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喜迎党的十六大特刊)
专栏:东西南北记者谈

  河南:“回电”不再恼
  黑龙江:腊月火起来
  青岛:名牌多成串
  戴鹏(本报驻河南记者站记者):现在回想以前没有因特网、没有电子邮箱和几乎没有电话的日子,简直都不大明白是怎样过来的。1976年我刚参加工作,在基层供销社当秘书,用的是“摇把子”电话,常常被“回电”搞得膀子疼。挂通一个县内电话,得话务员转几转,而且声音嘈杂不清,打电话跟吵架差不多。
  如今,电话、因特网等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已深深融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一位身居偏远乡村、十几年全无音信的表姐,一日忽来电,最后说:“记住我家的号码,常与我联系。”一位在老家县城建筑工地打工的表侄也拿着手机、BP机:“表叔,有事呼我!”
  河南通讯公司的朋友告诉我,当年电讯业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河南,现在固定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18.6部;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6.3部;全省城乡分布公用电话11.5万多部。真应了一副谐联:联通、铁通、网易通,路路相通;手机、呼机、股票机,机不可失。
  董伟(本报驻黑龙江记者站记者):黑龙江冬天的寒冷是出了名的,甭说南方人望而却步,本地人也习惯了“猫冬”。这时候,最缺鲜活的现场新闻。几年前的一个春节,编辑部约稿,我到基层跑了两天,才弄了一篇内容老掉牙的“冬修水利”的现场新闻。
  而这些年黑龙江的冬天在火起来。自1996年黑龙江省主办第三届亚冬会后,冰雪旅游逐年升温,到2000年,冬季到黑龙江赏冰滑雪的游客超过海南省,成为中国冬季旅游最火的地方。滑雪旅游火了,黑龙江冬天的新闻也多了。记者越到冬天越忙活:哈尔滨弄出了“冰雪大世界”,联合国在哈尔滨研讨冰雪旅游,亚布力举办了中国企业家论坛……冰雪给黑龙江带来了商机,带来了财富,带来了滚滚的人流。现在,我已不愁编辑部冬天约稿,经常是滑滑雪,享受着“小康”,一篇鲜活的“冰雪”文章就完成了。
  宋学春(本报驻青岛记者站记者):10来年前若问青岛有啥名特产,一般人只知道青岛啤酒,而且多数还没喝过。一年就产那么几万吨,大多出口创汇去了。现如今呢?想喝就喝。2001年,青岛啤酒年产量已达到251万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11.4%左右,出口占全国啤酒行业的50%以上。
  如今青岛在全国叫响的名牌产品多得成串,拥有“中国名牌”称号的产品有16项,占全部“中国名牌”产品的8.9%,拥有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居首位。有人编了一个“顺口溜”:“用海尔、看海信;喝青啤、穿双星;澳柯玛,也精神。”
  单说一下“用海尔”。海尔的产品不知已飞进多少百姓家。最近,欧洲透视公司公布了一项调查,海尔冰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冰箱品牌。


