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时代风采)
专栏:在党旗下成长

  华药集团
围绕企业发展抓党建
  本报记者 武卫政
  华北制药集团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华药已成为集制药、生物工程、化工、商贸为一体的企业集团。企业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也取得了良好成绩,连续多年被授予全国、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等荣誉称号。
  围绕企业发展抓党建,是华药集团党委的总体思路。华药集团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许留明说:“为确保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目标同向,责权一致,我们在领导体制上采取了党委会和董事会成员交叉任职的办法,党委成员全过程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并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中心工作创造性地推进党的建设。”
  华药集团康欣公司202车间有着骄人的历史:华药第一个金牌产品出自这里,华药最早的“三岗制”也出自这里。然而有一段时间,车间的主产品注射糖因质量降级而月月欠产,提货的用户揣着钱急得团团转。新的支部班子了解到效益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干部职工人心涣散,就陆续把一批党员推上班组长岗位。党员班组长早来晚走,人手缺了,班组长顶,累活脏活,班组长第一个上。职工们再也不叫班组长们是“脱产干部”、“甩手掌柜”了,他们说:“党员就是不一样。”
  集团很多车间一年评一次合理化建议,周期长,效果也不好。104车间党支部制定新的办法,只要提出的建议被采纳或有借鉴作用,都在车间张榜表扬,或给予奖励。
  101车间是一个生产青霉素原料药的老车间,许多职工没有什么压力。去年车间新调进一批工人,在一次交接班中,一些老职工问车间领导:万一市场不好了,岗位富余人员怎么安排?党支部抓住职工的这一思想苗头,利用各种机会与职工交流谈心,告诉他们下岗不下岗看的是个人表现和能力,不看先来后到。职工思想通了,钻研技术成为自觉行动。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华药集团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集团工业总产值由1999年的35.39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78.49亿元,利税由4.26亿元增加到5.82亿元。


第8版(时代风采)
专栏:时代先锋

  真情服务的售票员——李素丽
  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公共汽车售票员。她热情为乘客服务,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李素丽说:“礼貌待客要热心,照顾乘客要细心,帮助乘客要诚心,热情服务要恒心。”“每一条公共汽车的线路都有终点站,但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


第8版(时代风采)
专栏:代表风采

  穆荣肖信誉源于医术医风
本报记者 王方杰
  “看到病人转危为安,痊愈出院,我就有说不出的高兴。”谈起自己的职业,十六大代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穆荣肖充满激情和自豪。
  32年来,穆荣肖不论作为普通医生,还是妇科主任、副院长,始终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碰到开会学习或出差,她回来首先要去病房走走看看,尤其是对那些刚做完手术的危重病人,更要仔细检查、询问。同事们说她“心不离病人,身不离病房,不分白天黑夜,不计时间,随叫随到。”
  穆荣肖常说:“做一名合格的医生,还必须有精湛的医术、高超的本领。”一位患多发性子宫肌瘤、失血性贫血的患者慕名找她。这位患者新婚不久,但因病痛折磨,患者及家属主动要求切除子宫。穆荣肖在仔细翻阅了病例并组织专家会诊后,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方案,并亲自主刀,剔除了78个肌瘤,保留了患者子宫。术后3年,这位患者喜得一女。
  穆荣肖和医院25名医护人员在全院发起倡议,创建无“红包”医院,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一位来自陇南的患者,因家庭困难交不够住院费,穆荣肖带领科室医护人员为患者捐款捐物。患者感动地说:“只听说病人要给医生送‘红包’,没想到医生会给病人送钱!”
  从第一次上手术台到今天,穆荣肖先后施行手术1万多例,抢救危重病人5000多名。穆荣肖获得过多项荣誉: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第8版(时代风采)
专栏:朝气·锐气·正气

