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各地传真)
专栏:

  深圳“空调大战”引起的思考
  胡 谋 田 静
  冬季来临,全国的空调市场也进入了淡季。然而,今年夏季,深圳因持续高温而引发的那场空调大战,却留给我们许多思考。
  南国夏早。4月,各空调厂家就纷纷在深圳“排兵布阵”。几个月下来,深圳市场狼烟四起。在各大商场,格力、海尔等一线品牌价位岿然不动;乐华、科龙等却早已扛起降价大旗,1匹空调的价格都降到2000元以下,小品牌空调的价格已大多接近千元。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家庭空调拥有率为43.9%。2002至2005年期间,居民对空调的预期需求将保持每年1300万台左右。
2001年我国空调行业的产能已达到3270万台,去年的实际销售量为1100万台,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今年1至6月,国内空调市场需求同比下降了15%,而全国工厂库存和流通库存却创下业内高峰,已达到600多万台。面对空调市场严重的供求失衡,许多企业采取低价方式促销,价格战便由此展开。对此,小鸭空调销售公司总经理季文虎认为:建立在成本控制基础上的价格竞争能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而如果仅将价格作为企业市场行为的一件武器,那它只能是战术性的,而绝非战略行为。但是,近年来空调业内众多企业将作为竞争重要手段的价格因素当作竞争的唯一手段频繁使用,企业忽略了以质量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实在是本末倒置。
对于主流消费群来说,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有保证的前提下,空调价格自然是越低越好。但是,记者的调查结果显示,价格降低通常也意味着商品含金量的减少。空调的“心脏”是压缩机,负责制冷功能,其生产技术目前还被少数几家外国或合资企业所控制。以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1匹空调为例,一台1匹机如果用优质的压缩机,其出厂价约为1600元,市场价在1800元—2100元之间,厂家毛利仅有150元—250元。同称“1匹”但制冷量不同的压缩机,其造价或采购价却相差甚远。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如果卖到1600元以下,厂家根本无利可图,一般都是换上价低质差的压缩机”。据深圳市质量监督局的同志介绍,“依照国际通行标准,1匹空调对应制冷量2500瓦。”但在我国市场上,却充斥着“20”(即制冷量2000瓦,下同)、“23”、“26”、“27”等五六种不同型号,全部统称为“1匹”。在高温条件下、房间大于12平方米时,制冷量小的俗称“小一匹”的1匹机,制冷效果会明显不好。记者先后走访了深圳市的多处空调销售点,发现目前市面上的降价空调,基本都是“压缩”了制冷量的产品。消费者如果想乘“降价”的东风,用低价位买到高价位的产品质量和服务,就不太可能。市场品种的纷繁复杂,再加上部分不负责任的商家在介绍商品时的“无意忽略”和“有意引导”,消费者在购买空调时很难“心中有底”。
记者还了解到,优质空调的管路件一般都使用内螺纹管,它能增加蒸发器和冷凝器散热效果,最终达到节能目的。而低价空调通常会用普通管道来取代内螺纹管,以降低生产成本。另外,高价空调产品和低价空调产品的外壳看似一样,但厚度上的几毫米差距,用料上的些许不同,其造价就有天渊之别。但在购买时,消费者大多对此一无所知。
市场形势日益严峻,大多数企业仍希望通过正规的方式参与竞争、生存下去。季文虎认为,经过近几年空调业鱼龙混杂的恶性竞争,现时已该是回归诚信经营、对消费者负责任的时候。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空调制造业已形成事业型、进取型、急功型、虚假型的四种类型企业,行业中存在着太多的变数和不稳定性,那些速度不快、信用不好、企业发展不健康的品牌将被市场无情淘汰,而急功型和虚假型则首当其冲。深圳市沙美海航家电有限公司的老总则希望记者代为呼吁:“国内要建立起更加合理的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空调质量标准,展开有序竞争。中小型空调企业,如果以牺牲产品质量、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生存,就等于自掘坟墓。”
有关专家曾多次指出,我国的空调生产企业应该“有长远眼光,不能被价格战打得元气大伤。目标锁定在高消费群的企业,更要树立品牌的高档形象,大可不必蹚价格战的浑水。”记者也认为,厂家、商家和消费者,都应始终坚持质量、服务和信誉理念,逐步形成合理的商品生产和消费观。


