归来的消息时,先后两次讲了“凯旋归来”和“凯旋回来”这样的话,出现了不该有的语病。
  “凯旋”一词里已经含有回来的意思。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凯旋,战胜归来。如果再在“凯旋”之后加上“归来”或者“回来”两字,岂不是画蛇添足?广播电台是新闻媒体,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希望有关编播人员严格把好文字关,杜绝类似语病的发生。
  上海宝钢集团五钢公司孙德明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文艺广角

  攻克军事喜剧那道关
  金印
  《炊事班的故事》,荧屏上一部表现当代军营生活的电视喜剧,让我仿佛见到了久违的朋友。一个思之已久的话题涌上了心头。
  和平时期军事题材电影创作“难”,是个世界性的课题,而当代军事喜剧影视的创作,更是难上加难。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展播的60多部军事题材影片,反映当代军营生活的仅占十余部,更不见军事喜剧的踪影。即便把目光投向电视电影或播出的外国电影,仍无军事喜剧的蛛丝马迹。而不论到哪个部队询问哪个战士,官兵呼吁最多的莫过于希望看到当代军事影片,特别是当代军事喜剧。
  不懂幽默的民族,是个没出息的民族。影视带不来笑声,是缺乏创造力的表现。八一厂早期拍摄的《哥俩好》,令人百看不厌,不过是将一个个误会夸张地串成一个个故事,让观众在会意的微笑中看到青年战士二虎的成长历程。其中经典镜头是二虎趴在军长背上与其换徽章的细节,在夸张中揭示了我军官兵关系团结一致的真谛。尽管夸张多走一步就是荒诞,但荒诞是喜剧的另一个境界。可惜的是,我国的军事喜剧片似乎以《哥俩好》发端又以它结束。近年来尽管《兵哥兵妹》、《好男要当兵》和《好汉三条半》等也曾以喜剧的面貌出现,但前者充其量只能称为青年人步入军营前后经历的“准”军事片,而后者则建立在违背军事常识基础上的一些闹剧。至于《兵哥》、《遥望查里拉》、《咱们的退伍兵》、《大阅兵》等等仅能找到一星半点喜剧的影子或细节,离观众的期待尚远。眼光放宽一点,外国的当代军事喜剧片在银幕和荧屏上也很难看到。翻阅专业书刊,也极少提及。究竟是国外无此类佳作还是我国未能引进,不得而知。难道世界“拒绝”当代军事喜剧片?
  答案是否定的。在此,不妨借鉴法国军事喜剧名作《虎口脱险》创作经验来拓宽我们的视野,它是个奇迹,油漆匠、音乐家在德军魔掌下抢救英军飞行员的惊险题材却以喜剧的样式嘲弄了敌人的无能,讴歌了法国人的机智。它是个高峰,喜剧大师布尔维尔和德福耐诙谐、幽默、夸张、荒诞的表演浑然天成、令人捧腹。没人诘问它的可信度,没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出神入化的艺术魔镜已使每一个观众忘却自我而融入画面之中。久远的战争喜剧尚能如此,当代喜剧缘何困难?其实,看看近播的电视情景剧《炊事班的故事》,或许给我们一点启发。尽管它未脱胎于舞台小品的模式,但其中许多集的内容若集成一个故事,拍个军事喜剧电影那是足够的了。从《虎口脱险》到《炊事班的故事》再联想到卓别林的系列喜剧甚至日本的寅次郎、中国的阿满喜剧的成功创作,都证明一点:喜剧必须有个让人笑声不断的好故事,并有喜剧明星的加盟。做到这一点,中国并非困难!
