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林业跨越式发展示意图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主要成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专家组组长江泽慧
  编者按
  根据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再造秀美山川的批示精神,国家林业局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部署,组织近300名院士、专家进行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9月28日,温家宝副总理主持会议,听取了课题组负责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江泽慧等同志的汇报,并充分肯定了进行林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重大意义和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这项战略研究是国家宏观战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从宏观和战略上进一步加强研究,揭示出一些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科学规律,提出了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重点和总体规划。今天,本报刊发汇报会的有关发言,介绍林业战略研究的主要成果,以飨读者。
  战略思想
  ——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核心是: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生态建设是生态安全的基础,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的保障,生态文明是生态建设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战略方针
  战略方针是:“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严格保护天然林、野生动植物以及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积极发展人工林、林产品精深加工、森林旅游等绿色产业;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加强森林科学经营;实现木质和非木质森林资源以及生态资源的持续利用。
  战略布局
  新世纪林业发展要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等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为框架,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全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即以全国城镇绿化区、森林公园和周边自然保护区及典型生态区为“点”;以大江大河、主要山脉、海岸线、主干铁路公路为“线”;以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华北及中原平原地区,南方集体林地区,东南沿海热带林地区,西南高山峡谷地区,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等八大区为“面”。实现森林资源在空间布局上的均衡、合理配置。
  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资源丰富、功能完善、效益显著、生态良好的现代林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实现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阶段目标:到2010年,新增森林面积314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0.3%;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到2020年,新增森林面积296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3.4%;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到2050年,新增森林面积469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战略途径
  以工程为载体,以科技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使之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跨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阶段。我国的生态环境由目前的局部治理、整体恶化转向生态稳定、良性发展,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的粗放、低效、高耗转向集约、高效、低耗,林业科学技术由落后技术转向高新、实用技术,最终实现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十大战略性问题
  (一)天然林资源保育战略问题。严格保护,积极培育,保育结合,休养生息,实现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良性循环。
  (二)退耕还林战略问题。应以恢复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与生态移民、能源建设、结构调整、乡村发展相结合,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完善相关政策,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生态效益价值补偿机制,确保“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
  (三)荒漠化防治战略问题。荒漠化防治要以防为主,保护优先,积极治理,合理利用,恢复植被,协调发展。遵循全球气候变化规律,按照风沙化土地、水土流失、退化草原及其它退化土地治理区的布局,重点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四)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战略问题。保护、恢复和扩大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实现濒危重要种质资源的充分保存与典型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维护和丰富森林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设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退田退牧还湖、还泽、还滩、还草,建立天然湿地改变用途许可制度和湿地生态监测、评估、变动报告制度,保护和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栖息地。
  (五)科技发展战略问题。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大幅度提高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把林业新科技革命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根本途径,建设高效、集约、持续的现代林业。
  (六)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林业发展战略问题。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使林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之一。
  (七)城市林业发展战略问题。加快城市林业发展步伐,建设城区绿岛、城边绿带、城郊森林,使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由单一绿化型向生态绿化型转变。
  (八)植被建设与水资源合理配置战略问题。
  充分发挥森林植被在涵养水源、调节水量、改善水质中的作用,保证生态用水,建设为生态服务的水利配套设施。
  (九)森林灾害防治战略问题。森林灾害防治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森林灾害防治方针,加强国家和地方森林灾害防治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危机处理和快速反应能力,有效减少和控制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的危害及损失,确保森林健康与安全。
  (十)林业产业发展战略问题。以商品林的大发展带动林业产业的大发展,以林产加工业的大发展带动森林资源培育业的大发展,以森林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森林服务业的大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森林产品及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
  十大对策与建议
  (一)生态建设指标列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森林生态产品及服务是重要的公共产品。要积极加强森林生态效益及成本评估和核算指标体系建设,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二)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林业投入机制。根据林业的公益性特征,国家应加大对林业的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以各级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林业投入体系。
  (三)对林业实行轻税赋政策。对林业实行税收鼓励政策,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赋和有利于林业发展的原则,确立合理的林业税目、税基和税率。
  (四)改革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抓住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历史性机遇,推进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
  (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公益林建设也可以实行公有民营或民有民营,培育和规范活立木市场。
  (六)大力推进林业新科技革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林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七)实行积极的生态移民政策。对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和因植被破坏,使当地居民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生态极度脆弱区,政府应实行积极的生态移民政策。
  (八)积极推进林业国际合作进程。新世纪的林业发展,必须积极面对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以及我国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
  (九)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在新时期我国生态建设进程中,应把增强国民生态文明意识列入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十)建立与林业建设任务和管理职能相适应的体制。当前我国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已由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林业行政管理部门也随之由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转为执法监管、公共服务、宏观调控的部门。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发展林草业解决“三农”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
  发展林业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积极发展林果、林草,恢复林草植被,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治本之策。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林果、林草,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经过深入研究,提出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中,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以退耕还林为契机,积极发展林果业,恢复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证农牧渔业高产稳产优产,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充分抓住了关键,是可行的。
