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立法与执法)
专栏:执法者风采

  强素质壮警威树形象
——全国监狱人民警察基本素质教育巡礼
伊人
  历时三年的全国监狱人民警察基本素质教育已基本结束,并取得预期成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建设一支能够担当21世纪监狱工作重任的监狱人民警察队伍,三年前,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司法部决定,在全国监狱人民警察队伍中开展为期三年的基本素质教育。基本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警体技能和岗位基本能力训练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在一年中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学习和训练。这一举措是监狱系统努力实践“三个代表”要求,提高队伍战斗力的一项重大措施。经过为时三年的全员学习、严格训练和标准考试考核,全国近28万多名监狱人民警察的整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作风纪律明显增强,业务能力大大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在新世纪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监狱工作神圣使命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全国系统对监狱人民警察进行长时间、大规模、高强度的学习训练尚属首次。司法部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于1999年8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监狱人民警察中开展基本素质教育的通知》,对开展基本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重要意义、训练内容和方法步骤进行了总体部署,先后举办了6期师资培训班,多次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相互学习借鉴。每一阶段都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并组织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编写各阶段的学习训练纲要。为保证素质教育扎实有效,不走过场,各省(区、市)监狱管理局高度重视,全员发动,精心组织。广大监狱人民警察认识统一,行动自觉,学习热情空前高涨。2000年11月18日至19日,全国28万多名监狱人民警察在第一阶段政治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训练结束之后,走进庄严的考场,参加基本素质教育基础知识统一考试,合格率达97.8%,优良率达70%以上。
按照全国监狱人民警察素质教育的整体部署,世纪初年,旨在增强体制,培养作风,锻炼意志的实用警体技能训练考核在全国监狱系统普遍展开。干警们顶烈日,战高温,擒拿格斗,摸爬滚打,练就了过硬本领,磨砺了钢铁意志。为检验这次实用技能训练成果,充分展示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精神风貌,全国共有20个省(区、市)监狱管理局先后举行了盛大隆重的阅警仪式。雄壮的队伍,铿锵的步伐,嘹亮的口号,闪光的警徽,监狱人民警察,肩负着党和人民的千钧重托,意气风发,豪情万丈,以职责与使命凝聚的世纪风采,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接受共和国的检阅。他们以严整的警容风纪,表达了监狱人民警察对共和国的无比热爱,宣示了监狱人民警察队伍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对监狱人民警察进行岗位能力训练,是立足监狱工作实际和监狱警察队伍现状,以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的岗位能力为核心,旨在使每一名干警明确各自岗位的基本职责,具备胜任各自岗位的基本能力,进一步将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确保岗位能力训练取得实效,在对监狱人民警察岗位进行科学划分的基础上,着重通过训练考核和考核验收,把好质量关。各地、各监狱针对不同工作岗位对警察个体能力的不同要求和本人的实际,本着缺什么,补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实行分类训练,分位考核,对不同的岗位和职位分别采取口试、书面自我测试、答辩和撰写论文四种考试考核形式,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训练效果。
三年的时间过去了。在这样一个收获的金秋,全国监狱人民警察基本素质教育以其显著的成果落下了帷幕。通过这样一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声势浩大的学习、检验和展示,数十万监狱人民警察增长了知识才干,锻炼了意志品格,提高了素质能力,正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和昂扬的战斗姿态,继续在教育人、改造人的岗位上建功立业。(附图片)
题图为天津市监狱警察风采。 梁建摄


第10版(立法与执法)
专栏:法制人生

  盛世之举
李国文
大墙,在一般人看来,是一个神秘的场所。尤其,面对一门之隔,或一墙之隔,便是自由与不自由的分界线时,无法不生出一份忐忑。然而日前有机会去天津某监狱参观,我所看到的这些井然有序,纪律严明,安静肃穆,干净卫生的牢房,与我的想象竟是迥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与我们共和国的前进一样,刑罚执行场所也在发展和变化之中,监狱管理更多地体现出文明和人道。在诸多建筑物中,竟有为表现好的在押人员与其家属相聚72小时的房舍。从一份资料上看到:“天津监狱从1985年开始,让多名犯人放假回家过年,元宵节后又有十多名犯人回家探亲,他们都在指定的时间返监。”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与古代相类似的史实,《资治通鉴》载: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十二月“辛未,帝(李世民)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当时,朝中文武都认为太宗此举欠妥,相信必有就此逃窜亡命不归者。
李世民敢于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是他的胆略,二是他的自信,三也是更主要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李靖破突厥后,中国的威势达到葱岭以远,与波斯、印度毗邻。社会安定,人民富庶,“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不闭户,行旅不携粮,取给于道路”。“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正因为如此,他才作出这项惊人的决定。
隔了一年之后,果然,“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诗人白居易为之大感动,作了一首诗,其中有一联:“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后一句,就是歌颂唐太宗这一盛世之举的。
从这样很特殊的窗口所反映出来的点点滴滴,便可以看到共和国向辉煌盛世所迈出的坚实步伐。


