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综述

  “兰堡”号事件戏中有戏
  本报驻法国记者张祝基
  法国超级油轮“兰堡”号10月6日上午在也门海域突然爆炸起火。法国外交部和国防部于10日和11日先后宣布:“兰堡”号爆炸很可能是恐怖分子袭击引起的。至此,法国官方对“兰堡”号被毁的原因算是有了明确的说法。
  事实上,事发后立即有人表达了这种看法。“兰堡”号船长说,一名船员告诉他,当时有艘小船全速朝油轮驶来,随后就发生了爆炸,而且他也亲眼看到,第一次爆炸是从油轮外发生的。他坚信这不是技术失误和意外事故。但法国外交部一直坚持需待专家调查后才能确定原因,在调查结果公布前不便作任何评论。表面看这似乎是外交的冷静和谨慎,其实背后另有文章。
“兰堡”号事件令人一下子想起美国“科尔”号驱逐舰的遭遇。前年10月,也是在也门,两名男子驾驶一艘装有200多千克炸药的小艇,全速冲向泊在亚丁港的“科尔”号,造成美军17人丧生、38人受伤。另外,也门是本·拉登的故乡,“9·11”事件后也门已逮捕100多名“基地”组织和其他恐怖组织的成员。在此背景下,如果“兰堡”号爆炸只是偶然事故,则问题较简单,但若是恐怖组织的一次有计划的袭击,就比较麻烦了。所以,“兰堡”号事件一发生,其起因便立即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事发后,也门、法国和美国三国总统互通了电话。也门官方始终否认有小船与油轮撞击,坚持认为是补给燃料时技术失误所致。白宫发言人说,对起因尚无定论。法国外交部则对事件的起因支吾其词。给人的印象是,三国都宁愿“兰堡”号的被毁是一次偶然和孤立的事故。
10月10日,来自法、美两国的专家登上了“兰堡”号,在甲板上发现冲击油轮的小船残片,炸药检测呈阳性;油轮窟窿在吃水线以上,窟窿边缘的钢板大多向里侧翻卷,等等。这些证据可以有力地支持其结论。下一步的调查将是这次恐怖行动是何人所为、如何实施等细节。
10日,一个名为“亚丁—阿比扬伊斯兰军”的恐怖组织在伦敦的一份阿拉伯文报纸上发表公报,声称这次爆炸是该组织所为,原定目标是与“兰堡”号相距不远的一艘美国驱逐舰。照此说法,“兰堡”号挨炸只是“伊斯兰军”正打歪着的结果。法国一些研究能源和原料的地缘政治专家说,因为美国及西方经济严重依赖中东石油,恐怖组织的目的是借袭击“兰堡”号发出一个信号,即它们要在石油和石油通道方面向美国和西方发起进攻。确实,上个月美国海军就发出警告说,“基地”组织可能袭击通过海湾的油轮。
但是,10月8日“基地”组织二号人物扎瓦希里在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上警告说,美国及其盟国必须“赶紧离开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岛及所有伊斯兰国家,否则它们将会丧失一切”。他呼吁美国的盟国、尤其是法国和德国“停止参与‘美国的十字军’”。有分析说,在与也门隔海相望的吉布提,法国有军事基地。“9·11”事件后,美国在中东开展反恐战争,法国在吉布提的军事基地又成为美国的后援基地。对此,恐怖组织不能容忍,所以对法国下了手。
“兰堡”号爆炸原因有了初步结论后,法国立刻作出强烈反应。爱丽舍宫宣布,法国不能听任受恫吓,它等待也门当局缉拿这次恐怖活动的肇事者并予以惩罚。与此同时,法国也加强了其在高风险区域外交领事机构、国民及商船的安全防范。(本报巴黎10月13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中德关系稳步发展
江建国
今年10月1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建交30周年纪念日。用中国古语“三十而立”来形容中德建交30周年后的双边关系现状,十分恰当。30年前,两国间的交流和相互了解甚少;30年后的今天,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如今,中德关系不仅在我国同发达国家间的关系中占有突出地位,而且成为社会制度不同国家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典范。
数字是枯燥的,又是雄辩的。双方建交的1972年,双边贸易额仅为2.72亿美元,而2001年达到235亿美元,增加了近90倍。德国又是中国引进技术最多的国家之一。截至去年年底为止,我国批准从德国引进技术合同5400多个,合同金额238亿美元,仅次于我国从美国引进技术的金额。德国对华直接投资项目2701个,实际投入70亿美元,在欧洲国家中位居第一。世界著名的大众汽车公司不仅是最早来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之一,而且它在中国的合资公司是效益最好的合资企业之一;至今已销售了190万辆汽车,占有中国汽车市场一半的份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双方在高科技项目方面的合作也结出硕果——德国磁悬浮铁路的首次商业性运行即将在上海实现。1972年建交时双方间的留学生数字为零,而现在中国在德国的留学生有上万人。从这些数字中人们不难看出中德友好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更不难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德30年来的友好合作给两国人民都带来了福祉,给两国都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这同时也是两国30年来友好合作关系能持续不断发展的一个根本动力。
回顾中德建交30年的历程,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它不因双方政府的更迭而起伏。自从1975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首次访华以来,两国都更换过领导人,但双方领导人始终保持了双边合作政策的连续性。其间,双方领导人互访不断,两国议会和政府各部门都建立起了对口合作关系。政治关系是其他关系的前提。随着双边政治关系的发展,两国的政治对话又扩展到超越双边关系的国际问题领域。其二,它不因社会制度和基本价值观的不同和差别而摇摆。作为“三十而立”的突出标志之一,就是两国既不回避双方的分歧,又明确地意识到通过对话增进了解、扩大共识的必要,强调不应因分歧而妨碍合作的原则。在施罗德总理倡议下,双方建立的有关法律建设的对话合作机制就是其中一例。
中德关系30年来稳步发展,是两国充分而科学地分析这种关系对双方的战略意义的结果。对中国来说,德国是欧盟中具有重要影响、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对德国来说,中国是国际政治地位不断增强、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家。两国一致为维护世界和平、寻求共同发展的主观愿望和互相需要的客观现实,把两国关系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过了“三十而立”,就将迎来“四十而不惑”。我们有理由相信,日趋成熟的中德关系必将继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第3版(国际)
专栏:

