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要闻)
专栏:

  任建新在山西考察工作时强调
能源基地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华社太原10月19日电(记者高风)全国政协副主席任建新近日在山西考察工作时强调,能源基地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以后的发展中,一方面要加强管理,挖掘潜力,继续为全国各地的建设提供优质能源,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调整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任建新指出,长期以来山西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调整产业结构的欠账较多,今后调产的任务还很重,一定要抓住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立足自身优势,取长补短,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调整产业布局,做好可持续发展的大文章。
  在参加了国家重点工程万家寨引黄一期工程全线试通水仪式后,任建新指出,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在解决了缺水问题后更要注意合理开发利用生产生活用水,节约利用好宝贵的水资源。引黄入晋工程剩余的项目要加强管理,科学施工,争取早日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


第2版(要闻)
专栏:

  西部大开发是实践“三个代表”的生动乐章
  曾培炎
  1999年以来,江泽民同志多次主持召
  开会议,专门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00年初,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开了帷幕。两年多来,西部大开发有了一个良好开端,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气象,谱写了一曲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乐章。
  实施西部大开发体现了“三个代表”要求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符合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西部地区面积占全国70%以上,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科技教育,是发展西部地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增强企业活力,培育商品和要素市场,改善投资环境,是解放西部地区社会生产力的有效措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并实现产业化,是推动西部地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改变西部地区面貌,还为中部地区积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东部地区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市场空间,是扩大国内需求、调整地区经济结构、促进全社会生产力不断攀登新台阶的重大举措。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符合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加强西部地区文化和社会事业建设,有利于全面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生活需求;有利于吸取、继承和弘扬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公民;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西部地区与十几个国家接壤,人口占全国近30%,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较多。推进西部大开发,可以改善西部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可以加快贫困和边远地区的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可以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增强民族团结,保持边疆长治久安。这一切不仅符合西部地区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符合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扎实工作,西部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西部大开发取得了重要进展,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好势头。
  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两年多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显著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多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市场开拓,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加强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使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格局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下保持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在西部大开发中,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公路国道主干线、江河上游水利枢纽等事关西部地区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点工程全面展开,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工程开始试点。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发展,西部开发科技行动、信息化建设等工程加快实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地区特色农业、优势能源业和矿业、特色旅游业加快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在西部大开发中,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职业教育和高校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实施“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提高了边远地区、农村山区广播电视覆盖率和电影放映水平。实施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保护、文物抢救性保护设施建设、基层图书馆和文化馆建设等项目,加强了西部地区文物保护和农村文化服务。建设血站和血液中心、贫困县医院、乡卫生院、县防疫站、县卫生保健站、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改善了西部地区农村卫生服务条件。
  广大人民群众获得了实际利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注意抓紧关系全局的重大工程,另一方面注意抓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项目,加强人畜饮水、贫困县公路、油路到县、通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的建设,使西部地区2亿多农民直接受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既坚持实现生态目标,又认真考虑群众生计和地方发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民吃饭、烧柴、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等问题,较好地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西部地区各族群众亲身感受到了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实际利益,中部和东部地区人民也从开拓市场的机遇中获得收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成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大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并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
  奋发有为,努力提高西部大开发工作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在今年召开的两次西部大开发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强大武器,努力走出一条加快西部地区开发的新路子。
  坚持与时俱进,以新的观念促进开发。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密切结合各地实际,勤于分析新情况,善于研究新问题,及时总结新经验,不断开拓新境界。积极推进思想观念和实践的创新,增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新的思路加快发展。紧紧把握发展这个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去解决西部开发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抓紧落实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重点任务,充分调动和合理配置科技、人才、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加快发展西部地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开拓经济发展的思路,主动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不断提高产品、服务和项目的科技含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以新的机制推动开发。加快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解放生产力,消除影响西部大开发的体制障碍,推动西部地区生产力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对外贸易,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推进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以制度创新带动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优先发展教育,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贯彻执政为民要求,以新的作风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基本出发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处理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认真解决西部地区“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四矿”(矿山、矿区、矿城、矿工)、“四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老工业基地)问题。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提高社会服务效益,努力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为西部大开发增添新力量。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支持西部地区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落实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方针政策和重点任务。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动员东部和中部地区关心西部、支持西部,同心协力、团结奋斗,进一步加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吸引国内外各方面力量投入西部大开发。把发展先进文化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结合起来,把“两个文明”建设和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结合起来,调动一切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文化因素和精神力量,为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与时俱进,不断开创西部大开发新局面
  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西部大开发重大意义的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西部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打好基础。力争到2010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加强公路、铁路、机场及内河航运建设,形成综合交通网络和运输系统。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突出解决西北地区缺水问题和西南部分地区水资源供求矛盾。继续加强能源建设,推进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重大项目。发展电信基础传输网,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沙治沙、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工程,加强江河上游污水治理、中心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把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
  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积极培育先进文化。加快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着力开发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有重点地发展一批高新技术,加强科技能力建设,推进企业技术进步。重点支持基础教育发展,特别是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加强高等教育建设。用好现有人才,引进外来人才,推进人才交流和培训,抓紧培养发展市场经济、开放型经济和特色经济所需要的人才,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物。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鼓舞和激励人们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伟大事业。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用电、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农产品流通体系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牧业产品及其加工业。推进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加快解决部分地区农民群众温饱问题。搞好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合理转移。切实解决城镇部分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健全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体系以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卫生、文化建设,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逐步使西部地区各族群众都能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为支撑,发展有市场、有效益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着力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精加工、深加工,提高优势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因地制宜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贯彻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方针,依托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培育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西部开发的政策支持和法制保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搞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把企业培育成为西部开发的市场主体。健全和完善商品市场,加快培育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尤其是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更好地扩大对国内其他地区开放,更多地引进国内外技术、人才、管理和资金。抓紧研究制定加快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措施,加强西部开发的法律体系建设。


