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国际周刊)
专栏:

  彻底摆脱雅尔塔体系强加的文化概念
中东欧国家欲圆欧洲梦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朱晓中
  对中东欧国家来说,欧盟是其文明归属的“精神家园”和经济繁荣的双重共同体。因此,加入欧盟将对之产生重大影响。
  从政治上来看,入盟不仅表明中东欧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转轨取得了重大进展,已基本满足欧盟的哥本哈根入盟标准,而且有助于它们进一步深化改革,与老成员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全面接轨。特别是,入盟圆了它们的“回归欧洲梦”,改变了其国家属性,它们将彻底摆脱雅尔塔体系强加的文化概念,实现与西欧国家文化上的平等。
  在安全方面,这次东扩将改变欧洲的地缘政治平衡。中东欧国家将可能摆脱几个世纪来始终被视为德、俄之间破碎地带或缓冲国的尴尬地位,消除小国依附心理。随着它们的入盟,曾作为有强烈意识形态特征和特定历史含义的东欧地区将不复存在。
  加入欧盟,可强化中东欧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提升其国际地位。同时,也使之摒弃重冲突、轻妥协,重极端、轻宽容的政治文化,学习如何在地区层面,甚至欧洲范围内进行合作,学会在利益冲突面前妥协,通过政治和经济变化来实现社会和解,从而向真正的市民社会演进。此外,对于其它正在争取入盟的国家,尤其是东南欧国家来说,这次东扩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势将推动这些国家走出民族冲突的怪圈,抑制东南欧的巴尔干化,使之融入欧洲一体化的主航道。
  入盟对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将完全进入欧盟市场,消除《欧洲协定》中对中东欧联系国出口的某些“敏感产品”的限制,真正实现自由贸易。二是将全面采用欧盟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和法规,这些国家的政府将冲破本国利益集团的保护性心理,进行使经济健康发展和一体化所需的政策改革和结构改造。尤为重要的是,入盟后,中东欧国家的投资风险,将降低到现有欧盟核心成员国的投资风险水平,这将刺激外国投资的迅速增加。外国投资不仅会改变这些国家的资本存量,而且随着资本而来的现代化管理技能和技术转移,对其经济现代化将产生重大影响。
  有经济学家分析,仅以8个中东欧国家为例,其入盟后国民收入将增长1.5%—2.0%。这一增长源于进入欧盟统一大市场和关税的变化。但如果将外资的增长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考虑在内,中东欧国家的实际收入将增长18.8%。部分中东欧成员国将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欧和波罗的海三国,将会出现新的经济增长中心。据估计,中东欧国家入盟后,对欧盟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将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扩大。这些国家地处战略要冲,具有便捷的双向贸易和资本流动的有利条件,可以更有效地使用本国和共同体资源,发展和完善基础设施,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和软环境。
  欧盟东扩不仅给中东欧国家带来诸多利益,也提出了新挑战。中东欧国家在人员流动、农业政策、地区基金的配置等方面与欧盟存在分歧,欧盟所要求的过渡期也很可能对它们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另外,这些国家必须与欧盟共同准备应对扩大后在其国土上可能发生的逆向发展。潜在的危险是,其政策调整能力不强,在过渡期结束后尚不能达到欧盟规定的指标。再者,欧盟这次东扩后,中东欧国家的东部边界将成为欧盟新的东部边界。新成员国在遵循《申根协定》控制本国和欧盟边界时,将重新审议本国同本地区非欧盟国家(乌克兰和俄罗斯)原有的出入境安排。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它们同邻国的关系,也会因过境劳动力问题影响其国内某些行业。


第11版(国际周刊)
专栏:

  欧盟东扩好事还要多磨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姚立
  冷战结束以来的10多年间,加入欧盟一直是广大中东欧国家孜孜以求的愿望。而今,人们似乎可以说,这个追求已非遥不可及。最近,欧盟与申请国的谈判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本届欧盟轮值主席国丹麦正竭尽全力,以按期实现东扩这一重要使命。尤其是不久前爱尔兰全民公决通过《尼斯条约》,欧盟又在布鲁塞尔首脑会议上解决了棘手的有关扩大后的财政问题,东扩前景豁然明朗起来。不过,事实提醒人们,欧盟这次具有历史性的扩大仍面临不少挑战,要顺利完成和消化如此规模的东扩而又不给欧盟一体化带来负面影响,双方尚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究竟打造什么样的体制与扩大后的欧盟相匹配?这个问题如解决不好,或许是混乱的开始。
  首先从欧盟方面看,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扩大后的欧盟如何找到一个与其规模相匹配的体制,适应其扩大后的运转和发展需要。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不好,第五次扩大就会给欧盟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欧盟可能由此走向下滑道,一体化进程将严重受损。东扩不但不会进一步提高欧盟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反而会使它陷入运转不灵的瘫痪境地。此间一位分析人士对此次扩大曾有这样的预言:“这当然不是世界的末日,但或许是混乱的开始。”这一警告也许失之言重,但确实挑明了东扩的另一面。
  众所周知,欧盟是从一个只有6个成员国的区域性组织发展而来的,其现有的运转机制也是按照当时的规模“量体裁衣”的。经过历史上的四次扩大后,如今拥有15个成员国的欧盟,在原有机制下备感运转不灵,决策艰难。因此,欧盟要继续扩大,必须首先解决内部机制问题。否则,那位预言家的提醒可能会成为现实。2000年底欧盟通过的《尼斯条约》,已对本次东扩后的运转规则等做出了一些安排,但舆论普遍认为,《尼斯条约》远未解决欧盟今后向何处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根本问题,欧盟必须在东扩前补上这个缺憾,而这个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目前由法国前总统德斯坦主持的欧盟制宪筹备委员会的身上。
  欧盟国家存在一个奇怪现象,即“墙里开花墙外香”。欧盟一体化虽在发展,并为世界瞩目,但成员国的公民对欧盟事务却少有热情,甚至啧有烦言。在东扩问题上也是一样,不仅热情不高,还显得忧心忡忡。
  眼下,筹委会已工作了近8个月,德斯坦不久前就会议的讨论作了总结,试探性地提出一些初步看法,也很自然地在成员国内引起了不同反响与争论。这说明,在欧盟制宪问题上成员国的分歧还是不小,取得共识仍要经过艰苦磋商。但是,扩大在即,时间不等人。制宪会议将是“联合欧洲的最后一次机会”(德斯坦语),若不能取得理想结果,则后果堪忧。
  其次,如何说服欧盟公民认识东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是欧盟各国下一步面临的迫切课题。建设一个“公民的欧洲”一直是欧盟近年的目标,但欧盟国家存在一个奇怪现象,即“墙里开花墙外香”。欧盟一体化虽在发展,并为世界瞩目,但成员国的公民对欧盟事务却少有热情,甚至啧有烦言。在东扩问题上也是一样,不仅热情不高,还显得忧心忡忡,担心东扩损害其既得利益,害怕中东欧移民的大量涌入,增加欧盟的社会负担。这种情绪在中下层百姓和农民中尤为突出。如果不予及时扭转,赢得成员国和申请国双方公民对东扩的支持,那么,当东扩谈判结束、明年各国要完成东扩审批程序时,将难免出麻烦。特别是,申请国大都须经全民公决批准东扩,而申请国中还有相当比例的舆论反对加入欧盟。一旦出现东扩在某国遭到公民否决的情况,其负面影响就不只限于一国,对未来的“大欧洲”建设将是沉重打击。
  从经济角度看,东扩之路更非平坦。广大中东欧申请国企盼通过入盟,“借力”推动本国经济发展。这无疑有现实的一面,葡萄牙和希腊等国在入盟后取得的快速发展即是一例。但同样真实的是,入盟并非“免费的晚餐”,申请国要付出巨大代价,经过调整使其经济达到欧盟的标准。尤其是这些国家都希望早日加入欧元区,欧盟就更不能降格以求了。中东欧申请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欧盟差距甚大,10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欧盟国家的4.4%,购买力按2000年计算相当于欧盟平均水平的44%,捷克、波兰和匈牙利的平均工资只是法国的1/5。因此,这种“达标”的调整过程对广大申请国注定是“十分痛苦”的。
  相反,欧盟国家虽很富足,但要将自己的“蛋糕”分一份给新成员,也十分不情愿。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和结构基金在入盟谈判中成为最大的难点。以补贴为特征的共同农业政策大大促进了欧盟农业的发展,所以,农业比重普遍较大的申请国自然钟情于这块“蛋糕”,希望入盟后马上从中获利。而这又是欧盟农民所不愿看到的。正因如此,欧盟不久前达成的布鲁塞尔协议规定新成员不能一进来就全额享受共同农业政策的补贴,要“熬到”2013年才可如愿,其过渡期之长已引起一些申请国的不满。
  如此看来,东扩虽是双方的需要并已接近目标,但具体实施起来还会“好事多磨”。