第10版(立法与执法)
专栏:特别报道

  服刑人员的“再生之地”
李忠效
不久前,我接受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和解放军出版社的邀请,开始了长达上万公里的监狱之旅。
一荤一素管吃饱
监狱对一般人来说,是一个神秘的所在,从文学作品中得来的印象也是与黑暗、潮湿、恐怖等相联系。那么,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中国监狱是什么样呢?
我采访过的7个省市的十几所监狱,有的属于经济落后地区,有的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尽管各地监狱的硬件设施差别很大,但在管理制度和尊重人权方面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特别是1994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的监狱管理工作都有很大改观。
我在青海省塘河监狱采访时了解到,10多年前的一场大地震,把监狱所有的办公室和家属房夷为平地,死亡100多人,而监狱大墙内的监房却一间没倒,也没死一个犯人,原因是监狱办公室和家属房全部是“干打垒”(一种用粘土垒起来的简易房),经不起强烈的地震,而监房全部是砖瓦结构,要比“干打垒”坚固得多。地震发生以后,安然无恙的犯人纷纷主动要求参加抗震救灾,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而且没有一个犯人趁乱脱逃,100多名犯人立功受奖,并获得减刑或假释。
在山东鲁南监狱采访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犯人大伙房。我一走进副食“车间”,就闻到一股扑鼻的肉香,只见两个直径约有1.5米的大锅里正在煮肉。值班的犯人告诉我,他们每顿饭是两个菜,一荤一素,菜是每人一份,主食则随便吃,不存在吃不饱的问题。在旁边的墙上,有一张做工精致的像展板一样漂亮的犯人《一周食谱一览表》,上面不但标明了本周每顿饭吃什么,甚至还标明了这些食品的营养成分和所能产生的热量(大卡)。对在狱中占很小比例的穆斯林犯人,也专门为他们制定了食谱。
看病用药全免费
每一所监狱,都有一个集中关押老弱病残犯人的监区。将老弱病残犯人集中关押的目的,一是便于管理,二是可以在生活和劳动等方面对其进行适当的照顾。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在这方面迈出的步子更大,干脆把北京市各监狱的老弱病残犯人集中到一起,在预防和治疗犯人疾病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监狱医院院长张凤德告诉我们,在监狱里,罪犯生病,得到的治疗是最及时的,比社会上的普通人还要及时。另外,犯人在监狱医院看病不花钱,挂号检查、治疗用药全部免费。延庆监狱医院一年所花费的药费就达近50万元人民币,其中不包括各项检查、化验、住院等费用。在每年流感发病期到来之前,监狱医院都要给60岁以上的老年犯人和正在住院的身体虚弱的犯人注射流感疫苗,仅此一项开支就达1万多元。
在那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省份,一些正在申请或者已经被批准为省级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环境大为改观。要说监狱的硬件设施,搞得最好的还是广东省的监狱,如东莞监狱和深圳监狱。
深圳监狱可称得上是中国最现代化的监狱了。它坐落在深圳市郊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山坡上,不仅外观漂亮,内部的设施也非常先进。所有监房的门全部由电子控制,门上的栅栏都是不锈钢的,就连犯人食堂的餐桌也是不锈钢的。深圳市领导对建设这所监狱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就是要建一座20年不落后的现代化监狱。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监狱将来也会成为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
狱务公开程序严
人们最关心的,除了监狱里生活条件怎么样,再就是减刑、假释和保外就医之类的事了。人们普遍认为,这方面的“猫腻”肯定不少。坦率地说,过去是存在一些问题。就是现在,个别地方也时有此类事件发生。比如我去青海采访时,就听说一个狱政科的科长因为伙同他人在为一个犯人办理减刑时收受贿赂,被检察院抓走了。不久前,我在《法制日报》上看到此案的处理结果:这位科长和一位地区中级法院的法官等三人被判刑。类似的事件在别的省市也偶有发生,涉案人员也都受到了相应处罚。近年来,司法部在全国监狱系统广泛开展“狱务公开”活动,大大提高了监狱在执行刑罚过程中的透明度,“暗箱操作”的现象已基本杜绝。
目前全国各监狱对犯人的管理实行计分制,分数积累到一定程度即可获得嘉奖,嘉奖积累到一定程度即可立功、减刑。我在山东鲁南、徽湖、滕州和潍坊监狱采访时看到,每一批上报的减刑人员名单,都在各监区张榜公布,任何人有异议都可以向监区领导反映,也可以越级向监狱领导反映。另外检察院在监狱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受理各种检举和投诉。监区上报到监狱的减刑名单,要经过集体讨论通过,然后报到辖区中级人民法院。如果哪个犯人的减刑未获批准,那么,狱政科长或负责管教的副监狱长要亲自向当事人说明情况;如果法院没有批准,法院要向监狱说明情况。有了这样严格的程序,不但激发了犯人改造的积极性,也保护了一批监狱干警——不管什么人求情,因为有了严格的制度,就不会犯错误了。
再生之地始新生
监狱里面什么样?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监狱是个改造犯人的地方,监狱里最多、最有意思的是改造与反改造的故事。比如,对那些企图逃避惩罚和改造的形形色色的“伪病犯”和“顽危犯”(顽固危险的犯人)怎么进行改造,远不是一篇几千字的文章所能讲述的。
在长达几个月的“监狱之旅”中,我除了采访监狱干警和服刑人员,还阅读了大量的与监狱有关的文字材料,其中有许多出自犯人的手笔。他们将管教人员称为“特殊园丁”,将监狱称为“再生之地”。我觉得“再生之地”这个词含义深远,它不仅道出了中国监狱与外国监狱的不同(外国监狱是以惩罚为主,中国监狱是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也道出了犯人的心声。他们就是一群已经或正在从监狱这个特殊大学再次获得新生的人。据权威部门介绍,中国监狱的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率不足8%,是世界上重新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每一天,经过数十万“特殊园丁”的辛勤培育,不知有多少服刑人员获得了新生。通过采访我深深感觉到,中国监狱确实是服刑人员的“再生之地”。(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军航空兵创作室主任)


