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 争创优势

  红壤变沃土 沃土生精华
  ——湖南省邵东县工业经济走笔
  本报记者 周立耘
  湖南省邵东县位于湖南省的中部,是典型的红土丘陵地区。这里不沿海、不沿边,人多地少,资源贫乏。但是,它却是湖南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地方。现在的邵东,货畅其流,万商云集;物阜民丰,繁荣兴旺。
  先让我们看看下列一组数字:到今年10月底,县及县以下各类工业企业5080家,从业人员10余万人,总产值达44亿元。企业产品达3000余种;拥有工业小区11个,专业加工村408个……
  瞄准市场办工业
  邵东是个大县,有118万人,但人均只有6分地、4分水田。他们十分清楚,在土地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要致富就必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之初,邵东人便开始肩挑手提、赶场办货。一担谷、二头猪的小本生意,决定了走南闯北、四海为家“行商”的特征。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邵东人依据多年“行商”建立起来的信息网络和流通渠道改“长途贩运”、“摆摊叫卖”为“门店经营”、“坐地批发”,“行商”至此进化成了“坐商”。
  于是,在该县两市镇三角坪地带首次出现了10多个摊位,生意甚为红火。没几年工夫,摊位发展到1700多个,年成交额达4亿元。为了适应商贸流通发展的新形势,该县在县城西北征地74亩,建成了面积48000平方米、拥有84个门面、4000多个摊位的工业品市场,当年的成交额就达到了10.8亿元。第二期工程完成后,该市场摊位已达8000多个,经营14个品系、5000多个品种,有11个省市的客商在此经营,每天上市人数超过3万,成为湖南省规模较大的工业品市场。
  随后几年时间里,邵东县委、县政府采取民间筹集、部门出资、银行贷款等办法,先后在县城建成了工业品市场、家电城、五金市场、通信城等10余个大型商贸市场。除此之外,他们还在一些有发展潜质的乡镇建立了中药材、木材等6大专业市场。目前,该县各类市场年成交总额超过150亿元,形成了以工业品市场为龙头、10大专业市场为骨干、乡镇集贸市场为依托的网络体系,呈现出了城内有“城”、市内有“市”的新格局。星罗棋布的市场不仅活跃了流通,还培养和锻炼出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能人。
  “坐商”坐久了,就会悟出一些道道来。积累了财富、精通了市场、掌握了信息的“坐商”不再满足于摆摊设点、销售他人产品赚小钱,而产生了兴办工业、与城里人一比高低的想法。于是,以家庭为基础,专业市场为依托,购销员为骨干的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随之兴起。一大批邵东人带着摆脱贫困、寻求富裕、谋求发展的渴望,加入到以产品开发为目标的“商转工”行业。
  面对这一转变,邵东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率先把“兴办工业”确立为建设经济强县的首选战略,写进了县委、县政府的文件。从此,邵东县每年都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和部署。
  市场引领航向。随着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的逐步兴起,邵东人不仅赚到了商品流通领域的钱,而且从产品制造和生产加工领域获取了更加丰厚的利润。
  县属工业、乡镇企业纷纷向农民兄弟请教,走进市场找订单,面向市场抓生产,出现了一切围着市场转的喜人局面。
  依托村镇兴产业
  邵东的工业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城镇为依托,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产业群。这一点完全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从长计议,科学规划。
  邵东的工业没有扎成堆、挤成坨,更没出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而是按工业镇、专业村、工业园区的模式进行合理安排,科学布局。
  早在“行商”向“坐商”转化阶段,县里就结合专业市场的兴建,在全县规划了13个工业小区,其中11个在建制镇,制定了工业镇、专业村的标准。工业镇必须有年产值上1000万元、5000万元、过亿元的企业,专业村的从业人员要占70%,要有50%以上的户从事专业生产。在建设工业镇、专业村中,邵东县在土地、用电、资金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对发展专业村实行目标管理,制定了奖励措施,使工业镇、专业村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日新月异。
  目前,该县已拥有11个初具规模的工业镇:牛马司镇的铸造焦,范家山镇的灶具、皮鞋、毛笔和毛刷,火厂坪镇的钢球,余田桥镇的铸造、制锁,等等。仙槎桥与九龙两个镇过去都是以农为主,由于人多地少,老百姓的腰包鼓不起来。但他们会生产小五金,如锤子、扳手、小刀等,很受市场欢迎。随着商贸城的崛起,小五金畅销各地,极大地刺激了这两个镇的小五金工业,几乎家家户户成了“工厂”,年产值达2.6亿元,产品出口到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全县工业企业80%集中在工业镇。去年,这些工业镇共完成工业产值30多亿元。
  工业镇的相继形成,为专业村的兴起奠定了基础。目前,依托市场搞“一村一品”的专业村已有223个,其中,围绕着县工业品市场加工和生产的专业村就有81个。这些专业村有从事制造业、加工业的,也有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流泽乡大坪村既不靠近城市,又无其它资源优势,近几年,该村办起了10多家日用铝制品厂,形成了中南地区最大的日用铝制品生产基地,由他们生产的铝锅、铝桶、铝壶等26个品种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年生产能力超亿元。