第11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与思考

  桂林:公交车免费之后……
本报记者 倪光辉
今年“五一”,桂林市在全国率先开通免费公交车。110辆全新环保型公交车行驶在8条线路上,通达城区主要干道和主要旅游景区,在全市大范围内为市民和游人提供免费出行的便利。半年多来,8条免费公交车班次执行率达93%,行车准点率达92%;截至9月底,公益线路共行驶192.3万公里,平均每天行驶里程达1.25万公里;客运总量达到2754万人次,平均每天载客18万人次。免费公交车成为部分学生、低收入职工的代步工具,也成了时下不少人关注的一个热点。
改革的起因
“这也是我们经营城市的一种尝试。”在谈及开通免费公交车的决策时,自治区党委常委、时任桂林市委书记李金早说,“城市环境不仅限于基础设施等‘硬件’,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就越高。因此,城市服务水平、人文环境等都是城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李金早认为,优化环境其实也是在经营城市,它是经营城市的拓展和升华。
近年来,桂林市实施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造工程,完成35条主干道的改造任务,建成17座桥梁,形成了较为通畅的城市道路网格局,为城市交通超前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日新月异的城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桂林的城市管理则显得相对滞后。众多人力三轮车、残疾人车、摩托车在城市中心区行驶,造成交通混乱、堵塞,交通事故频发。同时,城市中心区的空气污染也十分严重。这种状况不但影响了桂林的形象,而且损害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2001年3月,桂林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城市中心区开通免费公交车的设想。历经半年的调查论证,桂林市要求公交改革必须做到:市财政不拿钱、公交公司职工实际收入有所增加、市民和游客得实惠。并且制定了几条实施原则,即政府主导、政企分开、市场运作、资源综合配置。对实施免费公交而增加支出的市公交集团总公司,市政府将通过调整公交结构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给予其相应的补偿和扶持。同年8月,市政府成立了桂林市公交改革工作小组,由副市长康天保任组长,成员由交通、公用事业管理、计委、财政、公安、交警等部门组成。
在全面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并经过周密论证后,今年3月28日,桂林市人民政府正式决定在城市中心区设置公益性公交线路。同时颁布了相应的改革方案以及给予桂林市公交集团总公司的优惠政策。
良好的开端
担负开通免费公交车的桂林市公共交通集团总公司,其前身是一家有40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营运车辆400多辆。经过前些年的改革,公司连续3年无亏损,去年实现利润150万元。免费公交车的开行使公司新增了1/4的运力,然而,这部分新增运力不但不能收费,还要分流原有的客源并负担近300名司乘人员的费用。对8条公益线路的成本和管理费用的测算表明:市公交集团每年将为此支付2000万元左右的费用。有人担心:一个年利润只有150万元的公交集团,如何负担起消耗巨大的公益事业?公益线路会不会把企业拖垮?
副市长康天保详细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将灵川、阳朔、临桂三条公交线的人财物全部划拨给公交集团经营,通过增加出租车经营、开发车身广告以及招商引资等资本运作方式,再加上免交养路费、营业税等政策性支持,公交集团是能以自身效益解决免费公交车的费用的。
“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会。”公交集团的李丰国总经理充满自信地说,“开通免费公交车能极大地扩大公司的知名度,增强企业实力和竞争力,给我们从事多元化经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过去5个多月的运营实践表明,通过加强管理和成本控制,免费公交车总成本费用为857.3万元,其中包括职工工资及养老保险统筹等费用,完全在预计成本的控制目标之内。
未来的保障
在全国首创免费公交车,桂林市开先河的勇气和魄力令外界赞誉有加。但这毕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政府给予企业的是政策支持,不是现实的收益,企业能否用好这些政策是这项事业持续下去的关键。
还在半年前,李金早就断言,“只要做到了三点,桂林公交改革就能开展得起来,坚持得下去。第一,政府支持部分启动资金,以后的运行靠市场、靠公司;第二,让市民和游客得实惠,原来的月票及老人乘车优惠办法均保留;第三,让司售人员的实际收入每年都有提高。”
为使公益车运行得到稳定的资金保证,政府给予公交集团的政策正在被加快落实。通过资产重组,城市巴士公司等多家子公司得以组建,出租汽车公司已运转并产生收益,游船指标也已到位并着手筹备造船,4个汽车客运场、站在城区边缘建成,进入市区客流由公交车接驳;公交车逐步代替短途班车而直达漓江游览码头和各风景点……9月26日,公交集团又与运输集团合并成立了桂林运输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新公司拥有员工7000余人,资产总额5.58亿元,营运线路410条,形成了以客货运输为主体产业,集公共交通、汽车装修、出租、车船贸易等与交通相关产业为一体的生产经营格局,成为桂林市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国有交通运输骨干企业。便捷、顺畅、安全、舒适的旅游城市公交新模式正在出现。
“变脸”的公交集团是否能够适应市场竞争,有效经营,搞好旅游、饭店这些自己从未涉足的行业还是个未知数。新成立的运输发展集团董事长张平认为,各项政策措施能否按时到位是企业能否实现发展的关键所在。新当选的市委书记莫永清则向记者表示,“公交优先”已成为桂林市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政策,为此各部门早已进行了协调,各项措施会按时到位,免费公交能保持它的生命力。
桂林市开通免费公交车,一方面将对人的关怀渗入到每一位市民的生活中,另一方面也让人的素质与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交相辉映。广西师范大学罗知颂教授说:“这不仅是对企业服务质量的考验,也是对市民素质的考验。”年接待国内外游人达千万人次的桂林市,敢于在全国率先实行城市大范围免费公交,其意义和影响将不同寻常。


