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通讯

  共商大计再聚首
  本报记者许宏治张金江
  10月27日上午,在墨西哥美丽的新兴旅游城市洛斯卡沃斯,江泽民主席和亚太经合组织其他成员的领导人或代表身穿由东道主提供的富有墨西哥民族特色的服装“瓜亚贝拉”,合影留念。
  集体合影以后,他们下楼梯前往会场,出席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二部分会议。前一天,他们已经在美洲假日酒店举行过会议的第一部分。27日,第二部分会议转到富有浓厚墨西哥民族建筑风格的天堂之窗饭店举行。
  这次,亚太经合组织各个成员的领导人带着对一年前上海会议的美好回忆如约而至,在美丽的洛斯卡沃斯再度聚首,共商亚太地区合作大计。
  江泽民主席已是第十次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他在每一次会议上,都就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阐述中国的主张和原则,提出新的建议和措施,受到与会者的高度重视。而且,中国去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人们对此还记忆犹新。因此,江泽民主席这次与会,在会场内外广受瞩目。
  今年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在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停滞不前、反恐斗争形势更加严峻的形势下举行的。会议重点讨论了促进全球和地区经济复苏与增长、推动全球贸易体制发展、深化反恐合作等问题。在讨论中各成员领导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与会者还与工商界领导人进行了面对面的对话,听取了工商界人士就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提出的建议。
  在27日的会议上,江泽民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就当前形势下亚太经合组织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广泛合作的问题发表了看法,提出了三点主张,对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经验作了进一步总结。江主席指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亚太经合组织的合作内容不断丰富,成员不断扩大,已成为本地区最有影响的多边经济论坛,对推动全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总结我们成功的经验,关键是要根据各成员的不同关切,尊重多样性,存小异以求大同。”江泽民主席的讲话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是推动亚太经合组织前进的两个轮子。保持它们的平衡发展是确保亚太经合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去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强调了加强亚太经合组织在经济技术及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并为实现“数字APEC战略”和发展电子商务规划了蓝图,以应对全球化和新经济的挑战,实现亚太地区的共同繁荣。这对于世界和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本次会议再次强调,亚太经合组织应全面落实“上海共识”,向“茂物目标”迈进,重点加强在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金融等领域的经济技术合作,以应对挑战,把握机遇,为亚太地区的共同繁荣作出贡献。
  会议期间,江泽民主席会见了墨西哥、印度尼西亚、俄罗斯、韩国和日本等成员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在许多方面达成共识,推动了成员间双边合作关系的发展。
  这次会议已经结束了。留存在人们心里的是对洛斯卡沃斯的美好回忆,对亚太经合组织美好未来的衷心祝福。
  (本报洛斯卡沃斯10月27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江泽民主席会见中国驻墨使领馆工作人员
本报洛斯卡沃斯(墨西哥)10月27日电记者许宏治、张金江报道: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27日在他下榻的饭店会见了中国驻墨西哥使领馆的工作人员,并同他们一起合影留念。
  江主席向大家介绍了亚太经合组织第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情况,并对大家表示亲切问候。陪同江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参加了会见。


第3版(国际)
专栏:

  美中东特使表示
支持以巴两国并存
以军进入纳布卢斯
新华社阿布扎比10月28日电(记者邢旭东)正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访问的美国助理国务卿、中东特使威廉·伯恩斯28日对新闻界说,美国总统布什将继续推行以色列国和巴勒斯坦国并存的政策。他呼吁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结束占领和暴力、消除巴人民苦难而作出努力。
  伯恩斯说,美国支持巴民族权力机构进行政治改革,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宪政建设。
  伯恩斯是27日晚抵达阿布扎比继续他的中东12国之行的。据阿联酋通讯社报道,伯恩斯访问期间向阿联酋领导人通报了美国提出的关于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计划。
  据新华社加沙10月27日电 (记者周轶君)一队以色列特种兵27日进入约旦河西岸城市纳布卢斯,与当地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发生了冲突。
  目击者说,以色列特种部队士兵乘坐一辆巴勒斯坦牌照的汽车,驶入纳布卢斯,搜捕遭以方通缉的巴武装人员。在一栋民房前,数名巴勒斯坦武装人员与以军士兵发生交火,一名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成员和一名巴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成员被打死。附近两名居民受伤,其中一名是儿童。
  以军方尚未证实搜捕行动是否同当日中午发生在纳布卢斯附近犹太人定居点的自杀爆炸有关。


