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龙腾南庄
  汝水剑叶梅如
  十月,龙战于野。
这是一年一度的南庄国庆龙舟赛。宽阔的北江水面上,八十八支龙舟队斗得正酣。岸上爆竹喧天,鼓角争鸣;江中桨影翻飞,水花四射。
  观龙楼上,罗就成和镇里一班人坐镇观战。他的正前方是披红挂彩矗立江心的龙门,但他无意推测谁胜谁负。在他看来,眼下这场比赛,不过是一场预演,一次阅兵,更为激烈的搏杀还在后面。
  罗就成的目光越过对岸黑压压的人群,眺望那座飞动之势的建筑——华夏陶瓷博览城会展中心,那里还有五千名建设者正日夜奋战,迎接中国佛山陶瓷博览会的到来。10月18日,国内外上千家客商云集于此,一场国际建陶业的盛会将拉开序幕。
  华夏陶瓷博览城,罗就成和伙伴们为之煎熬了八百个日夜终于横空出世,但他却没有丝毫的轻松感。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当南庄人高举酒杯为它欢呼之时,他们为自己又祭起了一座更高的龙门,其上大书着四个字:南庄制造。
  一
  在珠江三角洲腹地,北江和西江之间狭长的冲积地带,是河涌勾连的岭南水乡。南庄,曾经以桑基鱼塘和蔗基鱼塘闻名于世,但这并没有给南庄人带来真正的富庶,田园诗般的美景遮掩不住贫穷和落后。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吹皱一池春水,洗脚上田的农民开创了蓬蓬勃勃的乡镇经济。上个世纪最后的二十年,在大佛山陶瓷产地中心,一个建筑陶瓷工业重镇崛起了。在南庄方圆七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七十余家上规模的陶瓷厂,年生产能力达到六亿平方米,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建陶第一镇”。“中国南庄”这个响亮的名字,随着源源不断输出的产品,走进了大江南北的千家万户,而且远渡重洋走进不同文明的国度。
  1996年,罗就成升任南庄镇镇长。其时,整个建陶行业经过十余年的迅猛发展,竞争趋于白热化。南庄的七十一家建陶企业大面积出现产品压库、资金周转不灵、成本大幅上扬、利润急剧下滑的现象。其支柱经济犹如高速行驶的列车突然减速,本来根基不稳的乡镇企业一下子变得步履蹒跚、摇摇欲坠。
  是职不逢时,还是天降大任?罗就成面临人生又一次严峻的考验。第一次是入伍不久,他和他的炮班从新兵连直接开上谅山阵地,在生与死的关口,他们挺住了。三年后,他放弃了提干的机会回到家乡。血与火的洗礼,暗礁和险滩的磨练,给了他坚定果敢的性格,多谋善断的头脑。现在,他必须把南庄乡镇经济这艘大船从湍急的漩涡中领出来。在老书记陈荣禧的支持下,他带领由多家职能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深入企业内部,远走建陶市场。经过数月的调研考察,一份《南庄镇经济现状和未来发展取向的调查报告》摆上镇委镇政府的案头。报告揭示了导致南庄经济发展停滞的各种根源:一是全镇经济偏重一极。以至于建陶一咳嗽,全镇经济就跟着感冒发烧;二是第三产业严重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南庄经济健康协调的发展;三是集体企业存在的诸多弊端,体制僵化,管理落后,缺乏创新。尤为严重的是靠高负债率支撑的某些企业,几十亿集体资产搁在风口浪尖,政府承担着巨大风险和压力。但是谁来承担这个责任?罗就成触摸到了“集体产权”这一敏感的神经。军人的性格不容犹豫,他果断地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企业改制的措施,得到了上至南海市委下到企业家的有力支持。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拍卖、租赁、承包和股份制改造,新时期农村的第二次变革在这个岭南水乡完成了。
  转制的成功给南庄的建陶业置入了强大的动力,南庄企业逆势而上,创造了骄人的业绩。与此同时,政府通过转制不仅使集体资产保值升值,更重要的是彻底转变了政府职能,实现了机制创新。南庄成立了南海市第一个镇级行政服务中心,从前是企业的“主人”,现在变成企业的“仆人”。镇政府甘作“红娘”,与广东陶瓷进出口公司合作成立了“广东省陶瓷进出口公司华夏分公司”,促进产品出口量大幅度增长;和景德镇陶瓷学院组建中国建陶研发中心,请来专家为企业把脉诊断,提供技术服务。政府为企业创造了优越的投资和发展环境,培育南庄建陶长成参天大树。