  概略回忆,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当代军事题材影片不足百部,其中多为八一厂创作。进入新时期,出于商业考虑,各厂几乎停拍此类影片。担子似乎只能落在八一厂肩上了。今年,八一厂的优秀影片《冲出亚马逊》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成功经验表明,当代军事题材影片创作大有作为。《冲出亚马逊》选择异国异地异事,故事、画面都新鲜,其昂扬向上的振国威、颂军魂的主题,让人振奋!借鉴其经验,当代军事喜剧片如何拓宽路子呢?在此,我们不妨把目光盯在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电视电影”上。电视电影的视角适宜以小见大,资金投入少,拍摄周期短,市场风险小,非常适合当前形势下军事喜剧的创作。
  关键在于,影视界能否下决心去攻克喜剧那道关。前提是有关机构能否组织人员创作出军事喜剧的好剧本。“组织”极为重要。靠自然来稿,希望不大。有关机构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作者特别是吸收军内外的喜剧小品明星加入创作队伍,一道定选题,下部队,搞创作,花三五年时间,不愁闯不出一片军事喜剧的广阔天地来。(附图片)
  图为《炊事班的故事》剧照。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傅聪罢演有感
谢志伟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了钢琴大师傅聪在西安演出时罢演的消息。这是继去年“罢演风波”后,傅聪再次因遭遇“骚扰”而中断演出。据悉,傅聪此次之所以在西安的音乐会上罢演,是因为有人对其进行近距离摄影。
  事后,傅聪参加陕西电视台的谈话节目时,对罢演事件谈了他的感受和看法。傅聪特别强调良好环境对音乐会的重要性。“在音乐会当中,无音之音比有音之音还要重要”。他说:“去年在长沙演出,那个舞台的下面就是迪厅,为此我三次要求他们必须关掉迪厅音响才可以演奏。因为音乐会是在传达一个信息,不仅是对自己,更是对观众的尊重。”
  傅聪的罢演行动,令人感慨良多。其实,在演艺圈,罢演算不得什么新闻。导致演员罢演的原因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有的罢演确为事出有因,有的罢演则毫无道理可言,甚至用“耍大牌”、“故意刁难”来形容都不过分。在前不久举办的某场慈善募捐晚会上,一位在国内还算小有名气的演员就因“出场费”过低而“愤然”罢演,则让人侧目相看。尽管事后该演员及幕后人士作了种种澄清和辩解,但观众无论如何难以消除心头的不快,毕竟那是一次慈善募捐的献爱心活动呀。
  然而,傅聪的罢演与此不可相提并论。傅聪这次西安罢演的原因表面看起来很“简单”,但在我看来,傅聪并不是不让人对他拍摄,而是因为这种近距离摄影破坏了音乐会原本庄重和谐的气氛,扰乱了观众的现场感受。音乐会毕竟不是新闻发布会,观众是来聆听钢琴演奏的,而不是来看演奏家的形象展示的。如果大家都你围我拥在演奏家身旁东拍西摄,那么这个音乐会是否也该改名成“钢琴表演会”了!显然,任何一个严肃的艺术家对此都不会容忍,场下的观众又何尝不是感同身受呢!
  事实上,傅聪强调的“无音之音比有音之音还要重要”并不局限于音乐会,在许多场合都有其适用性,尤其体现于艺术领域。正是因为一些节外生枝的“有音之音”,既影响了演出的实际效果,也妨碍了观众的视听享受。前不久,在央视播出的《电视你我他》中,中央电视台编导高峰对眼下音乐会呈现“四害”现象的精辟描述就颇让人回味。他认为,听音乐会首先应该消除四害:第一害就是像蚊子一样的手机,这儿响一下,那儿响一下;第二害是苍蝇,就是周围的人“嗡嗡”的说话;第三害是跳蚤,就是来回穿梭的人;第四害是一些记者,扛着摄像机或举着照相机到处跑,还觉得自己挺神圣。这些人缺少的是职业道德和公德意识。
  从傅聪罢演到“四害”横行,其实也等于给所有观众立了面镜子:照一照,看看自己离做一个文明观众究竟有多远?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走上“东山顶”的谭晶
  歌手谭晶,1994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1998年毕业后考入总政歌舞团任独唱演员。
  从这单纯简明的经历来看,谭晶的艺术道路很顺利,顺利得几乎一马平川。在今年的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谭晶又获得专业组通俗唱法金奖,这是谭晶艺术人生的一大转折。有人说谭晶运气不错。
  这种运气应该说来自于谭晶的早期教育。她的母亲是干这行的,所以在她牙牙学语期间,就对她进行音乐的陶冶和训练。这决定了她以后学艺途中的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上大学后,老师的因材施教,使她最终走向了一条通往成功的路。“不急功近利、不矫情浮躁,一切靠自己努力。”她从艺的信条也许就是在这时形成。
  参加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奖后,在央视和地方台的大型晚会上几乎总能见到谭晶的身影、听到她的歌声,但是她似乎仍没能红起来。
  一曲《青藏高原》,尽管不是原唱,却赢得了观众和行家们的喝彩,同时也展示自己的功底。为此,作曲家张千一为她度身订做了《在那东山顶上》这首歌。她在青海“心连心”慰问演出和在“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演唱,证明了作曲家把这首歌交给谭晶是正确的。