第3版(国际)
专栏:

  乌克兰议长强调
发展与中国长期友好合作
新华社基辅10月28日电(记者赵宇)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主席利特温28日在此间表示,在台湾、西藏、人权等问题上,乌克兰一贯支持中国的立场,今后也不会改变。
  在会见由曾建徽主任委员率领的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代表团时,利特温对乌中关系近年来的全面发展表示非常满意并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发展乌中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得到乌克兰全国上下的普遍支持。乌克兰虽地处欧洲,并且正在争取加入欧盟,但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下,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中国发展平等、互利、全面友好合作关系尤为重要。他相信乌中关系今后会有更大的实质性的发展。
  利特温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两国议会间的交往。他说,中乌两国有着广阔的合作领域,议会交往对国家间的合作是有益的补充,更为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提供保障。


第3版(国际)
专栏:

  俄取消普京访问丹麦计划
俄罗斯外交部二十八日发表声明,宣布取消俄总统普京拟于十一月中旬对丹麦进行访问的计划。声明同时要求将俄罗斯与欧盟首脑会议的会址由哥本哈根改为布鲁塞尔或欧洲其他国家的首都。俄是为了抗议丹麦政府允许“世界车臣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而做出这一决定的。
(吕岩松)


第3版(国际)
专栏:

印阿萨姆邦发生恐怖袭击
一个名为“波多兰德国家民主前线”的印度反政府组织的武装人员二十七日凌晨袭击了印度阿萨姆邦靠近印度、不丹边境科克拉贾地区的达德吉里村,打死至少二十二人,多人受伤。警方说,这是该组织成立十五年来进行的最大一次恐怖袭击。“波多兰德国家民主前线”是一个基地设在不丹境内的印度非法组织,近来其活动频繁,已引起了印度官方的高度警觉。(张静宇)


第3版(国际)
专栏:

孟加拉国两列火车相撞
孟加拉国两列火车二十七日在孟东南处的阿克霍拉镇附近相撞,目前至少造成八名乘客丧生,三十多人受伤。据报道,当时,一列载有六百多名乘客的列车在一个车站内迎面撞上了停在站台上的另一列客车,造成三节车厢出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进站列车的司机没有对车站发出的信号引起足够重视。(张静宇)


第3版(国际)
专栏:

美一外交官在安曼遭枪杀
美国一名外交官二十八日上午在安曼西郊的住所外被枪杀,这是自“九·一一”事件后在中东发生的首起枪杀美国外交官事件。据约旦警方提供的材料,遇难的美国外交官名为劳伦斯·福利,在美国对外援助署设在美国驻约旦使馆的办公室任职。他二十八日离家去使馆上班时在家门口遭到枪击,身中数弹,当场死亡。(据新华社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访问沙特
新华社利雅得10月28日电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理查德·迈尔斯将军27日晚飞抵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
  迈尔斯此次对沙特进行的访问事前并未对外宣布过。沙特官方也没有透露迈尔斯将在沙特停留多长时间并将与沙特方面讨论什么问题。
  目前,美国正在敦促联合国通过一项强硬的对伊拉克武器核查决议,同时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美国在沙特海尔季绿洲的空军基地是其在有可能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时的战略前沿。虽然沙特已多次表示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并拒绝美国在对伊进行军事打击时使用其在沙特境内的基地,但分析人士估计,迈尔斯在这个时候对沙特进行访问很可能与伊拉克问题有关。


第3版(国际)
专栏:

  哥伦比亚发生武装冲突
新华社波哥大10月27日电 据哥伦比亚官方27日消息,哥伦比亚政府军与反政府游击队当天在多处发生激战,造成29名游击队员、3名政府军和5名平民丧生。
  据报道,这是自哥伦比亚现任总统阿尔瓦罗·乌里韦今年8月当选以来,政府军与反政府游击队间进行的最激烈交火。政府军在首都波哥大以北600公里处的一座村庄击毙了19名反政府武装“民族解放军”成员。此外,在包括工业城市麦德林在内的其他几个地区,政府军还击毙了“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的10名武装分子。
  与此同时,在麦德林市南部的乌伊拉省阿尔赫西拉斯镇,政府军遭到了“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伏击,3名政府军丧生,6名政府军受伤。当天,还有5个农民在波哥大西北40公里处反政府武装活动猖獗的地区被一伙不名身份的武装分子杀害。
  哥伦比亚国内战乱已经持续了38年,是南美洲规模最大、历史最长的武装冲突。哥总统乌里韦领导的新政府期望通过加强军事打击和寻求和谈相结合的方式,尽早实现停火和结束国内武装冲突。


