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2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欢度国庆节喜迎十六大

  “十一”黄金周,首都北京迎来旅游高潮。在天安门广场,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穿梭于鲜花之中,或留影,或赏花,或嬉戏,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喜庆的气氛。本报记者徐烨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十一”黄金周迎来旅游高潮
  各地旅游节庆活动纷纷亮相
  本报北京10月1日讯记者龚雯报道:今天是“十一”黄金周第一天,全国假日办发布的“十一”假日旅游信息通报第一号显示,各地旅游节庆活动纷纷亮相,景区(点)游人如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53个华诞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全天旅游秩序良好:全国100个直报旅游区(点)中,当天共接待150.13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3.08%;当日门票收入4144万元,同比增长13.83%。至下午5时,全国没有发生大的旅游安全事故。
  从主要旅游城市和景区(点)的接待情况看,游客和收入均有较大增长,人们出游踊跃。北京今天风力较大,但室内景点接待量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如故宫接待6.8万人次,是最佳日接待量的2.72倍。井冈山今日接待游客2041人,门票收入13.15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2.6%和81.3%。据成都市56家旅行社的统计,组织旅游团队数量同比增长64.4%,游客人数增长54.2%。
  从住宿设施接待和预定情况看,今天热点城市宾馆饭店客房(床位)平均出租率达70%—90%,但仍有较充足的接待能力。从交通运营来看,在民航方面,北京、沈阳、上海、广州等各大机场客流急剧上升,各航空公司安排大量加班包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昆明、深圳、海口、西安、厦门等城市。在铁路方面,各大城市客流量的增加比去年同期明显。北京、沈阳、大连、西安、青岛、宁波、武汉、厦门等地开往各地的车票比较紧张。
  据悉,从9月30日中午12时至10月1日下午5时,全国假日办总值班室接到电话100多个,除一般性咨询电话当场予以答复外,共受理咨询、投诉电话37个。


第1版(要闻)
专栏:欢度国庆节喜迎十六大

  祖国在我心中
  ——25万群众观看天安门广场升国旗速写
  本报记者王建新
  10月1日凌晨,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群众踏着月色赶到天安门广场。广场上,30万盆鲜花在灯光的照耀下五彩斑斓,“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3周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的标语熠熠生辉。还不到凌晨4时,数十万人已经聚集在天安门广场,期待着国歌奏响、国旗升起的庄严时刻。
  来自山东省青州市石油机械厂的赵国华一家,凌晨两点刚下汽车,就直接赶到了天安门广场。
  6时05分,广场上突然一片肃静,无数目光聚向天安门城楼。伴随着《歌唱祖国》的雄壮乐曲,36名英姿飒爽的武警官兵迈着雄健的步伐,护卫国旗走出天安门城楼,踏过金水桥,穿过长安街,走向天安门广场。6时10分,太阳顶端与地平线相切的一瞬间,广场上响起了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升旗手乔克利右手一挥,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金水桥两侧和广场上的25万多人面向国旗庄严肃立,行注目礼。2分07秒之后,在万众瞩目下,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30米高的旗杆顶端,初升的太阳将天安门广场照耀得金光灿烂。
  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干部库尔班江·买买提告诉记者,在党中央的关心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我们的心永远和祖国在一起。”来自江苏省的张媛和她的60多名同学不到零点就赶到了广场。张媛说,站在天安门广场,看到国旗冉冉升起,一下子感觉到“祖国”这两个字是那么神圣而庄严。祝愿伟大的祖国在新世纪阔步向前,更加繁荣昌盛。


第1版(要闻)
专栏:日新月异看神州

荆州长江公路大桥通车
  位于长江中游湖北省荆江河段的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经过4年半的建设,于10月1日上午9时58分正式通车。荆州长江公路大桥全长4397.6米,桥面宽24.5米,桥型为双斜拉双塔双索面组合型斜拉桥,其主跨500米的跨度在同类桥梁中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本报记者杜若原文
新华社记者杜华举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放弃休假确保进度
两万建设者奋战青藏铁路
  本报格尔木10月1日电记者马应珊报道:今天是国庆节,在白雪皑皑的昆仑山区、可可西里、唐古拉山区,彩旗飞扬,机器轰鸣。来自全国各地的2.5万多名建设者,放弃节日休息,奋战在青藏铁路建设工地,确保工程进度。
  负责现场指挥施工的青藏铁路工程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王志坚告诉记者,自青藏铁路开工以来,2.5万多名建设者两年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都是在工地上度过的。目前,6300台(套)大型机械昼夜运转,截至9月29日,全线已完成投资57.1亿元,完成路基土石方3325万立方米,完成桥梁55346延长米,涵洞16436横延米,隧道4572成洞米,铺轨94.4公里,长江第一大桥、通天河大桥、雪水河大桥等29座铁路桥梁都已提前6个月竣工,在高原铁路建设史上创造了奇迹。


