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8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教育)
专栏:新年专访

  教育也要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答记者问
  本报记者 温红彦
  刚刚过去的200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载入中国史册的大事喜事接连不断,教育领域的成就也同其它领域一样,留下了一连串清晰而厚重的足迹。在充满挑战的新一年里,教育发展中会出现哪些新情况、新问题?教育改革会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教育部部长陈至立。
  记者:陈部长,近几年教育的大发展、大改革,是全社会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去年一年,教育领域可圈可点的事情很多,比如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开始起步,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开始试行,全国高校继续扩招等等。这些成绩不仅对教育领域,对全社会都是极大的鼓舞,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
  陈部长:新世纪第一年,对中国来说的确是不同寻常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与时俱进,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教育领域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新进展,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开始起步,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的情况有所好转,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于2001年秋季开始试行,基础教育投入有较大增加,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新成绩,高等教育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还继续加大了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等等。
  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近年来的大发展、大改革,使新旧矛盾相对集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成绩背后存在着一些隐患。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
  记者:也许发展和挑战总是相伴而生的。您说教育大发展的背后存在着隐患,那么隐患主要存在于哪些地方呢?
  陈部长:我们所说的矛盾和问题,有的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有的是改革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新情况;还有一些是新挑战、新要求。比如,教育投入不足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教育经费有较快的增长,但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教育规模扩张的速度,特别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投入水平不均衡,教育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面临新的困难,教育保障机制尚不巩固和完善,“两基”成果巩固的任务十分艰巨。高等教育连续扩大招生,使本来就比较短缺的办学条件更加紧张。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对教育的新期望也层出不穷,而我们的工作往往不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整体上要求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加大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力度。群众对教育的选择性增加,使得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造成择校高收费问题长期难以得到有效治理等等。面对这些新的问题和情况,我们要把工作做得更实更细。
  记者:在刚结束的教育年度工作会议上,您提出“教育也要可持续发展”,让大家耳目一新。请您进一步谈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陈部长:在今年的工作中,要继续坚持发展这一主题,要依靠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可持续就是要能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巩固和发展教育的大好局面,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源于改革,源于创新,关键是要与时俱进。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树立全面正确的发展观。
  记者:要保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树立全面正确的发展观,今年需要具体搞好哪几方面的工作?
  陈部长:首先要狠抓落实,切实把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的重大决策落在实处。比如,要抓住关键环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紧紧抓住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加快课程教材更新和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三个关键环节,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又比如,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是中央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决定,也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治本之策。我们要确保义务教育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增长。还要抓紧落实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专项资金,实施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严格控制中小学收费标准,坚决制止各种形式的乱收费。再比如,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是我们实施“十五”规划的一个难点。初中毕业生未来几年每年将比2000年前增加500万至600万人,要实现到2005年高中阶段入学率60%左右的目标,任务极为艰巨,我们将千方百计增加对高中的投入,扩大现有高中的教育资源,鼓励民办高中的发展。
  要进一步树立全面正确的发展观,还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首先要把加快发展与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紧密结合起来。在已经实现“两基”目标的广大地区,我们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巩固提高上来。今年开始进入初中在校生高峰期,千方百计确保初中学龄人口就学高峰的平稳过渡,切实控制农村初中的辍学率,是今年“两基”巩固提高的重点。
  其次要把加快发展与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紧密结合起来。2001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招生与1998年相比翻了一番多,这种发展速度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也产生了办学条件方面的新困难。今后招生安排要与各地对高等学校的投入力度,与高校办学条件、办学秩序相挂钩,没有必要条件和办学质量差,就决不能盲目扩招。
  我们还要把加快发展与调整学科结构、提高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在数量规模迅速扩大之后,如何提高教育质量、调整学科结构、提高办学效益就更成为紧迫的任务;还要把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今后要继续推进合并高校的实质性融合,继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加强政府统筹力度,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继续推进高考内容、方法改革。另外,我们要把加快发展与推进教育信息化结合起来。
  记者:我国已成为WTO的一员,教育也面临许多新挑战、新情况、新要求。在应对加入WTO的挑战上,今年将有哪些新举措?
  陈部长:加入WTO,使基础相对薄弱的教育事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正积极配合有关方面做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按照“以我为主,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分类指导,加强监管,依法办学”的方针,依法规范中外合作办学行为,积极稳妥地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我们还将切实改进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方式,q积极促进双边和多边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和推动与国外互认学历、学位的工作等等。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加入WTO,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我们将加快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竞争加剧,特别是高新技术人才将会首当其冲。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鼓励和吸引海外优秀人才以各种形式参与我国经济建设。