  三年后,一艘艘建陶建材业战舰浮出水面。新明珠陶瓷集团的冠珠、萨米特、格莱斯品牌产品畅销海内外,销售额连年位居全镇前列。新中源集团向外扩张,一跃成为全球建陶制造商巨头。兴发集团是全国建筑铝材的龙头老大,它以科技创新带动企业超常发展,“兴发现象”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关注,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等专程进行调研。通过科技创新把企业做大做强,是南庄企业家的共识。叶德林把新明珠的根扎在南庄,把产品销到世界各地,把科研中心建在中关村,他们和清华大学合作成立了新明珠绿色陶瓷研究所。罗苏是南庄土生土长的实业家,他领导的兴发旗下是一支包括院士在内的上百人的研发队伍,拥有五十六个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其产品从民用到航空航天,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关润尧,罗南集团领头人,他的格言是“不能富了口袋穷了脑袋。”他第一个把重点大学的MBA研修班开到村里,在全国引起轰动,现在他又开通了远程教育网,用信息化数字化武装罗南。
  罗就成冷峻的外表之下,是军人炽热的情怀。他热爱生养自己的土地,懂得南庄人的性格和渴望。他们富裕了,但他们不会满足,他们身上蕴藏着旺盛的创造力。他常想,作为一个共产党人,如何才能做好南庄的领路人?他从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讲话中,悟出两个字:创新。他要带领南庄人朝着世界上最高最强最先进的方向永无止境地创新。
  2002年1月,华夏陶瓷博览城破土动工,经过十个月的奋战,占地一平方公里,投资超十亿元的现代建筑群拔地而起。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功能最齐全的陶瓷城。罗就成设定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集人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为一体的建陶中心,全面推进企业升级,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从制造到流通的完整体系,最终把“南庄制造”打造成世界知名的品牌。然而,形象大于思维,陶博城的建成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
  二
众星拱月的华夏陶瓷会展中心,凝重而飞动;腾跃在广场中央那座火的雕塑,是流光溢彩的中国陶瓷的精魂。
  欧洲人通过冰清玉洁的陶瓷认识了中国人,并以她来命名这个美丽的国家。他们是一位叫女娲的伟大母亲用泥土和烈火锻造而成的,先天被赋予了火的灵性。千百年来,这粒金色的种子曾在博大沉雄的秦砖汉瓦上跳跃,在绚烂夺目的唐三彩周身烂漫,在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里突然淬变成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千峰翠色……然而,曾几何时,这颗种子失落了,如同秦俑汉墓中遗落的一粒莲子,镌刻在汉画像砖上那只展翅欲飞的金乌。
  一个伟大的时代到来了,沉睡千年的莲子萌发生机,华夏大地到处跃动着火的舞蹈,火光里有无数只绚丽的金乌飞翔……
华夏陶瓷博览城总经理冼永恒正在策划一个别开生面的圣火传递活动,他们要从五大名窑的遗址引来火种,点燃陶博城的火炬。按照总体规划,有一个陶瓷文化博览区,董事长关润芳亲自拍板把博览城核心位置的黄金土地划拨出来。他们从北京请来古陶瓷专家,请来五大名窑的掌门人参与设计,投入巨资筹建陶瓷艺术博物馆。
  “可怕的南庄人!”人们发出这样的惊叹。从陶博城延伸至镇中心的主干道上,灿若群星般的展馆形成了一条长达数公里的陶瓷长廊,包括南庄在内的全国知名品牌在这里争奇斗妍。随意走进一间展馆,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裹挟着当代人审美意识的现代气息。这些琳琅满目的陶瓷制品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以至可以说,它们塑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这是现代陶瓷工业保持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的奥秘所在。
