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棉花中混入异性纤维,将导致纺织品质量下降——
棉花采摘:严防“三丝”
  本报记者朱剑红
  “三丝”即指棉花中的异性纤维,如化学纤维、丝、麻、毛发、塑料绳、布块等。异性纤维混入主要发生在棉花生产、加工和流通各个环节,特别是在采摘时,棉农大量使用化纤编织袋以及尼龙绳作为包装和捆扎工具,致使化纤编织袋丝、尼龙绳丝混入棉花。而麻丝、毛发等,也多在采摘、晾晒和交售时混入棉花。
  棉花中混入“三丝”,会影响纱线和棉布的外观,导致纺织品质量下降。在我国纺织品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三丝”给纺织行业带来的损失日益显现,由此引起的外商索赔案件时有发生,使我国棉花和棉纺织品的信誉受到严重影响。据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的介绍,仅2001年以来,因棉花污染该厂受到国外用户书面投诉137次,直接赔款52万元;为剔除“三丝”派员  拣棉花费用202万元,派员到用户处修理棉制品异纤450人次。山东德棉集团有限公司全年使用棉花1.2万吨,其中为拣“三丝”每月雇用300人,每人工资500元。即便如此,每年仍因此遭外商索赔达400万元人民币。
  由于目前棉花“三丝”无法在采摘环节杜绝,各地纺织企业只好采用“人海战术”进行挑拣,花费巨大,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山东魏桥纺织有限公司为挑拣“三丝”要安排3000多人,平均每吨增加成本300元。
  杜绝“三丝”,首先要从源头抓起。例如向广大棉农宣传异性纤维的危害,使棉农自觉不用编织袋、尼龙绳、麻绳等采摘或包装棉花。各地棉花收购企业应从采摘、晾晒、交售、上垛、加工等各个环节采取措施,如通过发放或以成本价供应棉布袋,号召棉农使用棉布袋采摘和交售棉花,并使用纯棉绳进行扎口;在籽棉垛上派专人挑拣,等等。
  据一些用棉企业反映,近几年来,新疆兵团的棉花在防止污染方面有明显成效,这也是新疆棉在国内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新疆兵团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纺织品市场竞争中看到,国产棉花含异性纤维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棉纺企业产品的销售和出口,损害了企业信誉,带来了巨大损失。因此,兵团从棉花栽培、采摘、堆放、拉运、收购、加工等诸多环节实行了一整套严格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目标和措施,防止异性纤维的混入。在采摘环节,规定采摘前必须将棉田周围的废地膜、废化纤编织袋清理干净;拾花工必须戴白帽,且不露头发,禁止外穿毛衣;严禁用化纤编织袋装花,花兜、花袋必须用纯棉白布制作;采摘后的籽棉严禁在家中堆放。在籽棉场,要求棉场封闭,严禁堆放其他物品,严禁用塑料布和化纤织物盖籽棉垛,严禁牲畜和其它动物进入籽棉场。在拉运和收购环节,驾驶员和收购加工厂区人员都要戴白帽,穿工作服;籽棉收购检验时,对含有异性纤维、色纤维及其他危害性杂物的籽棉,必须由交售者挑拣干净后方可收购。这一系列管理规定的严格执行,使兵团棉花的异性纤维含量控制在0.2克/吨以内。
  新疆兵团的实践充分说明,对异性纤维问题,管和不管大不一样。现在,各个方面都希望能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到异性纤维的危害。但要让广大的棉农都能认识到“三丝”的危害,并自觉地在采摘和收购各环节采取行动防范“三丝”,最好的办法还是用市场的手。有关部门已经提出,今后,棉花购销企业和纺织企业可以根据棉花中“三丝”的含量相应加价、降价、拒收和退货,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使不注重改进质量、不排除“三丝”的生产者和企业在市场上无立足之地。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三峡外迁移民任务全部完成
本报讯记者董建勤从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获悉:9月16日下午3时,重庆市三峡库区开县丰乐镇220名外迁移民平安抵达四川省大竹县,开始了全新的生活。至此,历时3年的农村移民出市外迁11省市的任务全面超额完成。
  据三建委副主任漆林介绍,着眼库区土地容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际需要,党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5月对农村移民安置政策作出重大调整:确定将12.5万人陆续迁出库区,其中重庆7万人由国家统一组织,安置到上海、广东等沿海、沿江11省市;4.5万人分别在重庆市和湖北省非库区安置,1万人投亲靠友外迁各地。
  3年来,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农村移民出市外迁共安置71055人,为原计划的102%,超额完成994人。在搬迁运送过程中做到了“不伤、不亡、不掉”1人。11个接收省和重庆市各级政府顾全大局,相互配合,互相支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许多干部呕心沥血,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有的甚至光荣牺牲。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建设银行全力支持三峡三期工程
  本报北京10月14日讯记者田俊荣报道:近日,中国建设银行与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建设银行将为三峡三期工程建设提供包括融资、资金管理、外汇、财务顾问、审价咨询、财务审签等服务。截至目前,建设银行已为三峡工程建设提供信贷支持累计达98亿元。
  在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建行还充分发挥自己的业务特色,为三峡工程建设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该行受财政部委托,长期以来独家为三峡工程建设提供年度财务决算报表审签、工程价款结算审签、招投标审查、移民资金管理等代理财政职能服务,协助业主管好用好资金,降低资金成本。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东方公司回收现金86亿元
  本报讯记者刘韬报道: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9月30日,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已处置不良资产340.12亿元,回收现金86.12亿元,现金回收率为25.32%。
  据悉,到9月30日,在东方公司接收的219个债转股项目中,有120家企业完成新公司注册工作,其中东方公司牵头项目37个,从而有力地支持了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减负脱困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为总结、研究和探讨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管理和发展,东方公司主办的“AMC资产管理与发展论坛”于近日举行,与会代表结合具体案例对我国资产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积极行动起来向世界名牌进军
