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第16版

第16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争创优势

古都盛世展新姿
诚信聚力铸辉煌
中共河北省邯郸市委书记 董强
邯郸市市长 张力
河北省邯郸市地处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全市辖1个县级市、4区、14县,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44万,其中市区160多万,是全国19个“较大的市”之一。
邯郸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有7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000年的建城史。早在7500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在境内磁山创造了属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战国时期,邯郸是“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汉代与西安、洛阳、淄博、成都并称五大都会。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南北响堂石窟为代表的洞窟艺术享誉中外,发祥于邯郸的建安文学千古流传。邯郸是成语典故之乡,见于各类典籍的100多条成语典故源于邯郸,完璧归赵、邯郸学步、负荆请罪等典故脍炙人口。邯郸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22年建立中共党组织,抗日战争期间,刘伯承、邓小平率八路军129师东渡黄河,于涉县赤岸村设司令部,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在此战斗生活了6个春秋。
邯郸资源丰富,是华北工业重镇和全国粮棉生产基地。西部主要为太行山区和丘陵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达40余种,其中煤炭保有储量29亿吨,铁矿石保有储量2.5亿吨;中东部为平原地区,传统农业基础较好,年粮食总产量400万吨左右,棉花8万吨。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邯郸拥有较完备的工业体系,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纺织、陶瓷、冶金生产基地和火力发电基地。这里有被誉为国企改革一面旗帜的邯钢集团公司,有新兴铸管生产基地,有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等。邯郸尽得地利,是东西两大经济区结合部的中心城市之一,历来是中原地区的交通要冲和人流、物流集散地。京广、邯长、邯济铁路在此交会,京深高速,106、107、309国道等穿境而过,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邯郸机场已于今年正式开工兴建。全市初步形成了网络化、立体化的交通运输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邯郸和全国一样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党的十五大以来,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2001年达到590亿元,今年预计达到653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年均递增9.6%,2001年达到37.7亿元,今年预计达到50.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4.3%,2001年达到5630元,今年预计达到620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4%,2001年达到2664元,今年预计达到2745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来累计完成1016亿元,建成了邯济铁路、京深高速公路邯郸段、邯峰电厂、邯钢薄板坯连铸连轧等一批重点项目,改善了投资环境,增强了发展后劲。
进入新世纪之后,邯郸市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谋求新发展,提出了“十五”期间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即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着眼点,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把邯郸建成特色突出的高优农业基地、结构较为合理的基础工业基地和辐射力强的商贸物流集散基地,实现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和老工业基地的复兴步伐。
重诺守信的传统美德为邯郸人民所尊崇。为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区域经济发展竞争的新形势、新挑战,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坚持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来抓,围绕“建设诚信邯郸、打造城市品牌”的主题,着力营造配套先进的基础环境、高效透明的行政环境、文明优质的服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在硬环境建设上,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为目标,连续四年每年投入10多亿元实施城市建设与管理攻坚战,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向着创建国家园林城、卫生城、优秀旅游城和模范环保城的目标扎实迈进。在软环境建设上,市委、市政府把建设高效透明、公正廉洁、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行政环境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在河北省率先推行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和规范各种行政审批项目494项,清减收费项目700多项。建立了项目审批中心、收费中心、投诉中心等五大中心,实行“一条龙办公,一站式服务”。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电子政府和数字邯郸,构建了以市长公开电话为龙头,108个市直部门和9个县市区互联互通的邯郸政务网。同时强化对优化环境工作的行政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全市53个执纪执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和社会服务单位开展了以“树立行业新风、优化经济环境”为主题的行风评议活动。目前,“诚信邯郸”活动正在向纵深推进,邯郸日益成为中原腹地的投资热土。
沧海桑田,三千年古都今展新姿;风云际会,八百万儿女再创辉煌。我们相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奋发努力,古都邯郸将以稳定的社会秩序,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附图片)


第16版(专页)
专栏:

  打造“诚信政府”
本报记者 陈国琦 武卫政
  历史文化名城邯郸,文化底蕴深厚,重承诺、守信用的传统美德为历代尊崇。
  然而前几年,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朝令夕改、政出多门,失信于民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位来邯郸谋生的外地手艺人,由于被工商、城管人员乱收费、乱罚款,愤然离开邯郸。并投书当地媒体,这件事在邯郸上下引起很大震动。
  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邯郸市委、市政府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一些政府部门不讲信用,赶走了客商,吓跑了人才,严重影响了本地信誉,阻碍了经济发展。在当今社会中,政府行为对社会信用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政府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对社会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核心,是诚信建设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要建设诚信邯郸,首先要从培植政府信用抓起,必须解决一些政府部门中存在的各种各样失信于民的问题。
  “谁砸邯郸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百万人参加的广播电视动员大会,明确提出:以打造“诚信政府”为核心,在全市开展建设“诚信邯郸”活动,力求从根本上改变邯郸市经济发展的软环境,随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社会管理的公平、公开、公正是诚信政府建设的中心内容,为此,邯郸市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行政执法部门和窗口行业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向社会公开,变“暗箱操作”为“阳光作业”。建立现行文件查阅中心、项目审批中心、收费中心,公开政策文件,实施集中办公、一站式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
  在邯郸市繁华的中心广场,最近竖立起27块诚信承诺公示牌,向社会公开承诺服务内容、监督电话,请广大市民监督执行。这是邯郸市属53个职能部门和行业打造“诚信政府”的一个具体做法。正在观看公示牌的一位市民对记者说:“这样挺好,政府部门和行业做出公开承诺,让老百姓监督他们。只有政府讲信用了,才会有社会信用、个人信用,才能有一个真正诚信的邯郸。”邯郸市国税局干部周子杰也深有感触地说:“我是一名国税干部,就要坚持依法收税,公正执法,对纳税人员要一视同仁,我们承诺的就要落实好,让老百姓满意。”
  为保证承诺兑现,全市向社会公开70多部热线电话,在网上设立行风评议网站,当地媒体开设“诚信邯郸”专栏,对不讲诚信的问题进行曝光。市里还组织文明办、行风办、督察室等有关部门对行政、执法机关的诚信情况定期督察,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对有严重失信问题的单位一票否决;形成全社会对政府部门诚信承诺的监督网络。
  就政府职能部门在诚信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邯郸市已经进行了两次大规模行风评议,解决热点难点问题170多个,取消不合理收费21项,对50多个典型案件进行了处理,30多人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讲信用、重承诺”开始成为邯郸市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自觉行动。
  邯郸市“诚信政府”的建设,带动了社会诚信和企业诚信的建设,“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开始在全市形成。
  邯郸市温州商会会长马正扬先生对这两年邯郸的变化感触颇深。他说:“我已在邯郸经商16年,感觉现在邯郸变化的确很大,经济环境更好了,生意做得很顺利。俗话说,诚信为本,有政府信用做保证,我们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今年以来,邯郸市引进新项目250多个,总投资达到12亿多元,为邯郸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附图片)
  中共河北省邯郸市委书记董强(中)、市长张力(右)在经贸洽谈会上向国家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左)介绍邯郸产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