第1版(要闻)
专栏:特快专递

  大连城市快速轨道通车
本报大连10月1日电记者王科报道:大连城市快速轨道今天通车,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的功能和档次。
  该工程2000年9月正式开工,起点于香炉礁,终点至金石滩,全长46.658公里,沿线设10个车站。快轨车辆为单层电力动车组,由大连机车厂按照地铁设计规范研制。车辆宽2.8米、高3.7米、长19.52米,轴重14吨,设计最高时速100公里,平均运行时速不低于60公里,为国内先进车型。车辆运行采用集中调度、闭路电视监控、列车超速防护、统一标准时钟等现代化行车调度管理系统,全线安装隔离网,并率先在国内采用与公交车一卡通兼容的自动售检票系统。


第1版(要闻)
专栏:欢度国庆节喜迎十六大

  贵阳:花团锦簇醉游人
本报贵阳10月1日电记者胡跃平报道:今天,贵阳的白云公园游人如织,贵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菊花展在这里开展。13万盆绽放的菊花各领风骚,420种艺菊、造型菊、精品菊争奇斗妍,“菊香醉蝶”、“孔雀开屏”、“千朵奇观”等经典作品让游客流连忘返,市民们扶老携幼,纷纷拍照留影。公园内还同时举办了大型歌舞表演、名家字画、河南威风锣鼓、山东杂技和舞狮等游园活动,更为节日增添喜庆。
  在市区的各处广场和主要大街上,贵阳市园林部门还用30万盆数十个品种的鲜花布展,使山城贵阳繁花似锦。市民们白天观花,晚上赏景,在花溪、白云等公园里,各式宫灯、风车灯、彩珠、灯笼璀璨夺目,蜿蜒的河水流光溢彩,迷人的夜景营造出温馨浪漫的节日气氛。


第1版(要闻)
专栏:欢度国庆节喜迎十六大

  重庆:文化“大餐”唱主角
  本报重庆10月1日电记者崔佳报道:在山城重庆五彩缤纷的节日活动中,文化活动唱起了主角,各种各样的雕塑展、民间艺术展演、图书节、花卉节等活动犹如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吸引众多市民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10月1日上午,重庆市人民广场装扮一新,1.7万多朵玫瑰和康乃馨拼成的国旗图案和花柱鲜艳夺目,正在这里举行的“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展重庆展更为节日增添了文化味。100多位全国各地雕塑家创作的100多件作品以西部风情为主题,表达了对西部的赞美与感念。参展作品露天散布,与广场浑然一体,引得众多市民和中外游客纷纷驻足观赏。
  在重庆珊瑚公园,《传奇之作——大型民间艺术展演》同样吸引了众多游人。30位国内知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聚集于此,带来了泥塑、面塑、剪纸、脸谱、微雕等20多种民间绝活。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冰雕艺术展”、合川市的“西部沙雕艺术节”、璧山县的“花卉博览会”,以及刚刚开业的重庆市最大的图书超市举办的图书节等活动,也为节日山城群众文化活动增添了色彩。