第11版(各地传真)
专栏:

  山村夜话奔小康
本报记者 罗 盘
越过千沟万壑,11月14日,当记者抵达吕梁山腹地的山西省孝义市柱濮镇旺家原村时,已是夜灯齐放。在村办公室,赶来收看十六大专题新闻的20多名党员和村民正谈得兴高采烈。身材魁梧的村支书冯礼正满面春风地告诉记者:“党的十六大,开到了我们山里人的心坎上。这些天,村里上上下下都在琢磨怎样加快步伐奔小康呢。”
灯光下,村民们的脸上荡漾着欢乐。他们说,吕梁山区是久负盛名的革命老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党的富民政策给老区人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7年,旺家原村党支部带领群众铺设3000多米地下水管,翻修了5000多米绕山公路,彻底解决了山区人畜饮水和行路难两大痼疾。他们从河北引进赞皇金丝大枣和优质矮化核桃,使昔日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一片片果林,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到300元增加到2600多元,山里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50多岁的村民王得广大声说:“前些年,我一家7口人住在山腰的一个窑洞里,日子过得苦巴巴的。村支部帮我筹了5000元,在镇里开了一个服装加工店,生意越做越大。如今盖起了6间新房,买了摩托车,安上了电话,今天的好日子全亏了党和政府啊!”
王得广话音刚落,村委会副主任冯世耀便接上了茬:“现在大伙儿温饱解决了,但不能满足,要照党中央说的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出大山谋发展。”冯世耀拿出一张刚刚制作好的旺家原村发展规划图,“下一步,我们已合计好了,把山里的土路全部铺上柏油路面,修一座小水库,再多引进几个果树品种,发展果品深加工,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商标。村小学明年一开春就开办多媒体电话教室,让山里娃娃也享受现代教育;我们还要多种树、多种草,改善山区自然环境,建立绿色生态农业……”
夜已渐深,吕梁山区星空灿烂,村民们的讨论还在继续……