第10版(立法与执法)
专栏:

浙江省第一监狱一瞥
图①:接见日。
图②:律师来到监狱为服刑人员咨询。
图③:与当地劳动局联合对服刑人员进行电脑培训。盛龙忠摄


第10版(立法与执法)
专栏:

  高墙内的“家”
——来自黑龙江省少年犯管教所“爱心家庭”的报告
孙强
  高墙内也有家的温暖。黑龙江省少年犯管教所从未成年犯的改造工作的基本规律出发,探索出了一条以亲情为纽带,以模拟家庭为载体的教育矫正模式——“爱心家庭”。干警们与“三无”(无父母、无亲人探视、无信件邮包)未成年犯组成模拟家庭,使他们在“家”的氛围中自新向善。目前已有106名未成年犯从“家庭”中回归社会,无一人重新犯罪。
爱心家庭——亲情涌动的地方
“三无”未成年犯的特点之一:多数人是由于缺少应有的家庭温暖,过早地接触了社会丑恶现象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却时刻渴望着亲情。
未成年犯林某某于1994年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入监后,家人从没有来探视过他。林某某觉得悲观失望,便破罐子破摔,经常与同监犯人打架。所长狄毅勃了解情况后,主动与他组建“爱心家庭”,经常为他购买生活用品。林某某生病的时候,狄所长在家里做好可口的饭菜送到他的床前。终于,林某某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狄所长趁热打铁:“作为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孩子,你犯罪,伤了父母的心,他们是恨你不成器,你要想得到父母的原谅,就必须振作起来,积极改造。”1999年春节,狄所长来探望他,同他一起吃团圆饭。林某某终于把憋在心里的话说了出来:“过年,您应该与家人团圆,可您却连续三年与我这个罪犯一起过年。我的家人抛弃了我,我只有好好改造,才能对得起您,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由于林某某改造表现进步大,1999年被依法假释。
爱心家庭———矫正扭曲心灵的医院
“三无”未成年犯的特点之二:大多数都生活在缺少家庭温暖和社会关爱的环境中,他们普遍存在较强的自卑、孤僻、偏执、仇恨等不正常甚至变态心理,对周围的人有着较强的敌视和对立情绪。
15岁的罪犯宋某某,从小学习成绩优异,但性格孤僻、偏执。当他得知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初中毕业后父母不想再让他继续上高中,而省下钱来供弟弟上学时,他的心态变得极度扭曲,为了能继续上学,他竟将自己的亲弟妹活埋了。当法院宣判他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时,他竟然没有一点悔悟。他说:“当年,我爸爸辛辛苦苦供我叔叔读书,现在我叔叔的条件好了,而我家的生活依然困难,可他从来没有帮助过我爸,这世间根本就没有什么真情。”入监后,分监区长张英石发现宋某某孤僻而怪异,就主动与他建立了“爱心家庭”。为了逃避劳动,宋某某曾多次装病。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夜,他竟谎称自己排不出尿,大喊大叫。张英石一直没有戳穿,而是给予他默默的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渐渐地宋某某冰冷的心被融化了,他哭着向家人和管教干警忏悔。在今年“七一”少管所举办的“党在我心中”主题演讲比赛中,他动情地说:“从懂事起,我就生活在自私和仇视中,认为人间没有真情,为了自己能上学,能有一个好的前途,我竟灭绝人性地杀死了我的亲弟妹,是‘爱心家庭’让我懂得人间自有真情在!”
