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中华文化名人雕塑纪念园落成
  10月21日,“中华文化名人雕塑纪念园落成典礼”在北京八达岭水关长城脚下隆重举行。这项文化工程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倡议、策划,并得到了延庆县人民政府、北京长城华人怀思堂和中央美术学院的鼎力支持。纪念园内安放着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化艺人茅盾、叶圣陶、夏衍的巨型雕塑。(小古)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描绘时代生活高扬先进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与广东小说创作理论研讨会”举行
温晓
“当代作家如何表现变化的时代和生活,作家如何做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如何更为真切而理性地近距离地反映现实,描绘时代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最近在“发展先进文化与广东小说创作理论研讨会”上,与会者集中讨论的话题。
  近年来,文坛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日渐活跃,不少作家深入到变革生活中,汲取改革的“诗情”,创作出一大批近距离地描写现实的作品,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好评。但也存在着如何突破模式化、如何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如何成为现实改革生活的忠实记录等问题,为此,中国作家协会、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作家协会在京联合举办了这次研讨会。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广东的文化发展也得风气之先。特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实践,地处改革开放的发展前沿,多种文化的兼容并蓄,广东的文学近年来有了很大的繁荣和发展,特别是长篇小说的创作,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一些作家深入生活,潜心创作,现实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逐步形成了强劲的阵势。其中《商界》(钱石昌、欧伟雄)、《告别残冬》(邹月照)、《神仙老虎狗》(程贤章)、《世纪贵族》(彭名燕)、《虹霓》(余松岩)、《大风起兮》(陈国凯)、《大江沉重》(吕雷)、《蓝蓝的大亚湾》(何卓琼)等,都相当深刻地反映了岭南人民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南粤大地近二十年改革开放的生动图景。这些作品题材广泛,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特区到边远山区、从国企到乡镇企业乃至核工业电站等社会方方面面;内容广博,涉及从经济到政治到文化,从社会体制到生活方式到人的观念、情感的矛盾冲突及其更新嬗变……更可贵的是,这些作品不是简单图解改革政策,演绎改革与反改革路线之争,或表层地叙写改革措施,描述改革新貌,而是深入地描绘了人们在转型期的思想感情面临的阵痛、蜕变和更新。
  与会者对广东作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予以高度的评价。认为作家们身处经济发达之地,但对现实充满着文学的热情和执著,特别是集团式的对现实题材有浓厚的兴趣,体现了当代作家强烈的使命感。只有满怀热情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生活中,感受时代的脉搏,体察先进文化的萌生与成长并为之摇旗呐喊,才能创作出充满时代精神、高扬先进文化、充分具备与时俱进品格的优秀作品。
  与会者还就当前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如何克服报告化的倾向、如何在先进文化的思想高度去引领文化的前进方向,创作出既有“意识到的时代内容”,又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视角和沉雄刚劲的文化风骨的作品等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金炳华、刘斯奋、廖红球等有关领导和作家参加了研讨会。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基层文化建设巡礼

  渤海之滨的文化风景
毛琦
  辽海大地,生机勃勃的群众文化建设成为一道风景。辽宁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涉及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市的28个县(区)、333个乡镇、143个街道。1996年,辽宁省委将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纳入了《辽宁省1996—2000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并协调有关部门于1999年正式成立了省边疆文化长廊兴建领导小组,共同参与边疆文化长廊建设。