  和世界史上那些堪称经典的艺术样式一样,中国陶瓷艺术一旦从民间步入宫廷,成为百姓的禁物贵族的玩物,它的生命就完结了。五大名窑被黄袍加身注定了它必然衰亡的命运。元人的铁蹄踏碎了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凝固在尽善尽美瓷器上的全部梦想,却成就了宋瓷作为高不可及的艺术范本地位。历史就是这样完成了它的辩证法。千百年来,人们在仅存的数件宋瓷珍品前感叹唏嘘,但无人能够走进它的世界,无人能企及它的神韵。西方人从它的碎片中捕捉到梦幻般的釉色变化,通过精确的计算和科学的配方,设计出后现代主义的马赛克,送上生产线无限制地复制。这就是现代陶瓷工业。宋代的陶瓷工匠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祖传的手艺是这样被颠覆的;梦断西子的宫廷艺术家们也始料未及,那绝尘而去的秘色为异邦的新贵们带来了滚滚财富。这是历史在上个世纪刚刚走完的辩证过程。
  贫穷,使祖祖辈辈渔桑的南庄人把一个既没有陶土也没有祖传秘方的村镇变成了瓷乡。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他们盗得的火种,是命运之神交给他们的一盏灯,秉着它照亮黑沉沉的历史隧道,寻找那颗失落了千年的龙种。
  三
有人在新近出版的《财富》周刊撰文说,今天的中国如同英国革命的摇篮兰开夏郡,已经成为一座世界工厂。这话不一定准确,而南庄制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当然,工业化初期的许多制造中心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南庄人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年轻的哲学学士、镇长罗胜壮如是说。
  南庄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南庄今天的农业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自然经济。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每个村都成立了土地股份公司,统一管理,集约经营。近年来,市、镇、村三级联手投入巨资对鱼塘连片改造,产生的经济效益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高效农业和观光农业正在成为南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广东省著名的生态示范村罗南,绿树成荫,荷塘映翠。视野开阔的村党支部书记关润尧看准了陶博城带来的旅游商机,决心恢复昔日桑基鱼塘蔗基鱼塘的美景。
  莲叶何田田。当华夏陶瓷博览城像明珠一样熠熠生辉之时,绿色,就融进了南庄制造的苍莽中。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神州情思

  古城灵魂是流水
  郑峰
  世界上大凡秀色可餐的城市,不少是傍水而建的,而这座一派江南情调的“高原姑苏”——古城丽江,那一身的风韵就是一个“水”字!
  问渠哪得清如许,原来在城北的黑龙潭里,泉水迸涌汇集成渊,流经玉河桥时一分为三,形成西、中、东三条河流,继而又以无数水流为脉络,纵横古城,是流动的生命,滋润着这座云贵高原上海拔两千四百米的古城。
  水,是古城人的生命和灵魂。《东巴经》中有“迎净水”的仪式和经书,规定了若干不得使水污染的“禁律”;还有“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办法,那靠近出水口的头塘为饮用水,头塘溢出流入二塘的水供洗菜用,流入三塘的则为洗涤衣物等。
  这座古城形成于宋末元初,因坐落在形似大砚台的台地上,而得名“大砚镇”。
  漫步在古城的街头,古老的石板街巷与潺潺的溪流交织缠绵,仿佛是睡卧在蓝天白云下的情深意浓的恋人;河岸垂柳婀娜多姿,玉手轻拂,泫水轻吟着优美动听的小曲,整个古城身心都在寂静的幽梦之中。
  因了这满城的清澈流水,使她有了“东方威尼斯”的雅称;而那构思精巧、琳琅满目的石桥又有了世界“桥城”的美誉,这个不大的古城里竟有三百五十四座石桥。更令人惊羡的是,因了这些桥,而出现的独具风韵的市场形态——“桥市”。从古至今,人们形成了在桥上交易,而且特定的桥只卖特定的东西。如西面街头上的北石拱桥是“卖鸡蛋桥”,南面拱桥是“卖鸭蛋桥”等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熙熙攘攘,串游其间,甚是兴隆。
  从建筑学的角度看,这座城市可称得上是一座纯朴天然的杰作。她没有遵循什么“哥特式”建筑学的理论和教条,整个结构没有方方正正的呆板的弊端,而完全是依山就水,顺理自然,不拘一格,随地势水溪建房布街,房屋层叠起伏,错落自然,街道不求平直,曲径通幽,浑然天成。整个古城的文化个性是:自然流畅,静谧祥和,既有山城的风采,又有水乡的韵味。这是一曲抑扬顿挫的旋律,闪现着飘逸浪漫的灵性,“但疑技巧由天得,不比勉强方通神”,以此来描绘丽江古城,可谓贴切神合。