第1版(要闻)
专栏:欢度国庆节喜迎十六大

  边寨村村升国旗
  本报记者罗昌爱
  10月1日上午9时30分,广西防城港市那桐乡的里火村,壮族村民周豪平在庄严的国歌声中,用激动的双手,将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在村子中央,全村顿时一片欢腾。与此同时,广西千里边境线上的160个行政村的村民们,也将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
  从南宁赶来参加村民们升旗仪式的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梧生告诉记者,广西与越南接壤的边境线上共有32个乡镇161个行政村。经过两年多来的建设大会战,边境地区村村寨寨路通、水通、电通,经济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活越来越富足的边民们向政府反映:边境行政村地理位置特殊,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与尊严,应当让国旗也在村里升起,树立崭新的国门形象,更好地对村民特别是年轻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村民们的意见,很快得到了政府的认可,一场村民自发行动、政府全力支持的“国旗工程”就这样在边境线161个村子中得以启动。
  从各村寨传来消息,今天参加升旗仪式的边民约30万人。千里边境线上回荡着国歌激动人心的旋律,绿水青山间飘荡着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西藏现代农业园开建
  9月30日,西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正式开工。这一项目是国家“十五”重点项目,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总规划面积9500亩,主要由核心区与示范辐射基地两大块组成。园区总投资约1.42亿元,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刘亮明)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兰成渝输油管道投入使用
  历时3年、投资40亿元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兰成渝输油管道,在国庆节前夕正式投入运行。兰成渝输油管道工程,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之一,起于兰州,经成都,至重庆,全长1250公里,管道沿途设18个油库,总库容量为79.2万立方米,年输送能力为500万吨以上。(王方杰)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喀什庆祝建市五十周年
  9月30日,新疆喀什市数万名各族群众隆重集会,欢庆新中国成立53周年及喀什建市50周年。喀什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全市总面积191.83平方公里,总人口34万。(李凤鸣)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10月1日,“2002南京国际汽车节”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开幕。图为一辆水陆两用新概念休闲小跑车在湖中与游船同行。
  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一切围着用户转
  ——内蒙古电力公司营销创新纪实
  本报记者白天亮
  煤炭资源丰富的内蒙古是全国输出电力最多的地区之一,但由于经济尚不发达,不是用电大区。企业要想盈利,产品生产出来还得卖出去。内蒙古电力公司积极转变观念,开展了一场“营销革命”。从发电到供电,一切围着用户转,用优质的服务、优惠的电价争取用户,千方百计扩大市场。今年夏季用电高峰,蒙西电网最大发电负荷达到435万千瓦,同比增长19.4%。
  夯实基础供用双赢
  2001年,伊金霍洛旗的25户牧民家里头一次亮起了电灯。这些牧民的居住地自然环境差,多年来一直没能通上电。内蒙古电力公司经过多次考察,为每户牧民家里装上了小型风光互补发电机,结束了他们世代用油灯照明的历史。
  内蒙古地区的农网建设在全国一直居于前列,但由于自治区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涉及沙漠、草原、丘陵,大多数农牧区电网薄弱,有的地方一直没能通电。自从国家部署农网改造后,内蒙古电力就全力以赴在全区开展了这一工程。
  为确保创造精品工程,电力公司严把设备材料关,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公开招标,保证了网改工程的质量。工程启动后,由于农网贷款担保没落实,资金遇到困难,电力公司就采取垫付资金、短期贷款等措施,加紧工程建设。三年来,内蒙古电力全力进行农网改造,从阿拉善沙漠到呼伦贝尔草原,上万个乡村实现了户户通电,一户一表,明白用电。
  网改开拓了农牧区的电力市场,带动了电的销售。据内蒙古电力公司测算,改造后与改造前相比,旗县以下地区的用电量增长了近30%。农网改造造福牧民,电力企业也增加了效益,实现了供用双赢。
  京津地区一直是内蒙古电力重点培育的市场。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内蒙古电力公司加快电网和电源点的建设,进一步增强了西电东送的能力。几年来,自治区建成了区内最大的枢纽变电站永圣域500千伏变电站,丰镇—万全二回500千伏线路全线贯通,形成蒙西电网西电东送的独立通道。东送电力稳步增加,达到了130万千瓦时,占内蒙古电力发电总量的1/3。
