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全国校园文学研讨会召开
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教育学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校园文学研讨会”于十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在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古城湖北省荆州市召开。
此次研讨会是我国目前校园文学领域层次最高、规模最大、也是首次由文学界与教育界联手的一次有益活动。
赵福君诗歌在京研讨
由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赵福君《诗韵情缘》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中国作协举行。辽宁诗人赵福君是高校中文系教授,但对诗歌情有独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炊烟
潘春雄
刚离开村子到城里工作那阵子好想家,想妈。于是便天天下了晚班就回家。家距城不远,只有八公里。我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晚风习习吹,很清爽,哼着小曲。到村口,悠然见到袅袅的炊烟了。
吃饭的时候,我说,妈煮的饭真香。妈说,城里用煤气煮饭,村里用柴煮饭,用柴煮饭就是香。我说,那我天天回家吃饭。
村子就在山脚下,村子里的人家家都有柴垛,一年四季都有烧不完的柴,那都是从山里砍来的。妈老了,还患有风湿病,每周末回家两天,多半时间是帮妈上山砍柴,妹妹出生那年爸爸就去世了,妹还小,她陪妈在村里。我上山打来的柴,也够妈用一周的了。许是上山的人多了,山上到山下就走出一条山路来。山林很茂密的,什么样的树都有,什么样的动物都有,我最怕山蚂蟥的,每次下山来一看脚上已经流很多血,砍柴时并不知道有山蚂蟥咬。
过了一年时间,我工作有了钱,买了一部自行车,周末回家也就方便了。但帮妈上山砍柴的习惯不变,我总不能让妈再辛苦了。可这回妈拦住了我,瞧你,皮肤黑了,人也瘦了,以后你就别上山砍柴了。妹妹也这么劝我说,咱家的柴垛好高了。前阵子,城里的人都进山砍木枝,村里的人担心城里人把山砍光了,都拥进了山,砍的砍,挑的挑,有的还担柴到城里卖呢。那时,我也进山砍了不少柴。听了妹的这番话,我心里感到难过。山是咱们村里的,怎么能让城里人来乱砍呢?妈说来了几车人,村长还杀狗给他们吃哩。说是有协议的,是给一家小造纸厂造纸的,山里的大树快砍完了。听妈这么一说,我一口气跑上山,没听到鸟语,呆了半天,甚至连山蚂蟥都不来咬了。到处都是枯枝烂叶,树头在太阳下暴晒,树轮隐裂,知了声声,仿佛在抗议牎后来我告了村长一状,上级就下令封山了。
不久,我上大学深造去了。在大学也很想家,但不能回家,每周我都给妈给妹写信。妹写信告诉我,自从封山之后,山林恢复了生机,晚上又能听到野兽的叫声。眼看柴垛的柴越来越少了,哥,你说怎么办?只要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就放心读书吧牎到了学校放暑假的时候,我只好放弃旅游的机会,决定回家和妈妈商量烧柴的问题。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视线和以往一样,总是留意家里那道炊烟,可那炊烟如今不见了,是不是我们家没有柴烧?于是心急,便匆匆加快了脚步。回到家妈说,村里建文明生态村,咱们家用上沼气啦。你呀,以后再也不用帮我打柴了。妈点着我的鼻子笑道。我也笑了,推开窗,一股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解读理想
顾传龙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和希望,是人生的航船和风帆,决定着走什么路,向着什么方向使劲儿。也就是说,理想是一种力量,有什么样的理想,这个力就作用于什么方向,产生什么能量。
我国古代把理想称为志向,立志也就是树立理想。诸葛亮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容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可见,古人对理想何等重视,古往今来,每一个成功者都是有志气的楷模。如果整天忙于个人琐事,贪图享乐,就会成为一个平庸的无所作为的人。
理想是块五彩斑斓的宝石,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不同的色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即便是同一个人处于不同的境况也会有不同的理想,有阶段性的追求,也有毕生向往,作为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共同的远大理想。