  万事民为先
  周士君
  在山民们自发传唱的苗族山歌中,凝聚着百姓对郑培民深深的爱戴;郑培民离开人世时自发前来送行哀悼的长龙,显示了群众依依难舍的眷恋。作为省委副书记这样的“高官”,为何受到基层群众如此的爱戴呢?这恐怕正是源于郑培民“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和“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民乐”之“官品”。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写下这样一句处世箴言也许并不难,但坚持付诸行动就不那么容易了。但郑培民却说到做到。时下,有些干部因为作风浮躁,与群众之间的隔膜越来越深,他们即便是了解民情,也往往“对面说明,心隔千山”,很难与基层百姓作实质上的沟通。可郑培民却不然,他常说:“只有到了最基层的地方才能了解最真实的情况。”为此,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深入基层调研,用真情和实践,树立起一座为民爱民的丰碑。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郑培民抱定“当干部就是要多做造福人民的事”,坚持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并力求干实事、求实效。因而,他没被眼花缭乱的奖项所迷惑,不追求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而是钟情于为群众办实事、谋发展、铺路子。
  作为“高官”,最难经受的是来自方方面面的诱惑,不少领导干部腐化变质,也往往是从生活中的特殊化开始的。然而,作为高级干部的郑培民,却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不在工作和生活中搞特殊化。他爱人不会骑车,每天都要步行40多分钟才能赶到上班的书店,脚板甚至都磨出了泡,按说换个距家近点的单位上班,不算过分吧?可郑培民所做的,只是替爱人多买几双平底布鞋,来安抚一下爱人疲惫的身心。直到郑培民逝世,他的爱人依然是书店的一个普通职工。
  “情浓钱淡,永葆清白。”郑培民说到做到。他为官数十载,始终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格。从焦裕禄到孔繁森到郑培民,他们是一面面闪闪发光的镜子,使我们可以省悟;他们是“不忘宗旨,永葆本色”的楷模,成为新时期共产党人学习的榜样。


第8版(时代风采)
专栏:时代先锋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两次援藏,历时十载。阿里地区共有106个乡,孔繁森跑了98个。在他和地委、行署一班人的带领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发展。1994年11月,孔繁森在考察边贸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50岁。孔繁森说:“越是边远贫穷的地方,越需要我们共产党员去拼搏、奋斗、付出,否则,就有愧于党,有愧于群众。”


第8版(时代风采)
专栏:时代先锋

  山沟里的教育专家——王思明
  1968年到陕西延长县下西渠小学
  当教师,他开展勤工俭学,建起了陕北农村一流的小学。学校从上世纪70年代起实行全免费教育,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均达100%。王思明曾说:“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人民教师,不能坐等国家提供优越的办学条件。要创造条件,让全村的娃娃都来上学。”


第8版(时代风采)
专栏:代表风采

  叶金福信任来自努力工作
本报记者 王淑军
到西北工业大学采访,接触的师生对十六大代表、校党委书记叶金福的敬佩和尊重竟是那样一致。
  校办的同志讲了一件小事:自去年4月叶金福从国防科工委到校任职至今,由于工作繁忙且家仍在北京,学校要给他开小灶,被他拒绝,他坚持吃在学生食堂。原先学校只有1个是标准化食堂,一段时间后,人们发现全部5个都实现了标准化,花色品种多了,价廉物美了,就餐时间延长了。
  “在学生食堂吃饭,看似小事,其实不小:一方面检查了学校的后勤工作,一方面可以更多地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要求。更重要的是,这改善了干部的形象,密切了干群关系。”叶金福说。
  “要想群众信任,就要以心交心,努力工作。”上任伊始,他深入各院系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拜访老领导和教职工等,还努力学习高等教育理论、法规和文献,光笔记就记了3大本。3个月下来,叶金福心中有了数,重点抓了两件事:一是明确了西工大目前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二是一手抓组织制度建设,一手抓部处机构职能调整和干部人员调配。同时,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的住宅建设、岗位津贴等措施实施,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陕西省、西安市四方投入9亿元共建西工大协议签订,占地数千亩的新校区进入规划阶段……这一切得到了师生的赞扬和上级的肯定。
  “人的一生中,最宝贵、最难得到的是信任,尤其是来自组织和群众的信任,这信任是一切事业的保证”,叶金福说。


第8版(时代风采)
专栏:代表风采

  李黄玺 塑造工人新形象
  十六大代表、一汽集团公司工人李黄玺认真钻研技术,学习文化知识,从一名初中文化水平的普通工人,成长为具有大学文化水平并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维修设备的工人技术专家。
  李忠春 倪玉臣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