  我国现有耕地19.236亿亩,根据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测算,到2030年人口高峰期时确保基本农田为16亿—16.5亿亩,可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对低产的耕地,特别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应在停耕的基础上还林还草,既有利于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又有利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现在也具备了这个条件,粮食问题已经缓解,农村剩余劳力要寻找增加收入的出路,农产品结构性过剩,而林产品市场容量大。国家实施这个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实施退耕还林的地方并没有影响粮食安全和牧业生产,相反有利于农牧业稳产高产。
  总之,农村是林草业建设的主战场。应当积极发展林草业,为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中国林业的历史性转变
  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既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使命,也是新时期林业建设的重大使命。在这个重要历史进程中,林业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转折时期。
  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改善生态环境日渐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全面启动为标志,我国林业进入了一个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全面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加强生态建设成为林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林业正在经历着一场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极其深刻的历史性变革。
  面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的新形势,林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对策呢?这是我们亟待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并作出科学回答的重大课题。
  2001年6月,温家宝副总理在全国林业科技大会上,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当前林业发展的若干重大战略问题,作出了加强林业宏观战略研究的部署。为此,国家林业局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专家领导小组,以院士、专家领衔,开始了跨部门、多学科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参加这项研究的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资深专家近60人,研究队伍近300人,涉及林学、林业工程学、农学、生态学、环境学、生物学、法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40多个学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取得了重大成果。
  根据温家宝副总理关于“林业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建设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在可持续发展中,应该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的指示精神,院士和专家学者们,紧紧抓住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研究总结了古今中外林业发展的历程,揭示了全球生态环境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了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了林业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了新时期林业发展的重大任务,提出了“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思想,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成十二个字: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这既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体现和有效途径,同时也深刻揭示了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
  本项研究通过深刻剖析林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明确提出当前中国林业应当果断实行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同时提出了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新模式;首次对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森林植被和水资源配置、农村林业、城市林业、退耕还林、荒漠化防治等十大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多部门、多学科、高层次、综合性的系统研究,将林业置于国民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全局中加以通盘考虑,提出了“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战略方针;科学确定了以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框架,构筑点、线、面结合的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和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的生产力布局;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林情,提出了调整林业生产关系,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战略思路和对策建议。
  本项目研究是在大跨度、大范围内总结过去、反映现在、指导未来的力作,必将对中国林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必将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林业战略研究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研究本身还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还将在现有专家、学者研究队伍的基础上,组建中国林业发展高级专家咨询机构,继续对新世纪林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行跟踪研究,以推动林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林业发展的第一要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涛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林业大国。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接轨的需要,还是从中国应当对于世界生态环境建设做出应有贡献的大国责任,我们都必须适应世界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新世纪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时代趋势,把生态建设作为新世纪林业发展的第一要务,使我国林业早日进入可持续发展新阶段。
  改善生态环境日渐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相应的“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成了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林业发展战略的转变与林业发展战略思想的确定,是当前我国林业发展阶段特征的集中体现,是对林业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在总体林业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林业将进入一个生态效益优先、三大效益兼顾,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发展战略思想的贯彻执行,将使我国的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大幅度增加,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我国的生态环境将由目前的局部治理、整体恶化转向生态稳定、良性发展,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将由目前的粗放、低效、高耗转向集约、高效、低耗。以持续发挥森林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为中心的林业科学研究新格局将逐步形成,林业法制建设也将日趋完善,在全社会参与下,林业事业将不断地、全方位地、持续地发展,最终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中华民族的审慎选择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文华
  生态环境是维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林业是生态建设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林业战略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由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生态建设为主的目标。林业战略全新的思想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转变,顺应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展示了中华民族对于自身发展的审慎选择。
  天然林保育战略中明确提出:近期以保护为主,休养生息、还清老账,尽快扭转天然林生态系统处于逆向演替的局面;从长期来看,要进一步完善分类系统,分别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措施,促进天然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加速其顺向演替的进程,实现天然林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良性循环。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天然林资源保育的客观规律的。
  我认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不仅存在于保护区中,更在于相关经营过程中的保护。要使保护政策措施与群众的利益相结合,调动起群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才是关键。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生态建设任务长期而艰巨的少林国家,没有千百万人的造林积极性,就不可能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创造利益激励机制,从体制、制度和政策上消除束缚林业生产力发展障碍,是林业战略提出的重要任务,国家应给予支持。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林业产业是常青产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
  提出“生态建设、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的生态优先思想,我是同意的。但生态优先是林业的三大效益(生态、经济、社会)综合之中的优先,它并不排除林业是兼有从事生态建设的公益事业和从事物质生产的基础产业的基本属性。
  森林具有重要的物质生产功能,林业产业是常青产业,不是夕阳产业,因为:一、林业产业的基础是利用日光能转化为生物物质和生物能源的绿色产业,这项产业前途无量。二、林产品丰富多彩,从森林果品蔬菜、饮料到工业原料生物能源和药材,是满足人民生产、生活多种需求的必需产品。三、木材作为四大主要材料(钢材、水泥、木材和塑料)之一,具有自然性、可再生性、低能耗性和环境友好性的优势。四、处理好保护森林和利用森林之间的关系是世界各国林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在中国形势更为严峻,但也有解题可能。
  中国森林少、质量低、环境差、需求高(生态需求及物质需求),更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正确的、可持续的长期发展战略来指导。战略已经确定,就要长期坚持、毫不动摇。“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十六字方针要全面贯彻,以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为骨干的林业建设方案要充分落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