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切莫忽视理论修养
  金锵
  思想理论素质是领导素质的灵魂。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不可以没有这个灵魂。我们共产党人历来十分重视理论修养问题。可是,有些领导干部,特别是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却对提高思想理论素质缺乏足够认识,忽视理论修养,不愿意潜心钻研理论,不善于用理论指导工作。对这个问题,我们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理论上清醒是政治上成熟的标志。不加强理论修养,政治上就过不了关。有些人在关键时刻把握不住方向,在复杂斗争中站不稳立场,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不清是非,究其根源,都与缺乏理论修养有关。无舵之舟,漂荡不定。失去理论导向,就会如舟之无舵一样无所适从。
  理论上打好根底是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基础。理论修养差,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修养。为什么有些干部思想空虚,意志衰退,抵御不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诱惑,甚至到封建迷信中去寻求精神寄托?说到底是因为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主心骨。理论上不断提高是正确处理矛盾和把握全局的保证。理论修养不同,工作的效果就不一样。比如,在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在处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上,在处理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暂时利益的关系上,能不能把握准、处理好,关键就在于是不是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常讲要增强审时度势、驾驭全局的本领,这个本领就来自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历史、观察世界的能力。
在学习运用理论上作表率是在其他一切方面作表率的保证。科学理论赋予共产党人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领导干部责任重、影响广、作用大,离开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拿什么教育人、带动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办不到的。
发挥理论的优势是发挥思想政治优势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统一和巩固;坚守和扩大思想阵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联系群众,发挥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这一切都离不开理论的武装,离不开发挥理论的优势。一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不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就会妨碍思想政治优势的发挥,就经受不住各种困难与风险的考验。
当今时代,中国和世界发生了并正在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随着实践、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加强理论修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怎样领会这个“一脉相承”?就要联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搞清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伟大的理论创新成果。怎样领会这个创新成果?就要联系实际,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掌握其继承的基础及其吸取的新的实践经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研究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加强理论修养,需要以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下苦功夫、真功夫、长功夫。下苦功夫,就是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时间紧,可以挤出来;学问深,可以钻进去。下真功夫,就是结合实践,注重应用,把学习理论同调查研究、改造思想、做好工作结合起来。下长功夫,就是持之以恒,永不停顿。实践无止境,认识无止境,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也无止境。停顿就意味着倒退,就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闾政
产业结构是人力、物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配置的比例关系。它既是过去经济发展和运行的结果,又是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的起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前期生产要素的投入,形成了即期的产业及其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和运行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决定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制约社会产品的供求和进出口贸易结构;影响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的生产效率。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以及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的稳定是相对的,不断发展变化则是绝对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变动既由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进行自发调节,也是政府和经济主体按照经济规律要求和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必要干预的结果。
在我国经济由长期短缺转向相对过剩以后,结构调整的重点也由消除短缺转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即把生产要素投入到效率更高的部门和企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出了两大目标:一是克服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率。实践表明,我国经济实现了预期的增长目标,结构调整也取得显著成效。一方面调整了资产存量,对纺织、煤炭、冶金、石化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进行了淘汰和重组;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发展机械装备、交通运输设备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我国1995年以来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量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这充分说明了结构调整对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作用。
结构调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也是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前,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主要目标的结构调整还有许多突出的矛盾需要解决。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国民经济中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由于受人均土地资源有限的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剩余产品率低,使农民增收的难度很大,进而导致农民有效需求不足,这也是目前我国工业品相对过剩的主要原因。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剩余农业劳动力向非农生产领域转移,就等于为工业的持续发展开辟了市场,同时也将促进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所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和结构调整的战略性问题。
我国大多数工业品相对过剩,决定了结构调整必须淘汰一部分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落后生产能力。但这并不是说工业发展没有市场空间了。事实上,技术密集型产业仍然存在供给缺口。解决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产品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最有效的途径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改革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通过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办法来增加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供给。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必须解决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普遍不经济的问题。从总量上考察,我国许多工业产品产量已经居世界第一位或第二位。但这些产品产量大多是由数以百计、甚至数以千计的企业生产出来的。这也是我国一些工业产品的劳动力成本低但综合成本并不低的重要原因。所以,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是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
在结构调整中,还必须妥善处理减人增效与结构性失业的矛盾。减人增效是结构调整和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但它会带来结构性失业,有相当多的人要转移到其他部门就业。实践证明,解决减人增效与结构性失业之间的矛盾,必须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从而为扩大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机会。同时,政府、企业、社区以及下岗职工个人要共同努力,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在提高经济效率的基础上,国家、企业和在职职工将会增强支付社会保障基金的能力。因此,结构调整与结构性失业之间的矛盾是能够解决的。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读《“三个代表”思想:领航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龚育之