  在落实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规划过程中,辽宁紧密结合重点文化工程建设,互相带动,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在文化先进县创建标准中,融入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内容,在“知识工程”及乡镇文化中心建设、先进乡镇和群众艺术活动基地创建等活动中,对沿边沿海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均有所侧重,取得了明显效果。如今,凌海、金州、中山3个市、区被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模范(先进)地区”称号;宽甸、东港、沙河口、龙港、长海被文化部授予“全国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成绩显著地区”称号。
  近年来,沿边沿海6市加大了对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的投入。大连市投入5000余万元改造并扩建了市图书馆,建成6000多平方米的市少儿图书馆;盘锦市建起了9000平方米的市图书馆及少儿图书馆;葫芦岛市图书馆和大连沙河口区新图书馆正在建设中。此外,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等市图书馆均已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目前,辽宁沿边沿海地区有县级以上图书馆36个,馆舍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藏书724.6万册。
  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辽宁注重在服务及特色上下功夫。几年来,随着“知识工程”的实施,沿边沿海6市的图书馆不断强化服务功能。辽宁还积极组织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文化活动,先后举办了全省农村小戏调演、乡镇企业歌手大赛、皮影调演等特色活动。金州的铜管乐演奏及女子荷花龙舞、旅顺的合唱、盖州和凌海的风筝、瓦房店的小戏等都颇有名气。一些自愿组合的农民文艺社团也随之兴起,壮大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艺与人

  霜艺流芬
  金秋十月,评剧白派剧团正式挂牌。白派艺术的发扬光大者筱白玉霜的艺与人再一次从人们的记忆深处走上前台。
  筱白玉霜的演技让人难忘,筱白玉霜的人品更令人怀念。
  筱白玉霜为人正直,艺风正派。她的表演气度不凡,含蓄有味,善于塑造人物个性。筱白玉霜主工青衣,又善演花旦、彩旦、老旦之类,这在评剧界是独一无二的。解放初期,她在北京天桥首演的现代戏《兄妹开荒》、《农民泪》大受欢迎。接着她演出的现代戏《九尾狐》又轰动京城。这出戏连演100多场,场场满座,她的表演艺术吸引了千万观众,受到戏剧专家欧阳予倩、曹禺等人的赞赏。直到20年后,曹禺先生仍夸赞她在剧中的精彩表演。后来,她又演出了《小女婿》,其“鸟入林,鸡上窝”的唱段传遍全国。她演出时,不但观众聚精会神地看,连本团的演员也聚精会神地听。她的演唱,有时不要过门,一气呵成,连内行都找不到她的气口何在。
  筱白玉霜对艺术精益求精,对人真诚谦虚,对生活、对观众更充满热爱。她曾带领评剧团赴朝鲜慰问演出,又奉命到福建前线去慰问。她是解放后第一位率先演出革命现代戏的旧剧演员,是第一位接受毛主席接见的评剧艺术家,也是第一位被田汉同志认定“表演风格是体验派和表演派艺术手法天然结合的评剧艺术家。” (孙闻)(附图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燕山情·燕山风”喜颂国家昌盛
为迎接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北京市文化局燕山情艺术团近日在京推出一台以喜剧小品为主的“燕山情·燕山风”综艺晚会。晚会演出了戏歌《燕山风情》、快板《文明花开唱京城》等,歌颂了北京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传递出广大农民对于新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刘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清华大学研讨当代文学与文化
清华大学10月19日举行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研讨会,并商议有关筹备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事宜。与会者就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强调,当前的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处于历史上最活跃的阶段,新的思想不断萌芽,学术和批评队伍重心由文学刊物转移到大学。然而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还是有一些问题被理论界和评论界所忽视,学术研究和学院批评仍然缺乏正常、富有制约力的评估机制,繁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仍然任重道远。(格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日本残疾少女自传