第5版(喜迎党的十六大特刊)
专栏:从一说起看巨变

  皋兰山绿了
  本报记者 王方杰
  “解放时只剩下一棵老榆树孤独地喘息在皋兰山巅……/三十年前靠背冰化水栽树/种活一棵树比抚养一个孩子还难/……(如今)我登上皋兰山/四面已经不像是黄土高原/郁郁葱葱是草的垂帘/层层叠叠是树的梯田……”
  这是一位诗人对兰州市南北两山50年变迁的真实写照。
  看着满目苍翠、森林覆盖率达到74.7%的南北两山,谁也不会想到,50年前它会是风干了数百年的荒山,荒得偌大的兰州南山——皋兰山上只剩了一棵老榆树;也不会想到,甚至是近在1999年,南北两山的森林覆盖率也才只有21%。
  谈起两山绿化,人们谈得最多的是:“如果不是改革开放,不是西部大开发,南北两山决不会这么快就绿起来。”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兰州市民就开始千军万马挑水、背冰,上山植树种草。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累计达2700多万人次。但因为雨季太短、雨量太小,年年栽树年年难见绿,南北两山依旧是连绵起伏的黄土峁梁。有人作了一个统计:兰州北山种活一棵针叶林树,从树苗长到2米高,人力物力成本要5000—8000元!
  因为树少,草少,作为重工业城市的兰州又以煤炭为主要燃料,兰州的大气污染闻名全国。无可奈何的市民只好这样自嘲:“晴天和阴天一个样,太阳和月亮一个样,麻雀和乌鸦一个样,鼻孔和烟筒一个样。”
  党中央、国务院时刻倾听着人民群众的呼声。1999年10月,朱镕基总理在视察兰州时,要求把南北两山绿化作为全国生态建设的示范性工程来抓。刚上任两天的市委书记王军在两山绿化动员会上讲了一句让兰州人铭记心底的话:“头拱地也要干好。砸锅卖铁也要完成。”
  历时3年、投资6.6亿元的兰州市南北两山33万亩绿化工程随之展开。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先引黄河水上山,保障水源;其次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使树苗成活率达到了85%。兰州市出台的优惠政策还吸引了300多家单位和20多名民营企业家将资金投向了荒山治理。300多万兰州市民争先恐后出力流汗。2000年和2001年,社会各界群众在两山完成绿化面积28.5万亩,相当于前50年造林绿化面积总和的两倍。
  今年9月,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工程通过国家验收。一座绿色丰碑矗立在黄河之滨。山绿了,天蓝了,人们呼吸顺畅了,也敢穿浅色衣服了。
  一个山川秀美的新兰州正呼之欲出。(附图片)


第5版(喜迎党的十六大特刊)
专栏:从一说起看巨变

  苏州河美了
  本报记者 吴焰
  晨曦刚刚透亮,苏州河岸,已有绰约的人影拉开晨练的序曲。陈老师正面向苏州河甩动双臂。老人七十有六,在苏州河边整整住了56年。晨练是他退休后每日的“功课”。“不过,去年以前我还不愿在这里锻炼呢”,老人笑道,“以前的苏州河,既黑又臭。哪有什么心情?”
  没心情也罢了,老人一度下决心迁离苏州河。“要治理好苏州河,实在太难了。”严重的污染,使苏州河黑臭了80年。他甚至断言:“这辈子恐怕看不到苏州河水清游鱼了。”没想到,世纪之交,政府投入的60多亿元终于让苏州河“脱胎换骨”。眼瞅着苏州河水色由墨黑转为青色,闻着臭味变淡居然夏天也可开窗透气,听着监测部门不断传来的“又发现一种生物”的喜讯,尤其是两个月前,苏州河百年来头一次举行了赛艇公开赛,一对对新人还在河上举行了婚礼,老人眉眼儿全透着舒心:“苏州河成了我们的骄傲。”
  在河南岸办公室中,李耳正在按下快门。李耳并非摄影师,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老板。“当初纯属好玩,可拍着拍着,就觉得有些意思了。”
  李耳常向人展示他的“战果”:
  “这一张,是七个粪便码头迁走时照的。”
  “这张,是去年水葫芦泛滥时,环卫工人打捞的情景。”
  “瞧这张钓鱼图,不相信吧?但这千真万确是苏州河。那人还钓上了几条小鱼。”
  这回,李耳有个广告创意,想拍几张晨景。“苏州河是上海新的‘名片’,也是上海变化的缩影,太有意境了。”
  岸边亲水乐园,静谧的树荫下,14岁的陆一婷正读着英语。国庆期间,陆一婷家刚搬进这座新建小区。“我看过苏州河的景观规划,”陆一婷说,“到2010年,两岸要形成开阔的绿色走廊,还将建游船码头。信不信,那时的苏州河,会像巴黎的塞纳河一样漂亮呢。”在小姑娘诗意的憧憬中,阳光已渐渐洒开,苏州河富有生机的一天又开始了。
  压题照片为本报记者周寅杰摄(附图片)


