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从国民素质看国家发展
  卫庶
  说起十多年来国家的变化,万万千千,方方面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的综合素质在提高,国民素质在提高。
  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我国申报的国际专利和我国学者的学术论文在国际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篇数成倍增长;在“八六三”计划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四十五岁以下的青年专家超过百分之三十;实施“二一一工程”五年来,培养了大量高质量人才,等等。其实素质的提高,更多地体现在老百姓生活、工作的细枝末节的变化上。人们最容易看到的,就是自己身边的那些事。请看:
  中国人更漂亮了。衣服的款式、色彩更丰富了,举止更有涵养了:相遇时温和友善的微笑,素不相识而热心助人,公共场所礼让老幼,这样的事情随处可见。
  中国的城市更美了。有文物价值的建筑得到了精心维护,工地都用布景一般的挡板围了起来,就连果皮箱和垃圾桶也都越来越美观了。亮丽的城市中不仅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且绿草如茵。北京的人均绿地就已经超过了人均住房面积,还增加了很多富有人情味的设施:精心布置的街景,免费的健身器材,地砖码出的漂亮盲道,等等。
  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更富有进取心。人们既关心自己和家庭的事情,更关注着国家发展和进步;既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辛勤工作,又十分注意休闲和身心健康;既遵守法律和社会秩序,又以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个性;既热爱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欣赏来自世界各地的表演和展览,甚至走出国门开阔眼界;既重视提高知识和能力,也力图获得更高的文凭,各种年龄的人参加着多种多样的进修、学习和考试。
  点点滴滴的变化潜移默化地提高着国民素质,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又在无形中推动着文明和进步。一位多次来华的外国人说:中国人在变,变得更有朝气,更成熟,更善解人意又更自信了。
  国民素质,是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提高综合国力尤其要提高国民素质。《人的现代化》一书的作者英格尔斯曾写道: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这里,“人的现代化”,就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我国十多年来综合国力的持续增长,正是以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前提的。
  人的素质提高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相辅相成。只要我们坚持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注重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就一定能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4版(要闻)
专栏:

  第四届中国“十大女杰”评选揭晓
  本报北京11月3日讯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10位女性,日前获得第四届“十大女杰”荣誉称号。她们是:武警水电第三总队副总工程师赵秀玲、国家短道速滑队运动员杨扬、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安忆、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农民殷玉珍、山东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天津天士力集团副总裁吴廼峰、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博士生导师卢光琇、安徽省华信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慧秋、云南省丽江地区华坪县民族中学满族教师张桂梅。
  王晶、王颖、石铁音、刘三秋、朱春云、张元清、杜丽华、李桓英、李桂莲、张素梅、陈徽娥、周卫平、周卫健、周学东、金玉、姚世凤、郝素珍、秦少容、徐亚芬、袁妙枝、章启月、颜士华等22人,获得第四届“十大女杰”提名奖。
  第四届中国“十大女杰”评选活动由全国妇联与人民日报等11家新闻单位联合主办。32位“十大女杰”候选人分别来自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医药卫生、文艺、体育、党政机关、公安以及军队系统,年龄最小的26岁,最大的81岁,其中少数民族候选人2名。候选人中中共党员占78.1%,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7.5%。
  据悉,第四届中国“十大女杰”表彰大会将于12月中旬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薛小丽 陈娟)


第4版(要闻)
专栏:

  韩村河人的“房福气”
  本报记者 王明浩
  听说京郊韩村河的别墅楼盖得很好,村里人有大大的“房福气”,近日,记者一行40多人到现场参观,果不其然。
  随着5辆电瓶车的行进,韩村河的美丽一幕幕凸现了:马路纵横坦荡,街道静谧整洁,花草缤纷吐艳,绿树葱茏成荫……而韩村河的别墅楼,就静静地坐落其中。一栋栋、一排排、一片片,或红顶白墙、或红顶黄墙、或黄顶黄墙,色彩明快,亦庄亦谐,煞是气派。
  尽管有对“京郊第一村”的美好遐想。但大家还是没想到,一个总面积不过2.4平方公里,满打满算910户人家,离京城很远的小村庄,居然有如此时髦、气派的别墅群!韩村河人竟有这么好的“房福气”!
  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一户村民家。这是一栋两层别墅楼,院内鲜花绽放,芳草萋萋。抬眼看去,嗬!锃亮的塑钢玻璃窗,敞亮的大阳台,恢弘的琉璃瓦飞檐,在阳光下一同展示着靓丽的风采。走进楼内,装饰装修颇为时新,彩电、冰箱、空调、高档家具一应俱全。这栋楼一共360多平方米,光二楼客厅就有42平方米。在韩村河,像这样的别墅楼,整整有581栋,占了9个街区。
  现在,所有的韩村河人都住上了别墅楼,村人均住房面积高达68平方米。这,远远高于我国制定的“小康”目标。
  然而,又有谁能想到,历史上的韩村河,“灾荒年年有、野菜半年粮”,人称“寒心河”。如今,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韩村河成了现代乡村都市,“寒心河”也成了“幸福河”。在农村,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富不富,看居住”。人们在惊叹韩村河“新旧两重天”的变化时,都在想,韩村河人走上致富路到底有啥诀窍?
  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五大以来的好政策,使韩村河从一穷二白的落后村变成了闻名遐迩的先进村。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韩村河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党委。在村党委书记田雄带领下,韩村河把一个30多人的小建筑队,逐步发展成为国家一级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固定资产高达13亿元,最高年产值20亿元,累计上缴利税2.7亿元。
  韩村河人的“房福气”还包括许多房子之外的内容。如今,韩村河已建成一套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在韩村河,20多人耕种着2000多亩粮田,从种到收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和产业化经营;在发展中,村子里每年接待中外游客50多万人次。旅游业,一跃成了韩村河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外,液化气站、变电站的建成,全村水井的联网,污水、雨水、暖气、闭路电视、电话、电缆等公共设施的设立,更让韩村河以“幸福河”的新容呈现在世人面前。
  韩村河人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去年,村工农业总产值10.8亿元,人均收入8100元,林木覆盖率达68%,韩村河人过上了好日子。然而,富起来的群众不会忘记,带领大家摸爬滚打、艰苦创业的田雄,住上楼房比第一批迁入新居的村民晚了整整6年。韩村河的乡亲们还算了一笔账:从1984年到2001年底,按承包合同规定,田雄本应拿到300多万元奖金,可他全入了集体的大账,用于发展村公益事业。在田雄的带动下,班子主要成员也少拿了近千万元奖金。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让村民通过我们来认识党”,这是韩村河村党委“一班人”对自己的要求。也恰恰是从他们身上,老百姓感受到了党的政策的实惠,感受到了“三个代表”的力量,进一步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
  “韩村河的创业历程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绩,正是‘三个代表’的思想在农村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这是田雄对韩村河人说过的一句话。这话,给韩村河人的“房福气”提供了一个恰切的注脚。


第4版(要闻)
专栏:

  江苏固定资产投资势头强劲
  前九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二千六百多亿元
  本报南京11月3日电 记者龚永泉报道:今年以来,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呈强劲增长势头,全省投资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速,这是近年来没有过的。前9个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0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2%。其中,工业投资增长34.5%,改变了以往低速增长的状况。
  基本建设投资高速增长,1至9月,全省基本建设投资完成740.1亿元,同比增长40.6%。第三产业投资力度加大,1至9月,在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中,第三产业完成投资931.22亿元,增长32.4%。交通建设方面继续在快车道上行驶,近日,连徐、宁盐、汾灌3条高速公路全线通车,目前,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共13条。一批城市道路、旧城改造、新城开发和污水处理等工程加快建设,涌现出了南京河西城区开发、无锡太湖大道和胜利门广场等计划总投资超10亿元的大项目。
  工业更新改造投资增势较强,企业技术进步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增强,其中,大项目的支撑作用明显。在纺织、化工等产业投资增长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是投资增长的新亮点,在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的更改项目中,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代表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和医药制造投资快速增长,增幅是去年同期的2倍以上。


第4版(要闻)
专栏:

  香港地区统促会第二届理事会就职典礼举行
  本报香港11月3日电 记者王尧报道:香港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今天举行第二届理事会就职典礼。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万国权,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秘书长王克斌,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梁肃戎等应邀专程到港参加就职典礼;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副主任邹哲开、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司长梁爱诗以及各界人士到会祝贺。
  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等嘉宾在会上致辞。他们对香港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新一届理事会的产生表示祝贺,高度赞扬香港地区统促会高举“反独促统”的旗帜,广泛联系香港及海内外人士,反分裂、反“台独”,积极推动港台交流和两岸关系的发展,热情宣传香港实施“一国两制”的成功经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各方的肯定。
  香港地区统促会会长张有洪在会上回顾了统促会2000年1月23日成立以来,在促进两岸三地经济、文化、政治交流方面所做的工作。他说,两年多来,港区统促会先后组团访问了北京、台北,与官方机构和民间团体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多次组团参加世界各地的和平促统活动,接待了数十批来港访问的海外统促会以及华人、华侨社团人士,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默默地贡献力量。理事们这些自发、自愿的民间促统行为,反映了港人爱国爱港、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热切愿望。
  与会人士一致认为,祖国统一大业必然要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好方式,“台独”是台湾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最大威胁。我们有决心、有能力、有信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最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为57名新一届理事颁发了任职证书,香港地区统促会会长张有洪、执行会长曾文仲代表新一届理事会成员接受了证书。