《在黑暗中拥抱希望》与中国读者见面
  日本家喻户晓的残疾少女井上美由纪的自传体图书《在黑暗中拥抱希望》近日由晨光出版社翻译出版。超越生命极限的井上美由纪在母亲腹中仅孕育6个月就来到这个世界,体重只有500克,身体像圆珠笔一样长,发育不全,眼睛全盲,并且患有8种严重疾病,但她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获得成功。井上美由纪的自传在日本出版后3个月就印刷23次,成为日本十大畅销书之一。(李晓晔)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园桌

  文学与美术:对未来述说
  本报记者李舫
  文学、美术是最古老的艺术类型,也是最活跃、最具有先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文艺类型。人类涂鸦的冲动与歌咏的诗性禀赋,自远古时期就相伴相生。19世纪在西班牙及法国南部的穴壁和岩石上发现的完美绘画也是冰河时代狩猎者对日常行为的文学记录。文学诉诸思想情感的丰富性,美术则诉诸视觉表现功能,然而在每一部艺术发展史中,它们都如影随形地走在时代的最前沿。10月9日至13日,文化部在四川成都召开了题为“21世纪文学与美术发展趋势论坛”的研讨会,文学家和美术家又一次联合起来,共同畅想艺术的发展趋势。
  今天的时代是历史上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最好时期,21世纪的文学和美术具备了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可能性,也有可能在作品中实现诗意的追逐。这是与会专家们的共识。诗歌评论家谢冕说:“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中国发生很多重大的事情。我们经历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后期将近一个世纪的战乱动乱,但20世纪后期中国获得了至少20年的和平建设时期。这个时期,最大的事情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紧随而来的是经济的腾飞。这种进步为文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基础。”作为一位身跨两大门类的实验者,诗人、画家宗鄂说,目前的艺术创作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上个世纪末的诗歌和美术的争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交锋是比较多的,近几年趋于平静,人们陷入美学的沉思,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现象。
  作家格非将他在小说中的想象力运用到对未来的展望中:“在未来,创作不仅是每一个人的权利,更是每一个人的特长。”小说批评家王干对未来充满信心:“未来文艺的走向应该是更真、更大、更纯。”一向富有创作激情的作家叶兆言、赵玫则认为,创作是个体的事情,而个体的合力构成了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艺术在未来的繁荣一定是与个体在今天的努力分不开的。其他一些青年小说家则对明天的写作空间充满了憧憬。
  文学批评家孙郁认为未来的发展与我们对传统的把握休戚相关,特别是对20世纪文化遗产的阐述和接受。我们应该自觉剔除那些缺乏魅力和永久阅读价值的伪文本。对此,美术评论家王镛、陈履生表示赞同,他们强调,“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是回顾过去,特别是回顾刚刚过去的20世纪。”未来的广大受众将有更高的文化需求和更开放的文化审美期待,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无疑构成了一种挑战。
  美术评论家王志纯从美术史角度说,自20世纪90年代,美术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在多元化艺术发展格局中,艺术家们常常伴随着冷静、深沉的思索,并向表现社会生活和个人艺术风格创造的纵深切入。未来的艺术将是这种冷静、深沉的思索的延续。就在众多文艺工作者为市场化苦苦思索的时候,画家杨延文却试图为市场一辩:“传统派的最后四位大师都是在没有市场情况下市场经济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市场对检验艺术、培养艺术家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冯远的一席话代表了更多文艺家们的心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文学美术创作呈现多样化繁荣局面的同时,也要警惕那些不良的创作倾向,比如文学创作中极端个人化、私秘化甚至用身体写作;美术作品中缺乏崇高精神,心态浮躁、过分拜金,商品化泛滥;个别人为迎合西方价值观和某些观众口味而制造一些丑陋、残暴甚至有损人格、国格的行为。为此,要特别强调以德治艺,以艺弘德,德艺双馨。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20集反“法轮功”邪教题材电视剧
