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与思考

两年前,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组建了黑龙江泰华医药公司,该公司现下设连锁店52家,其中设在农村的29家,覆盖全区20个乡镇,同时还在8个村屯设立了连锁店。连锁店开到农村,使得农民远离假劣药品的困扰,可以就近买到质优价廉的药品。
“放心药”来到农民家门口
  本报记者孟辉
  “咱们农民好福气”
  三井乡位于北林区最北端,与绥化市的海伦、望奎两县接壤,属于“鸡鸣三县”这样一个地方。9月深秋的一个下午,记者来到三井乡泰华连锁药店采访,一探究竟。“自打‘泰华’开到三井后,我就没有上别的地方买过药,”正在买药的孙文学大爷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三井乡距北林城区50多公里,过去村民患了小病,都上乡卫生院或者个体诊所诊治,在这些地方买药药价很高。可如果上市区买药,来回路费就得花16元。
  十三村的刘敏向记者算了一笔账:青霉素,“泰华”卖0.36元,同样的品牌在乡卫生院和私人诊所卖0.72元;大输液,“泰华”卖1.6元,乡卫生院和诊所卖到3元就算便宜了。“就说这药吧,”刘敏指着手中的“咳特灵”说,“我在药店一块九就买下了,可在乡卫生院就能要你两块多钱!”
  在药店,记者看到陆续有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前来买药。“那都是给村里人捎的。”当记者向一个买了一大板感冒药的学生询问时,这位学生笑嘻嘻地说。
  三井乡的泰华药店与别的泰华连锁药店相似,柜台上也摆放着2000多种药品。“现在附近望奎、海伦的农民都上咱这片买药,既便宜又放心啊!”67岁的孙文学感慨地说,“咱们农民好福气,吃上城里连锁店的药,治病都比以前便宜了。”
  农村市场大有可为
  “连锁药店进农村,既方便了农民购药,也为公司创造了效益。”“泰华”的总经理白玉明将“泰华”的经验总结为两个“没想到”:没想到农村市场这么广阔,没想到连锁药店这么受农民欢迎。
  “泰华”脱胎于原来的绥化市药材公司。过去北林市区共有40多家药店,布局极不合理,有的两店之隔只有几米远。2000年泰华公司成立后,公司对市区药品网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将挤在市区的40多家门店调整为23个连锁店,告别了多家药店争抢商贸中心地段的混乱局面。
  “泰华”的管理者经过调研后发现,北林区农村蕴藏着药品消费的巨大潜力。一方面,北林区是一个农业区,城区人口只有30万,而农村人口有50多万,主要购买力还在农村。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农村乡镇没有专业药店,只有兼卖药品的杂货店,其药品进货渠道混乱,许多农民为了买上放心药,打车到城里来买药。于是,在2001年,“泰华”管理者决定,将市内多余的连锁店开到农村去。
  “泰华”的第一批4家农村连锁店很快显示出良好的效益:每家连锁店日平均销售额都在3000元以上,有的店一天的销售额高达1万元。观念一变天地宽,目前“泰华”的农村市场越扩越大。今年1至9月,“泰华”药品销售额达到75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00万元,而其中农村连锁店销售1500万元,同比增长900多万元。换言之,今年“泰华”销售增加额基本上全是农村连锁店所提供的。
  好事为何多磨
  农村地处偏僻,药品监管手段薄弱,据统计,每年黑龙江省70%以上的假劣药品流入农村。“‘泰华’把连锁店开到农村是件好事。”黑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李云龙对记者说。泰华公司实施连锁经营的现代经营方式,使药品经营与生产企业、消费者直接挂钩,不仅保证农民用药安全、及时,也改变了农村药品监管难的状况。尤其是平抑了过高的药品价格,解决了群众吃不起药的问题。
  “除了质量有保证,‘泰华’还赢在价格上,”白玉明认为,由于药品进货渠道正规,进货量大,同时减少了中间环节,用现金进货,使得“泰华”药品在价格上优势明显。2001年10月,泰华公司把药品销售中的“促销费”全部砍掉,仅此一项每年就为百姓让利200万元。据了解,泰华公司向农村挺进后,已有不少农民主动上门,要求把连锁店开到当地。红旗、联合等村的村民甚至为泰华公司开店准备好了店面。
  “泰华”到农村开连锁店的过程也充满了“麻烦”。第一批农村4家连锁店刚开张的第二天,就被当地政府封了门,原因是当地卫生院上访,说泰华连锁店抢了他们的饭碗。几经周折,4家连锁店重新开张,又被告之:暂时不得再开连锁店。
