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气势恢弘 立意高远
  晓耕
  大型歌剧《太阳之歌》讲述了一段动人的故事。这是一部气势恢弘的主旋律作品。《东方红》曾被亿万中国人传唱,不仅因为它琅琅上口,更因为它揭示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主旨。那么,《东方红》诞生的背后又有怎样动人的故事?词作者、民间艺人李有源又有着怎样的命运?当你看完歌剧《太阳之歌》后,自然会找到答案。《太阳之歌》的成功在于,它艺术地再现历史,以浓浓的诗情将观众带到审美境界,使之接受一次崇高精神的洗礼,得到一次赏心悦目的艺术慰藉。
  对于《太阳之歌》的戏剧性而言,李有源与李改花的命运贯穿始终。李改花在“黄土冻僵了,黄河冻硬了,月亮冻歪了,太阳冻坏了”的寒冷年代,被当作祭品放上祭台,行将走入阎王殿,李有源冒死从祭台上抱下冻僵的李改花。那年月的穷人,“一辈子走不完黑黢黢的路”,他们在企盼“谁能给天换个太阳”?共产党不仅挽救了李改花、李有源的生命,还使这对有情人成了眷属。李有源、李改花的命运,浓缩了中国穷苦人的生命历程。因此,李有源手拨三弦的咏唱,是那样的贴切,那样的动人,令人感到主人公那份发自内心的幸福。
  歌剧不同于一般舞台剧,它讲究诗的凝炼与激情。《太阳之歌》在这一点上有卓越的表现。除了立意高远,《太阳之歌》的音乐形象亦十分鲜明,观众在剧中可以听到许多旋律悦耳的唱段,如《十六年没做过开花的梦》、《妹是风里一盏灯》、《苦命的鸳鸯不分离》等,段段有彩,曲曲动人。《太阳之歌》的成功,与词作者屈塬、海南、晓东的艺术功力关系重大,作曲张千一、朱嘉禾更是功不可没。那一曲来自陕北信天游的唱段,将观众带入风沙剥蚀的黄土高坡,感受那来自西北汉子、陕北婆姨心灵深处的天籁之声。
  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太阳之歌》的演员阵容的齐整,饰李改花的陈淑敏是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李有源的扮演者孙学翔不仅唱得好,表演也有很强的艺术爆发力。《太阳之歌》剧照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演出的大型歌剧《太阳之歌》以革命历史歌曲《东方红》的诞生和传唱为背景,通过讲述《东方红》词作者李有源的艰难曲折命运和坚贞而纯朴的爱情经历,再现了共产党人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壮举以及党和人民血肉相连的殷殷亲情,深层次地诠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内涵。从而揭示了一个真理:共产党只有不断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才会赢得人民的拥护。(附图片)
《太阳之歌》剧照
《太阳之歌》剧照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共产党——
群众利益群众利益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
  肖瀫鹿
  “啊,太阳,新时代托起的太阳,因为你属于人民,你才温暖,你才灿烂,你才辉煌……”在气势磅礴的合唱声中,在舞台上一片霞光的辉映下,大幕徐徐合拢,掌声瞬间响起。兰州军区政治部战斗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大型歌剧《太阳之歌》以其优美的展开过程告诉人们:歌声是美丽的,当歌声汇聚着真理时,它就成为民族历史的永恒记忆。
  《太阳之歌》以民间歌手李有源与妻子李改花这对患难夫妻的曲折命运为主线,以延安、黄河、黄土地为背景,浓缩了1935—1942年发生在陕北的一段历史,艺术地再现了人民群众一步步跟着共产党取得彻底解放的感人历程。应当说在新中国歌剧舞台上,受苦人得救的题材并不鲜见,但《太阳之歌》没有停留在叙述故事的一般意义上,而是经过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综合概括与提炼,形象地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共产党带给劳苦大众的,不是一人一事的解放,而是全民族、全社会的彻底解放;不仅让老百姓得以生存,而且使他们走出旧时代、旧文化的阴影,心灵自由,胸怀宽广,目光远大,真正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把握民族与国家命运的主人。
  剧中女主人公李改花逃脱了被当作祭品的惨烈,却又面临封建包办婚姻的桎梏。在又一次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是八路军女诗人艾丹鼓励有源和改花冲破封建思想的樊篱,大胆相爱,争取自由婚姻,争取获得爱情的权利,实现人生的幸福。在第三场《欢歌》中,有源和改花来到延安,举行了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从未有过的崭新婚礼。这里到处是灿烂阳光下的盎然生机,到处是自由新鲜的空气。明月当头,这对相爱的人心中一片银光,他们明白了黄土高原上为什么“过去是寒寒的苦月亮,今天是暖暖的圆月亮,因为有个太阳,让它美,使它热,给它光。”正是在这种情感和心境中,剧情得到了有力的推进。第四场、第五场,新婚不久的小夫妻毅然分别,有源扛上了八路军的枪,跨过那汹涌澎湃的黄河,以手中一把三弦和自己的歌喉加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乐章。至此,作为全剧中心人物的李有源成功完成了他的性格塑造——他的心始终在燃烧,开始是为了救可怜的女娃改花,后来是为了爱情与自由,最终是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保卫全中国而参军作战、身负重伤。所以,当这样一个人在旭日东升的黎明,在俯瞰群峰的山巅高声唱出“东方红,太阳升……”时,他就唱出了广大民众的心声、中华民族的心声。