第11版(国际周刊)
专栏:

  成员国的得与失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张健雄
  2002年10月9日,欧盟委员会就第五次扩大作出重大决定:批准关于欧盟第五次扩大的战略文件和对13个候选国的评估报告,确定其中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等10个候选国,可于年底前结束入盟谈判,并于2004年加入欧盟;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在加速改革的前提下可望在2007年入盟。
  同月24日和25日,欧盟成员国首脑在布鲁塞尔召开特别会议,讨论2006年后欧盟财政预算的安排问题。会议达成的协议规定:新成员国在2006年后分阶段享受欧盟的直接农业补贴;自2007年起,该补贴的总支出将在2006年的水平上每年递增1%。农业开支的上限不包括旨在促进乡村发展的共同农业政策第二支柱。从2004年至2006年,欧盟将拨出230亿欧元作为支持新成员国经济发展的结构基金和“团结基金”。欧盟还为这些国家制定了财政补偿机制,以避免它们在入盟后的最初几年成为共同财政的净贡献国。
  这项协议为东扩扫清了最棘手的财政障碍。农业预算一直是欧盟面临的大问题。早在东扩启动前,德、法就在农业开支上龃龉不断。东扩谈判以来,农业补贴更成了成员国之间以及欧盟与候选国之间矛盾的焦点。一方面,农业补贴的主要受益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等要求东扩后获得的补贴一点都不能减少;另一方面,共同财政主要贡献国德国等不愿为农业补贴多摊一分钱;与此同时,申请国又要求入盟后马上享受与老成员国相同的农业补贴。
  目前,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每年支出仍高达430亿欧元,占欧盟财政支出的45%左右。1999年3月欧盟农业部长理事会决定,在2000年至2006年期间,将欧盟的农业预算冻结在每年405亿欧元以内,并继续减少对谷物、牛肉和奶制品的保障性价格补贴,将最终完全取消价格补贴的期限延长到2006年。根据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协议,欧盟也要逐步减少对农业的补贴。因此,在谈判中,欧盟竭力限制候选国入盟享有的补贴,采取“老成员老办法,新成员新办法”的方针。而候选国申请入盟的动机就是为了迅速致富,所以坚决不愿接受这种歧视性待遇,使谈判屡陷僵局。
  在入盟候选国中,经济水平最高的斯洛文尼亚、匈牙利与捷克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达欧盟平均水平的60%,波兰和爱沙尼亚达30%,其它国家则都在30%以下。欧盟有限的共同财政来源主要是从各成员国增值税中提取1%。这些候选国均为低收入国家,在现行政策下将都是共同财政的净受益国。同时,这些国家的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又很大,仅波兰一国的农业人口就超过法、德两国农业人口的总和。它们入盟后,将加剧欧盟农产品生产过剩的矛盾和农业价格支持与结构调整的财政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东扩后的农业预算问题,需3方面作出让步:一是老成员国中农业补贴的净受益国,要在东扩后接受比原来更小的“蛋糕”;二是新成员国,应接受在入盟后的一段时间内待遇上与老成员国有差别;三是老成员国中的财政净贡献国,必须同意扩大后增加其财政摊款。布鲁塞尔首脑会议达成的财政安排协议,正是在这三方面都作出妥协的基础上达成的。从2007年起到2013年,新成员国得到的农业补贴,将从相当于原成员国水平的25%,逐渐增加到与其相同的水平。这个安排最终将实现新老成员国在农业补贴待遇上平等的精神。
  由于这7年里每年农业补贴只增加1%,在新成员国获得的农业补贴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老成员国中的净受益国获得的农业补贴将不断减少。这体现了法国、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希腊等国为东扩作出的让步。而且,这些国家的政府都要回过头去说服农民,因为其农民在未来几年里获得的农业津贴会逐年减少。这将是一件头痛的事,尤其对法国来说。在过去的10年里,法国农民已多次以大规模示威和封锁高速公路的方式,表示对削减其农业补贴的抗议。
  另外,在这7年期间,农业预算将从450亿欧元增加到480亿欧元,其中主要是共同财政净摊款国作出的贡献。这些国家有德国、荷兰、英国、瑞典等。它们原本一再强烈主张削减农业补贴,而现在,其农业开支在今后几年内不但不能削减,反要逐年增加。这也是它们为东扩作出的妥协。
  由于这一财政安排,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进程将放慢步伐。虽然欧盟执委会目前还没对改革日程作正式修改,但其原来计划在2006年完全取消农业补贴的改革目标已无实现的可能。但布鲁塞尔协议毕竟使欧盟东扩最终得以实现。从这点来看,无论新老成员国都是赢家。