  优质服务赢得用户
  在包头青松小区,提起供电营业站的“绿色通道”,居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原来,青松小区营业站发现有的客户不方便到站里来办理交电费的手续,就做了一个调查,对那些伤残人、孤寡老人、离退休干部进行登卡记录,建起“绿色通道”,提供上门服务。
  从2001年起,内蒙古电力启动了“真诚服务工程”。电力公司先后投资3400多万元,加快和完善客户服务中心及各供电营业厅的建设。在窗口单位推出了“首问责任制”,杜绝窗口服务人员以“我不知道、不归我管”等语言来敷衍顾客,还设立了一大批供电营业示范窗口。在九原的营业大厅,服务台电话、触摸屏、显示屏等设施摆成一排,客户报装接电、用电咨询、变更用电、电费查询、投诉、急修等业务一个窗口对外,原来要跑上几趟、等一个多星期才能办好的手续,如今十几分钟就能全部解决。记者看到,一位客户在电脑前输入账号查询电费,清晰的表格立刻出现在眼前。她告诉记者,如今用电明明白白,很满意。
  优质服务需要一个安全可靠的电网作后盾。内蒙古电力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强化电网系统。在调度中心,供电电压监测系统时刻监督着散布在各个营业区的电压监测点的电压情况,哪个地区电压不稳,都会在系统中迅速、清晰地显示出来。维护人员会即刻通知供电所进行方式补偿。供电可靠绝不是一句空话。
  灵活电价开拓市场
  濒临倒闭的集宁硅铁厂,由于享受到优惠电价,又重新开始生产。这个企业是用电大户,电费在其成本中占到近1/3,几年前因资金困难停产。2000年,内蒙古电力出台对企业优惠电价的规定,硅铁厂成为第一批受益者。集宁硅铁厂的机器又开始运转,下岗的工人又回到了岗位上。
  用灵活的电价来开拓市场是内蒙古电力近年的一项新举措。从前用电紧张的时候别人上门求着给供电,但渐渐地电力也开始过剩了,有时甚至出现窝电的现象。内蒙古电力的领导开始探索用价格杠杆来开拓市场。对于电力企业来讲,灵活电价可以促进多发电、多卖电、多赚钱,有利于开拓电力消费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而对于部分用电企业来讲,产品成本降低,有利于吸引他们多用电。
  内蒙古电力注意节能降耗,努力降低发电企业上网电价,并同时降低了部分高耗能工业的用电价格。工业用户新增的用电量,也可以享受到一定的优惠。城镇居民超过基数的电量实行超基数优惠价格。
  在内蒙古地区,属于资源原材料型初级加工的企业占很大比例。电价降低,对这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立竿见影,受到许多企业的欢迎。新规定实施当年,全区高耗能企业用电量就增长了34%。
  优惠的电价还吸引了许多外地企业到内蒙古地区投资办厂。乌兰察布盟晨光电石厂就是首批来落户的企业之一。这家企业的投资方是河北省下花园电石厂。前几年,当地电价高、产品利润低,企业决定迁厂。厂领导考察了4个省区,最后决定在内蒙古投资建厂。电石厂的技术开发主任张文劲介绍,选择这里关键是看中了低电价。电石厂已经红红火火地投入生产,解决了当地部分居民的就业,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根据规划,电石厂到2003年工程全部投产时,年用电量将达4亿千瓦时,每年可上交地方税收4000万元。几年来,像晨光这样到内蒙古落户的高耗能企业已有50多家。


第1版(要闻)
专栏:千方百计扩大再就业

  多渠道拓展就业和再就业门路
广西四十多万下岗职工再就业
  本报南宁10月1日电记者倪光辉报道:广西壮族自治区多渠道拓展就业和再就业门路,目前累计实现41.24万下岗职工再就业,占下岗职工总数的73.87%。
  近年来,广西各地在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些地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50%左右。鼓励、支持下岗和失业人员从事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市容环境卫生、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种临时突击性的劳务以及公益性劳动等非正规就业。仅南宁市就有60%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主动选择弹性就业和灵活性就业。柳州市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安排了5867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各市(地)大力推进劳动力市场建设,南宁、柳州两市的劳动力市场还与全国各地主要劳动力市场实现了联网。自1998年至2001年,南宁市劳动力市场共有1.16万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5.66万个,实现就业6.3万多人,其中下岗和失业人员1.3万多人。柳州市每年也有3万家左右用人单位进场招聘,实现就业1.5万人左右。1998年以来,南宁市对下岗和失业人员的免费培训率累计分别达到100%和95%,80.6%的人经过培训后实现了再就业。同时,广西还通过简化工商登记、安排场地、提供信贷等措施,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兴办生产自救型经济实体或劳动组织、自谋职业或组织起来就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