  在居民院宅建构布局上,他们广采博取了汉、白、藏等民族的优点,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纳西民族特色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庭院结构模式,使单体宅院显现出清幽恬静、宽敞舒适的个性文化。古城不建城墙,因为按照纳西族东巴教的诠释,“木”是东巴教中的崇拜物,而木氏居于城中,筑城则有将“木”困住之嫌,体现了纳西族广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
  正是落日西沉,晚霞满天的时刻。在一座小桥流水处,我们坐在木质结构、古朴雅秀的茶饭馆里,品尝着各种山药浸泡的酒,观看着纳西姑娘们优美的舞蹈和那独具特色的乐器合奏,仿佛是置身于一个纷繁世外的境界。
  细细琢磨,丽江古城的最大特色,也许就在这里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们对自身环境的百倍珍爱与精心呵护,才得以保存和孕育出了一个返朴归真的高原古都,一个适宜生活的诗情画意的人居环境。这一点,不值得我们所有现代人深长思之吗?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生命之歌》出版
山东青年作家孙梽文的《生命之歌》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书中收有作者近年来创作的小说、散文诗等作品,讴歌了青春和爱情,情感浓郁,风格清新。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曾经沧海》出版
福建作家章世添的中短篇小说集《曾经沧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在二十多年的编辑生涯中,勤于笔耕,创作了一批直面现实、描绘人生的中短篇小说。收入集中的大多作品创作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日本书法家东南光在京举办展览
  为纪念中日恢复邦交三十周年,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中国日本友好协会、日本驻华大使馆等协办的日本书法家东南光书法展,10月12日至16日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
  东南光为日本著名书法家,现为日本书艺院审查委员、NHK文化书法讲师、国际兰亭笔会日方理事长。东南光先生书法功力深厚,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著有《宋四家字典》、《中国古代瓦当》等专著,编译《翰林要诀》等,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卓有成就。
  (王亚雄)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明星与卖点
  王二路
  明星者演艺之人也。在黑暗的旧社会,他(她)们只能以卖唱糊口、卖艺养家,终为剥削者的娱乐工具。要说演艺圈内的明星们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而他们成为“卖点”,“火”得发烫,则是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下,与国际惯例接轨,才涌现出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明星!“火”极一时的大明星×××曾对某报记者表白道:她就是一个不折不扣、地地道道、彻头彻尾的“卖点”,且毫不掩饰地说:“报道上有‘×××’三个字,报纸就好卖,没有这三个字就不好卖”。这种大言不惭的自我标榜,不过是王婆卖瓜而已。但是,近年来在社会上将明星当做“摇钱树”,视为“卖点”,满世界地予以无限度的吹捧的做法,是令人不安的。笔者曾读到过某家杂志负责人深有体会的话语:“我们办的杂志,每期封面必登明星照,尤其偏重于女明星的‘美人照’。如果不登明星照,杂志的销量就要减少二分之一。……”这位“老总”的话可谓赤条条的“实话实说”。
  眼下,确实有为数不少的报刊,是把明星们当做唯一的“卖点”而进行爆炒、疯炒的。好像没有明星的趣闻、轶事,报刊就有办不下去之势。不管是唱歌的,还是演影视剧的;不论是病危入院的,还是犯事蹲监狱的,只要有动静,就坚守阵地,追踪报道;长篇累牍、照发不误。那阵势真个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报道英雄人物的瘾劲儿有这么大该多好!