  《太阳之歌》的歌曲和整体音乐设计为全剧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证。随着陕北民歌“马吃料、羊吃草”向“骑白马、跑沙滩”、“骑白马、挎长枪”、“东方红”的衍变,作曲家既使用了吸收信天游音调的“歌谣式”音乐语汇,又融入创新的多种新音乐语汇,在相当程度上拓宽了音乐思维的张力,帮助观众在剧情与音乐共同的激情中展开想象,纵横驰骋。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基层文化建设巡礼

  广场文化亮南粤
本报记者 毛燕
  入夜,晚风习习,饭后的人们陆续涌向华灯璀璨的广场,在绿树花香中,在悠扬的粤韵中,人们或纵情放歌,或翩翩起舞,阵阵喝彩和掌声四处响起……这样的景象,在近年广东沿海城乡随处可见。老百姓从昔日晚上喜爱在家看电视、打麻将,到如今喜气洋洋地走进居家附近的文化广场,经过近10年的努力,广东省在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的实施中,发展了先进文化,以逐步完善的文化设施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构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广东地处南疆,毗邻港澳,海岸线长达3368公里。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相比,一段时间,沿海地区的文化设施相对落后。党的十五大以后,广东省启动了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南海文化长廊建设规划》、“南粤锦绣工程”,各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广场活动就是广东沿海城镇居民实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的富于创造性和生命力的新生事物。从1986年在深圳最早出现外来工自娱自乐的“大家乐”广场文化活动到今天,全省各地的文化广场已经星罗棋布。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目前共有市、县、乡镇、村四级文化广场849个,占地面积900多万平方米,总投资31亿余元,年平均举办活动9000多场,观众总人数高达2700多万人次。文化广场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安定团结、移风易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文化广场的建成,使各级文化部门有了英雄用武之地,各行各业的积极参与,使广场成为展示各自文化建设成果的新舞台。中山市走出了“政府管、企业办”文化广场的路子,政府文化部门负责管理、指导,企业负责广场的建设和活动的组织开展,为广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社会化、群众化、公益性”,使文化广场的建设和活动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民心工程”。由广州市委、市政府及市文化局今年“五一”启动的“都市热浪”广场文化演出活动,推出288台艺术精品分别在12个广场上演,百万工农兵及学生、个体经营者、专业文艺工作者等加盟,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后,数十台青少年文艺晚会、8台全国大学生舞蹈专场、20台广州各界群众合唱晚会以及近10场城乡节目互动交流演出,营造出十六大的喜庆气氛,扮靓了珠江文化长廊。
  近10年来,由于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文化事业队伍及文化网络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沿海地区广州市、深圳市等14个市的文化事业更是成网成市,呈现一派蓬勃发展的好势头。市级群众艺术馆、区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的群众文化“两馆一站”的评估定级的量化标准,有效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积极性。
  社区文化已成为中心城市的特色文化。在深圳,从1998年开始了大规模的社区文化建设,成为全省文化建设的亮点。为方便读者、鼓励读书,社区图书馆方兴未艾,社区图书馆由村委、居委会等出设备,区、镇及街道办事处补助经费,市里每年为社区图书馆进行评估,并向达标者奖励2万元,目前已有201家藏书1万册、面积达100平方米的社区图书馆获奖。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情真意切的光明颂
朱亚南
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演出的大型歌剧《太阳之歌》以革命历史歌曲《东方红》的诞生和传唱为背景。通过讲述《东方红》词作者李有源的艰难曲折命运和坚贞而纯朴的爱情经历,再现了共产党人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壮举以及党和人民血肉相连的殷殷亲情,深层次地诠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内涵。从而揭示了一个真理:共产党只有不断地为广大丛书群众谋利益,才会赢得人民的拥护。
  1943年初冬,陕北佳县。一轮朝阳喷薄而出,万丈光焰染红了流霞,染红了群山,染红了远远近近的每一个村落。在这通红通红的天地之间,农民歌手李有源面向东方凝神深思。他伫立塬上,迎着冉冉升起的旭日,长久的酝酿顿然鲜活灵动,全新的意象出现了。他赶回家提笔展纸,写下歌词:“东方红,太阳升……”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歌声,可以称为最富有情感的心声。由李有源创作、经专家加工而成的陕北民歌《东方红》,传唱之久远,影响之深广,在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罕有哪一首歌能够与之比肩。这是因为它产生于一个历尽劫难的东方大国,唱出了冲破黑暗奔向光明的亿万民众从心底爆发的真情实感。以“东方红”喻托伟大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其形包容天地,其意纵横古今。
