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争创优势

  “扬子”问路
  ——《扬子晚报》改革和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顾兆农龚永泉
“卖报,卖报,扬子晚报。”——每天下午,在南京街头,都能听到这亲切的吆喝声。它成了一道具有南京文化特色的风景线
  这是一个在中国新闻史上应该留下一笔的记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9月26日,在江苏南京出版的扬子晚报,发行量首次突破了200万份。1986年扬子晚报创办之初,它的发行量是5万份;到了1989年,发行量增长到了50万份;1995年,突破了100万份大关。如今,又实现了200万份的历史跨越!
  这是一种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跨越,而非拔苗助长式的包装或炒作。扬子晚报的老总们告诉我们,如果人为地“超越”,那早就可以实现了,而且,数字会更大。
  有人说,报纸的发行量,不是衡量和评价一张报纸的唯一标准。然而,报纸的发行量,却是市场占有份额的实实在在的体现。调查显示,扬子晚报不仅发行量大,而且有效阅读率很高,每天至少有五六百万人在读扬子晚报。在南京,约每5个人就有一份扬子晚报。而且95%以上的扬子晚报,都是读者自费购买或订阅的。
  在南京街头,每天下午到处可闻卖扬子晚报的吆喝声,随处可见读扬子晚报的情形。外地的客人说,这是一道具有南京特色的文化风景线。而对扬子晚报的不少忠实读者来说,每天读扬子晚报,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天没看到扬子晚报,会觉得少了点什么。每天中午,在新华报业集团的印刷厂前,总是聚满了忙着分销和运输扬子晚报的“报贩子”们——巨量发行的扬子晚报,还为不少城乡困难群众和下岗职工提供了增收的机会。
  为什么说扬子晚报的发展之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呢?
  南京是个报业发达的城市,行业竞争十分激烈。除扬子晚报外,南京还有7家同类或相近似的每天出版的报纸,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网络媒体的日益普及,电视新闻的强势冲击,作为平面媒体的新闻纸,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报纸的发行量开始下降,发行困难。然而,同样的背景下,扬子晚报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而且,这个过程只用了17年。
  个中缘由,究竟是什么?
  老百姓爱看扬子晚报,各级领导亦然——努力让党和人民都满意
  传统的“晚报理论”认为,晚报是党报的补充,晚报不承担主体任务的宣传,晚报是拾遗补缺、茶余饭后的消遣之物。其社会功能的实现,主要是寓思想教育于社会新闻和文化服务的报道之中,等等。应该说,这些观点,是对我国晚报事业长期实践的一种总结,不是没有道理的,更不是消极的。
  早期的扬子晚报,也是在这种观点指导下进行实践的。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化,扬子晚报较早地突破了这些观点的束缚,提出晚报也有大方向,也应该成为主流媒体。
  于是,在扬子晚报的版面上,社会新闻的数量有所减少,而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和国际新闻的数量却在增加。地方媒体中,像扬子晚报这样每天保持出两个国际版和每周还要出国际副刊的,似乎还不多见。“信息超市,知识盛宴,天下大事,当日尽揽”,“一张好报纸,就是一所好学校”,这是扬子晚报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也是一种办报的新理念。1996年开始,在保证大信息量报道的前提下,扬子晚报不断创新与群众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型专版和专页等,如:健康天地、教育咨询、楼市扫描、汽车时代、法制广场、旅游天地、人才市场、数学跑道、作文天地等,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有读者给扬子晚报来信说,“每天的扬子晚报都是一本厚厚的书,哪天不读,觉都睡不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扬子晚报与时俱进地推出了“WTO与生活”、“英语新闻”、“每日财经”等栏目,既赢得了读者,又更直接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党的中心工作。
  加强对地方经济工作和活动的报道,是扬子晚报努力让各方面读者满意的一个“交叉点”。一年多来,扬子晚报成功地推出盱眙中国龙虾节、连云港花果山旅游节、高淳螃蟹节、吴江盛泽丝绸节、苏州乐园高科技梦幻之旅等全方位的组合式报道,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建设,为当地引来了一批批客商和游客、带来了滚滚财源,而且,也为晚报的经济报道增添了许多亮点,使晚报在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大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为报纸自身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和实力。
  有关部门在评价扬子晚报中指出:多年来,扬子晚报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保持昂扬奋进、积极向上的宣传基调。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注重报纸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果。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在一份调查报告中称,扬子晚报以格调高尚、信息密集、八面临风、清新可读的独特魅力,受到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
  晚报姓“晚”,但是,晚报也有早新闻——形成特色,才能赢得读者,从而占领市场
扬子晚报总编辑朱铭佐同志说,把晚报办得让党和人民都满意,不是要把晚报办成小机关报,晚报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
  这些年,扬子晚报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晚报典型报道的新途径,就新形势下晚报如何弘扬时代主旋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2000年以来,扬子晚报以“亲情”为主线,通过亲情与祖国之情、时代之情的有机结合,从晚报读者关注点入手,发掘并推出了一批以情动人、以时代精神震撼人的典型报道。如,优秀援藏干部任国庆、勇斗歹徒而英勇献身的下岗工人周光裕、好军嫂蔡艳红、烈士遗孤吉云云,以及“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孙仲芳老人的寻亲报道等。由于注重从群众的角度、从正义和人情等角度做这些“硬”文章,因此,报道同样受到了晚报读者的广泛关注,一样成为报纸的亮点和“卖点”。
  重视社会新闻的格调和报道效果,是扬子晚报始终把握的一个尺度。今年3月17日,扬子晚报A1版“新闻目击”专栏中发表的一组5张题为《老汉街头遭骂气得痛不欲生》的图片,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读者们纷纷致电扬子晚报,愤怒谴责这一不文明的现象,一些网络媒体转载此消息后,也引发许多评论。3月18日、19日,扬子晚报接连刊发《“老汉街头遭骂”引发文明大讨论》,摘要发表读者的议论。3月19日上午,那个骂人的男青年打电话到扬子晚报告诉记者,自那件事发生后,他的压力很大,尤其是扬子晚报的报道,使他深受触动,并打算当天下午亲自向老先生道歉。3月20日,扬子晚报在A版头条位置刊发《一声“对不起”老人喜泪流》的新闻,同时,刊出那个男青年的道歉信,编辑部就此发表“扬子快语”《知错悔过不为晚》。3月21日,又发表了题为《良知无价道德无价》,报道众多读者对“骂人青年向老汉道歉”的反应,对青年人知错就改的行动感到欣慰,同时,希望通过这件事唤起更多人的道德良知。这样的社会新闻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既赢得了读者和市场的青睐,也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现在,全国约有3/4的晚报的出版时间提前到了上午甚至早晨,就出版时间而言,这些晚报与普通日报一样。对此,扬子晚报认为,晚报应该姓“晚”,但是,晚报也有早新闻。夜里零时以后至当日中午12时之前的这12个小时之间发生的新闻,是晚报发掘早新闻的特别时段。为此,扬子晚报专门开辟了“现场目击”等专栏,专载第一时间发生的扬子独家新闻,其中不少竟是几小时以前发生的事情。
  对前一天的重要新闻,扬子晚报坚持不漏,但是,对稿子要作多角度的深度开掘,“晚”中依然有“早”。
  扬子晚报虽然上市晚,价格还比一些报纸高,但是到下午再看扬子晚报,这已经成为数百万读者的消费习惯。
  “如果哪天晚上6:30之前回到家,全家人都会觉得奇怪。”———集中精力办报,全身心投入扬子事业,几乎成了每一个扬子人的自觉行动
  问一位新调进扬子晚报工作的记者,滋味如何?答曰:“如果哪天晚上6:30之前回到家,全家人都会觉得奇怪。”感觉得出来,没有抱怨,而是自愿;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其实,扬子晚报有一大批这样执着于事业的人。
  上班来得最早走得最迟的,常常是“老总”们。
  “在扬子晚报当‘老总’最苦。”该报一位负责接待工作的勤务人员在给我们倒茶时,这样对我们说。
  为了给“现场目击”栏目捕捉第一时间的独家新闻,一些记者如猎鹰似的,随时都处于出击状态。那个小偷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把手伸进别人口袋的那一瞬间,竟然会被扬子晚报的记者给拍下来了;同样,那个专门制售假证件的深夜涂鸦女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劣迹竟被一个不睡觉的扬子晚报记者给“照”了……“世界杯”前,把当时炙手可热的焦点人物米卢折腾到扬子晚报的细节,新栏目“聚焦苏锡常”创办的日日夜夜里,8位记者艰辛劳动的情景,还有那冒着生命危险“卧底”的记者,做一天盲人之类的“与你同行”的采访活动,等等,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100余人的编辑记者队伍,每天从编到采,要出大几十版的报纸,不忙得拳打脚踢,才怪。然而,扬子人没有抱怨,只有做扬子人的自豪。
  这是一种精神,一种状态,一种氛围。
走进扬子晚报编辑部,硕大的“一年365天,一天也不让读者失望”的“扬子诺言”赫然醒目。扬子人激情忘我的工作状态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证明,它是践诺的最好保证。报纸办好了,广告经营上去了。今年的广告收入将达到3.5亿元以上。
  回望扬子晚报的发展之路,扬子人说,扬子晚报的今天,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