第2版(要闻)
专栏:

  追赶先进生产力
——四川省绵阳市始终不渝依靠科技进步兴市富民纪实
本报记者刘裕国
四川绵阳的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瞄准最先进的生产力,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兴市富民。他们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使全市社会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16年前的绵阳,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相当落后,城区规模相当于一个县城,农民人均收入不足200元。1988年,绵阳撤地建市不久,新任领导班子依据这里国防科研院所、军工企事业单位众多,科技资源集中,科技成果丰硕,科技开发潜力巨大的优势,把坚定不移走军转民道路作为科技兴市的切入点,提出了科技兴绵的发展战略。从此,尽管绵阳的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依靠科技兴市富民的思路始终没有改变。20世纪90年代初,绵阳市兴起了以长虹、九洲、华丰、灵通为代表的一批军转民企业。他们利用军工科技开发的电视机、传真机、程控电话、医疗B超、印刷电路板等一大批民用产品迅速走向市场,经济效益连年大幅提高,为科技兴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991年,绵阳被命名为“全国军转民科技兴市试点城市”,1992年绵阳在全国中等城市中第一家被批准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科技兴市找到了载体。
  建市16年来,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均以10.8%的速度增长,去年达到330亿元;工业增加值以年均14.9%的速度增长,去年达到400亿元。去年绵阳市财政收入26.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16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达6000多元。今年1—8月,绵阳经济大提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56%。如今的绵阳,国防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已纷纷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形成了一批支柱骨干企业群体,创造的民品年产值已达200亿元以上。用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形成的企业产值达100亿元。孵化了34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领先水平和广阔市场的高新技术产品;空港、海关、商检、保税仓库等与国际接轨的机构一应俱全。
  90年代中期,绵阳市果断向旧的科技体制开刀,打破了一系列传统的僵化模式。政府专门出台文件,允许科研院所从事科技咨询、科技开发,允许科技人员下海创办企业,鼓励科技人员用技术入股,股份可以占到30%以上,科研成果可以有偿转让。政府每年从财政拿出100万元,重奖科技进步中的有功之臣。绵阳较早实施的这些改革举措,较好地解决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近几年来市属所有科研机构全部实现了企业化、市场化。围绕科技创新体系,市里建起了人才技术交流中心、技术产权交易所、生产力促进中心。绵阳通过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来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使科技开发有了快速、高效、便捷的服务通道。
  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在绵阳建设“中国科技城”,绵阳的科技发展由此获得了崭新的机遇。这一年多来,绵阳市委、市政府紧密围绕释放科技潜能,加快转化核心成果,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举措。他们大力扶持骨干企业的核心产品,提高新型产业竞争力,重点扶持了长虹、九洲、东材、华丰、新华、长钢、川矿、双马等企业集团,涉及电子信息、咨询、环保、新材料、生物及精细化工等产业,同时,对科技城内34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加大了扶持力度,对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择优按支持总额的30%匹配,促进项目按计划实施。
  金秋的绵阳,已是硕果满枝,流光溢彩。漫步在碧绿、壮观的滨江大堤上,绵阳市市长黄学玖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绵阳将继续乘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再用10年的时间,建成一座科技明星城。”