第5版(喜迎党的十六大特刊)
专栏:从身边看变化 今日谈征文

  野菜的地位
  江苏 郑智勇
民以食为天。聊起生活的变化,父亲指着桌上的野菜说:“还用说吗?看看它的地位就知道了。”
  父亲那一辈,都记得“瓜菜代”的岁月。那时的野菜,可是餐桌上的“主角”。劳累一天回来,在清可见底的粥锅里放上几把荠菜、紫果叶,稀溜溜喝下去,也算是美味了。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政策的实施,野菜成了“丑小鸭”,被打入“冷宫”。鸡鸭鱼肉、生猛海鲜,成了餐桌上的“公主”。有一次回乡下过年,父亲和爷爷谈起野菜,爷爷指着一堆豌豆头说:“这东西处理起来太费劲,明天你跟我一起用叉子把它叉到后面的沟里去。”
  正当野菜逐渐成为记忆的时候,没想到,近几年它居然又焕发了“青春”。由起初在一些餐馆推出,到现在成为寻常人家餐桌上的“常客”。连年迈的爷爷都对野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指着曾弃之一旁的豌豆头,新词连篇:“这些是野生的,是绿色食品,对健康有好处。大鱼大肉的,让人吃了胆固醇高。”


第5版(喜迎党的十六大特刊)
专栏:从身边看变化 今日谈征文

  包书皮
  吉林 张丽贤
  今年儿子上小学,开学的头两天,他就抱回一摞书,嚷嚷着要包书皮。我点着儿子的小鼻子说:“乖宝宝,妈早就为你准备好了。”说着,我从柜子上搬下一大捆画报,摊在地上,一边挨页翻着看,一边念叨:“儿子,你知道妈小时侯用什么包书皮吗?用废报纸,报纸的油墨常常蹭到我手上,又抹到了脸上,因为这个,同学经常叫我‘花猫’。后来,你姥爷管人家要了些牛皮纸让妈妈包书。再后来,亲戚家的旧挂历都成了我的书皮,这让好些女同学都羡慕妈妈呢!”我还说在兴头上,儿子不乐意了:“这哪是书皮呀?书皮在商店里!”
  书皮也有卖?到了一个文化用品店,儿子指着一些花花绿绿的东西给我看,哇!这都是书皮呀!有纸的、塑料的,上面还有许多可爱的小卡通。买完书皮我直感慨,就连孩子们小小的一张书皮都变得这么精致和漂亮,生活中的变化真是太多、太大了。


第5版(喜迎党的十六大特刊)
专栏:从身边看变化 今日谈征文

  公交到村头
  江苏 马会东
  早晨7点,我正吃着早饭,门铃响了。开门一看,哟!住在30公里外乡下的老丈人笑眯眯地站在门口,边上放着一篮草鸡蛋、一袋鲜红薯。
  我忙把老人让进屋,问怎么这么早就到了。老丈人乐呵呵地告诉我,涟水到六支的公共汽车通车了,他们村是其中的一站,坐6点钟的头班车,一个来钟头就到。“往后来你这儿方便着呢,10分钟一趟车,想什么时候来都行。”
  以前,我们这儿往来于城乡间的车子少得可怜,坐趟车要等半天。路也不好,坑坑洼洼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好了,全县每个乡都通了公交车,一半以上的村子有了公交站,大家进城买东西、串亲戚方便多了。乡亲们直说,从乡下到城里,从来没有现在这样“近”过。