第4版(要闻)
专栏:

  曾宪梓出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
  本报香港11月3日电 记者陈少波报道:香港中华总商会于11月2日晚上在香港会展中心大会堂隆重举行第四十三届会董就职典礼。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刘山在、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吉佩定和李嘉诚等香港各界知名人士近千人出席了典礼。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曾宪梓被选为该会第四十三届会长。他在典礼上致辞指出,新一届会董将铭记会员的信任,不负重托,竭尽所能,秉承爱国爱港、服务工商、与时俱进的宗旨,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群策群力,为香港的经济繁荣、为国家的富强昌盛继续作出应有的贡献。
  香港中华总商会是香港最具影响力的社团之一,创立于1900年。100多年以来,该会秉承爱国爱港传统,广泛联络香港工商界人士,积极拓展香港与祖国内地以及世界各地的经贸联系,得到了香港社会和海外华商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第4版(要闻)
专栏:

  中日政治经济文化名人书画展开幕
  本报北京11月3日讯 记者王莉报道:“中日政治经济文化名人书画展”今天在此间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等出席了开幕式。
  此次书画展由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对外友协、中日友好协会、日本艺术议员联盟、国际艺术文化振兴会等共同举办,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书画展展出的154幅书法和绘画作品均出自中日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界知名人士之手。


第4版(要闻)
专栏:千方百计扩大再就业

  黄石市多渠道促进再就业
  咸阳“4050工程”首批安置300名下岗人员
  本报武汉11月3日电 作为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湖北黄石市近年来积极构建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新机制,发挥社区与民营企业的“造”饭碗功能,帮助4.5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黄石市因企建市,仅国有企业就有500多家,产业工人30余万,下岗职工曾累计达10.8万人,约占全市产业工人总数的1/3,其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占企业下岗职工总数的60%以上,而且下岗职工中普遍存在年龄偏高、女职工比例高,文化低、技能低、竞争就业能力低的“两高三低”现象。
  如何破解再就业难题?黄石市委、市政府从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和培训机制入手,在舆论上引导下岗职工树立“观念一变天地宽、观念一变门路多”的思想;在政策上出台《黄石市实施再就业工程暂行办法》等11个政策性文件,鼓励下岗职工通过再就业培训自谋职业;在资金支持上,黄石市先后投入劳动力市场建设资金363万元,使市、县(市)、区劳动力市场和131个街道、社区、居委会就业机构实现微机联网,通过政府安排一块、失业保险切出一块、企业自筹一块的办法落实再就业经费。自1998年以来,全市共筹集再就业培训资金4548万元,其中失业保险基金划入1414万元,财政拨付培训机构经费3134万元。
  黄石市把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起用工信息、职业指导、职业培训、推荐就业“四位一体”的培训就业服务体系,通过把市场供求信息与培训专业设置、市场职业指导与培训内容、市场需求与培训信息发布、完善服务与培训实效联为一体,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杜若原 李金洲)
  本报咸阳11月3日电 记者郑少忠报道:日前,陕西省咸阳市300名下岗失业人员愉快地走上由市政府开发的公益性清洁工岗位,这是咸阳市刚刚启动的“4050工程”安置的首批人员。“
  4050工程”的对象主要是下岗失业人员中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就业困难群众,首批开发的市城区内公益性清洁工岗位主要分布在该市世纪大道、金旭路、文林路、碱滩路等路段。


第4版(要闻)
专栏:

  “红色读物”热销京城
  11月3日,在北京图书大厦“迎接党的十六大百部重点出版物”展柜前,读者在认真阅读。
  为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北京图书大厦举办“永远跟党走”主题活动,向社会隆重推出获“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图书专架,百部重点出版物及百部重点音像制品展柜等,受到读者欢迎。
新华社记者 王呈选摄