第11版(国际周刊)
专栏:放眼全球

  欧洲大船如何打造
黄晴
欧盟执委会和成员国首脑近日分别举行了会议,讨论解决有关欧盟扩大的重大问题,各国在关键性的财务问题上达成共识,东扩前景豁然开朗。按照欧盟委员会的时间表,今年底结束与波兰、捷克等10个中东欧候选国的谈判;明年4月,10国签署入盟条约,后年成为欧盟正式成员。
  欧盟是一个超国家机构,通过入盟国家让渡部分主权,逐步实现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一体化,成为一个欧洲实体。这次欧盟扩大,似可视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和平方式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欧洲统一。在近现代史上,人类基本上是通过民族国家的形式组成社会,欧盟的出现是一种新的社会实验。
  欧盟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大欧洲大则大矣,但它最终的形态还处在某种模糊状态。例如,大欧洲究竟采取“联邦”模式还是采取“邦联”模式,各国还是各有算盘。德国主张联邦模式的“欧洲合众国”,法国强调“民族国家联邦”,英国和一些中小国家则坚决反对联邦制。
  欧盟制宪筹备委员会正在紧张工作,草拟了一份宪法条约草稿,建议欧洲实体的未来名称从“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欧洲合众国”和“联合欧洲”4个名称中选择,建议欧洲实体具有单一法人资格,其公民拥有欧洲公民和国家公民双重身份。此草稿引起广泛关注和纷纷争议。
  欧盟的历史就是这样,吵归吵,但一体化的进程还是朝前走。因为欧盟的出现是一种客观要求,是形格势禁的产物,不是少数人的主观臆想。
  欧盟在其发展上一直存在扩大和深化两个方向。一方面,欧盟有较强的扩大冲动,觉得队伍总是大一些好,人多枪多,看上去也雄壮。另一方面,大有大的难处。人多事多,协调矛盾、统一思想的难度更大,内部机制建设的难度更大。这次准备入盟的10个国家,在经济水平和政治文化特征上与原有的欧盟国家差别较大,所以有人说,这次东扩“或许是混乱的开始”。总之,欧盟既想做大,又想做强,这真是一个难度极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当事人若无钢铁意志、水磨功夫,难竟其功。
  欧盟的发展是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体现,会给世界的地缘政治形势带来深远影响。另一方面,试图以二元结构方式,即以民族国家和超国家机构并存的方式统一欧洲,其中也有许许多多的变数。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欧洲联盟,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第11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欧盟的五次扩大
  上海社科院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博士 钱运春
  由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西欧6国组成的欧共体,自1958年1月成立后,经历了4次扩大,不久将完成第五次扩大。
  1961年8月,英国、爱尔兰、丹麦和挪威等国提出申请,开始了欧共体第一次扩大进程。欧共体把这4国作为一个整体,逐个谈判。其中,英国走的路最曲折,3次申请,两次遭拒,直到1973年1月才成功。共同体与英国谈判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英美特殊关系、英联邦问题、农业政策、英镑地位和过渡期等方面,除英国作出较多让步外,法国态度的转变起了关键作用。但因挪威全民公决拒绝加入,最后只有3个国家如愿以偿。
