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社会观察)
专栏:

  联动网连党心民心
  福建宁德市委副书记张立先
  去年3月,宁德市委组织部课题组提出了建设农村社会联动服务网的构想,并在屏南县试点。今年初,市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开展“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建设年”活动的意见,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作体系,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培育了特色鲜明的示范典型。
  一年多来,宁德市把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结合起来,发挥组织部门在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建设中的作用。一是在联动网建设中履行牵头抓总职责。组织部门抓联动网建设不是取代业务部门,直接做具体的服务工作,而是发挥规划、指导、协调、督促作用,推动各级各部门切实转变职能、改变作风,形成共同为“三农”工作服务的合力。二是在联动网建设中做好人才开发、培养、使用工作。联动网建设使组织部门全面掌握了本地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做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工作。三是在联动网建设中增强基层组织活力。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的三级网络体系主体在农村,围绕经济工作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乡、村基层党组织在联动网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建设已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成为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措施,成为实现领导方式转变、工作机制创新的具体形式,成为实现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重要抓手。开展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建设后,农村基层干部出现了“三多三少”:行政指挥少了,为农民服务多了;发号施令少了,示范引导多了;同群众的纠纷矛盾少了,与农民的共同语言多了。联动网架起了党与群众的“连心桥”,促进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6版(社会观察)
专栏:

  建设农村“三大文明”
  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朱峻峰
  把“三个代表”思想落实到农村,就是要推进农村工作机制创新,探索和解决好新的历史时期的“三农”问题。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分散的生产活动纳入社会主义大市场,使小农户与大市场联接起来,让广大农民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在推进农村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建设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农村物质文明,就是要加快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全面振兴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建设农村政治文明,就是要积极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使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第6版(社会观察)
专栏:

  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村局局长毕美家
  在家庭经营和自愿互利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实行农村民主自治,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途径。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既各自有法定化的财产权益,又有共同利益,他们不仅有强烈的民主要求,而且掌握了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方法,这就为农村的民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些地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往往依靠行政力量推动。搞好了,群众意见不大;如果经不起市场的考验,干部的辛苦也就变成了一杯苦酒。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起来以后,政府把不该管、不便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尽可能地委托给它办理,自己则主要搞好宏观管理。这样做,可以提高政府的施政水平,实际效果比什么都管要好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为政府职能转变创造了条件。
  每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是一个利益团体,因此,一开始就要把党的领导问题放在突出位置。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适应合作经济的特点,有效地开展党的工作。各级党委应把合作组织党的建设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合作组织中的党组织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第6版(社会观察)
专栏:

  立足农村实际加强道德建设
福建省社科联副主席马昭南福建日报社记者部副主任潘贤强
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贴近实际、贴近农民,实现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的有机结合,关键在于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机制创新。在机制创新中要做到三个“立足”,形成符合当前农村实际又受到农民群众欢迎的新形式、新载体、新机制。
  立足于扩大党在农村思想文化教育的覆盖面,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基层。当前,农村基层思想文化道德建设经常出现上热下冷、“沙滩流水不到头”的情况,原因固然很多,但关键还是各级政府和农民之间缺少必要的桥梁。我们要架设连接乡镇、村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并通过这些阵地和载体,把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农村政策传递到千家万户,并且被广大农民了解、理解和掌握,从而扩大思想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立足于培养农民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农民素质,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关注农民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农民的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实现这三个方面的利益,是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作为独立的经济文化主体,其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努力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已成为农民内在的迫切要求。
  立足于体现农民的首创精神和自我教育的特色。让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教育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其动力、源泉都来自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尊重群众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宣传教育形式上,改变过去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打你通的强行灌输方式;在宣传教育内容上,体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特点。


第6版(社会观察)
专栏:

  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
配置好农业生产要素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教授郭铁民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农业由初级阶段向市场化阶段转型过程中,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建立和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是解决土地权利关系、实现土地集约经营、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手段。就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而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内核是通过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赋予农民自主经营权。这种制度方式经过20多年的实践,解决了广大农民的衣食温饱问题。
  当前,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对土地经营权及其承包权、使用权、收益权、租赁权、置换权等进行明确界定的前提下,让其充分流转,不仅不会改变和动摇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制度基础,而且能够促进这一制度在容量上的扩大和在经营机制上的创新。与其让其无序流动,低效配置,不如将市场调节机制引入其中,通过制度安排让其“合情、合理、合法、有序、高效”流转。所以,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是促进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推进和实行土地经营权流转,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在坚持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包括土地要素在内的市场体系,培育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其次,依据“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基础上,实行“公开、集中、规模、分类”流转,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再次,发展并推进流转形式多样化,包括转让、转包、入股、互换、反租、倒包、联户合作、退包等;最后,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引导和服务作用,处理好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


第6版(社会观察)
专栏:

  以创新促发展
  福建省农办副主任马国林福建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潘弘图
  进入新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只有用创新的精神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才能把农村工作推向前进。
  要创新经济管理方式。深化农产品价格体制和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发展农产品市场、农村要素市场、农村消费品市场,改善国家对农村市场的宏观调控,正确引导和帮助农民安全、顺利地进入市场,形成多功能、多层次、全方位的城乡市场融合、国内外市场对接的统一大市场。遵循和运用WTO规则,改革对农业的支持方式,变“暗补”为“明补”,变补贴流通环节为补贴生产环节,逐步建立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制度。提高财政支农比例,加大农业基本建设和对农业科技、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加大农业政策性信贷投入。
  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改革,从法律上保障农民的个人财产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通过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原有社区性集体经济,恢复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属性,完善社区集体经济的组织体系,强化其集体资产经营和民主理财、民主管理、对农民服务的功能。建立以专业合作为主,包括市场中介组织、专业技术协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组织形式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使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这些组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共同处理信息收集、价格谈判、合同签订、客户联络、纠纷排解、产品运销等,为农民解决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通过各种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种养加、产加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要创新科技服务形式。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农业教育、科研、开发、推广、应用相衔接的技术创新体系。农业科研要紧紧围绕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的中心任务,为延伸农业产业、开拓产品市场、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业环境提供技术支撑。加强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灌溉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销等应用科技研究,开发绿色农业技术,发展有机食品。加强农业科技教育,为农民传授农业科技适用技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农村专用技术人才。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有效整合现有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队伍,整合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等农业站所,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资金参股等形式与农民、专业大户或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
  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整合现有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力量,建立统一、协调、廉洁、自律、精简、效能的农业综合服务与管理机构。坚持以支农服务为主,以宏观指导和协调引导为辅,统一农业产、加、销,协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农村基层干部的组织、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政策水平以及带领广大群众发展经济、勤劳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完善乡镇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建立基层民主评议制度,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围绕乡村财务管理、土地征用、各种罚没等与农民利益攸关的、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现象的焦点、热点问题,抓紧建章立制,规范和约束干部行为。
  要创新农村组织形式。推行村级民主选举制度,把选举村委会干部的自主权交给全体村民;推行村级民主决策制度,把涉及村民利益的大事和村民共同关心的问题的决定权交给全体村民;推行村级民主监督制度,把对村干部的评议权和村务的知情权交给全体村民。全面推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充分反映广大农民的不同意见、建议和利益要求,充分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充分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完善农村“三级调解网络”,探索新时期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办法,努力做到“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镇”。建立群防群治组织,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第6版(社会观察)
专栏:

  与时俱进探索新路
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德章
  近年来,福建各地农村从实际出发,弘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进行了一系列工作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对再造农村发展活力和生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向农村下派干部,重心下移。南平市提出“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一体运作”的工作思路,向第一线下派科技特派员、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乡镇流通助理和金融助理等“三支队伍”。下派干部常年驻扎农村,将农业科技、市场信息、资金信贷直接送到农户家中,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优秀党务干部与基层党组织结合、科技人才与农民群众的结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建立“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宁德市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以提供科技、信息、营销和融资为主要服务项目,以生产经营大户、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服务网络。县一级成立农村社会服务联动中心,组建农业科技专家服务队伍;乡(镇)一级成立农业服务中心,组建科技特派员队伍,培育、指导、扶持龙头企业、生产经营大户,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村一级建立科技协会,根据本村产业特色设立若干专业小组,形成协会带小组,小组带大户,大户带群众的帮带服务体系。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的建设,整合了县、乡、村各级科技、人才、市场等资源,提高了县、乡政府为农民服务的效率。
  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理财”。1998年开始,全省所有村逐步推行了村务公开,并向上延伸到乡镇政务公开、基层站所站务公开,向下延伸到组务公开。诏安县以“村账镇管”为突破口,从2000年开始,推行村民议事制度、村级零接待制度、村财明细账公开制度等村级管理制度改革,刹住了吃喝风,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有效地遏制了村干部的腐败行为。
  开展科农、科企、农科教结合。尤溪县2000年创办了农家“155”服务中心,组织16名中级以上职称、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成立专家顾问组,组建15个乡镇农家“155”服务队、251个村级网,发展了300个村级农家信息员,形成覆盖县、乡、村的三级服务网络。农民只需打一个电话就能得到免费的技术、信息和农村政策、法规等28项咨询服务。
  组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409个,会员65700人以上。莆田市常太镇是个山区果乡,镇政府引导果农成立“枇杷技术研究会”和“农副产品销售协会”,500多名果农成为会员,800多个农家成为科技示范户。晋江市的涉农企业自发组建了20多个同业协会和10多个行业协会,不仅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咨询等服务,而且避免了企业间的无序竞争,成为政府与企业之间联系的重要桥梁。


第6版(社会观察)
专栏:

  总结经验推陈出新
人民日报社编委、中纪委驻人民日报社纪检组组长崔运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尽快探索和形成一套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工作新机制,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福建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探索,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新世纪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福建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推进农村基层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出发,在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视“三农”问题。有的地方会议没少开,文件没少发,但收效不大。其原因之一,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农村工作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农村的现实迫切要求我们对现有的工作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这种改革和创新不是抛弃过去的一切,“另起炉灶”,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已经不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部分环节进行改革,使之发展成为新的农村工作机制。
  今年8月以来,为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人民日报社群众工作部和福建省农科教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举办“实践‘三个代表’思想,推进农村工作创新”征文活动。到目前为止,已收到大量稿件。来稿围绕如何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化解农村矛盾等“三农”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的观点,具体生动地诠释了“三个代表”在农村的科学实践。
  在深度上、广度上进一步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头等大事。我们将采取更加生动有效的报道形式,及时充分地反映基层党组织和干部群众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创新之举。


第6版(社会观察)
专栏:

  加快农村现代化步伐
  国务院体改办副主任潘岳
编者按:国庆节前夕,福建省农科教结合协调领导小组、本报群众工作部、求是杂志社政文部和中国改革杂志社在福州市联合举办“实践‘三个代表’思想,推进农村工作创新”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新闻工作者和长期主管农村工作的省、市领导同志,围绕“三农”话题,对党在新时期如何牢固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如何改进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作风和方法、如何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等理论和实践课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发表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本版今天摘登部分与会者的发言,以飨读者。
  南平经验的核心在于用制度(包括体制、法规、政策)把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和工作重点移向农村。中国传统文明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现在面临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人群差距以及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等诸多挑战,全跟农村相关。可以说,中国的现代化主要是农村的现代化,中国未来潜在的最大问题也在农村。
  农村现代化需要推进农村民主化。南平市通过基层民主选举和下派村支书,探索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村三者辩证统一的新途径。下派的村支书既不否定过去已经开展的民主选举,也不盲目支持,而是帮助村民有序正确地推进民主建设,避免农村基层出现的宗族化倾向。与此同时,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维护农民的经济权利,完善村规民约,有效缓解干群矛盾,使我们党以一种全新的定位方式在农村站住脚。
  农村的现代化需要改进党对“三农”的领导方式,使党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代表。南平经验的实施带来一系列成果,带来一系列新问题,也带来其他领域的深层改革,如农村财金机制、经济合作组织、劳动力培训使用、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等,触动最大的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包括机构编制与考核标准。南平下派党员858名,为农民做了大量好事实事,提高了干部素质,也促进了科技人员和干部的交流换岗。
  农村的现代化需要用先进文化武装农民,转变农民的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农村现在最缺的是先进文化,尤其是科技文化。在农村,先进的文化不会自动产生,需要外力注入。南平通过下派干部,重建农村科技推广网络,教给农民科技知识,给农村提供了先进、健康的科技文化。


第6版(社会观察)
专栏:

  强化服务减轻负担
  农业部农研中心主任柯炳生
  把维护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满足国民经济日益增长的需要,是党在农村工作的重要目标。
  时代的背景已经发生变化,如果仍沿袭计划经济的手段、方法,就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会影响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目标的落实。农村稳定问题,与农民负担密切相关,农村中相当多的矛盾是由农民负担太重引起的,即农民的经济利益受到了侵犯,得不到保障,或保障不够,以及政治利益受到侵犯。南平市下派村干部,费用国家负担,为农民办事,无个人利益与村里牵连,保证了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的落实,进而维护了农村的稳定。转变政府职能不是让农民拿钱听政府的话,而是政府拿钱满足农民的需要。
  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农村,最重要的是为农民服务。目前,政府应该规范管理,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生产、生活、竞争环境,让农民生活舒畅;加强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各种形式的服务,包括管理、流通、科技、市场方面的服务,以及金融、信息方面的服务。


第6版(社会观察)
专栏:

  坚持中国特色解决“三农”问题
  中国改革杂志社社长温铁军
  当前,农村存在的农民增收困难、干群关系紧张、农民负担加重等问题,是产业资本形成后的一种必然现象。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我们不能走西方国家转移人口的路子,必须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
  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不能只限于经济方面,更要从政治方面推进。福建省南平市近年来针对农村存在的问题,不断研究、完善解决的办法,很有特点。1999年下派科技特派员,把农村最需要的科技知识送到农民手中,帮助农民致富;2000年,下派村支书,恰逢农村换届选举,通过这种政治上的外来权威,解决农村基层民主政治自身难以解决的难题;2001年,下派流通助理、金融助理,把农村信用建立起来,在流通领域推动农民合作组织的形成,解决了农村当前金融矛盾突出的问题。“南平经验”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不仅仅具有经济上的意义,更有政治上的意义。
  南平下派干部、抓基层、打基础的做法,为我们探索了一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成功道路,也为基层党和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搞好服务,解决“越位”和“缺位”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第6版(社会观察)
专栏:

南平市科技特派员下乡讲解葡萄修剪技术。
福建省农办黄挺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