第11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札记

  赞村民议事会
王方杰
在甘肃泾川县,最近出现了一件新鲜事:18个乡镇,成立了199个村民议事会,选举了1291名村民代表。过去,农村该办什么事,该花什么钱,是村干部说了算,现在则由村委会提交村民议事会讨论,由村民议事会说了算。丰台乡丰台村村委会一直想修建办公楼,但尚有10万元的资金缺口,村委会曾三次提出由村民集资负担,但都被村民议事会否决了。村民议事会的代表说:“该花的钱,要用在刀刃上,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花。”
这与某些地方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照。某乡为了加快城镇化的步伐,强令各村集资到乡上盖门面房。村干部屈从于乡里的压力,就让各家各户摊派。尽管群众怨气很大,房子也终于建起来了,但盖起的门面房却租不出去。本来可以办许多急务的几十万元集资款,就这样被占压住了。
还有一个县,为了发展日光温室产业,强令农民建大棚。农民不愿意,县里就给各乡镇分任务,让各乡镇出钱建大棚,向农民出售。但农民认为:“大家都种大棚蔬菜,就没人买了。花大价钱种菜却卖不出去,不如不种。”结果,政府出面建的大棚,按投资成本的半价出售,还有一部分卖不出去。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地方的村级组织和农民手里有了钱。乡村干部为了给地方经济的发展积攒后劲,就琢磨着上马新项目,办公益事业,这无疑是造福百姓之举。但由于现行干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乡村干部缺乏必要的民主监督和制度约束,考核干部的政绩过于偏重基本建设投资和若干统计指标的增长,对于财政收支是否实现良性循环没有明确规定,对于农民的实际收入的增长缺乏科学的考核指标,以致部分基层干部为了早出“政绩”,超越本地财政和农民实力,大搞“形象工程”,不断推出新“举措”,上新项目,结果搞一个赔一个,使集体积累流失、负债严重,导致寅吃卯粮,给后任留下巨额财政亏空。这一问题普遍存在,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让人感到兴奋的是,泾川县农民议事会的出现,可以有效地解决或遏制此类现象的出现。村民议事会如果能真正发挥作用,至少有这么几个好处:一是为贯彻村民自治精神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农民可以自主决定哪些项目该办、哪些项目不该办,哪些项目先办、哪些项目缓办;二是有效落实群众自愿的原则,真正减轻农民负担,控制农民集资的上限;三是促进农村的民主化建设,一旦有了村民议事会,就会促进项目招投标的公开化和农村财务公开,减少暗箱操作和腐败浪费现象。


第11版(各地传真)
专栏:

  郑州金水区优化环境带来“磁石效应”
本报郑州11月18日电 记者戴鹏报道:前不久,郑州市一家房地产公司在其开发的楼盘广告中,将楼盘位于金水区作为卖点,结果销售极为火爆。繁荣的经济、优良的教育、丰富的文化、稳定的社会秩序、优美的环境、便利的生活,使金水区产生强大的“磁石效应”,成为科技、人才、资本、信息的汇聚地。
金水区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及省直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的集中驻地,素有行政区、文化区、科技区、商贸金融区之称。近年来,金水区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做足文章,全力营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高效率的政府办事环境和让人舒心的人文环境。
在硬环境上,连续4年打通断头路33条44段,增加绿地面积124万平方米。一批精品街区呈现在市民面前,精品服装街、餐饮一条街等提升了传统产业的档次。在全市率先对市容环卫体制进行深层次改革,大力实施绿化亮化工程,建成市级花园式单位6个、绿化生活达标区8个,全区新增绿地17.5万平方米。
“政府创造环境,社会发展经济”,是区委、区政府领导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根据这一思路,金水区重视从源头上做起,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财政监管体制,把行政审批事项从过去的607项减少到370项,全区收费项目全部实现票款分离和银行代收。环境的优化带来人旺财通的局面。国内外投资者纷至沓来。截至目前,已有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家企业落户。


第11版(各地传真)
专栏:

  蓬莱生态环境成为招商“法宝”
本报济南11月18日电 中粮集团、天津王朝及来自意大利等国的10多家外商在这里投资建葡萄庄园、酒厂,8家外商也在这里投资建休闲度假设施……谈起到蓬莱投资的原因,外商们一致说:“这里水好、空气好,满眼绿色,非常适合我们的产业发展!”
多年如一日的环保大投入、严审批、严管理,使山东蓬莱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飞跃式提升。今年1—10月,蓬莱市合同、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5%和35%。
前几年,蓬莱市上马了一批水泥、化工、印染等污染项目,为多创利税而疏于治污,结果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游客不满意,外商不乐意,城市品牌形象受到很大伤害,许多在谈项目由于外商对生态环境不满而搁浅。蓬莱市由此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树立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对外开放和经济长远发展必不可少的硬件。
算准了生态账,蓬莱市聘请清华大学制定了高标准的环保规划和目标,层层签订责任状。针对全市水污染企业集中的特点,去年以来投资2000万元,完成治理项目20多个。所有水污染企业都按清洁生产和ISO要求改造环保设施,使其基本达标排放。蓬莱还狠抓大气污染治理,累计投入资金1323万元,新上除尘设施30台套,对不符合标准的5条生产线进行了关停,年削减水泥粉尘22250吨,减少废气排放量11亿标立方米。筹集资金685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厂、城市排水管网改造等10多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城区生活工业废水和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
(戴发利 杨 讴)