第4版(要闻)
专栏:“三个代表”在基层

  为农牧民铺出增收路
  ——农行西藏分行改进信贷工作纪事
  本报记者 刘亮明
  如何才能既加大支农力度,又避免农村金融风险,这一直是全国各农业银行深感两难的问题。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农行西藏分行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行长韩文明讲道,不加大支农力度,农村信贷风险自然要小,但农村经济上不去,农村金融也就失去“底气”;只有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牧民增收,农行才能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投入信贷资金便成为问题的关键。
  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农行西藏分行以支持农牧民增收为切入点,不断强化信贷管理,加大信贷投入,走出了一条金融业务扩张发展、农牧民增收的双赢路。
  贷款证成了致富通行证
  西藏分行的同志在调查中了解到,农牧民本来有很多投资少效果好的增收项目,但因他们手头现金少而无法实现。根据这一现实,西藏分行实施了贷款证制度。其基本做法是:信用放款、一次核定、随用随贷、逐笔立据、余额控制、周转使用,贷款证以农户为单位,通过资信评定,逐户核发,一户一证。按农牧户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1300元、300元以上的标准,分别发给金、银、铜卡贷款证,信用额度分别为1万元、6000元和3000元。同时,凡人均收入在1300元以下的农牧户的贷款为扶贫贷款,以进一步体现中央对西藏实行特、优、宽的金融政策。
  这一贷款证制度的实施,对农牧民增收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去年9月,拉萨市曲水县达嘎乡增村农民米玛找到了搞运输赚钱的机会,但家里只有8000元,无法买车。正在焦急时,农行将银卡贷款证送到他手上。米玛当即贷款5000元,把一台小四轮拖拉机开回家。从此弟兄俩早出晚归跑运输,每月纯收入2000多元,结果当年全家7口人人均增收3000元。林周县地处拉萨市东北山区,土地少而贫瘠,农牧民增收很困难。但发展家庭养殖有很好的牧场条件。根据这一情况,西藏分行及时为当地农牧民发放了小额贷款,使养殖成为新的增收点。江夏乡藏胞江珠去年贷款1万元,购买了70只母羊,到年底,在原有100多只的基础上已发展到300多只。一家6口人人均收入增加到4000元。
  近年来,农行西藏分行累计发放小额扶贫贷款8亿多元,使近3万户20多万人解决了温饱,并逐步致富奔小康。
  重点支持强化增收后劲
  如何才能较好地解决农牧民增收渠道脆弱的难题,使农牧民增收实现持续稳定,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及涉农部门所苦苦探求的。农行西藏分行积极为党委政府分忧,先后在全区实施了“二、三”工程(每年扶持2万人脱贫、3万人奔小康)和“1123”工程(一个营业所、县支行分别帮扶一个贫困村和乡,一个地区支行和自治区分行分别帮扶2个骨干企业和3个大型骨干企业),使近3万人脱贫,5000多户步入小康,并扶持贫困群众6万多人。
  青稞是西藏农牧民的主要农作物,其转化增值直接影响着农牧民的增收。因此,去年在自治区确定西藏圣谷青稞制品有限公司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时,西藏分行及时支持贷款170万元,企业开发生产的青稞营养麦片系列产品在很短时间内打入了江苏、天津、香港等地市场,年产值超过400万元。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龙头带动作用正在迅速增强,预计今年为农牧民带来的纯收入将超过100万元。
  类似圣谷公司这样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已在全区迅速崛起,并成为农牧民稳定增收的主阵地。仅去年一年,西藏分行就支持了山南地区山湖饲料加工厂、琼结县养殖示范基地、拉萨堆龙德庆县东嘎水泥厂等6家龙头企业,共发放贷款3150万元。
  同时,西藏分行大力支持农牧区养殖、家庭牧场和中小型农畜产品加工项目。1997年,西藏分行支持林周县建设家庭牧场,经过几年努力,这些项目已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牧民稳定的增收点。西藏分行共投入信贷资金837万元,项目户已由原来的90户发展到600多户,人均收入从原来的不足600元,提高到2400多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740多元。
  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杨传堂深有感触地说,农行西藏分行在深入学习“三个代表”的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加大支农力度,取得非常好的成效,是西藏农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功臣。
  农村经济发展、农牧民增收,也有力地促进了农行业务的迅速发展。截至今年7月,西藏分行的储蓄存款总额已突破120亿元,比上年同期激增40多亿元。


第4版(要闻)
专栏:

  宁夏3年退耕还林还草300万亩
  本报银川11月3日电 记者杜峻晓报道:2000年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步伐,3年共退耕还林还草300万亩,该兑现给农民的粮食、生活补助费、种苗补助费已基本兑现。
  2000年至2001年,国家向宁夏下达退耕还林任务104万亩。经宁夏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面完成各项任务,造林保存率达到国家验收标准。两年里还生态林98.9万亩,还经济林5.1万亩;兑现粮食1.12亿公斤,生活补助费1120万元,种苗补助费5200万元。今年国家安排宁夏退耕还林还草任务180万亩。截至9月底,宁夏已完成194.5万亩,超额完成8.1%。到今年10月底,宁夏已给农民预拨种苗补助费6860万元,兑现补助粮1000万公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