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上海:助学贷款圆了求学梦
实际放贷三点八五亿元三点八万贫困生无一因贫困辍学
  本报上海10月28日电记者田泓报道:新学年开学不久,同济大学百余名贫困学生就收到了农业银行上海分行送来的国家助学贷款。来自贫困山区的电信工程学院新生孙小雨激动地说:“报到前,我一直担心自己能在大学教室里学习多久。如今,国家助学贷款卸下了我心头的负担,让我可以安心学习了。”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及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已累计向上海高校签发国家助学贷款合同金额5.52亿元,实际发放贷款3.85亿元,3.8万名贫困大学生中,没有一人因经济原因辍学。国家助学贷款已成为保证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渠道。
  上海共有32万名在校大学生,其中,家庭月平均收入在400元以下的贫困学生约占20%。早在1997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就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助学商业贷款业务。根据国家助学贷款有关文件精神,上海今年将国家助学贷款范围从本科院校扩大到所有高职院校和民办院校。按照“定学校、定银行、定范围、定额度”的办法,上海所有全日制高校都与一家对口银行签订了指定贷款协议,确保每一位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学生每学年可得到不超过6000元的贷款。
  各经办银行本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克服助学贷款数额小、人数多等困难,简化手续,集体办理,方便学生贷款。上海市政府网站专门设立“国家助学贷款信息网”,高校与银行实现网上信息互通。学生可在网上申请贷款,学校管理部门在网上对学生材料进行初审,银行在网上采集学生完整的信息资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贷款时间。
  针对贷款中存在的“信用瓶颈”,上海高校将诚信教育纳入课程,在学生手册中增加了有关金融知识。上海还将大学生的信用档案纳入社会化的信用管理体系之中。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个人信用档案,全部列入上海个人联合征信系统,以跟踪其偿还情况和其他信用记录。学校为每位学生建立了个人信息库,并及时将学生动向通知银行。大学毕业生的个人信用报告成为跟随其一生的诚信记录。银行则注意在放贷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还贷意识。如农业银行上海分行要求学生每月归还贷款利息,虽每月只有10元至20元,但培养了学生的诚信习惯。上海交通大学已有400多名国家助学贷款的受益学生毕业离校,至今无一人恶意欠账。
  “用未来的钱,圆今天的梦”。国家助学贷款树立了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上海交通大学要求每位贫困生首先申请助学贷款,学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予以补贴,并用帮困奖学金对品学兼优者进行激励。个别因成绩较差而连续留级的学生,则被银行取消了贷款资格。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关爱西部健康行动”二期启动
  本报讯记者白剑峰报道:由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妇联、全国老龄委、广电总局主办的“关爱西部健康行动”二期活动10月27日在京启动。
  这次活动将在西部建立15所希望小学,为一些地区捐赠药品,同时拨款25万元用于组派医疗队,为西部部分生活贫困的老年白内障患者免费施行复明手术。扬子江药业集团捐赠了价值1000万元的药品。据介绍,卫生部于去年8月开始了“关爱西部健康行动”,第一期历时两个半月,行动小组途经陕西、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十多个省、自治区,为群众送医药、送知识,资助基层卫生机构,义诊达1万多人次,捐赠物品价值1000万元。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成果丰硕
  本报讯10月25日,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迎来20岁生日。20年来,这家科技部直属的综合性软科学研究机构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政策、体制、管理、预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国家各个阶段科技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政策研究和决策过程,主持参与了许多国家级的研究项目和一些地方发展战略与规划的研究。中心还主持了科技部重大战略性技术研究、国家技术预测、国家科技投入政策、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等课题。(王元)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法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
  本报讯记者任建民报道:中法第十届科技合作会议日前在京举行。会议期间,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和法国研究与新技术部部长克洛蒂·艾妮蕾女士共同出席了“中法先进研究计划”10周年招待会,共同庆祝两国多年来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从1978年中法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起,双方执行合作项目700多个,中方赴法交流的科技人员近万人次,法方来华科技人员则达到4000人次。中科院、国家海洋局等与法国相关机构签订了60多个对口科技合作协议。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广电设计研究院建院50周年
  本报讯记者刘毅报道:日前,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举行建院50周年庆祝大会,中宣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有关领导出席。
  50年来,该院完成了2000多项广播电影电视工程和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工程任务遍及全国各地及亚、非、欧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11项工程设计获得国家级奖,有21项工程获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特别是近年圆满完成国家级重点项目——“西新工程”设计任务,获得广泛好评。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隶属于中国广播影视集团,原名为广播电影电视部设计院,成立于1952年10月25日。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第三届国际灵芝研讨会召开
  本报讯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食用菌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国际灵芝研讨会日前在上海召开。会议报告了世界各国医学专家对灵芝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绿谷集团资助开展的灵芝基因组学、灵芝产业化等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专家认为,灵芝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和降血糖等作用。目前,灵芝已被我国正式列入药典,引起了国际医药界的关注。
(林涛)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濒危植物石斛亟待保护