  取材于这首应运出世的千秋绝唱,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创编了大型歌剧《太阳之歌》。此剧以“东方红”的诞生和传唱为支点,演绎了一段劳苦大众热爱共产党的动人故事,“深层次地诠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幸福而奋斗,贯穿着我们党的全部历史;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则是我们党三代领导一脉相承的思想实质。党的光荣历史有如滚滚东去的长江黄河,每段流程、每朵浪花莫不澎湃着前无古人的豪情,激扬着艰苦卓绝的壮美,为打造艺术精品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然而对艺术家来说,成功之道在于立足现实,力求高屋建瓴,究本溯源,力求使历史事态与现实意义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太阳之歌》的题材选择,需要很强的眼力,需要很大的魄力。这种眼力基于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理解,这种魄力源于对“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高度政治责任感。
  《太阳之歌》把当年李有源的生活原型置于近现代中国发生巨变的大势之下,用穿越时空的深邃目光加以审视,用历史验证的价值取向加以判断,用“现在进行时”的艺术理念加以升华,正可谓“小人物大背景,小事件大主题,小切入大呈现。”剧中的李有源和李改花一双恋人的命运,浓缩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一个歌手的心声,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既以本真本色的生动形象展示于受众,又以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启迪受众。这样丰厚的剧情,应该说是足以撑起这样一个重大题材的。
  重大的题材势必蕴含相应巨大的容量。在这方面,《太阳之歌》是有所开拓、有所突破的。编导紧紧把握“翻身解放”这条主线,着力表现剧中人物生存状态变化及其心路历程;活祭河神,死里逃生;挣脱包办婚姻的桎梏,在延安尽享主人翁的自由与幸福;投入民族解放的战场,跻身于自觉自为的革命战士行列。紧接着,治愈战伤又喜得子嗣的李有源激情迸发,唱出了时代的强音《东方红》。“苦歌”、“情歌”、“欢歌”、“别歌”、“战歌”、“心歌”,场次环环相扣,剧情层层递进,最后高潮凸现,可以说是势之所至,顺理成章。
  战斗歌舞团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诞生于圣地延安,拥有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新世纪曙光的照耀下,他们大力发扬延安精神,确定了“打造精品杰作”的奋进目标。为了写好大型歌剧《太阳之歌》,团领导和主创人员先后6次赴延安及陕北地区体验生活,寻访故里遗踪,博采乡俗民风,广记往事今情,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收获了许多有助于优化戏剧情节、深化主题思想的深切感受。《太阳之歌》是为党的十六大献上的一曲情真意切的光明颂。
(附图片)
  《太阳之歌》剧照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世纪之约》剧照
  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连电视台联合推出的19集电视连续剧《世纪之约》近日将与观众见面。该剧讲述了我国核工业战线曾经参加“两弹一艇”建造的功臣们,在冷战时代结束以后,离开大西南核潜艇基地,告别过去那种半军事化的生活,来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大特区,参加一座与法国等多个国家合作施工的核电站的建设,完成第二次创业的故事。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艺界畅谈十六大
  本报记者 李舫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如暖人的春风,长久地驻留于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脸上和心头。不论是在写作间、舞台上,还是在拍摄录音现场;不论是在会议室,还是在深入生活的场地,都能够看到兴奋难抑的笑脸,能够听到激情洋溢的盛赞。日前,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召开了一系列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座谈会,著名文艺家发言,交谈心得,畅谈体会,表达意愿,代表了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声。
  新时期的历史性盛会
  谈及刚刚结束的十六大,文艺家们深情地说,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盛会——十六大,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受到极大鼓舞,激起满腔豪情的大会,也是为世界所瞩目,备受各国友好人士关心和赞扬的一次大会。
  江泽民同志的报告高瞻远瞩、气势恢弘、精辟深刻、丰富全面,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我们规划了宏伟的蓝图,吹响了向新世纪目标前进的号角。报告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主题鲜明,论述精辟,激动人心,催人奋进,是指导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纲领性文件。十六大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顺利实现了新老交替,党的领导集体更加年轻化,使人民看到中国未来大有希望。