爱心家庭——学法、知法的学校
“三无”未成年犯的特点之三:对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行为规范几乎一无所知,遇事易冲动,不计后果。
因为想替父亲报仇而被判处杀人未遂罪的于某入监之初并不认罪,他说:“那个家伙在单位整我爸,我就该替我爸报仇,教训他的孩子。”面对这个学习成绩优异,但对法律却一无所知的17岁的犯人,干警白鹏承担起了与他建立“爱心家庭”的责任。白鹏首先从教于某学法开始,耐心给他讲授法律知识,使他了解由于自己不懂法,不但给社会带来了危害,给父母造成了伤害,也将自己的青春锁在了高墙之内。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于某终于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危害。他说:“从小我的父母非常疼爱我,可他们只注重我的文化学习,在法律观的教育上却是空白,如果早遇到白队长这样的人,我就不会犯罪了。”
爱心家庭——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摇篮
“三无”未成年犯的特点之四:由于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加之有劣迹,回归社会后就业问题难以解决。
黑龙江省少管所“爱心家庭”注重培养未成年犯的劳动技能,为他们回归社会奠定基础。目前,这个少管所开设的技能学习班有:印刷、电脑、服装、水暖安装和维修、烹饪等,由“爱心家庭”的家长担任技术教育老师,现已有68人获得哈尔滨市劳动局颁发的技术等级证书。
在培养技能的同时,黑龙江省少管所还开展了“铺设回归路”活动,与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签订安置就业协议,为“三无”人员回归社会解除后顾之忧。由于具备过硬的劳动技能,有相当一部分未成年犯刑满后,被一些单位聘用。
黑龙江少管所“爱心家庭”在提高未成年犯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近年来,共开设脱盲、小学、中学、中专班33个,有1215人获得毕业证书,共开办岗前培训、技术等级培训和职业技术培训班36个,有367人次获得了哈尔滨市劳动局颁发的技术等级证书。
“爱心家庭”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民进黑龙江省主委、副省长王佐书在视察少管所时,对“爱心家庭”活动给予充分的肯定。他表示省民进要利用人才资源的优势,帮助少管所抓好罪犯的“三课”教育,为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尽一份力量。哈尔滨市检察院的3名特邀检察员与1名“三无”未成年犯组成了“爱心家庭”;哈尔滨市两级法院还向未成年犯赠送了7台电脑和大量图书,并筹集资金,安装了一部热线电话,专供与资助对象随时通话,以便及时了解资助对象的改造情况,做好有针对性的帮教工作。“爱心家庭”的活动方式已从过去的重在捐款捐物,解决生活困难的输血功能,发展成拥有精神支持、智力支持、技术支持的造血机能。国务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同志曾对黑龙江省少年犯管教所开展的“爱心家庭”活动做了重要批示,要求在社会上进行广泛宣传。
“爱心家庭”用父母之心,医生之责,教师之情,温暖着未成年犯的心,使他们知错悔过,重塑新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