  为了不受阻挠,“泰华”第二批新店开张都是在保密情况下进行。泰华公司的副总郭宝祥风趣地告诉记者,第二批药店开业选在去年“十一”长假期间,9家药店分别用9辆车,同时将药品和人员送到9个村屯,准备工作只用一个晚上,第二天同时放鞭炮、开业。当地老百姓几乎是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身边多了一爿药店。
  “泰华”和乡级卫生院矛盾缘何而来?业内人士分析,现在不少乡镇卫生院都承包给个人,这些卫生院主要“以药养医”,依靠药品的高额利润和回扣来支撑,这样势必与经营平价药品的“泰华”产生冲突。一位研究者指出,通过“泰华”这样大中型的药品经营企业发展城乡连锁经营、推动区域集中配送,可以规范药品经营秩序,遏制销售假劣药品及游医药贩倒卖药品的行为。这位研究者说,由于农民收入低下,并且目前暂时还难以享受到社会保障体系的许多权益,他们更应该吃上平价、放心的药品。从这个角度看,将连锁药店开到农村的“泰华模式”,正符合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有助于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无疑是值得鼓励和关注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潘朝曦:医德医术共辉映
黎笙顾兆农
在上海曙光医院潘朝曦教授的诊室里,就诊的病人总是挤得满满的,有时人群延伸至大半个楼面。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有的早晨五六点就来挂号,一直等到下午三四点才能就诊。是什么原因使他赢得病人如此信任?病人们说,是潘教授的医德和医术。
  潘朝曦1949年生于江苏中医世家,先后毕业于南京中南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师从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张伯臾教授5年,尽得心传。医余精诗文,擅书画,雅习古琴,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近期上海某杂志以《挑战疑难病的潘朝曦》为题,专门报道了潘朝曦攻克疑难病的大量实例。在当今不少中医院中医师离开西药就不敢看病的状况下,潘朝曦确实闯出了一条纯中药治疗急难重症的新路。他不仅擅治高血压、糖尿病、肝病等常见病,尤长于治疗疑难病。
  潘朝曦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充满了自豪和自信。前年日本某大学校长邀他赴日出诊。在日的中国留学生感到奇怪,日本医学并不比中国差,怎么会请中国医生?潘朝曦当即予以解释:日本有些科技是比中国强,但中医药不比中国强,日本传统文化本身就源自中国。他还列举了治愈日本人重症肌无力、脊髓侧索硬化症等绝症的事实,使留学生心悦诚服。
  潘朝曦医术虽高,架子却不大。他待人谦和,诊病耐心细致。他独特之处是:人到哪里,医到哪里。他出差衣服可以不带,处方和笔是必带的。一次在菜场见一卖菜老妇气喘得厉害,当即俯身为其诊治,全不在乎老妇满身污垢。身为正教授,潘朝曦常年看的却是普通门诊,非专家门诊。这样,他不仅无经济收入,每月还自贴几百元车费。1991年南方水灾,潘朝曦只身冒酷暑,赴苏北灾区救诊,将所得近万元悉数捐赠灾区。为治一退休教师,他多年共捐赠药费近万元,并多次上门为一些不能行动的病人服务。他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实现自己报国爱民之志。正如他药名诗所写:“未得灵仙饮水池,唯将血竭报民黎。”灾区淮阴市政府曾专函致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要求给予嘉奖。
  潘朝曦医余有多项发明。他思路独特,发明了防治感冒的空调。有些企业家认为,潘朝曦就是财富的化身。因他病人多,有的要求他推销药品,许以大量回扣,有的用尽心机,想巧取他的成果。生性谦和的他,此时却十分耿直,绝不就范,要把这些成果转让给真心为民造福的人。他的耿直还表现在对一些套话连篇、以权谋私者十分鄙视。有人劝他,要学点世故圆通,他作药名诗《明志答友人》作答:“愚性难教路路通,车前马拍耻为功,坎坷不改忍冬志,甘作蓬门白头翁。”
  人生对于潘朝曦也并非坦途,他下过乡,当过农民、教师。风狂雨骤年代,他曾以优异成绩同时考中音乐、美术两所院校,后均因所谓家庭出身问题被拒之艺术院校门外。挫折打击更加磨砺了他的意志和执着。命运安排他最终“嫁”给了医学。目前,他不仅医学著作甚丰,且有多部艺著问世。在国内外多种书画比赛中,他多次获奖,诗作、画作不断发表于国内外多种报刊。病人公认他是名医,文化艺术界公认他是诗人、画家、书法家。(附图片)