  邵东县斫?乡十字村,地少缺水,连年干旱,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该村水路不通走旱路,依托附近著名的中药材市场——廉桥药材市场谋发展。他们除将村里50余亩灌溉条件较好的水田种植稻谷外,其它耕地全都种上了药材。种植结构的调整给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近年来,村里依托药材收入上万元的农户就有100多家,其中40多个村民在廉桥等市场从事药材经营加工。
  工业镇、专业村的形成,使邵东由商品中转站向生产地转变。现在,县内各大小市场上的本地产品已占到40%以上,其中渔网渔线、打火机已覆盖了本地工业品市场。另外,针棉制品、皮件和文化用品也拥有相当的份额。
  随着工业镇、专业村的逐步发展和完善,邵东县委、县政府及时提出了兴建工业产业园区的设想。邵东按“规划科学、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要求,高起点规划和建设一批工业重镇。以县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以黄陂桥、仙槎桥、火厂坪、廉桥、牛马司等工业园区为重点,以320国道、新1814省道为主轴,辐射两仙、两流、两佘公路沿线和17个建制镇,在全县形成“一区两线多园”的工业化发展区域格局。
  目前,邵东县的打火机、小五金、服装皮革、印刷出版等特色工业开始形成规模,专业市场更是得到蓬勃发展,廉桥药材市场、工业品市场等专业市场以及黄陂桥工业小区、仙槎桥五金工业园等4个县级工业园区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同时,按照一个市场发展一个城镇的思路,形成和完善了“商业城”、“工业镇”、“专业村”的经济发展格局;320国道和1814省道沿线的乡镇工业企业初具规模。
  重新打造“邵东货”
  重新打造“邵东货”,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对全县工业发展提出的又一目标。随着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多,鱼龙混杂的问题也呈现出来。仅仅只是数量上的增加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整体上的做大做强。对此,该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品牌立县”的方针,要求全县所有企业推出自己的产品时,必须要有自己的商标。他们狠抓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企业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为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进程,邵东县委、县政府于今年9月下旬做出了在全县实施“兴工强县”战略的决定。提出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扶持、产业升级、聚集发展的原则,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优化经济环境为核心,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瞄准市场办工业,依托城镇兴产业,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城镇化,努力实现工业强县的发展思路。
  调整工业结构,优先发展优势产业。在全县通过加强政策引导,重点扶持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小五金、打火机、机械制造、铝制品加工、皮革制品和针棉制品、中药材加工等6大产业,让这些产业在资源配置方面享有“优先权”,特别是小五金、打火机两个产业,5年内产值力争超过20亿元,建成全国小五金、注塑打火机生产基地。机械制造业力争5年内产值超过10亿元。同时,用3至5年时间,把邵东建成全国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县。邵东要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这些优势产业年税收达到5000万元至1亿元,产值占工业产值的80%。
  坚持扶优扶强,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全县确定20家左右的骨干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在资金、用地、技改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并由县级领导挂点联系,组织部门予以扶持,促其发展成为邵东工业的“标志性”工程。
  组织科技创新,大力培育名优品牌。通过3到5年的努力,完成对县内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使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达到或超过湖南省平均水平;引导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积极推行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加大邵东品牌的开发、宣传力度。
  思路决定出路。历经磨砺,邵东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工业发展之路。数据表明:工业经济每年均为地方财政贡献1.5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0%以上。
  红壤多贫瘠,然而邵东人却将这里变成了生金产银的富饶沃土,成为潇湘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附图片)
  压题照片:邵东新城 佘锦华摄
  邵东县中南五金大市场。 佘锦华摄
邵东建筑装饰材料专业市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