第3版(国际)
专栏:

  巴西大选第二轮投票揭晓
  劳工党候选人卢拉获胜
本报巴西利亚10月27日电记者张卫中报道:在27日举行的巴西大选第二轮投票中,劳工党总统候选人卢拉·达席尔瓦以压倒优势击败执政联盟总统候选人若泽·塞拉。卢拉将出任巴西联邦共和国第四十任总统。
  这是巴西历史上左翼政党候选人首次赢得大选。卢拉也成为这个拉美最大国家历史上第一位工人出身的总统。
  第二轮投票是在27日17点结束的。最高选举法院当晚公布了对96%选票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卢拉已获得61.44%的选票,塞拉仅获得38.56%的选票。选举初步结果公布后,卢拉的支持者开始在全国各地欢庆胜利。塞拉打电话给卢拉,祝贺他取得胜利。随后塞拉发表讲话,公开承认选举失败,预祝卢拉好运并希望他执政后履行在竞选中的承诺。
  本次大选是巴西历史上规模最大、竞争最激烈的一次大选,共有6名候选人竞选总统。巴西1.15亿选民参加了投票。在10月6日举行的第一轮投票中,没有一名候选人获得超过50%的选票。根据巴西选举法规定,获得选票最多的卢拉和塞拉进行第二轮角逐。
  今天的选举是在平静的气氛中进行的。最高选举法院将于28日上午正式宣布选举结果。卢拉将于2003年1月1日正式就职。
  卢拉·达席尔瓦1945年10月27日生于巴西伯南布哥州加拉尼乌斯市。他曾担任过圣贝纳多·多斯坎波斯和迪亚德马冶金工人工会主席和巴联邦众议员,现为劳工党名誉主席。
  劳工党提出的发展经济,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社会公正,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就业机会,打击犯罪,减少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等一系列主张,深受广大选民的欢迎。


第3版(国际)
专栏:

  因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增长
  俄将修改动用武力条款
  本报莫斯科10月28日电 记者吕岩松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今天在克里姆林宫同俄联邦政府成员举行的例行会议上宣布,由于国际恐怖主义威胁的日益增长,俄将修改动用武装力量的条款,对那些针对俄罗斯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恐怖威胁予以还击。
  普京宣布今天他将签署总统令,命令总参谋部对武装力量动用条款进行修改。他说,莫斯科劫持人质悲剧虽然已经结束了,但留下的问题还很多。俄罗斯因为国家的虚弱和行动不彻底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俄罗斯不会同恐怖分子做任何交易,也不会在任何讹诈面前作出让步。
  普京强调,目前国际恐怖主义在世界各地威胁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果有人试图对俄罗斯采取类似的手段,不管“恐怖分子、犯罪组织者及其思想鼓动者和财务支持者”身处何地,俄罗斯都将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3版(国际)
专栏:

  购得一片“碧水蓝天”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景卫
  中国和澳大利亚双方关于西北大陆架液化天然气的购销与参股协议日前分别在澳首都堪培拉和西澳大利亚州首府珀斯两地签署。到2005年,澳大利亚的优质天然气将改变广东等地的能源结构,同时促进有关地区的环境改善。用前来参加签字仪式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的话说就是:“澳大利亚的清洁能源将带给广东等地一片碧水蓝天。”
  西北大陆架液化天然气联合项目设在西澳大利亚州的卡拉撒小镇。项目由澳大利亚天然气公司的6个业主共同投资,由其中的伍德赛能源有限公司实施开发。中澳双方在堪培拉的购销协议签署以后,澳大利亚天然气公司于10月19日包机带领中方代表先后到项目现场参观,并到珀斯签署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参股协议。
  西澳大利亚州地广人稀,面积250万平方公里,约占澳国土的1/3,人口只有180万,不到全国的1/10。全州的年产值占全国的10%,然而出口额占全国总额的27%。西澳大利亚州的大部分地区一片荒芜,西北部地区更是如此,但地下矿产和海底天然气等资源丰富。这一地区有卡拉撒、丹皮尔和黑德兰港3个重镇。卡拉撒盛产天然气和铁矿石,丹皮尔盛产晒盐,通过黑德兰港,把铁矿石和天然气运输出口到中国和日本等国。天然气、铁矿石和晒盐被称为西北部地区乃至整个西澳大利亚州的3大产业。
  人口不到1万的小镇卡拉撒坐落在西澳大利亚州的西北部海滨。一道道海底管线连接着西北大陆架液化天然气联合项目的一座座高大“厂房”。这些“厂房”非常奇特,全由粗细不一、纵横交错的管道组成。这就是一条条天然气开采、净化、液化生产线。在高大“厂房”的掩映下,有一座矮小的建筑,这就是整个液化天然气联合项目的心脏——电脑控制中心。中心内有3排长近4米、宽达1米的大屏幕,显示着每一条生产线各个环节的数据。联合项目中有800名职工,但通常情况下只需要3人值班就能指挥全厂的生产和解决所有环节出现的问题,其他人员主要进行新生产线的建设和每年的设备维护。
  西北大陆架的液化天然气生产始于1984年。目前,已有3条生产线在运行。项目累计投资120亿澳元,今年的销售额可达80亿澳元。年产450万吨液化天然气的第四条生产线于2001年4月开工兴建,计划于2004年6月1日投产。这条生产线所产液化天然气主要用于向日本出口。在4号生产线的旁边,一片新的工地已具雏型。在这里将建立第五条生产线,为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开采、提供液化天然气。实际上,8月份西北大陆架液化天然气联合项目被中方确定为广东天然气项目的资源供应方后,澳大利亚天然气公司即着手工作,决定扩招职工200多人。记者发现,新的工人之家已经建设完毕,部分新招职工已经入住。第五条生产线将加紧建成,如期于2005年向广东天然气项目供气。
  根据中澳双方代表达成的协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参股25%,与澳大利亚天然气公司的6大业主共同组建“中国液化天然气公司”,为广东天然气项目开采、加工、提供液化天然气。澳大利亚天然气公司总裁亚瑟·安德逊说,澳中两国达成的这一协议项目远远超出其商业性质,它为两国打开了在天然气领域合作的大门。(本报堪培拉10月27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综述

  欧盟为接纳十国清障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吴云
  为期两天的欧盟非正式首脑会议25日在布鲁塞尔结束,这是欧盟扩大进程进入关键时刻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经过两天紧张的讨论,本次首脑会议取得了重要成果:欧盟15国领导人就欧盟扩大进程中的最后一个棘手问题,即欧盟扩大后的财政安排达成妥协,清除了欧盟扩大的最后一个重大障碍,使10个候选国如期加入欧盟的前景变得更加明朗了。
  本次首脑会议的核心议题,即欧盟扩大后的财政安排非常棘手,它涉及欧盟现有15国的切身利益,其中占欧盟预算将近1/3的农业补贴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问题上,被誉为欧洲一体化“发动机”的法国和德国分属不同的阵营。作为欧盟农业补贴的主要净出资国,德国主张彻底改革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反对继续给予欧盟新成员国农民直接补贴,理由是欧盟2004—2006年度预算并没有此项支出安排,希望扩大后欧盟的农业补贴能逐渐减少以至最终取消。德国担心的是,随着以农业为主的中东欧国家的加入,欧盟农业补贴将会明显增加,使德国财政不堪重负。据德国财政部估算,如果欧盟共同的农业政策不改革,那么从2007年起欧盟的农业预算每年将增加80亿欧元,其中1/4要由德国承担;而作为欧盟农业补贴受益国的法国则不希望在2006年以前讨论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问题,认为2004—2006年度的欧盟预算已为新成员国加入欧盟后的农业补贴准备了足够的资金。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次首脑会议能否顺利进行乃至欧盟扩大进程顺利与否的关键在于法德两国能否在农业补贴问题上达成妥协。在此关键时刻,法德两国再次发挥了欧洲一体化“发动机”的作用,两国领导人都认识到,通向“大欧盟”的钥匙握在其手中,他们承担着欧洲统一的历史责任,在他们面前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推动欧洲统一,要么拖延欧洲统一。在历史责任和经济利益之间,法德领导人选择了前者。在24日晚非正式首脑会议开始前,法国总统希拉克和德国总理施罗德经过短暂的双边会晤,出人意料地宣布就欧盟农业补贴达成妥协。两国同意给予欧盟新成员国农业补贴,但必须对农业开支进行限制,从2007年到2013年欧盟农业预算将不能超过2006年的水平。这不仅为本次非正式首脑会议的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欧盟如期实现扩大奠定了基础。
  在法德妥协的基础上,欧盟15国就欧盟扩大后的财政安排也顺利达成了协议。其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在2004—2006年度内欧盟扩大不能突破1999年欧盟柏林首脑会议制定的欧盟扩大支出总额上限;其次,从2004年起分阶段给予欧盟新成员国直接农业补贴,在2004年给予欧盟新成员国的补贴只相当于欧盟现有成员国得到的农业补贴的25%,以后逐年增加,经过9年的过渡期后达到现有欧盟成员国的水平。为了不影响欧盟的财政稳定,从2007年到2013年欧盟农业补贴的总开支不能超过2006年,每年只能增加1%,用于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第三,在2004年到2006年的三年内给予新成员国总额为230亿欧元“结构基金”和“团结基金”,以帮助新成员国发展经济;第四,在2004—2006年间,欧盟将考虑给予欧盟新成员国一定的财政补贴,以保证他们不成为欧盟财政净出资国。
  进入10月份,欧盟扩大的势头明显加快。9日,欧盟委员会发表了关于欧盟扩大的战略文件和对13个候选国的评估报告,建议于今年年底前结束与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捷克、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和马耳他10国的入盟谈判;19日,爱尔兰就《尼斯条约》举行的第二次全民投票通过了该条约,清除了欧盟扩大进程中的一个不确定因素,为扩大后欧盟的正常运转奠定了基础;如今,欧盟15国领导人又就欧盟扩大后的财政安排达成妥协,从而清除了欧盟扩大的最后一个重大障碍。至此,欧盟方面存在的有碍于扩大的主要因素已被排除,通向25国大欧盟的道路已经打开。(本报布鲁塞尔10月28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10月27日晚,山东民族乐团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齐鲁乐韵”中国民族音乐会。当晚,山东民族乐团为维也纳听众献上的节目丰富多彩,既有民乐合奏,也有箜篌、琵琶、筝、笙独奏以及三弦、二胡和唢呐演奏,还包括奥地利听众十分熟悉的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受到热烈欢迎。新华社记者林川摄