理想是一簇火种,点燃的是拼搏进取的火焰,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难免出现崎岖和坎坷,经受各种艰难困苦成败得失的考验。这一点,早在战国时期的孟子就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那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靠什么?顽强的毅力,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这是实现理想不可缺少的要素。
理想是一本无字天书,人人都想解读,但人人都很难真正领会其中的要义,识别她需要有一双慧眼,一副博大胸襟,不能把理想定位到追求个人虚荣上,要淡泊名利,立志做大事、做好事,不应片面苛求当大官、发大财。
人生最可怕的是丧失理想,没有理想这个“擎天柱”支撑着,灵魂的大厦就要坍塌,就会胡思乱想,甚至走上邪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所说:“如果一个人的头上缺少一颗指路明星——理想,那他的生活将会是醉生梦死的。”
理想要有现实基础,不能脱离客观实际,个人追求目标的确定,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跳一跳够得着。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心比天高,好高骛远,只能陷入空想或幻想,永远摆脱不了为失望而烦闷,导致心理失衡,懊悔终生;如果过于妄自菲薄,不思进取,只能是碌碌无为,消沉堕落。
只要是我们认定了的崇高理想,就应誓死不渝地追求下去,绝不能因为在个人的利益得失上瞻前顾后,致使理想信念随风而动。被外国人称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就是把“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自己始终不变的伟大理想,他在美国二十年,广泛学习研究航空科学,在空气动力学和超音速飞行方面成就卓著,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年轻教授,可是,他没有因为美国的优厚待遇而动摇报国之志,冲破重重险阻,宁可被美国以“莫须有”的罪名拘捕,坚决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奋斗终生。
通往理想的道路没有捷径可走,投机取巧得到的,迟早也要丢掉,只有躬身实践,不断耕耘,勤奋工作,踏踏实实干事,用辛勤和汗水浇灌出成功的果实,才是最甘甜、最美好的。
让我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为着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奋斗吧!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批评·反思·整合
——读《中国当代文艺思潮》
李舫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被称为“反思的时代”,不仅仅从时间意义和情绪线索,而且从理性觉醒、历史纵观的角度,人们都有理由对既往的一切进行清理与检视、反思与重估。在这种意义上,前不久出版的《中国当代文艺思潮》(陆贵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无疑是一部系统而清晰梳理和整合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力作。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文艺思潮的表现形态都比较单纯,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外,几乎没有形成其他的可以称之为文艺思潮的样式和流派。而新时期以来,文艺思潮及其观念几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理论资源、前沿批评还是类型整理、学科建设,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文艺思潮基本上改变了十七年间那种以批判为模式的权利话语,代之以更为严肃、更为纯粹的思考。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文艺思潮史上最为剧烈和复杂的阶段,各种文艺思潮纷涌迭起,尽管现实主义仍然是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主潮,但由于西方社会文化和文艺思想的大量涌入,通过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发展,从文艺观念、创作实践到批评模式都进入了纷纷攘攘的阶段,呈现出流派纷呈的态势,应该说,繁富性和多样性是这一阶段最突出的特征。