石仲泉撰著的《“三个代表”思想:领航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书,最近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把理论研究和党史研究紧密结合的力作。它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抓住解放思想这条红线、这个灵魂,用以统帅全书的论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的开辟,新道路的开拓,新理论的开创,归根到底都是由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而来的;新时期历史的不断推进,归根到底都贯串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说,1978年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开辟新道路、开创新理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1992年南方谈话是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那么,江泽民同志的十四大报告、十五大报告、“七一”讲话,则是把新时期的历史发展推进到新阶段、推进到新世纪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新的宣言书。进入新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七一”讲话,在新的历史阶段把解放思想、理论创新推进到了新水平。
第二,理论研究同党史研究相结合,使党史研究提高了思想性,理论研究增加了历史厚重感。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七一”讲话是纪念我们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是总结建党80年历史经验的讲话,又是从理论上全面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讲话,这就很好地体现了理论和历史的统一。努力达到这样的统一,应该成为对理论界、党史界工作和著述的要求。该书广泛论述了我们党80年的历史,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史,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的历史,而贯串其中的则是从党的历史来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了理论和历史的统一。


第9版(理论)
专栏:

  在应对挑战中提高领导干部素质
张甲太
加入世贸组织,既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应对挑战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重大课题。解决好这一课题,需要明确挑战是什么和应对挑战的途径是什么。
加入世贸组织对领导干部素质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但集中体现在理想信念、观念意识、领导方式与领导水平上。
从理想信念上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在强调按世贸组织规则办事的同时,西方价值观念也必然随之进一步渗入进来。在此背景下,如何保证各级干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不动摇,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防止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和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面前迷失方向,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从观念意识上看,由于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机制的强化和市场规则的普遍化,而且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因而要求我们必须增强规则意识和诚信意识,按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办事,努力克服随意决策、不守承诺、作风武断、效率低下等现象,树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效率观念、效益观念、服务观念、竞争观念等,用新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解决新问题,在享受应有权利的同时,履行应尽的义务。
从领导方式与领导水平上看,由于我国与世贸组织签署的协议中大多数条款都与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关,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必须按照国际规则的有关要求去转变和适应,我们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也要按照国际规则的有关要求去改进和创新,努力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决策机制,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
在应对挑战中提高领导干部素质,需要化挑战为动力,着力在强化思想政治素质、增强科学文化素质、提高领导素质上下功夫。关键是要按照江泽民同志的要求,把干部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熔炉中去锻造,努力造就一批又一批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干部。
强化思想政治素质。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有清醒的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善于从政治上、大局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既要积极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谋划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大计,利用国外的资金、经验和技术发展自己,又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工作、为谁服务的问题,不断强化宗旨观念和群众观点,认真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扎扎实实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增强科学文化素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没有过硬的科学文化素质,应对挑战便是一句空话。领导干部尤其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加强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既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又要学习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和当代科技知识,学习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新经验,特别要通过多种形式学习世贸组织知识,尽快掌握世贸组织规则,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提高领导素质。领导素质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也包括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等内容。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博采兼容、集思广益、多谋善断、知人善任的领导风格,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增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办法和手段,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艺术。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肩负起搞好国有大企业的责任
——学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陈进行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精心指导下,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实践中,党中央注重总结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指导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部分,就是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集中体现。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关于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思想,切实搞好国有大企业,使国有大企业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增强搞好国有大企业的责任意识
责任是社会进步的牵引力。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江泽民同志一贯强调的重要思想。“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标志。”“搞好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就可以对整个国民经济起支配和主导作用,也就可以有效地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使我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力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政权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与搞好国有企业,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
国有大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是由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而且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经济合理性。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依靠国家的力量,集中有限的经济资源,投资于民间资本不愿意、没有能力、没有优势而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又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领域。今天,国有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发展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科技产业的主要力量,是国家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肩负着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尤其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进行布局调整和深化改革,以集中资源,更充分地发挥优势。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队伍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有大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国有大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其一,不仅企业规模大,职工数量多,而且经济作用大,社会影响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大。国有经济在石化、石油、电力、冶金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1989年到2001年,国有企业户数从10.23万户减少到4.68万户,但实现利润从743亿元提高到2388.56亿元。520户国家重点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514户,虽然企业数只占全国工业企业数的0.3%,但2001年其资产总额占全部工业的59.2%,实现利税占47.6%,实现利润占49.4%。2001年,跻身世界500强的内地国有企业由1998年的5家增加到11家,体现出我国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体实力的提高。其二,国有大企业主要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的产业、自然垄断产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关键领域(含公益性事业)。其三,许多国有大企业通过其生产经营,为其他市场主体创造必要的生产条件和良好的经营环境,提高了全社会的经济效率和效益,降低了社会生产成本。