16家企业联合发表《北京宣言》
  本报讯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和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主办的“2002中国名牌论坛”上被郑重推举出的海尔、张裕、联想等16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日前在京联合发表《向世界名牌进军——北京宣言》。《北京宣言》号召全国企业界积极地行动起来,加入到向世界名牌进军的行列中。
  这16家企业是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在全国地方、行业工业协会推荐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和新闻媒体,经过8个月的调研和筛选之后产生的。观察这些企业,人们发现几个特点:一是新经济依然处于寒潮和低谷之中,16强只有联想一家IT企业;二是“山东现象”仍然值得大家研究,山东有海尔、张裕和青岛啤酒三家企业入选;三是“老字号”依然金牌不倒,张裕、同仁堂、青岛啤酒都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
  作为葡萄酒业唯一入选的企业,张裕公司总经理周洪江认为,要冲击世界名牌,必须“中西融合,引领时尚”。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能够做到“中西融合”,实际上也是张裕等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一方面能发现外国好的东西,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另一方面也不照搬西方,而是选择创新和融合。(杨光力)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2002年中国移动通信企业债券发行
  本报北京10月14日讯记者许志峰报道: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通过其全资运营子公司广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公开发行的2002年中国移动通信企业债券的路演推介活动于2002年10月14日在北京开始。本期债券发行采用向投资者配售和通过承销商营业网点向投资者零售的方式进行,从10月14日起开始接受投资者申购,申购的利率区间确定为:5年期债券3.50%至3.70%(包括上下限),15年期债券4.30%至4.60%(包括上下限)。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中国海油对外合作上新台阶
本报北京10月14日讯记者费伟伟报道:中国海油在距天津塘沽东南约150公里的渤海自营区块中发现了一个油田,雪佛龙德士古公司在旁边的合作区块中也发现了一个油田。双方近日签署合作协议,决定由中国海油担任这个名为渤中25—1/25—1南油田开发的作业者,并享有其中83.8%的工作权益,其余16.2%归雪佛龙德士古公司。这个油田面积218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2.1亿立方米,目前在渤海湾油田中居第二。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出紧急通知
确定棉花收购贷款上限
将开办粮食合同收购贷款业务
本报讯记者江夏报道:近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分行、总行营业部发出紧急通知,通报了2002年度棉花收购贷款上限的有关问题。
  《通知》指出,2002棉花年度每担标准级皮棉收购贷款基准暂定为380元/担,允许上下浮动10元/担,最高贷款额不得突破国家计委批复的390元/担的上限(新疆棉370元/担)。总行将按旬通报标准级皮棉全国平均贷款收购均价,该价格作为下旬贷款基准,各行按新基准上下浮动10元/担掌握贷款。在新基准基础上上浮10元/担作为新的贷款上限,不得突破。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新的收购指导价或棉花购销市场行情发生较大变化时,总行将另行通知。
  又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农业发展银行将开办粮食合同收购贷款业务。为了加强粮食合同收购贷款管理,保证贷款安全,近日,农发行总行制定了管理暂行办法。《暂行办法》明确规定,粮食合同收购,是指在农发行开户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与粮食生产大户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的粮食买卖协议,并按协议进行生产和收购的行为。为了保证粮食合同收购企业履行收购合同,预付给粮食生产大户一定数额的生产性资金,农发行将提前向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放粮食收购贷款。这项贷款的管理,遵循择优扶持,到期归还,专款专用,封闭管理,风险控制的原则。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上海合作组织首届投资与发展国际论坛举行
本报讯记者朱剑红报道:为期两天的上海合作组织首届投资与发展国际论坛日前在京闭幕。
  根据今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六国元首签署的《上海合作组织宪章》的有关精神,中方倡议,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不定期举行上海合作组织投资与发展国际论坛。考虑到在能源领域开展合作的较大潜力和对促进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可行性,今年举行的论坛主题为能源领域合作。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有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和五国驻华大使,以及主要能源公司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国际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举行年会
本报北京10月14日讯记者田俊荣报道:国际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第九届年会今天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组委会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史纪良、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委员会主席张文彬、外交部部长助理周文重、国际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多蒂出席了会议开幕式。来自30多个国家的15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届年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