面对波诡云谲的思想大潮和变幻不拘的创作风格,平静理智的审视、凌厉尖锐的剖析、驾轻就熟的学养,以及深沉的理论支撑和凝重的历史关怀都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对长久以来左右我们的诸如前苏联理论家波斯彼洛夫的共同纲领论文学思潮观、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文学思潮观和新时期以来对文学思潮简单化的定义进行了批驳,同时致力于思潮类型的廓清与界定、基本史料的整理与甄别以及每种思潮的流衍轨迹与客观评价,从而明确地揭示了文学思潮所具有的群体的、动态的、文学的、精神的特质,从而消除了以往对文艺思潮的误解和由于这种误解所引起的混乱,避免了以往某些文艺理论工作者只研究文艺思想、理论主张、批评争论而不涉及创作流派的偏颇中。恰如编者所言:“在古今中外的关系上,新时期的文艺思潮所具有的复杂的双重性特别明显:承接既往的民族传统显得乏力,吸纳西方的新潮却相对突出。一些颇受西方影响的文艺思潮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着‘化本土’的倾向……因而某些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现当代文艺思潮的图解和演绎。这些都是必须引起注意的。”全书共分十四章,对本体论、主体论、生产论、价值论、人本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形式主义、非理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通俗文艺思潮、文化批评思潮等新时期以来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潮和流派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现实语境、内涵和基本特征、价值取向和社会效应等,进行了系统的透视和评析,力图探寻和把握其中的规律性,并从中窥见文艺未来发展的态势与走向,在层层论述中显示出内在逻辑性与体系建构的追求。该书有评说,也有史实;有理论,也有现象;有思考,也有陈述,引则旁征博引,论则鞭辟入里。开放的理论视野、新颖的知识构建、编纂的整合之功,使这本《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闪光的足迹·散文特写征文

老光印象
邓汝珍
初识老光,是在去年12月中旬。
一天,我们几个被确定为今年市扶贫工作队的队员,在县里有关同志陪同下到乡里看点。车进乡政府大院,刚停稳,乡党委李书记便迎了上来握手言欢。接着,即转身介绍:“这是村支书老光。”我才发觉,书记身边还有一位个子中等,胡茬花白,笑眯眯,年过花甲的老者。当时我便想,这么老的支书,村里的工作肯定是“一潭死水”。
寒暄几句,我们即前往村里。一路的机耕道,坑坑洼洼。小车在黄泥巴水四溅中颠簸而行。我心里便咯噔着,这路真差,进出太不方便。
走了约十里路,是一小二型水库,远远望去,几百户人家的村子离库坝不远依坡而居。光支书说,那就是他们村子。刚说着,便见三两村干部模样者,从坡下村口迎了上来,“叭叭叭”的鞭炮声连珠般响。
在鞭炮声中,不一会,车便到了村口。下得车来,进一不宽不窄老屋,老光说,这是他的房子,也是平常村支两委开会的地方。屋内有男男女女多人,都显一脸初识的陌生和期待。光支书介绍说:这是村里的干部和党员。
进得屋里,村里的干部便给我们递茶递烟。也许老光早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和顾虑,他先不介绍村情,而是给我们看了一张照片:唐之享副省长前年与老光在村口握手照。老光说:“我们是省里的消防点。省里奖了我们一部三轮摩托,培训了摩托手。我们到乡里到县里开会办事,都是坐摩托去,很方便。”
随即,老光又把我们带到村中央一块上千平方米的空坪。老光说:“我们村人多田少,人平不足六分田。建新房不能再占地,怎么办?今年,我们村支两委下决心进行旧村改造,动员群众拆了村中间四百多间旧房。这样,既可解决新房用地问题,又有利于村子规划布局。”
过了几天,我们便驻进了村里。进村翌日,老光带我们工作队几个人走遍了该村山山水水,实地了解该村村容、村小学状况和农田水利情况。
第三天,老光召集村支两委开会。会上,老光说,现急需对八百米水渠进行三面光、对三千米水渠清淤、对村小学进行维修、架一座水井桥等,需要四万至五万元。但村里没钱,还得请工作队帮忙解决。
好家伙!刚到贵地便将了我们一军。我们就说:“钱,我们以后肯定想办法解决。但这几件事必须在春节前完工,不然,我们就不管了。”老光便说:“行。没按时按质完工,你们找我算账。”
果然,老光跟村干部分工负责,跑东跑西,借钱借物,组织劳力,一直忙到腊月二十九,几件事终于在春节前完了工。