  第二次和第三次扩大是吸纳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它们分别于1975年6月、1977年3月和7月提出申请,但三国仍被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欧盟采取了个别吸收原则。希腊是东南欧相对落后的国家,谈判的主要议题是农业政策、区域政策、竞争政策以及货物和劳务的自由流动。由于双方经济联系密切,谈判较顺利,希腊成为第二次扩大的唯一国家,于1981年1月正式加入。西班牙和葡萄牙是西南欧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农产品和劳动力等问题上谈判进展缓慢,直至1986年初才加入欧共体。这两次扩大的国家都是西欧欠发达国家,欧共体在经济上付出了较大代价:如农业基金方面,仅农产品保证价格开支就增加了1/3,地区开发基金和社会基金等方面也加重了欧共体的负担。但欧共体获得了战略和政治上的利益:三国都经历了或长或短的军事独裁时期,走上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时间不长,接纳三国有助于稳定其政局;三国地处战略要地,对维护欧洲安全也非常重要。
  第四次扩大是在两极格局解体、统一大市场计划基本实现后开始的。奥地利在1989年7月率先提出申请,接着,瑞典于1991年7月,芬兰和挪威于1992年3月也都分别提出。这四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与欧共体经济联系密切,谈判几乎没费周折就签了协议。这次扩大又是一次双赢的实践。但由于1994年挪威全民公决再次否决了协议,1995年初欧共体的新成员又是3个。欧盟成员国增至15个。
  欧盟在东欧剧变后开始酝酿第五次扩大。经过长期周密的准备,欧盟启动东扩进程。从时间先后看,欧盟东扩主要从3个方面着手,即加强经济联系,制定入盟标准;遴选扩大对象,确定谈判时间;确认谈判内容,改革机构体制。
  2000年12月,欧盟首脑会议通过《尼斯条约》,对未来有27个成员的欧盟,在欧洲议会的议席分配、部长理事会的投票权、欧洲经社委员会和区域委员会的组成等方面作出规定。2001年6月哥德堡首脑会议提议在2002年底前结束谈判,以便让申请国参加2004年欧洲议会选举。机构改革的完成加快了谈判步伐:2001年莱肯首脑会议认可所有申请国(除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在2002年底基本完成谈判。欧盟委员会于今年10月发表欧盟扩大战略文件,对此进一步加以确认。随后的爱尔兰第二次全民公决批准了《尼斯条约》,为东扩扫清了最后障碍。
  尽管历次扩大都是欧共体与申请国双赢的结果,但与前四次相比,欧盟第五次扩大的不同之处仍很明显。其特点是:1.申请周期长。如果从1990年初成立的欧洲经济区算起到2004年接纳首批中东欧成员,时间长达14年,是任何一次扩大所没有的。2.申请国数量多。以前扩大是每10年增加3个新成员,机构运作还能维持;但本次扩大要在不到10年内增加10个或更多新成员,欧盟的机制改革因此提上日程。3.申请国发展水平低。以往谈判对象中虽有欠发达国家,但即使是葡萄牙,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也是原成员国平均水平的近1/3。而这次扩大后,欧盟人口将至少增加1/4,GDP的增长却不超过5%,欧盟财政将难以负荷,穷国与富国乃至穷国之间的矛盾将不可避免地加大。4.经济体制接轨适应期长。以往的扩大对象都是市场经济国家,此次的申请国大多都还没完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其经济体制接轨的适应期将比过去任何一次扩大进程都长。5.政治和战略意义突出。前几次扩大都是在资本主义体系内进行的,政治和战略意义表现在维护欧洲自身的稳定,这次扩大是将中东欧纳入欧洲体系,实质上是与美俄争夺欧洲主导权,其政治意义重大。


第11版(国际周刊)
专栏:

  10月底,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右)、欧盟轮值主席国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右二)等欧盟领导人在布鲁塞尔联合举行记者招待会,就本次欧盟首脑会议通过欧盟扩大后农业政策答记者问。新华社照片


第11版(国际周刊)
专栏:

10月19日,爱尔兰就有关欧盟扩大问题的《尼斯条约》举行了第二次全民公决,结果有62.89%的选民投了赞成票。2000年12月,欧盟各国领导人在法国尼斯达成《尼斯条约》,决定陆续接纳中东欧国家入盟,但它需经欧盟现有成员国的议会或民众批准。该条约在欧盟其它成员国已获通过。去年爱尔兰举行过一次全民公决,因有54%的选民反对而未能通过。今年是最后期限,如果此次公决仍通不过,《尼斯条约》将自动失效。图为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欢庆场面。
  新华社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