  国际社会谴责巴厘岛爆炸事件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12日深夜在印度尼西亚旅游胜地巴厘岛发生的造成严重伤亡的爆炸事件令世人震惊,联合国、欧盟、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一些组织和国家13日纷纷强烈谴责这一恐怖事件。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重申对“所有攻击平民的行动的强烈谴责”。欧盟轮值主席国丹麦发表主席国声明,强烈谴责爆炸事件。
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爆炸事件,并许诺美国将协助调查这一事件。
俄罗斯总统普京致电印尼总统梅加瓦蒂,对爆炸事件的遇难人员表示哀悼。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指责爆炸事件是“滥杀无辜、野蛮的和卑劣的行为”。法国总统希拉克写信给印尼总统梅加瓦蒂,对“毫无理由的、懦夫般的野蛮袭击”进行谴责。德国外交部长菲舍尔谴责这次爆炸行动是“可恶的罪行”。英国首相布莱尔、意大利总统钱皮、瑞典外交大臣安娜·林德和挪威外交大臣彼得森也分别发表声明,对爆炸事件表示强烈谴责。
马来西亚政府呼吁各国交换有关恐怖活动的情报,日本政府呼吁本国国民去印尼旅游要慎重。新加坡政府发表文告,强烈谴责肇事者,对事件造成大量无辜人员伤亡表示悲痛。


第3版(国际)
专栏:

  伊重申与武器核查人员合作
土批评美支持伊库尔德人组织
新华社巴格达10月13日电(记者梁有昶)伊拉克国民议会议长哈马迪13日在会见日本国会代表团时重申,伊拉克已经做好了迎接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返回伊拉克的准备,并保证将认真与核查人员进行合作。
据报道,哈马迪在会见时还说,伊拉克的这些举措是为了使美国不再有借口指责伊拉克仍在秘密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说,美国正在散布有关伊拉克及其领导人的虚假消息,企图通过这些手段来颠倒是非和误导舆论。伊拉克政府已于11日致信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负责人,重申愿意按计划于10月19日接纳核查小组先遣人员赴伊恢复核查。
据新华社安卡拉10月13日电(记者怀成波)土耳其总理埃杰维特13日对土耳其《国民报》发表谈话,指责美国支持谋求独立的伊拉克库尔德人组织。
埃杰维特在谈到伊拉克北部局势时说,那里的局势已经失控令人担忧。
伊拉克库尔德民主党和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近日通过了关于在伊拉克北部建立库尔德联邦区的宪法草案,确定库尔德语和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并把现在由伊拉克中央政府控制的盛产石油的基尔库克作为首府。
埃杰维特说,“土耳其绝对不能接受他们的宪法草案”。他说:“美国不仅鼓励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组织,而且事实上正在指挥他们”,土耳其必须同华盛顿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土耳其政府一再表示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担心伊拉克库尔德人乘机谋求独立。而这将会鼓励同伊拉克交界的土耳其东南部库尔德人的分离主义倾向。从80年代中期开始,土耳其军队同非法的土耳其库尔德斯坦工人党武装进行战斗,共有3万多人丧生。


第3版(国际)
专栏:

  以民间团体揭露
46名巴平民死于以暗杀
以提出“犹地亚撤军方案”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10月14日电(记者刘洪、蒋国鹏)以色列反酷刑委员会和巴勒斯坦保护人权和环境团体13日晚发表的一份联合报告称,在以巴冲突爆发两年中,以军方从事的一系列暗杀行动已造成46名无辜巴平民丧生。
报告称,这里所指的“暗杀”并不是指简单的以色列军事行动,而是特指以安全内阁或“核心内阁”下达的“暗杀命令”。根据这份报告,从2000年末巴以爆发冲突至今年1月,以军暗杀造成19名巴勒斯坦平民丧生,其中5名是儿童;而从今年初至今,以军方的暗杀造成5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27人是无辜平民。
发表报告的两个民间团体指出,以色列这种暗杀行为,并不拥有法理基础,因为这种杀戮是一种犯罪,违反了国际法,犯罪者甚至可能会受到海牙国际法庭的审讯。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10月13日电以色列国防部长本·埃利泽13日提出一项“犹地亚撤军方案”,并称以正考虑从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城市希伯伦撤军。据报道,本·埃利泽说,“犹地亚撤军方案”是“加沙—伯利恒撤军方案”的继续,如果该方案得以实施,位于约旦河西岸南部的希伯伦将是首个以军撤离的城市。犹地亚是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南部地区的别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