第3版(国际)
专栏:

  首名羁押在关塔那摩“恐怖嫌犯”获释
据新华社伊斯兰堡10月28日电(记者张宁)巴基斯坦政府28日说,被关押在关塔那摩美军海军基地的一名巴基斯坦公民27日获释,并于当晚安全回到国内。
  60岁的穆罕默德·萨格希尔在美方官员押解下乘坐美方飞机,到达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附近的一个军事基地,在那里他被移交给巴基斯坦官员。
  据悉,目前被羁押在关塔那摩的巴基斯坦公民有58人,萨格希尔是其中之一。他们于去年“9·11”事件后在美军对阿富汗采取军事行动时被美军抓获并被转移到关塔那摩军事基地监押。美军怀疑他们与“基地”组织或“塔利班”有牵连。
  巴基斯坦政府认为,被关押在关塔那摩的该国公民不是“战犯”,应尽快获得释放和遣返。今年9月,巴政府派出官员到关塔那摩对在押的巴籍公民进行了调查,认为所有被关押的巴基斯坦人均是“无辜的”,并向美方提出要求释放这些被押人员。萨格希尔是获释的第一人。


第3版(国际)
专栏:

  伊朗称伊美不信任加深
新华社德黑兰10月27日电(记者蒋晓峰)伊朗外长哈拉齐27日在这里说,尽管美国对伊朗的态度有所转变,但两国间的不信任感仍在加深。
  哈拉齐在与到访的瑞士外长戴斯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说,虽然伊朗方面已经注意到近来美国在态度、语气等方面的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国间的问题已经解决。他强调,两国间的分歧仍然存在,美国方面至今仍没有采取有效步骤改善两国关系。
  哈拉齐还否认了戴斯携带美国政府的信件访伊的传闻。他说,戴斯是以瑞士外长的身份访问伊朗的,而不是美国政府的代表。
  哈拉齐此前曾表示,美国总统布什年初将伊朗列为“邪恶轴心”国,但此后美国方面已经认识到伊朗与伊拉克的不同,并改变了以往对伊朗的口吻。
  美伊两国于1980年断绝外交关系至今。美国去年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后,伊朗率先谴责这一事件并积极支持阿富汗和平进程和战后重建,但美国仍指责伊朗支持恐怖主义活动和藏匿“基地”组织成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