第6版(专页)
专栏:

  扬子晚报发行量突破二百万份
本报讯9月26日,扬子晚报再创佳绩,日发行量冲过200万份大关,这标志着这张创刊才17年的报纸,在持续保持旺盛发展的势头中,又跨越了新的里程碑。
  从苏、沪、皖的16个扬子晚报分印点传来的数字表明,9月26日扬子晚报的实际发行数为201.2816万份。其中南京地区为62.162万份,上海地区为10.45万份。
  在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中,扬子晚报是我国晚报中少数仍坚持下午出报的晚报之一。在早报市场业已形成的情况下,去年下半年以来,扬子晚报的日发行量一直稳定在180万份左右,并一度突破190万份,9月26日发行量继续创出新高,这表明下午出版的晚报仍然受到最广大读者的欢迎。
  近年来,扬子晚报坚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信息超市,知识盛宴,天下大事,当日尽揽”的特色,在报业市场竞争中,始终突出自己与时俱进、服务读者、服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时代特色;突出贴近省城南京、面向整个江苏、兼顾周边省市的地方特色;突出打时间差,抢抓昨日深夜新闻、当日上午新闻的晚报特色。在稳定老读者群的同时,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新读者。
  面对读者的厚爱,扬子报人备受鼓舞。在即将迎来扬子晚报第三届读者节的前夕,扬子报人正联合社会多方力量,精心组织,积极筹备,以“回报读者、服务经济、携手发展、共创辉煌”的办节宗旨,进一步密切与读者的联系,以更好的办报质量回馈扬子晚报的新老读者。
  (冯海青)


第6版(专页)
专栏:

  “新闻110”记者在街头采访。吴建平姥海峰摄
报纸零售商奔赴各个零售摊点。吴建平姥海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