来村子久了,我们跟老光也渐渐熟了,便觉得他不像是个六十有二的老人,而更像是个风风火火的后生和精力充沛的壮年人。若晚上无事,我们也常去老光家看电视、聊聊,也常见村民有事来找老光,老光总是笑眯眯地接待,或说声“对不起”,就急急随村民而去。
后来,我们跟村民也熟了,常到一些村民家里坐坐,拉拉家常,但每次到村民家里,村民都会说起老光,说他是位好支书。说他虽书读得少,但说话办事很有水平很有能力,说他年纪虽大,但脑子想事,尽管村里还穷,却年年总想着为村里群众办实事。有次,我们在村边散步,碰上一老农,他突然拉住我的手说:“我们的光支书是党的好干部。”接着,便如数家珍般数起老光上台后,这几年村里为村民办的实事来:从几里外引来山泉解决村民饮用水、解决村民看有线电视、修建环村路、旧村改造……
扶贫一年,我们跟老光合作共事一年,帮助老光提早实现了他在任上修好通乡里的水泥路、村里的农村电网改造等承诺。今年9月,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专程到村里,拍摄报道了村里为五保户建新房,五保户喜迁新居颂党恩的消息。老光,一个农村基层老党支部书记的形象已走出山门,印在很多人的心上。
哟,说了这么多,老光到底是谁,差点忘了介绍:老光,姓李,名光祥,湖南省嘉禾县坦坪乡峰塘村支书,县人大代表。不过,大家都喜欢叫他“老光”或“光支书”。
(作者单位:湖南郴州市政协)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悠然自得游刃间
袁荃猷
半个多世纪前,病肺卧床,见报端剪纸,引起兴趣,也想一试,遂倚枕擎纸握剪,随意剪些窗花遣闷。也曾剪些应景之作,被人拿去发表。这时期的作品,有的保留至今,有的被人要去,有的则遭劫夺。
五十年代初,病愈参加工作。同志们结婚,总要我做一幅双喜字,外围有吉祥图案的红色大斗方,用来布置新房。当时被认为是最美好的、也是不可缺少的礼物。
数十年来因工作需要,经常查阅文物、考古书刊与图册,寻找与音乐有关的形象资料。同时我也会被各种精美的造型和图案所吸引,欢喜赞叹,不能自已。只要认为可以用作刻纸的素材,就勾描摹绘。无暇摹绘时,也要记录品名与出处,以便日后查找。此时我已有就案镂刻之便,逐渐放弃剪子而改用刻刀。惟受时间限制,刻成的作品不多。
1966年春夏之交,翻天覆地的横扫一切,使已完成的刻件和勾描好的图案散失不少。剩下的破纸残笺,虫吃鼠咬、霉生色褪,触目伤心。
八九十年代以后,才做了几件祝寿贺喜之作。其中只有为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及为世襄八十寿的《大树图》是精心设计,历时数月才定稿刻成的。而每完成一件,也只是自我欣赏而已,并未想编印出版。
千禧之交,张世林先生看见印在世襄自选集《锦灰堆》中的《大树图》,询及其他刻纸作品,表示愿意为我策划编辑一本刻纸集,实出意外。于是我才着手寻找旧作。想起五六十年代,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如用整张红纸作的大幅摹北魏石雕流云飞凤,小型的手持谷穗喜丰收的老农,回翔云间的和平鸽等,都装在紫檀框中,挂在世襄书案后的墙上。十年浩劫,连木框尽遭劫夺,令人痛心。所剩的只是夹在本子里幸免于难的小品,实在不够出版一本小画册。不得已,只好下定决心,振作起来,努力补刻,以报世林先生及三联书店。
今年从春节到重阳,每天利用清晨、深夜,及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寻旧稿、觅新图,废寝忘食,加紧刻制。难怪世襄说我是“老发少年狂”了。幸亏我眼近视而不花,手无力但不颤,不仅将过去勾描而未刻的,还把新发现的不少素材都镂刻完成。大大小小连同劫后所剩的,共计六百余件。试分以下六部分:
旧作、庆贺、乐舞、文物、花草、拾萃。
最后一页,是全书的结尾,选用齐白石先生1952年画的题为“和平”的鸽子。以此来表达对美好的祖国、美好的地球、美好的一切生灵万物,永享和平的祝愿。
拉拉杂杂、絮絮叨叨、片片红纸、小小窗花,蕴藏着多少变易,多少年华。俱往矣。引领来朝,天高气爽,雨顺风调,万紫千红,繁花烂漫。但盼眼仍明,手仍健,还能再作些喜滋滋、活泼泼的刻纸,使精神仍常在最美好的图像中升华。(附图片)
(图为剪纸《乐舞·鼓吹车》)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学习十六大报告叙怀
张凡
有一种理论——
与时俱进,指导实践,开拓未来,
有一种勇气——
冲破束缚,超越前人,又相承一脉。
有一笔财富——
源泉不竭,取之不尽,何止金山银海,
有一种思想——载入党章,武装全党,造福百代。
有一位领路人,鞠躬尽瘁,充满慈爱,
有一个声音气壮山河,
凝聚整个民族的情怀:
奋斗,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新世纪的伟大宣言,
令华夏儿女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有一种追求——民富国强,殷实康泰,
有一种梦想——全面小康,多少世代!
有一种信念——人类大同,终生不改。
有一种动力——发展创新,永向前迈,
有一种决心——愚公移山,冲天豪迈,
有一种力量——无坚不摧,移山填海!