  《生命无罪》开拍
  经过紧张的筹备,20集反“法轮功”邪教题材电视剧《生命无罪》近期在北京开拍。该剧描写了一批劳教所干警如何真诚帮助“法轮功”痴迷者迷途知返,帮助他们敢于改正大错,重新认识生命价值,尊重科学、良知与社会的艰难复杂路程。该剧从人性的角度,通过对劳教所干警群像生动形象的塑造,通过对一个个“法轮功”劳教人员转化工作的积极描写,揭批了“法轮功”反人类、反社会的邪教本质,昭示真情和生命的可贵,提醒人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远离邪教。该剧是我国第一部能够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揭批“法轮功”邪教本质的电视剧,由法制日报社影视中心和西安鼎马影视艺术制片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于爽)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时空

  关于漫画的思索
  英韬
  秋高气爽,日丽风和,首都炎黄艺术馆内人头攒动、笑语萦回,“子恺杯2002年中国漫画大展”的180多位作者的180多幅作品正在这里展出。
  人们怀着喜悦相互谈论着此次大展的方方面面,认为展品内容相当广泛,题材涉及反腐败、反侵略、反分裂、反封建愚昧、反欺诈使假以及歌颂改革、歌颂社会进步、歌颂劳动致富、歌颂开发西部、崇尚科学、婚姻道德、交通安全、环境保护、地方风情、远离毒品等,展厅中不少优秀作品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如《人不可貌相》(如下图),通过浅显易懂的表现手法,把财富多寡与心灵美丑不成正比这一主题,揭示得极为生动。又如《无题》,用冲击视觉的画面,把人类在经济开发中,肆意榨取地球资源,全然不顾后世后人的自毁行为,表现得触目惊心,等等。
  此次参展作者人数众多、五湖四海、新老咸集,展品绘制精良,或粗犷或细腻,或单帧或多幅,姹紫嫣红交相辉映,比以往展出更有看头,基本上体现了主办单位倡导“创作题材、艺术形式风格多样化”的初衷。特别是作者群中有相当数量来自基层的作者,他们运用漫画及其他文艺形式,反映自己对事物、对生活的见解,应该说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的一大特色。
  漫画艺术在发展,20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园地多了,作者多了,题材广了,形式多样了,国际交流频繁了。改革开放为漫画艺术的发展拓宽了道路。不过随着市场经济大潮冲刷下来的泥沙污垢,漫画圈内也孳生了某些羁绊发展的消极现象。
  首先是作风的浮躁,有些作者本人创作经验不多,远未达到成熟的地步,但已不再追求上进,满足了平庸作品数量的堆积;有的自吹自擂,营造声势,热衷自我推销,急于出名;有的不读书不看报,不研究社会问题,卖弄小聪明,闭门造车,脱离生活;有的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充实学识,作品品位不高,错别字屡见;有的弄虚作假,一稿多投,模仿抄袭,尽走邪道。没有树立正确的文艺观,不清楚什么是漫画作者的社会责任,创作动机杂七杂八,表现出来的只能是肤浅、浮躁。
  有些报刊编辑,不具备鉴别漫画优劣的能力,凭借组版权力,置次品于报端,标杆立得不正。有些漫画大奖赛过滥,主办者实际上无意为提高漫画质量尽力,不过是热闹一下,扩大影响,从中获利,评选极不严肃,抄袭作品屡屡得奖。这些不可避免地搞乱了作品的优劣标准,使作者迷失了正确的追求目标,造成漫画创作精品缺乏,水平长期徘徊在低俗状态。
  缺乏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漫画界某些不健康现象久留不去的原因。庸俗的“你好我好”的团结观,妨碍了学术的进步。爱听奉承话,习惯于对漫画界任何不健康现象采取不关心、不过问、不介入、不置可否的态度。漫画人这种处世哲学,与漫画艺术明确是非、抑恶扬善的品格,实在是太不协调了。
  一个时期以来,如同其他领域在社会转型期容易出现一些奇谈怪论一样,漫画界兴起过一阵“搞笑论”。认为漫画应该排除思想性,摒弃教育作用,反对寓教于乐并贬之曰传统漫画、旧漫画。认为只有一味休闲、寓乐于乐的漫画,才是真正的漫画、新漫画、先锋漫画。其实漫画本来就是幽默的艺术,笑正是漫画艺术的手段。但笑不是漫画的目的,它通过嘲笑使人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帮助读者分辨各种事物的矛盾和是非,从而明确感情的爱憎,这才是漫画应有的社会功能。如果排除思想性、教育性,单纯为笑而搞笑,岂不是把漫画这个富有战斗性的艺术,下降为插科打诨的玩意儿。令人不无遗憾的是,那些自称搞笑者的作品,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幅是可以令人发笑的。自诩搞笑名实不副。搞笑论者还忽略了漫画作者对社会应负什么责任的问题。说穿了,“搞笑论”不过是掩饰作品思想贫乏、内容苍白、逃避社会责任的一种遁词。
