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要闻)
专栏:

  与时俱进看昆山
  本报记者 徐冲
  10年来,国家级开发区——江苏省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同利用外资6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创造了日均引资1000万美元的奇迹,现在已形成年产约1500万台笔记本电脑、1000万台手机、1000万台数码相机的生产能力。
  在昆山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1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昆山探秘。
  在不断创新中与时俱进
  昆山盛产“第一”。
  1992年8月,国务院批准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国家级开发区序列,这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是第一例。随后,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江苏省第一块土地批租、江苏省县(市)中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和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江苏省第一家陆路口岸通关点……都诞生在昆山。
  面对众多的“第一”,昆山市委书记张雷的评价是:“其实质是创新,每次‘第一’的获得,都大大推进了昆山的发展。”
  昆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宣炳龙特别介绍了开发区内的出口加工区,他说:“这也是昆山人审时度势、因势创新的结果。”1997年,昆山市委、市政府和开发区思考着怎样把国际上的一些IT企业引到开发区来,提升开发区的产业档次。但难题是:昆山当时的通关速度不尽如人意。新产品出来后,得经过数周乃至数月才能送到国际客户手中。经过多方调研,在中央8个部委支持下,历时近3年,我国第一家出口加工区于2000年10月8日在昆山建成,享受“境内关外”的特殊政策。此举一出,当年就吸引了20多家IT企业进区,投资10多亿美元。
  鼓励办外商独资企业,也是昆山开发区的一大创举。当时,合资企业基本上由中方控股。但是,管理层中的中外双方都不太熟悉对方的管理理念,无法形成合力。昆山首开先例,鼓励创办外商独资企业。结果,企业效益上去了,税收增加了,员工收入也提高了。
  在诸如此类的创举中,昆山开发区变成了一块制度创新的沃土、科技创新的乐园。
  在学习与继承中与时俱进
  善于站在“巨人”的肩上,是“昆山之路”的又一特色内涵。
  在昆山的历史上,两个关键点人们不会忘记:一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吸收“三线”工业和上海工业为特点,创办自费开发区,昆山工业实现“从无到有”;二是在20世纪90年代,大胆吸收外资,昆山工业技术和产品档次实现“由低到高”。
  “这是两次‘借梯上楼’。”一名研究开发区发展史的昆山干部这样评价说。这也可称之为“横向学习”。因为,当时昆山是个不折不扣的商品粮县,工业方面“一穷二白”,“学习”的成分多于“联合”的成分。正是这两次“横向学习”,使昆山工业一开始就起点较高、方向较明、弯路较少、速度较快、效益较好。
  除了“横向学习”外,“纵向继承”也为昆山人津津乐道。
  从自费开发区算起,18年来,昆山先后换了7任市(县)委书记、7届市(县)长,平均约2.5年一届。然而,干部换了,“指挥棒”的方向始终没有变,一任接一任猛跑。“一个书记一条路,一位市长一个谱”的现象,在昆山没有出现。
  在协调发展中与时俱进
  协调产生美,产生合力。昆山能与时俱进,得益于协调共进之功。
  昆山开发区是一块“高地”,但绝不是一块“飞地”、“孤地”,它与昆山的15个镇融为一体,协调共进。目前,在15个镇建设了15个上下游配套的工业小区。有人把昆山开发区比喻为一只大老虎,把15个配套小区比喻为15只小老虎。正是这一“虎群”,在荒山野岭间开拓出了一条“昆山之路”。记者在昆山各镇采访,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要以开发区为“龙头”。原来,他们尝到了紧跟“龙头”的甜头。据统计,开发区每引进1家外资企业,就带动约5家民营企业为其配套,技术与产品的档次也大大提高。外商一见配套产业这么齐全,投资更踊跃了。
  记者每到一镇,书记、镇长们都向我们推销一个词:无缝对接。开发区附近的玉山、周市、张浦、陆家等镇自不待说,相距较远的正仪、花桥两镇,也乐道于无缝对接。原来,正仪镇西接苏州工业园区,花桥镇东接上海安亭镇,他们把“无缝对接、协调共进”的精神发扬到了苏州和上海。
  除了区域战略上的无缝对接外,协调发展的思路和行动还随处可见。在有些镇,镇党委、政府逐村逐家摸底,哪家还有劳动力没进厂当工人的,负责推荐,以增加农民收入。条件稍好的镇还实行了医保、劳保等社会保障措施。
  在纪念昆山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10周年的研讨会上,张雷代表昆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这样的理念:“昆山就是开发区,开发区就是昆山。”乍听有点绕口,可是越品越有味。


第2版(要闻)
专栏:

  十六大新闻中心举行第四场记者招待会
外经贸部负责人介绍对外经济贸易情况
  本报北京11月13日讯 记者张忠、田俊荣报道:十六大新闻发言人李冰今天下午在梅地亚主持第四场记者招待会,邀请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介绍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情况,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据石广生介绍,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在世界的排名,已由1989年的第十五位,跃居2001年的第六位。中国开创了利用外资的新局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13年来,全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4000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吸收外资总额的97%以上;吸收外资已连续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初步成效。外经贸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增长,改善和加强了我国对外关系,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正在进一步显现。
  有记者问:十六大报告中提出,20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对外经济贸易领域可以为这一目标作出什么样的贡献?对外贸易翻两番的可能性有多大?
  石广生说,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本世纪头20年要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外经贸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贡献。外经贸也要把翻两番作为奋斗目标,如果简单计算,到2020年外贸进出口额应接近2万亿美元。这个目标既是宏伟的,也是艰巨的。所谓宏伟,是因为这一贸易额相当于现在世界上最大贸易国的贸易规模,未来2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年增长率要达到7.2%以上;所谓艰巨,是因为对外经济贸易不仅受国内经济变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国际经济形势、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变化的影响和制约。这既是很大的发展机遇,也存在相当大的可变因素和挑战。我们一定按照十六大的要求,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挥中国的优势,艰苦奋斗,努力实现这个目标,使中国不仅成为一个贸易大国,而且成为一个贸易强国,同时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也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有记者问:内地与香港商谈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目前进展如何?是不是遇到了障碍?
  石广生说,中国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磋商进展顺利,在许多问题上取得了明显进展。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在许多专题上,比如通关便利化、中小企业合作、贸易投资促进、电子商务、法律透明度等都达成了实质性的协议。货物贸易方面的磋商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现在双方主要在原产地等方面进行技术性磋商。服务贸易方面也正就相关具体问题进行磋商。磋商没有遇到障碍,相信会取得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有记者问:中国外经贸发展迅速,外资持续大量地涌入,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对此存在忧虑,你怎么说服他们打消这种忧虑?
  石广生说,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发展将更多地给他们带来发展机遇。因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对地区特别是对于周边地区来说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市场和空间。据我测算,未来5年中国的进口将达到15000亿到20000亿美元。今年1至10月,中国从东盟国家的进口比去年同期增长27%。中国发展越快,周边国家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大。中国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会有更多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增加对海外的投资,周边国家将是他们首选的地区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都回避不了竞争,但可以采取措施变竞争为合作。中国同东盟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就是合作的很好方式,这种形式是互利的、双向的和开放的。中国与东盟完全可以在10+1框架下优势互补,变竞争为合作。因此,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机遇,而不是一个威胁。
  有记者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个多月来对中国经济的总体影响如何?
石广生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和正在发挥着积极的影响。首先,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为中国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也为境外企业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机遇。其次,中国遵守WTO规则,清理了约2300件法律、法规,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第三,中国获得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国际经贸环境,也为促进建立公平的国际经贸环境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第四,增强了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和能力,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关于中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认真履行了承诺:进一步开放了市场,进口关税由15.3%降到12%;颁布了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的法律法规,审批了符合条件的境外服务贸易企业进入中国;履行了透明度的原则,执行了向WTO秘书处进行通报的义务;我们还以WTO成员的身份,积极参加新一轮谈判,并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
  有记者问:有报道说,美台正拟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您对此有何评论?
石广生说,我也在媒体上见过相关的报道。最近我在墨西哥参加亚太经合组织贸易部长会议期间,专门就此询问美国贸易谈判代表佐立克先生。他明确地回答说,美国没有与台湾当局谈判自由贸易协定的问题,也不准备进行这样的谈判,媒体的报道是不真实的。我们对与我建交的国家同台湾进行民间的经贸往来不持异议,但坚决反对与我建交的国家同台湾当局发生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一贯的。台湾当局正在以商谈自由贸易协定问题作为手段,搞“台湾独立”和“两个中国”。这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中方坚决反对与我建交的国家同台湾商谈和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否则将会给他们带来严重的政治麻烦,影响双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今天的记者招待会有300多名中外记者出席,会场气氛热烈,记者提问踊跃。


第2版(要闻)
专栏:

  谈发展 议改革
  ——十六大代表讨论江泽民同志报告侧记
  本报记者 田俊荣 吴焰
  13年奋斗,13年探索,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向纵深推进。
  新世纪新阶段,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关于经济建设和改革的论述在代表们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发展铸辉煌 改革结硕果
  13年发展成就辉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们公认,这13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上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上海团代表周禹鹏兴奋地说起浦东的变化。12年前,党中央作出开发开放浦东战略时,那时的浦东满眼都是稻田,“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说法流行;而现在,光是居住在浦东的外籍人士就达2万余人,浦东的房价节节攀高,部分地段远远超过市中心。
  13年改革硕果满枝,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这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
一位来自统计部门的代表用3组数字描绘了我国商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她说,1978年的时候,市场调节价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仅为5%,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几乎都为零。而到1988年,这三个比重都达到了50%左右。到了2000年,它们已分别高达95.8%、92.5%和87.4%!
  最让代表们振奋的是,在这13年中,我们党找到了一条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正确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发展盼思路 改革盼突破
  山东团代表王宗廉说,如今,制约我们经济发展的因素依然不少,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障碍和阻力。
  江苏团代表陶建幸说,随着改革的深入,矛盾和困难必然会不断凸现,新情况和新问题有待研究和探索。比如国有企业改革有待深化、要素市场建设相对滞后、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到位、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等等。
  加快发展、深化改革任重道远,又迫在眉睫。代表们纷纷表示,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完成这一宏伟目标,我们要坚持发展毫不动摇,同时又要有新思路;坚持改革勇往直前,同时又要不断突破。
  新思路新突破 新行动新希望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的论述让中央金融系统团代表郭树清十分高兴。
  他说,今天的中国应当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一道路应当包含三方面的涵义。一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充分发挥知识和文化的作用。过去,我们总觉得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不那么密切,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附加值高的商品,有不少是因为文化含量高。打个比方说,世界名牌汽车为什么价格高,除了发动机的科技含量比我们多一些之外,它们的外形设计很漂亮,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文化含量高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三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代表们在讨论十六大报告时说,国家要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来自甘肃省金川集团公司的李永军代表十分激动地说,他完全赞成这种新体制。金川集团公司是国有大型企业,3年前划给甘肃省管理,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代表们在讨论中表示,十六大报告使我们对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许多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认识上有了更新的提升。
  新蓝图,新步伐,新希望。


第2版(要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山东
  土地经营收益过百亿
  本报济南11月13日电 记者何勇报道:今年初以来,山东省加快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步伐,1至10月份土地经营收益达到103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目前,全省有119个县(市)建立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有70多个县(市)推行土地公开招标拍卖,招标、拍卖所得土地收益占土地出让总收益的31.5%。


第2版(要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甘肃
  西北首家卫生监督网开通
  本报兰州11月13日电 西北地区首家卫生监督网——甘肃省卫生监督网近日开通。群众可通过该网对卫生不合格的食品、药品进行投诉。卫生领域的企业可在网上查询相关政策法规和卫生标准。(李战吉 阿旦增)


第2版(要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普宁
  中药交易会成交额逾30亿
  本报汕头11月13日电 普宁首届中药交易大会今天落下帷幕。交易会历时3天,共有来自海内外的4000多名客商和嘉宾参加,现场购销成交额逾30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普宁市逐步形成了中药材专业市场。目前,该市场日上市中药品种1000余种,年购销额10亿多元。(侯伟生
王晓龙)


第2版(要闻)
专栏:

  学习畅谈十六大报告 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人民网强国论坛嘉宾访谈受到关注
  本报北京11月13日讯 党的十六大开幕后,人民网强国论坛充分利用网络各种交互功能,邀请17位十六大代表、专家学者与网友交流学习十六大报告的体会,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受到网友的普遍欢迎。
  十六大开幕后不久,强国论坛迅速组织专家在第一时间和网友一起学习、畅谈十六大报告。11月8日晚,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应邀来到人民网演播室接受访谈,他从“三个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个尊重”等关键词入手,深入浅出地谈了对十六大报告新意的认识,网友们为能与专家一起交流而感到高兴,并说比较“解渴”。
  随后,强国论坛相继邀请9位十六大代表与网友进行交流。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工委书记李桂珍、四川省康定县委书记杨苏萍和汶川县威州中学高级教师周秀华、宁夏银川市城区交警大队大队长马文祥等代表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抒发了自己作为一名十六大代表的感想,展示了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时代风采。
  人民网这次“十六大代表、专家系列访谈”预先进行策划,大都采取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同时进行,网友反映良好。强国论坛为这次系列访谈活动专设了“十六大专区”,开通以来已上帖1万余个。(李晓明)


第2版(要闻)
专栏:

连日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侗族群众关注党的十六大。11月10日,邮递员将刊登有十六大开幕盛况内容的人民日报送到黄土乡新寨村,村民们争相传阅。陆安权 罗运山 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