第10版(教育)
专栏:教育回眸

  2001年教育 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本报记者 王淑军
  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995年教育法进一步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然而权利的实现在过去很长时期,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多方位制约……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力的增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我们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在多元社会中逐渐学会了尊重人的权利,公民基本权利的获得正成为现实,更日益认识到一切的发展不仅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两者互为前提。让我们回眸一下2001年中几件有意义的事情——
  1月1日,教育部宣布:我国实现了基本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目前,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从
  96%升到99.1%,初中生入学率从36.8%升到88.6%,青壮年文盲率从20%降到5%以下。
  评点:人们在基础教育期间形成的素质,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基准线,“两基”解决的是全民族基本素质问题,本质上讲也就是人的问题。
  “要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这些数字中我们已经隐约看到中华民族的辉煌未来。
  4月,教育部宣布:普通高校招生取消年龄限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再限报高等职业学校。11月,教育部宣布:高考时间将从2003年起提前到每年的6月7、8、9日。
  评点:对于前者,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这首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经济社会的极大发展,促使过去断裂的“公平和效率”目标在今天得以兼顾,让每位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得以保证;相比计划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工具化特征,也体现着现代社会对每个个体生命的日益尊重和人文关怀。
  对于后者,时间提前1个月,意味着从明年起,同学们不必再冒着7月的酷暑赶考了。事情不大,但所折射出的政府行为中日益凸显以人为本的立场,意义深远。
  8月21日至23日,九国全民教育部长级会议召开。来自孟加拉国、巴西、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中国等九国教育部长共同发布《北京宣言》: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全民教育,并努力追求有质量的全民教育,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确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和有质量的教育。
  评点:9个人口大国,总人口数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9个发展中国家,文盲人数占世界的2/3以上。9个文盲多、资源少、底子薄的人口大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关乎9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关乎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我爱小鸟的歌唱,我也爱玉色和花香。但我更爱人类,更爱我的兄弟姐妹。”有这样的认识和觉悟,是全人类之福。
  秋季,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实验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县(区、市)改革实验区展开,新的课程标准和20个学科的49种初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将首次试用。
  评点: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因为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仅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而且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新课程方案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体现。
  2001年,政府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从这年起,对贫困地区逐步实行免费提供教科书制度;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专款50亿元,支持中西部未“普九”地区;安排专项补助资金30亿元,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东西部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力度继续加大;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会议6月份召开,要求进一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
  评点: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的公平。为保证教育公平,当一国的财政能力无法承担更大范围和程度上的教育时,许多国家的做法是首先从经济落后的处境不利地区和人群开始,建立起有效的资助制度。今年政府大力关注贫困大学生、农村孩子、流动人口子女、西部地区学生等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并为之做出种种努力。我们不禁为此鼓与呼。


第10版(教育)
专栏:

  致读者
  刚刚过去的2001年是实施教育发展“十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教育新闻报道热点多、力度大的一年。我们教育组和着科教兴国的强音,及时、准确地传达了党和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对教育战线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报道。“两基”宏伟成就、九国全民教育会议、中小学课程改革、高考改革、高校后勤改革、国家助学贷款、农村教师工资等先后走进记者的笔端,题材丰富的新闻呈献给了读者。与往年相比,无论是在报道的数量还是质量上,教育报道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得到教育界内外的肯定。
  蛇年乘风去,马年动地来。在教育界和所有关心教育的人们的支持下,教科文部主办的教育专版开始了新一年的征程。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教育领域的大政方针,追踪社会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加大舆论监督力度,扶正祛邪,扬善抑恶。教育专版继续开设深度报道“教育聚焦”、言论“教海月谈”等栏目,我们竭诚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尽力,欢迎广大读者继续帮助支持。
  ——编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