  从那以后,谭晶有了代表作,也有了以此为主打歌曲的第一张个人专辑。专辑里的歌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镌刻着谭晶艺术岁月的年轮。谭晶不是一夜出名。在大学期间,她就得过一些奖,比如,1995年在全国中外电影歌曲大奖赛获“全国十佳歌手”奖,在“第二届中日友好卡拉OK大奖赛”中获第一名。进入总政歌舞团后,她代表中国参加了在哈萨克斯坦举办的第九届“亚洲之声”国际流行音乐比赛获得银奖。
  谭晶是迈着扎实的步子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推断,奋力攀登“东山顶”的谭晶,路会很长很长……(新民)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亨德尔作品《弥赛亚》在京上演
为纪念世界音乐大师亨德尔及其名著作品《弥赛亚》首演260周年,大型清唱剧《弥赛亚》音乐会近日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行。这次大型纪念演出活动由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中国电影乐团交响乐团联合演出。苏文星担任指挥。
  苏文星来自湖南的苗族之乡,是近几年乐坛崛起的新秀。他的指挥以干练、潇洒,动作精炼见长。作品《弥赛亚》曾在我国用英文演出过一些片段,去年在我国首次以中文演唱全剧。它的成功举办,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成功的演奏感动了整个场面,掀起一次次高潮;观众与台上的演员同声唱和。从1742年都柏林首演后,这部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盛演不衰。这次纪念该作品公演260周年的演出所得,将全部用于赞助音乐教育事业以及古典音乐的普及。(刘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迎新年首都舞台精彩纷呈
  喜迎新年的首都舞台精彩纷呈。
  湖北省京剧院于19日至22日来京,在长安大戏院献艺。由荣获“梅兰芳金奖”的朱世慧领衔主演的《膏药章》,青年演员张慧芳主演的《岳飞夫人》选段,《坐宫》、《哭长城》折子戏,程和平主演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节目。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陈立新先生担任首席演奏,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奏响的新年交响音乐会,主要曲目有《廊桥遗梦》、《乱世佳人》、《泰坦尼克号》等优美的组曲。21日、23日将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许知俊先生指挥,中央民族乐团演奏的“金蛇狂舞——民族交响新年音乐会”,27日至28日将在北京世纪剧院奏响。
  由杨立新、宋丹丹、濮存昕等主演的话剧《万家灯火》,21日至31日将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献艺。
  广州芭蕾舞团将于23日至30日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胡桃夹子》、《图兰朵》、《梅兰芳》等。
  我国著名的相声演员侯耀文、石富宽、赵世忠、姜昆、李金斗、戴志诚等表演的《新编扒马褂》、《托妻献子》、《相面》等精彩的节目,30日至31日将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演出。(方圆)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中国桥》:
  呈现时代行进的悲壮步履
  黄式宪
  在当今影视创作里,敢碰国企改革题材这块“硬骨头”并将之提升到审美境界的作品,可以说寥寥无几。何以然?难。
  电视电影《中国桥》的主创者敢于直面现实、直面矛盾,描述了一个造铁路大桥的百年老厂从“死点”上的新生,如火如荼地揭示了大型国企改革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洋溢着一种史诗般悲壮的时代激情,将国企改革题材提升到了可观、可思的审美境界。该片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映后引发了强烈的反响,收视率名列收视排行榜前茅。
  《中国桥》其鲜明的特点是不干不涩、不着匠气和说教气,把主旋律作品拍得扎实、大气、壮观而富于阳刚的力度。它的叙事结构“从危机点开场”而具有强烈的戏剧色彩,主人公辛铁安临危受命,来到濒临绝境的北方桥梁厂。曾写下百年辉煌的这家造桥行业的“龙头老大”,如今已垂垂老矣,在“长江九号桥”招标中失败,它的对手(也是赢家)则是20年前由它援建的“西南厂”。辛铁安正是当年从“北方厂”派去援建并将“西南厂”建成一家异军突起具有现代活力的桥梁大厂的老总。他自甘放弃年薪15万元的优厚待遇,回到这个当年生他养他的老厂,却只见愁云压城,满目萧瑟,贷款到期,7个月发不出工资。辛铁安被逼上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绝地。诚然,他并非包打天下的孤胆英雄,他所依托的优势,既有谢云强这样的具有非凡造桥科技素质和智慧的总工,更有一支由100年工业革命、50年社会主义建设造就的肯于牺牲的工人阶级队伍,他以现代大企业家的胆识,断然转轨,以3000多工人分流下岗为代价,放舨下海、主动出击,参与投标公路大桥的激烈竞争,其对手正是兵强马壮的“西南厂”。“竞标”的决战时刻,将全剧推向了激动人心的高潮。谢工使出“撒手锏”,提出了颇具学科前沿性的设计方案,即在桥身安装“减震器”以确保大桥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令举座皆惊而夺标。辛铁安掷地作金石声地一句话:“面对困境,只有一种决定能改变历史,那就是与时俱进。”响彻我们大变革时代的最强音。