  此次漫画大展中的作品,多数是比较好的,所以赢得了观众,得到了赞许。当然同时应该看到,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能震撼人心的作品还不多。这与作者政治思想水平、艺术修养有直接关系。如何夯实文化根基,扩大知识视野,加强业务钻研,使自己成为脑灵手巧的创作高手,是所有漫画作者当前的主要课题。诚然漫画界客观上还有不少亟待改进的地方,但在同样的环境中,还是涌现了不少优秀作者。所以归根到底,作品的高低多寡,还是取决于作者自己。(附图片)
  人不可貌相王俊才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天地一瞬

  花季 卢维前(云南)摄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

  郭登高,辽宁沈阳,军人——
责任感何在
  只要你稍微留意,便会在一些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上发现,错别字如今几乎随处可见,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汉字,是人们进行交流沟通的载体。几岁小孩子都知道,读书首先就要学会写字,连字都不会写,或写不正确,简直说不过去。可现在错别字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众多媒体上,究其原因,除了少数工作人员经验不足、文化水平较低、文字功底不扎实外,更重要的是缺乏责任感和严谨科学的态度、心情浮躁造成的。谁都知道,搞编辑、校对工作需要耐心、细心和毅力,要吃得了苦,沉得住气。但现实情况是,有的人虽从事了这份工作,却并不具备这些素质,他们为的只是个人利益。也就是说,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导致了在工作时走马观花,毛毛躁躁。我曾看到有的报刊上、电视里把“检察院”写成“简察院”,把“一无是处”写成“一无事处”,把“仿佛”写成“方佛”,等等。像这样的词语,说少见弄不准是理由吗?何况,报纸也好,荧屏也罢,上面的文章和字幕总是经过层层处理、层层把关才能与读者观众见面,过这么多关咋还有这么“大”的“漏网之鱼”呢?再退一步讲,拿不准查查字典总可以吧!错别字之所以层出不穷,说白了主要就是工作不认真、不负责、不细致的原因。
  大众传媒担负着传播文明与科学知识的重任,对社会起着导向作用。错别字在媒体上泛滥,折射出媒体圈里的浮躁虚华、急功近利,既损坏自身形象,又误导读者。媒体首先要提高认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工作人员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担子,增强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要规范制度,加强管理,对出现了错别字的,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与个人利益挂起钩来。如此,方能刹住错别字泛滥之风。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色彩斑斓的历史文化长卷令人心动的电视文化苦旅
  大型文化专题片《江南》走向荧屏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制作,10集大型文化专题片《江南》于10月28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10套)《探索与发现》栏目推出,综艺频道(3套)、国际频道(4套)也将陆续向海内外华人播放。
  江南,中华大地一个让人心旌摇曳的历史文化盆景,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明悠远,有着傲视全国的经济文化和区位优势。文化系列片《江南》用大文化的视野,力求将抒情、叙述与思辩融为一体,从电视人的视角全方位、多视点解读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包含魅力的意象,诠释吴越文化的灵魂以及与江南有关的园林、山水、风俗、饮食、民居、市井、工艺、戏曲等,展现生态、形态、情态浑然天成的东方农耕文明、经济技术进步、乡土建筑文化、社会发展文脉等山河画卷,使我们在一个有限的地域中领略无限的空间意韵和中华文明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江南》是电视人高峰、杨晓民、周亚平和作家叶延滨等联合制作的一部艺术精品。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嵊州将举办越剧节
中国民间越剧节将于11月8日至10日在浙江嵊州举办。节会期间,举办2003年中国领带服饰流行趋势发布会、越剧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全国民间越剧精品展演周等18项活动。 (王国灿)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廊坊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廊坊市近年来以建设文化强市名城为目标,坚持用“形象建设也是生产力”的理念统揽工作全局,不断丰富和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5月份以来,全市累计组织“群众合唱月”等各种演出近200场,干部群众直接参与近3万人,吸引观众20万人次。(杨华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