  除却某些媒体将明星视作“卖点”狂炒外,其他行业也概莫能外。譬如:广告商的无孔不入,大多离不开明星。一些大商场、大酒店悬挂、摆放的净是那些金镶玉裹的明星照。手机、家电、服饰乃至于山珍海味,只要把本来的东西标明即可,何必让明星在那里装腔作势?难道明星是大腕、是大款,只有明星才能买得起、用得起、吃得起?平民、常人便不配?如此这般,或许会起负面作用。
  总之,明星是演艺的,人们只能从鉴证其才华、欣赏其艺术的角度出发才是,万不可把他们硬拉出演艺圈,牵强附会地弄出诸般“卖点”来对待。须知,艺术是高雅的,一旦迈出艺术殿堂半步,便会失去原有价值。明星自身亦如此,设若将自己真的当成了“卖点”,其艺术生涯也便到了尽头。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罗庄杯”散文赛举办
为迎接十六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纪念王羲之诞辰一千七百周年,中国散文学会、山东临沂市罗庄区委、罗庄区人民政府、临沂市文联、作家协会联合举办全国“罗庄杯”散文大奖赛活动。凡是在二○○二年一月一日至十月底在全国各种书报刊公开发表的单篇散文,均可以参加评奖。要求作品内容健康,思想深刻,艺术性强;任何题材、任何形式,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散文作品,均在评奖之列。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名人近影

  中秋访克家老人
闻山
臧克家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很多人读过他的诗,还能背出他的诗句。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
这是诗人在1949年写的纪念鲁迅的诗。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仍觉得它是很有典型意义的诗句。
  克家老人爱憎分明。对同志对友人的热情,是所有和他相处过的人都感受得到并且常常谈论的。他特别重视别人新发表的作品,只要他看到了并且喜欢,便会立刻写信来谈他的感想,而且绝不吝啬赞许之词;有时是病中执笔,最后还说字没写好很抱歉。我写东西少,但这样的信我不止收到一封,叫我心里惭愧。前十多年,每次去看他,总听到他说哪几个朋友来看他了,谈得多么高兴,朋友走了,他累得躺在床上动不得。可是,他就有这份好心给你写这些滚烫的信。
  过去克家同志的身体一直很弱,从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回京,他真的是脱胎换骨,身体结实多了。他自己知道这得来不易,别再走回头路,于是规定自己每天必须散步三次。早上五点多就出门,不管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都在赵堂子胡同里散步活动,和小孩子们熟识了,老的和小的还逗着玩。午睡起来、晚饭后,都再走一趟,每次半小时左右。这就保证了他古稀之年以后身骨子难得的健康。每当友人来家,他必定向人宣传,客人自然也为此大感兴趣,详细追问,表示要学习他的成功经验。
  中秋佳节快到了,老《诗刊》的同志们都惦记着克家同志,早就想去看他。远在张家口的白婉凊打来电话,说要来看望五十年代的主编。和臧老的夫人郑曼同志联系,她说克家同志刚从医院出来不久,病情较稳定,精神比较好,欢迎我们去。那天,我到迟一步,克家同志已经坐在客厅里,和一之、婉凊说话。他气色蛮好,不是久卧病室的那种苍白。坐姿很端正,如果不是插着通往胃的小胶管,影响说话,就看不出是个病人。
  克家同志打量着我们三个,说:“都没有白头发。”我们说,都有了,就是还没有全白。他挥动右手作写字状,问我还写不写毛笔字?我说,字也还在写。克家同志对我写字一直很关心,还给我的诗书画展题过词。郑曼同志告诉我们,因为消化能力差,现在每天输五小时营养液和药物,另外还吃些稀饭、蛋糕等东西。原来心脏有房颤,现在没有了,血压也正常。就是这两年摔过两次跤,腰部受伤,身体弱,坐不久,所以难得会客。