  当务之急是开展人工栽培
  本报云南思茅10月28日电记者王淑军报道:“加强对石斛野生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而实现石斛可持续利用的当务之急,是开展对石斛的人工栽培。”针对珍贵的兰科植物石斛濒临枯竭的现状,有关专家在日前召开的石斛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讨会上强烈呼吁。
  石斛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全世界有1000多种,我国有74种和两个变种,其中少数珍贵品种甚至被专家称为植物中的“大熊猫”。它在我国作为一类常用中草药,又名“黄草”,历代本草及现今国家药典均有记载,对心血管、消化和呼吸系统、眼科等疾病有明显治疗作用,有“人间仙草”之称。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开发利用过度,造成石斛野生资源的严重破坏,在我国已近枯竭,并严重制约着大量相关药品的供应。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一方面要坚决保护好野生石斛资源,一方面通过进行人工栽培,满足市场需要,达到对石斛的可持续利用。目前,在我国重要石斛原产地的云南思茅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和金陵植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云思枫斗有限责任公司等对石斛组培试管苗移栽大田的试验已获得成功,为大规模人工种植石斛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据悉,去年12月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正式启动,石斛被列入工程建设的重点,并拟全部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
  研讨会由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和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主办,云南金陵植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美国际管理学院成立
本报讯记者董洪亮报道:经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由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美国马里兰大学联合举办的中美国际管理学院近日宣布成立,学院依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重点培养高级工商管理硕士。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强生公司支持造血干细胞库建设
本报讯日前,中国红十字会与强生公司举行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建设合作项目签约仪式。该项目为期三年,强生公司将出资一百万美元支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建设,其中包括支付捐献者检测费、举办“捐献骨髓、拯救生命”优秀影视作品评选等。(王鹏)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日开展盐碱化土壤改良实验
本报讯中日两国的科学家将联手开展利用磷酸石膏改良盐碱土壤的实验研究。日本著名土壤科学家松本聪教授利用化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无害衍生物磷酸石膏改良盐碱化土壤,在模拟实验中取得成功。前不久,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所与日本三菱商事集团在北京签署有关协议,中日两国科学家将在两年时间内,在张家口市九连城地区开展实验研究。(赵永新)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马锦明大楼在中国农大竣工
本报讯由香港大生银行董事局主席、慈善家马锦明博士捐资一千一百二十万港元加固修缮的“马锦明大楼”日前在中国农大竣工。马锦明博士为支持我国农业教育事业,决定捐资加固修缮这座大楼。为表彰马锦明博士,学校将主楼命名为“马锦明大楼”,并立其半身铜像于楼内。(蒋建科)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大连市印章制作引入高科技
本报讯记者赵兴林报道:辽宁省大连市公安局从印章制作信息标准化入手,成立专门研究制作印章的企业——大连声鹭印章制作中心。该中心实现了从计算机软盘字库提取字模信息组合,防伪性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世界比较教育论坛举办
本报讯世界比较教育论坛近日在京举办。论坛的主题是经济全球化与教育改革,讨论的问题包括教育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教师教育等。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教育部比较教育研究中心、香港比较教育学会、北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共同承办。(洪亮)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专家呼吁加快制定脑死亡标准
  本报武汉10月28日电记者丁伟报道:在昨天于湖北武汉结束的2002年全国器官移植学术会议上,来自国内器官移植界的20多位专家呼吁,应加快制定中国脑死亡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器官移植学会委员陈忠华教授说,人体死亡是一个过程,从脑细胞死亡到心肌、皮肤等全身细胞组织的渐趋死亡通常需要数小时甚至几天,而现代医学有能力将这一时间延得更长。如果以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扩散为标准界定死亡,只能导致毫无意义的“抢救”,给国民经济和医疗资源造成惊人的浪费。相关统计显示,由于没有执行脑死亡标准,我国每年为“抢救”那些实际上已经脑死亡的病人而进行的安慰性、仪式性医疗活动费用支出高达数百亿元。脑死亡是指以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丧失功能为参照系而宣布死亡的标准。脑死亡有别于“植物人”:“植物人”脑干功能是正常的,昏迷只是由于大脑皮层受到严重损害或处于突然抑制状态,病人可以有自主呼吸、心跳和脑干反应;而脑死亡是永久、不可逆性的。
  与会专家认为,脑死亡涉及社会学、伦理学等诸多问题。根据国情,现阶段我国应提倡和逐步实施呼吸死亡和脑死亡标准并存,由患者在生前自愿选择。
  本次研讨会由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和诺华基金会联合召开。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农科院助推首都农业现代化
本报讯记者蒋建科报道:中国农科院日前与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签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这是中国农科院服务首都经济建设、推进首都农业现代化的又一重大步骤。
  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等有关领导出席仪式并讲话,要求合作双方共同努力,在丰富首都居民菜篮子、增加郊区农民纯收入方面作出表率。大兴区是首都的“绿海甜园”,农业资源丰富,现已形成西甜瓜、蔬菜、果品、花卉、畜牧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名、特、优、新农产品竞争力逐步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大兴区人民政府与中国农科院主动联姻,依托中国农科院的综合集成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新品种优势,建设绿色基地,树立绿色品牌,发展绿色经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