第11版(各地传真)
专栏:

  三到头”已到头““五大难”不再难
武警新疆兵团“解困工程”解兵愁
本报讯 “大漠戈壁有清泉,四季鲜菜吃不完,洗澡用上太阳能,卫星电视扎了根,看病用药不用愁,警营处处是绿洲。”这首新编的顺口溜,道出了武警新疆兵团指挥部实施的“解困工程”给官兵们带来的可喜变化。
武警新疆兵团有三个支队驻守在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这里自然环境异常恶劣,四季风沙肆虐,属“三到头”(路到头、水到头、电到头)、“五大难”(住房难、吃水难、用电难、吃菜难、看病难)地区。这些困难严重制约着部队的执勤、训练,影响官兵的工作、生活。武警新疆兵团1998年以来筹资1.8亿元启动了以“住进新营房、喝上干净水、用上照明电、洗上热水澡、吃上新鲜菜、冬季能取暖、用药有保障”为目标的“解困工程”。
几年来,武警新疆兵团指挥部新建改造营房16万平方米,为所有支队级单位修建了公寓楼;采取外接自来水、打井、修蓄水池、购净水器等办法解决了数十个驻“水荒”地区官兵喝苦咸涝坝水的问题;在所有分散、独立执勤点安装锅炉,使官兵的洗澡、取暖有了保障;为卫生所、卫生室配备了医疗用床、医疗器械和常用药品。同时,官兵们先后新建了菜窖130个,保温大棚180个,办起了现代化的饲养场。
如今,一条条新铺的柏油马路通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座座警营,一幢幢集“居住、学习、娱乐、就医”等功能于一体的“士兵别墅”拔地而起,部队的蔬菜肉类自给率达到了82%,实现了由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官兵们高兴地说:“都是‘解困工程’解的愁。”
(陈伟光 刘国永 乐 宏 卢 金 伟)


第11版(各地传真)
专栏:

山西省长治市为了保护他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太行山上种下的百万亩森林免受山火、牲畜等伤害,建造了长达5000公里的森林防护墙。这道防护墙现已形成一道旅游风景线,被当地群众称为“小万里长城”。
本报记者 孟仁泉摄


第11版(各地传真)
专栏:

2002年11月14日上午,武汉市洪山区交通民警带着报纸来到洪山区福利院,看望老人并与老人们一起阅读十六大报告。
周延安 罗明辉摄影报道


第11版(各地传真)
专栏:

  马场街营造学习氛围
本报记者 陈 杰
11月16日,又是一个周六,家住天津市河西区马场街的下岗女工白玉敏一早参加完晨练,就赶往市民学校英语班。她是班长,负责记考勤。对于来自天津外国语学院义务执教的大学生,43岁的白玉敏属于“阿姨辈”的学员,全班近30人,更多是六七十岁的“爷爷、奶奶辈”学员。只要是周六,大家都来上课。在与记者的座谈中,他们说:学英语增添了生活的信心,面对文化程度高于自己的下一代,以及见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心里不怯阵了。
从市民学校出来,记者来到马场街文化活动中心。业余越剧团正在排演节目,他们中有教师、医生、机关干部,神情专注投入。马场街办事处副主任邵新虎告诉记者,该街面积4.45平方公里,人口6.4万人,14个社区居委会,目前已建立了市民学校、越剧团等学习型团队组织276个。比较热门的是英语、法律、养生保健、京剧、书画等。这些学习型组织,营造了“教”与“学”互动的学习氛围。记者见到市民学校保健班班长、年近花甲的樊卫民,他登台将多年积累的养生体会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赢得众人连连称道。
在市民学校,马场街特设社区居民讲坛,分别就当前的热点问题如“关注歌手大赛,透视素质教育”以及“让青少年学会求救、自救、互救”等举行侃谈会、辩论赛,气氛十分热烈。作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实验基地,马场街探索社区、学校、家庭、学生“四结合”的素质教育方式,吸收社区内的优秀少年参与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和推动小组,学生回到社区主动学习。马场街学习型组织活跃在社区文体活动站、小区楼院、文化广场以及家庭中,成为创建学习型社区和构筑终身教育体制的重要载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