  小桌上摆着莲蓉月饼、梨和茶,克家同志不断地指着小月饼,要我们吃。我们一边吃着,一边谈他的岁数。郑曼同志说,到10月8日,就满九十七岁了。大女儿臧小平说,论虚岁就是九十九了。我们一齐说,真是难得!克家同志说:“我脑子很清楚,记忆力也很强。”因为臧老耳聋,我请郑曼同志在他耳边替我说清我想说给他听的话。我说,五十年代我就知道克家同志是文艺界有名的病号,全国政协开会,汽车在外面等着,不到两个钟头,就支撑不住了,得赶快回家躺着。真没想到,下干校折腾几年,吃足了苦,他倒变得身子骨越来越硬,中国作家协会一百多人的队伍,每天走十五里路到湖里垦荒,年纪最老的“五七战士”臧克家,竟然能跨大步走在队伍前头!我闭上眼都还能看见他那干瘦干瘦的身子和两条细腿走在大堤上的“英姿”。
  尹一之说,自己干了一辈子工作,心里觉得最愉快的还是在《诗刊》这段日子。《诗刊》的同志们互相关心,没有隔阂,亲切得像一家人一样,这和克家同志很有关系。我想,能够平等待人的领导,就我所见,自然不止克家同志一人,但他对被领导的同志那么热情、谦虚、完全平等,却是少有的。毛泽东同志重视文艺工作,关心诗歌创作,曾多次给克家同志写信并面谈;陈毅同志还向克家同志提出由《诗刊》召开过包括许多重要作家的诗歌座谈会,朱德、陈毅、郭沫若、周扬等同志都参加了。但诗人并未因为受到重视而有什么架子,不像有些人那样沾上官僚气。他把党的信任化作责任,一辈子坚持文艺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诗歌要走民族化的道路,绝不动摇。这也是很多同志和读者尊敬他的原因。
  我们本来只准备坐半小时就走,可是话一说起来时间就拉长了。一之请克家同志和大家照相。拍了集体照,再轮流和两位长者拍。克家同志拍完就觉得坐不住了,我们赶快扶他站起来,他激动地和我们一一握手。握了一次,再握一次。走了一步,停下来,伸出手又和每人握一次。最后和我握了很长时间,握得很紧,很用力。大家都笑起来,说,握了三次手了。
  我分明感到,老诗人还有一颗童心,他的心仍是火热的。我们衷心地祝愿他健康长寿!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双星杯·闪光的足迹”散文特写征文启事
  八十一个春秋,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条闪光的道路。回首来时路,我们看到的最动人的风景正是那些从各行各业涌现出的体现时代精神、勇于改革创新的共产党人和先进党组织。他们在领导人民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所做的丰功伟绩感染着生活中的你我,拿起笔来,讴歌新时代,讴歌人民生活,讴歌你身边的共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用散文特写的形式把生动的故事告诉更多的人,这就是我们此次征文的主要目的。
  此次征文活动由人民日报文艺部与青岛双星集团联合主办,时间自即日起至2003年2月,体裁以散文特写为主,字数在一千五百字左右。征文结束后,将评优授奖。来稿请寄:北京人民日报文艺部“双星杯·闪光的足迹”散文特写征文组,邮政编码为100733。
  人民日报文艺部
青岛双星集团2002年10月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草原颂歌
王忠
范一片大草原,十万神骏
涌进这十六大金色的早晨
所有的眼睛都亮成红旗上的星星
心中回响着镰刀与铁锤的声音
太阳的金雨淋绿了牧草
牛羊的歌谣拼成了彩云
蒙古包排列圆圆的日子
系红绸的弓箭吉祥每一扇门
牧羊姑娘用手机拨通世界
骑铁马的小伙儿呼唤与时俱进
阿爸的马头琴奏响绿色岁月
额吉的马奶酒酿出生活的浪花
长调穿过了最后一堆篝火
再也看不见勒勒车伤痕般的辙印
苍苍茫茫的蒙文字母格外生动
古老的民族又一次焕发了青春
敖包山抬高一块边远的天空
古神树正把心中的火热扩展
红羊角响亮着现代的故事
绿草哨预约春天的五彩缤纷
圣洁的哈达高高举过头顶
颂歌唱给我们伟大的母亲
沿着“三个代表”指引的道路
实践大草原永远的主题:飞奔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幽居青山绿水处(中国画) 陈培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