第5版(喜迎党的十六大特刊)
专栏:从一说起看巨变

  洞庭湖大了
  赵成新 王利亚
  遥看洞庭山水翠,湖光秋月两相和。
  暮秋时节,洞庭湖碧波荡漾,成千上万的白鹭、白鹤、反嘴鹬、中华秋沙鸭等鸟类在湖面嬉戏、飞翔,湖滩上成片的杨树随风摇曳……织成了一幅诗意盎然的生态美景图。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南岸,是我国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调蓄长江洪水重要的通江湖泊,历史上曾有“八百里洞庭”之称。然而自明朝嘉靖以后数百年,由于泥沙淤积,湖床抬高,盲目开垦,致使“堤垸如鳞”,湖面不断缩小。1983年湖面面积减少至2691平方公里。这个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也成了一个洪涝灾害多发区。建国后50年中,洪涝灾害平均1.5年发生一次。仅1998年的那次洪涝灾害,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97亿元。
  根治水患,治理洞庭湖,还洞庭湖本来面目!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整治洞庭湖极为重视,相继实施一、二、三期综合治理规划。湖南省委、省政府动员湖区广大干群全面加高加固防洪大堤,兴建一大批抗洪排涝设施,同时,在入洞庭湖的主要河流的上游加强水土保持,中游梯级建库拦洪,下游和湖内清淤疏浚。1998年特大洪水过后,国家改变过去单纯加高加固大堤“堵”的传统办法,实施以疏导为主的综合治理方略,洞庭湖区30个县(市、区)及大型农场大规模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1998年以来,湖南省共投入治理资金近200亿元,其中国家投入100亿元,资金投入总额相当于前50年的总和。对300多处阻洪堤垸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目前湖区已有42万多群众告别故土,告别了有时一年要让人搬近10次家的“水窝子”。
  大治理带来大变化。4年来,洞庭湖长大了1/5,面积扩大778平方公里,增加调蓄能力30多亿立方米。这个自明清以来不断萎缩的湖泊,终于出现了历史性大转折。
  防洪大堤加高加固了,险工险段减少了。今年湖南又临大洪水,但长江干堤不仅没有抢修子堤,而且没有出现一处险情。
  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原来人丁兴旺的华容县小集成垸、汉寿县青山湖垸、岳阳县小毛家湖垸现已杳无人迹,成为鸟禽天堂。目前洞庭湖已被命名为全国湿地自然保护区,珍稀鸟类品种增至55种,昔日罕见的天鹅、白鹤等珍禽又飞回了,消失多年的银鱼开始回流了。
  长岛人歌动地诗,芙蓉国里尽朝晖。湖南正按照中央的部署,提出了更高的治理目标:实施“4350工程”,即要恢复洞庭湖新中国成立初期4350平方公里的面积,让洞庭湖重现湖内浩浩荡荡、湖外郁郁葱葱的壮丽景象。
  左图:生态环境改善后,反嘴鹬翔集洞庭湖。 张京明摄(附图片)


第5版(喜迎党的十六大特刊)
专栏:编后

  再造秀美山川
  费伟伟
  “这辈子恐怕看不到苏州河水清游鱼了。”住在苏州河畔的这位老人的话,其实代表了一种十分普遍的心态。
  自上海开埠以来,苏州河逐渐成为城市下水道,河水就变质、就变臭;自明朝嘉靖以来,八百里洞庭就变窄、就缩小;千百年来,大西北就是黄风黄沙、黄水黄天,兰州南北两山就不毛、就荒秃……
  改变这一切,可能吗?然而奇迹真的发生了,就在这十几年里,就在这最近几年里。
  变化的背后是国力的增强,是国家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资金的巨额投入。1998年到2002年,国家5年里在这方面的投入就高达5800亿元,是1950年—1997年投入总和的1.8倍,从而使我国环境污染恶化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
  变化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发展观的转变。1996年,我国政府明确提出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基本发展战略。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达9.5%,而对应的能源消费仅增长4.7%;最近5年,我国关闭了8万多家污染严重的企业,使全国近24万家工业企业中的90%以上初步实现了达标排放;“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8%,而12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比“八五”末平均减少15%左右。
  观念决定战略,战略指导行动,行动赢得未来。10多年来,我国政府不仅在对污染的治理和环境保护上勇于行动,而且加快了法制建设步伐,出台行政法规30多件,环保法律20来部,缔结和参加国际公约30余项。我国已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这将是保证子孙后代拥有一个天蓝水清的未来的根本。
  毋庸讳言,在生态环境方面,我们仍有旧账千万,仍有千难万艰,然而我们完全有理由信心百倍。秀美山川已可期。不妨看苏州河,看皋兰山,看洞庭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