山西省电力公司是与共和国同龄的国有大企业。5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电力职工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需求为己任,以强烈的“国民经济先行官”的责任意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全省发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分别由1949年底的4.08万千瓦和0.63亿千瓦时,增加到2001年底的1416万千瓦和710.85亿千瓦时。电力工业成为引导、推动、支撑山西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还开创了“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先河,改革开放以来,平均每年向省外送电100多亿千瓦时,相当于外输原煤5000多万吨。江泽民同志2001年8月视察山西时说,山西是向省外输送煤炭和电力最多的省份,为支持全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有大企业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代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能否搞好国有大企业,“关系到能否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能否始终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的大局,能否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与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从多方面努力搞好国有大企业
进入新世纪,国有大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与国际大企业相比,我国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创新能力较低,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搞好国有大企业,必须抓好发展、改革、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发展是硬道理,以发展赢得竞争,靠发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对于国有大企业来说,发展固然要有数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张,但基础在于增强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围绕自己的优势做文章,优势发挥得越好,竞争力就越强。比较起来看,我们有劳动力成本优势、本土市场优势以及后发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大企业加快发展的体制保证。我国的国有大企业大多建立于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制度和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必须按照中央的部署,进一步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创新是超越的捷径,核心技术能力的创新是国有大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指出:“国有企业老企业多,相当一部分企业设备与技术老化,要摆脱困境,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必须坚持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抓住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这个关键环节”。首先,国有大企业“都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做到新产品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其次,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姻。再次,应注重选择适用技术,有重点地加快技术创新,尽快形成有自身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技术能力。
国有大企业的行业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其实现自身利益与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度一致性,决定了其搞好服务的过程与增强竞争力的过程的高度一致性。因此,国有大企业必须强化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电力关系着国计民生,联系着千家万户。发展和服务是电力事业前进的两轮。山西省电力公司响亮提出“人民电业为人民,山西电业为山西”的服务宗旨,把服务提高到与企业发展、经营管理同样重要的位置。在宏观上,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全国和山西省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以人民满意、政府满意为准则,通过实行责任制,努力做到服务行为规范化、营业管理程序化、工作质量标准化、服务环境舒适化,千方百计让客户得到方便、快捷、满意的服务。企业良好的服务,既赢得了普遍赞誉,也为自己创造了良好效益。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从严治理企业,是企业振兴的必由之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使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威力的是科学的组织管理。企业管理是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具有灵活的个性特点;但既然都是企业管理,就必然有其共性,遵循共同的规律、原则。完整意义上的科学的企业管理,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基础和结合点是“人”;最能体现这种统一的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手段上,着眼于最充分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以及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目的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在企业里,人本管理与从严管理是统一的。既不能因为讲“以人为本”就放松管理,也不能一讲从严管理就忽略了“人”。只有实现人本管理与从严管理的有机结合,才能全面提升整体工作效能。
搞好国有大企业关键在领导班子
国有大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的领导班子富有远见和活力,企业的员工团结合作,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
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把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上可靠、经营管理能力强、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创造一流业绩的坚强领导集体。国有企业搞得好不好,关键在领导。江泽民同志指出,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这是我们的一大政治优势。在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风险始终存在。企业党组织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把形成政治上可靠、经营管理能力强、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创造一流业绩的坚强领导集体,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总要求。在企业各项重大决策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全局,努力做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推进国有大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思想武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证明,国有大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每前进一步,都是企业领导班子和职工思想解放的结果。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大企业在解放思想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时至今日,某些老观念、老习惯、老做法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影响着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在新世纪,必须牢牢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个根本思想武器,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全心全意依靠职工是搞好国有大企业的基础。“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党的一项基本方针,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全心全意依靠职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首先要求企业领导者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正确认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其次,要从制度上保证职工在企业中当家作主;第三,要努力把广大职工的物质和文化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第四,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第五,要重用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优秀人才和先进模范人物的作用。
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构筑国有大企业发展的强大文化动力。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企业,就必须用先进文化武装企业。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先进文化的推动。有了强大的企业文化力,企业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企业文化,一是要形成先进的企业精神,铸造企业文化体系的灵魂;二是以先进的企业精神指导建立和完善先进的企业制度,为弘扬先进企业精神提供可靠保证;三是以先进的企业精神、企业制度引导和规范企业与职工的行为。山西省电力公司坚持把企业文化建设延伸到基层班组和每一个职工,把企业建成职工之家。通过给职工带来家庭般的温暖、春天般的温馨,为企业带来了金秋的收获,使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不断增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