党中央领导集体顺利实现新老交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河与桥的风景
刘功业
自从进入都市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就疏远了家乡四季清流的小河和河边慢慢悠悠的老水车。当我来到杨柳依依的海河边,老式的浮桥也消失在每天昏黄的夜色里,只是让模糊的记忆把它珍藏。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开阔宽敞的新桥——大光明桥。
河流,是每个城市的命脉和青春。每一个可以用美丽来替代名称的大城小镇,都有一条或大或小的河流穿行其间。每一个和故乡有关的柔肠千回的爱情故事,几乎都与潺潺的流水、缠绵的夜色、岸边的青草地和杨柳林相伴相生。
有了河流,就有人类的生存,就有人文的积淀,就有生生不息的世俗风情。
有了河流,就有两岸目光的瞩望,就有了船的摆渡,桥的交汇,就有此岸与彼岸的心灵的沟通。
河是一种流动。一脉自然的活水,永恒地解释着河的词语。不流动就没有生机,就是一汪死水。流动本身,就是一座现实通达未来的桥梁。河与桥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历史。
桥是一种载体,承载着一条人类的生命之河。桥是一种象征,诗意深邃地指引出一种又一种美好生活的可能。
桥是凝固的生命,又是流动的生命。桥与水的交织,是流动的生命之河的交织。既像网一样的错综,又像感情一样的缠绵。无论横向还是纵向,都是一种勃勃再现的生机。流过四季,流过岁月,流过七彩纷呈的云天和鼓瑟笙歌的土地。
看到那些在城市里流淌的河,就会情不自禁地流淌成心中的诗歌。行走在大大小小的桥上,万千的风景总是撩拨着心灵的琴弦,触发着悄然而至的灵感。
游鱼飞鸟的河,钢木砖石的桥,就像相亲相爱的情侣,总是携手行走在人们的视野里,优美的童话中,思乡的涟漪上。河的柔媚,烘托着桥的刚健。桥的风景,延伸着河的永恒的魅力。
也曾住在有水的湖边。一泓春水漫天冰雪一池苇花满目夏荷,曾是何等的美丽与苍凉。隆隆的推土机声就在几个夜晚填平了那湖消灭了那水,让一片新楼群拥挤成我窗外的新风景。只是那些建在稀软泥地上的楼房,总是不断沉降出大小不一的裂缝,让业主和开发商都痛苦不堪。这也是大自然对金钱世界的一种惩罚吧。
城市里的拥挤和土地的金贵,常常就先挤了那水那绿的生存空间。那仿佛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索取,又像是一种手足无措的惶恐。终于打开的天空下,一切都有一个无序疯长的过程。就像那些曾经到处冒烟、到处轰鸣的乡镇小工厂,以一时的迅速富裕,付出的却是水腐草枯鸟不亲的惨痛代价。
冷静了狂热的思绪,超越了金钱的羁绊,才又回想起水的珍贵,河的浪漫,湖的宁静,桥的英姿。
每年挖河通水,每年修桥铺路,每年挖湖造山,每年种树种草,人们的热情空前高涨。似是一种久违了的重复,却是一种自然的回归,更是一种理性的自觉。那是自然之美向浸洇着无限爱意的心灵的呼唤,那是心灵向流淌着自然之水的生态家园的回应。
自然的河水流动了,一座座造型各异的桥,就像绿水串起的珍珠,闪烁着熠熠的光辉。水波之上,是帆影,是鸥群,是清风,是赛龙舟的震天锣鼓,是张扬着自由个性的红男绿女。水波之中,是游鱼,是感情,是由水托承、由水滋养的生命,是青春无限、情爱无限的日常生活。
城市的河水流动了。夜晚,天上是星的海,地上是星的河,真正的星月交辉,真正的灯河光海。白天,天上是阳光普照,地上是灿烂阳光。勃勃的生机,光一样地播洒。浓浓的诗意,花一样地开放。灿烂的笑容,就像这缓缓流淌的河水,让从此的每一天都自然生动起来。
还有那些绿柳青杨、小桥流水的居民小区,如同靓女帅哥一般的惹眼。出门跨河,回家过桥,绿水绕梦,翠鸟啼晨。百姓们平平淡淡的生活如诗如歌,真有一种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感觉。我们的城市,就佩带着这样的一条条珍珠的项链,也灿烂在湖光水色山形桥影的依偎中。
水边的日子,疏朗明快。亲水的住宅,情趣横生。那水,是从邈远的大山里来的,是从深隐的岩层中来的,是从广阔无边的大平原上来的。那清清泠泠的水,环绕着我们的城市,环绕着我们的家园,流入我们的生活,注入我们的心灵。风生水起,水起风生。这周而复始的循环,竟是一种凤凰涅槃般的再生。我们每天的心情,也从此如同这桥下的碧水,如同这桥上的清风,都是透透亮亮,传承着精神和自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书王冕诗(行书)
郭学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