  《中国桥》的又一艺术特点是,摆脱了写国企改革“见事不见人,见物不见情”的僵化模式,其如椽的史笔着力刻画的则是人。该片在整体的叙事结构上,是以人物的精神和命运“带”着事件向前推进的,特别是辛总、谢工这两个热血男儿,才是这部作品里真正的“大桥之魂”。人们看到,作为知识分子形象的谢云强,称得上是近年来主旋律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一个血肉丰盈的艺术典型,谢云强的“造桥梦”(特别是那块刻有“1897,光绪二十三年”字样的老厂铜制桥牌,它的反复出现并被赋予了某种历史铭文的意义)及其精神历程无疑是具有鲜明的时代风采和艺术概括力的。因“长江九号桥”招标失败,谢工曾负疚自杀而被抢救过来,这一笔,写得相当大胆;随后他的“造桥梦”、智慧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一层层被给予了生动而深刻的描绘,直到作为全剧高潮的“竞标”时刻,他以镇定自若的风采而独拔头筹,为“北方厂”迈向新的现代化征程迎来了希望的前景。另外两个女性角色,胡燕(辛总之妻,又是站在“西南厂”一边的竞争对手)和毕洁(具有现代素质的新人,曾给予谢工以精神支持,并成为他的恋人),在人物关系的交错组合与情感对应上,则呈现出阳刚与阴柔的丰富色彩。
  作为一种创作现象,《中国桥》的可贵之处在于,主创者并不是置身局外的叙述者,而是带着一种神圣的忧思和时代使命感而进入创作的,他们将自己一腔热血熔铸于艺术形象并使主旋律作品更好看、也更具亲和力。这一点,给我们主旋律作品的创作,无疑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电视观众知多少
什么节目受欢迎
历时一年的“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于日前完成。
  “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是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委托中国科学院系统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等机构共同完成的。这项调查,从1987年开始每五年进行一次。
  此次调查表明:
城乡居民收视条件改善显著,电视观众数量稳步增长,收视时间明显增加截止到2002年9月,我国4岁以上电视观众的总数为11.15亿人,占4岁以上全国人口的93.9%。与5年前相比,增幅为0.02%。观众每日收看电视的时间为174分钟,比5年前增加了43分钟。
  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中目前拥有电视机总数为4.48亿台,其中彩色电视机3.43亿台,比5年前增长了将近四成。黑白电视机1.05亿台。
  5年来电视信号入户率大幅度提高。与5年前相比,中央电视台1—8套的电视信号入户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央电视台一套的电视信号入户率最高,达到94.4%。目前我国城镇观众平均能够收看到24套,农村观众平均能够收看到11套,与5年前相比增加四到五成。电视迎来了“观众选择的时代”。
  观众喜欢哪些节目
此次调查列举了33类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在所有的33类节目中均处于优势,其中具有明显优势的前10种节目类型依次是: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大型直播类节目、新闻评论类节目、综合文艺类节目、动物自然类节目、天气预报、体育、谈话和法制类节目。
  对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观众比例为85.7%,高出本次全国电视节目的总体满意水平(73.2%)12.5%。
  相关调查数据还表明,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的权威性、可信性、节目的整体水平、广告节目的规范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可。
  电视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显示,观众认为电视节目亟须改进和解决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新闻报道应加强“对老百姓身边事的报道力度”,其次是增强“对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的批评、监督力度”。
  影视剧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是“插播的广告过多”、“优秀精品影视剧数量少”、“好看的电视连续剧一天播一集不过瘾”、“农村题材电视剧偏少”、“反映当代生活的偏少”、“剧情简单、雷同,缺乏深度”等等。
  电视综艺类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为“曲艺、杂技、相声、小品等节目偏少”,“部分娱乐类节目有庸俗化倾向,要提高文化品位”,“节目形式互相抄袭、雷同”,“高水平的音乐会、演唱会太少”,“过分追求豪华形式”等。(北窗)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山色王晓岗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