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贯彻十六大精神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
  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13年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实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课题,一代人必然会形成一代人的思想理论成果。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党的事业代代相传的必然。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我们党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世情方面:尽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未变,但出现了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在国情方面: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在党情方面:党员队伍和领导干部队伍中,改革开放期间入党的同志大量增加,在党的十六大代表中新中国成立后入党的党员占97.5%,其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入党的占32%。国内外的新变化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使我们党积累了新的丰富的经验,迫切要求我们加以理论总结和提升。十六大集中概括了十个方面的基本经验,并指出,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把这一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13年来不断变化的形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党在领导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等带有全局性的十二大关系。并把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作为建党80周年历史启示的第一条。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十五大报告从九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并且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又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并进一步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些论述,都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丰富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依然是我们长期的中心任务。同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标志。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提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改革,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和增强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继续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提出要把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强调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指出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提出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国际社会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国际和平环境。各国应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共赢、共存的方向发展。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是管建设和发展的政治方向、政治保障的,是立国之本。并且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含义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成功地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澳门问题,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提出我们有最大的诚意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开展对话,进行和平统一谈判,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并且就对台关系提出了八项主张。十六大报告又强调,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也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提出到十六大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体现了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和其他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逻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做到“三个解放出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些论述,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根本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就提出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又提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探索“三大规律”所形成的新的认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阐述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问题。十六大报告指出,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我们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问题。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提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迈进;坚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相统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的问题。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是我们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永不脱离群众和具有蓬勃活力的根本保证。必须进一步解决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使党的建设始终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执笔:周锦尉刘世军)


第9版(理论)
专栏:

  发展工业是振兴城市经济的基础
袁良宽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在我国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现代化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实现现代化,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离不开发达的工业经济。同样,振兴城市经济,也离不开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但就基本国情而言,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传统农业经济仍占较大比重,工业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正是这种状况决定了我们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坚持推进工业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推进工业化,实现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提前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目前,“中国制造”正在世界上逐渐崛起,彩电、洗衣机、纺织品等产品、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说,国民经济的大厦正是靠工业的强劲发展支撑起来的。目前,人类社会正进入信息时代,但信息时代是建立在工业的高度发达和成熟基础上的。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基础薄弱、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大国来说,要实现现代化,更离不开工业化。
工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工业是地方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工业的发展能够极大地增加地方财税收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工业化的推进,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工业的发展既能直接扩大就业,又会为物流、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繁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的工作和生活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拿湖北省荆门市来说,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现已拥有规模可观的工业资产存量。纵观荆门的发展历史,其真正优势在工业经济领域,发展经济必须抓住工业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特别是要抓好骨干企业、国有重点企业,带动各种所有制、各种规模的工业企业的发展。
树立发展工业的大局观
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解决许多深层次问题,比如经济结构调整需要进一步推进,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大大增强,现代企业制度需要进一步规范等。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说,大力发展工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发展工业的战略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确立一个战略。牢固树立无工不富、无工不强的意识,切实增强发展工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到发展工业上来。荆门市明确提出“兴工富市”战略,以切实把握好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这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城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营造一流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发展工业经济,政府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在做到政企分开、确保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前提下,担当起应负的责任,把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搞好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切实抓起来,解决市场机制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为经济活动创造良好环境,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壮大一支队伍。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保护和约束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特别是企业家队伍,创造人才辈出、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争创一批名牌。“立民族志气,创世界名牌”,这是提升工业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手段。既要创出国际化、全国性的名牌,也要创出一大批有区域影响的名牌;既要勇创名牌,也要善请名牌,大力引进国际国内名牌,使名牌带动城市经济一起腾飞。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中国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简介
  黄燕芬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均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因素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转轨交织在一起,使我国的就业问题,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城市失业问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等十分突出。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是党和政府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研究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杨宜勇撰著的《中国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一书,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对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既分析了两种经济体制下的就业特征、中国劳动力市场状况,又探讨了城市就业体制改革、企业职工下岗与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劳动力市场的行政分割等问题,还就失业控制与政策协调、小企业发展与就业、社区就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路。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倍加珍视团结
  蒋滔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全党同志必须“倍加珍视团结”。党的十六大从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从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强调维护和增强团结的特殊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贯彻。
  党的团结和统一,从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国际歌》的这句歌词,唱出了共产党人的心声。我们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就是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事实雄辩地证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极其繁重的改革和发展任务,党中央特别强调维护和增强团结,强调倍加珍视党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一切进步力量的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现党和国家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需要维护和增强团结。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党要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必须依靠坚强的团结,在团结中不断发挥巨大的优势,增添强大的动力。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始终维护和增强团结,才能集中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推动事业发展。
  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需要维护和增强团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维护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维护中央的权威,显得极端重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都离不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统一。没有团结和统一,各行其是,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就不可能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什么事也干不成。这是最起码的常识。团结是党心所向,人心所向。
  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需要维护和增强团结。我们党已成为一个拥有6600多万党员、350多万个基层组织的大党,正在领导着一个有着12亿多人口和56个民族的大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现在,我们党处于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中高级领导岗位。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时刻,更要保持党的高度集中统一,保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连续性。维护和增强团结,关系到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团结统一的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的力量,在于全党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统一,在于由民主集中制原则确立的组织统一和行动统一。巩固坚强的团结,实现高度的统一,最根本的是要维护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展望未来,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心同德,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党的十六大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必将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新世纪新阶段谱写新的光辉篇章。


第9版(理论)
专栏:

源于实践的思考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南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这一论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它要求我们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必须把立足点放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只有这样,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也只有这样,广大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把我们党看成自己的代表、依靠和主心骨,从而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秦大铧(重庆)
  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
  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
——蒋仁勇(河南)
  催人奋进的宏伟蓝图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一宏伟蓝图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上的,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它不仅包含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而且提出了明确、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它鼓舞人心,催人奋进。——陈松林(湖北)
  发展战略的丰富创新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创新。比如,阐明了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强调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发展内涵和目标的丰富和创新;提出并强调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等重大战略,指出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就是发展策略的丰富和创新;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就是发展体制和制度的丰富和创新。——曾绍阳汤乐毅(江西)
  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
  党的十六大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要求我们抓住新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指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我们党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它要求我们以创新的精神投入新的实践,通过开拓创新来加快发展。各地各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深入研究自身的实际,创造性地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曲立东(河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