  十六大将“三个代表”写进党章,明确了“三个代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伟大任务和新的目标,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加强了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鼓舞和鞭策我们在新的历史任务面前不断奋进,作出新的应有的贡献。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
  大家认为,十六大报告对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所作的论述,为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做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指明了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我们要将报告提出的战略和各项任务贯彻落实到文化工作中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括了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全部经验,特别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经验,它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科学分析了当前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深刻回答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大家认为,要大力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先进文化理论的新境界,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大家表示,要运用十六大精神联系实际、推动工作,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把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落实到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要按照十六报告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为人民奉献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在普遍繁荣的基础上实施精品战略。他们说,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当代中国精神、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文化艺术品牌,包括代表中国水平的文艺团体和机构,以及世界公认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艺活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大家强调,近年来,我们的文学艺术十分繁荣,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文艺创作上精品迭出,各种演出、展览十分活跃,各种流派风格都有所展示,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大发扬。文化事业不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赢得社会赞许,大大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加强民族的和睦团结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面对新的历史任务,我们要付出更大努力,创造出新的成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意味着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和经济建设上所取得的更大发展,也在文化上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同时,文化上也存在着不平衡,地区和地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都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把文艺普及到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层次的人民当中去,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推进作用,对广大群众的精神和文化素质起到提高作用,文艺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在现代技术发展的新情况下,文艺工作者如何把普及和提高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是需要深入加以研究与实践的重大问题。
  大家信心百倍地表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奋发图强的时代,是一个产生伟大作品的时代。我们应该以昂扬的激情来表现这个伟大的时代,歌颂时代的英雄,来鼓舞人民,团结奋斗,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双喜杯·天地一瞬

路遇 盛龙忠(新疆)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