第2版(要闻)
专栏:

  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开幕
本报杭州10月19日电记者江南报道:天堂盛会聚嘉宾,西湖博览汇精品。今晚8时许,2002年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正式开幕。近6万人参加了西博会开幕式晚会“人间天堂”。
  融会展博览、旅游活动和经贸洽谈于一体的西博会,逐渐成为杭州的一张“金名片”。2000年和2001年,杭州成功举办两次西博会,共有1180万人直接参与,会展总成交额141亿元,门票收入3025万元。
  本次西博会国际化特色更为鲜明,国际性展览中,国际展位比例平均在15%左右,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展。专业化程度也有所提升,共有20多家国际百货集团、跨国零售集团参加专业展览。西博会期间还将举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国际丝绸博览会等活动,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国际研讨会、绿色居住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会议,以及第五届亚洲艺术节、“雷峰夕照”音乐大典、西湖狂欢节等。西博会将于11月10日结束。


第2版(要闻)
专栏:

  提高市民素质营造优美环境
太原着力创建文明城
  本报太原10月19日电记者刘杰报道:最近到山西太原的人都觉得,太原的天蓝了、地绿了、水清了、街亮了,人也格外文明了。几年来,太原市坚持不懈地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把“争做文明太原人,创建文明太原城”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去年以来该市连续获得了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环境整治先进城市等殊荣。
  太原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一开始就面临很大难度: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污染严重,资金投入不足。市委书记云公民、市长李荣怀提出以创建文明城市带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园林城市和经济强市的“一城带三城”工作思路。
  以人为本、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是创建文明城市关键所在。太原市认真落实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对各单位主要领导进行培训,在全市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知识竞赛,全市有180多万人受到良好道德教育。
  擦亮窗口、兴办实事、增强创建实效是推进创建文明城市的动力。太原从一件件实事抓起,让市民在创建中得实惠,在创建中增信心,在创建中强素质,使创建变成市民的自觉行动。自2000年以来,市里通过“诚信公交、文明服务”、“文明单位送文明”、“爱心助学行动”、“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等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使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想参与的大好事。
  标本兼治、强化管理,把提高城市品位摆在创建的突出位置。全市倾力整治穿市而过的汾河烂河滩,建设起南北长6公里的汾河公园,为城市新增水面130万亩,新增绿地达170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居住环境。今年4月起,全市又展开了以“拆除违章建筑、取缔马路市场、整饰建筑立面、更新铺装便道、建设园林绿地、规范交通秩序”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综合整治,到目前,已拆除违章建筑近300万平方米,人均新增公共绿地超过0.5平方米。


第2版(要闻)
专栏:

  实现资源共享发展订单教育
常州大学城为江苏高职教育奠基
  本报常州10月19日电记者温红彦报道:江苏省常州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特色的大学城。今天,江苏省委副书记任彦申、副省长王荣炳等出席常州大学城的奠基开工典礼并为大学城揭碑。
  常州市的职业教育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具有独特优势。常州大学城的目标定位是:建成江苏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地、高教改革实验区、地方经济的动力源、与社会融为一体的现代文明社区。据介绍,大学城总体规划学生数10万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学院将首批进入大学城。大学城将打破传统办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跨校就读,教师可跨校任教,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大学城还将根据企业提出的对人才和课程的要求,大力发展订单教育。


第2版(要闻)
专栏:

  煤城焦作打响旅游牌
本报焦作10月19日电记者李杰、胡斌报道:金秋10月,200多平方公里的太行山红叶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演绎得淋漓尽致。10月12日,河南省焦作市青龙峡风景区人流涌动,焦作市首届红叶节在此间拉开帷幕,开幕头三天就吸引游客4万多人。
  位于太行山南麓的焦作旅游资源富集,但过去“养在深闺人未识”。自1999年以来,焦作市把旅游业作为兴市产业来抓,投资3亿多元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同时大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制作了焦作山水旅游网站,印制了山水风光有奖明信片、旅游光盘、画册等,并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旅游宣传大篷车”。自去年4月份以来,旅游宣传大篷车行驶1.5万多公里,先后把焦作的迷人风光介绍到北京、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山东等省市,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地整体促销,短短几年迅速打响了“焦作山水”的品牌,也大大提高了焦作市的知名度。如今,焦作作为一个新兴山水旅游城市的形象,在人们的印象中正逐渐清晰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