  上图:潘朝曦教授(左)在为病人义诊。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山东电力装机容量再创新高
  本报济南电日前,我国首台经过优化设计的燃煤发电机组——山东莱城发电厂3号30万千瓦发电机组顺利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运行,正式移交试生产。至此,山东省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265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二。其中,仅今年新增大中型发电机组容量就达到199.5万千瓦,创年投产新机最高纪录。今年山东省电力建设总投资额约为96亿元,计划投产新机213万千瓦。(杨讴)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台州推出新一代防龋产品
  本报台州电由浙江台州金鹏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多家科研机构研制开发的新一代防龋产品——“龋克”清齿露日前问世。近几年,抗变形链球菌IgY作为一种抑制牙菌斑的新型防龋物质受到广泛关注。生物技术从被免疫过的鸡蛋蛋黄中提取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它能强效抑制变形链球菌,进而抑制牙菌斑的形成,达到有效防龋的目的。“龋克”清齿露就是我国第一个采用抗变形链球菌IgY作为有效成分的新型防龋产品,经全国牙防组验证:“龋克”清齿露能明显减少牙菌斑的形成,有益口腔健康。(江南)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生态家园”富农家
  蔡小伟潘峰
  这是一个金色的秋天,记者来到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九华乡二圣村,见识了那里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走进村民刘大汉家,老刘忙不迭地领着记者参观他新建的沼气池、沼气灶、冲水式厕所及太阳能浴室。随后,他又指着后院那片郁郁葱葱的竹园说,那6亩雷竹园也是生态家园的一部分。记者夸他家日子过得舒坦,老刘道:“多亏乡里引了路!”
  以改善农村家居环境、帮助农民增收为目标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是池州市委、市政府实践“三个代表”思想、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工程从前年开始,按照“五个一”配套的标准,即每户一口“三结合”沼气池(沼气池、厕所、猪圈三位一体,户养2至3头生猪)、一个太阳能暖圈、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一口小水井、一块高效生态经济园(农作物种植园、茶园、果园、林园、菜园、鱼塘等),以村为单位组织实施,自觉自愿,量力而行。为此,池州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相应的办法。九华乡专门培训建立了一支专业施工队,免费上门为农民建沼气池,打水井,盖水塔;免费为农户调运和提供种苗,鼓励他们发展经果林;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对参与建设的农户均奖励一台价值千元的太阳能热水器。
  乡里的热心服务和奖励政策,激发了广大农户建设生态家园的热情,他们由怀疑观望到主动报名争取,先期试点的二圣村一下建起58口“三结合”沼气池,不少农家形成了“猪、沼、茶(菜、果、鱼)”等多种生态庭院生产模式。今年,根据农户要求,全乡计划再创建200户生态家园,并利用地理优势,发展以“农家乐”为特色的旅游经济。
  尝到甜头的二圣村群众,对生态家园赞不绝口。许多村民围着记者说,再不用烧柴了,保护了森林资源;还有的说,村里、家里卫生环境大大改善,现在连苍蝇蚊子也少了。乡党委书记王景旺告诉我们,实行了综合开发利用,发展庭院生态经济,农民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渠道。如今,先建生态家园的50多户农民去年每户增收1000多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