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3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构想
  ——读《中华腾飞论》
  李忠杰
  王东撰写的《中华腾飞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一书,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抓住中华腾飞这条主线,系统地考察和论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构想,从历史与逻辑的结合上描述了我们党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发展和创新的脉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创新性和现实性,是一本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著作。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视野开阔。该书从全局着眼,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深入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逻辑。作者对三代领导人思想理论的比较,不是仅限于理论观点的比较,而是放在一定时期的历史大背景中,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自然的、科技的等多重角度,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
  二是内容充实。该书以历史为经,按照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进程,从纵的方面追溯和描述了三代领导集体的实践探索、理论思考和战略构想。从横的方面来说,作者对每一代领导集体、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面临课题、实践内容和理论主张,都做了比较详尽的考察和分析。其中,既有中国的社会状况,又有世界的时代变动;既有事实材料,又有思想观点;既突出了主要的、经典性著作的详尽内容,又照顾到其他有关思想。纵横结合,使全书内容比较充实。
  三是层次清晰。该书对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探索、理论创新和理论成果,进行了广泛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比较,说明了他们的共同之处、差异之点,发展了哪些,创新于何处,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全书观点鲜明,层次清晰,便于读者把握三代领导集体的创新和贡献。


第9版(理论)
专栏:

  发挥金融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赵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下大气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选择、有重点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是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的政策要求。按照这一精神,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就要抓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这个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以高效的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充分证明,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科技不断进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1760年到1840年,以铁器、纺织机械为主的机械技术的发明导致的资源重新分配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经济大发展。1830年到1890年,蒸汽机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铁路、钢、电报的出现导致了人类社会经济新的大发展。1880年到1940年,电力和重型机械等技术的发明、应用,导致了电气工程、电力机械和设备、电报和电缆、重工业、造船业、重化工、合成染料等新兴产业的繁荣。1930年到1980年,系统的、高强度的研究开发为新技术和技术群体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导致了计算机、电视、雷达、数控机床、化学制药、核能等产业技术的兴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达国家掀起了新的经济结构调整浪潮,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重大技术突破开始真正进入商业应用领域,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这直接导致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可见,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就是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调整资源配置、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把我国从一个贫穷落后、小生产占统治地位的农业国,建成了具有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也同样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但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然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等。这些问题如不加紧解决,就难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难以增强发展后劲。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进行以信息化为重点的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我们在传统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又迎来了信息化的挑战。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迎头赶上,贯彻执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紧解决经济结构问题,就能加快中华民族的振兴步伐。
  经济结构问题实质就是资源配置问题。现有的经济结构是过去资源分配的结果,现在的资源分配又决定着未来的经济结构。因此,改变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最重要的就是改革资源配置方式,使没有优势、不具竞争力、经济效益较差的产业和企业得不到资源支持,有优势、有竞争力、有经济效益的产业和企业得到充分的资源支持。现代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可以分为计划和市场两种。二十世纪的实践表明,计划手段在特定历史阶段比较有效,能够集中有限而分散的经济资源投入经济建设。而且,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投资项目的互补性强,社会经济关系也比较简单,计划者对社会经济的协调比较容易取得成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投资项目的互替性显著增强,它们彼此争夺稀缺资源;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同样受有限理性制约的计划者就难以避免协调失灵、配置不当现象的发生。这时,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分散化的投资决策将会带来更好的整体经济效果。因此,要优化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就必须彻底摒弃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
  金融在优化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主要渠道。发展和完善金融体系,提高动员和分配资源的能力与水平,是改善经济结构、发展经济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结构调整和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金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扭转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畸形经济结构过程中,还是在九十年代扩大利用外资渠道、推进企业制度改革,以及实现经济“软着陆”和遏制通货紧缩趋势过程中,金融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已从过去财政主导型的经济,也就是财政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逐渐转变为金融主导型的经济。在政府、企业和居民这三个主体当中,国民收入直接掌握在政府即财政手里的不到20%,剩下的80%左右掌握在企业和居民家庭手里。而企业和居民家庭的收入是存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的,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实现周转的。金融在资金分配和资源配置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金融资本与财政资金都是配置资源的重要渠道,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它们发挥作用的领域各有侧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逐步建立,财政资金的使用将主要立足于非盈利性,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投资领域也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而金融资本具有逐利性,与市场联系紧密,在竞争性领域具有优势,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都有了长足发展。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既要发挥好银行的作用,又要发挥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作用,形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合力。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断成长壮大,素质不断提高,不仅发挥了经营灵活、服务多样的优势,而且促进了金融体系内部的竞争,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加速了我国金融体制市场化进程。山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就是在改革大潮中发展起来的一家大型金融集团。目前公司总资产已达一百九十七亿元,涉及基金管理、信托、租赁、国际金融、风险投资等业务领域,在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充分发挥好金融投资机构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主渠道作用
  当前,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很重,我们既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又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就要求我们把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与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既要加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又要注意发挥金融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主渠道作用。
  保持必要的投资规模,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扩大内需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应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山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自1988年2月成立以来,受托经营管理山东省基建基金。公司致力于管好用活省基建基金,充分发挥投资导向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重点工程建设。截止到2001年11月底,基金总资产由公司成立时的八点四亿元猛增至一百一十二亿元,累计实现滚动增值四十六亿元,其中近四年增值二十二点七六亿元。以资本金注入和贷款方式支持了七百九十多个重点建设项目,涉及能源、交通、电子、通讯、原材料、轻纺、化工等领域。公司还积极对外融资,与一百多个国际金融机构建立了可靠的业务合作关系,累计引进半年期以上外汇资金二十五点六亿美元,半年期以下短期外汇资金四十多亿美元,有力地支持了山东省的经济发展。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下大气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今世界,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正扑面而来,只有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才能既增强国际竞争力,又改善供给能力,为扩大内需奠定基础;才能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山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积极把金融投资与推动科技创新结合起来。2000年,公司受托组建和管理山东高新技术投资公司,使公司率先进入了风险投资领域。公司以此作为金融与高科技相结合的契机,确立了把公司发展成为一流的金融控股集团的目标。山东省高新技术投资公司建立了一整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项目筛选与决策机制、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体系,坚持市场化运作,积极开展业务,目前共接受各类项目六百多个,已对一百多个项目进行了重点考察论证,投出资金五点六亿元,并由此带动了两倍的民间资金投入。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金融投资机构发挥好其在优化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的前提和基础。要更好地发挥在优化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金融投资机构就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近几年,山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内控机制。近四年来,新订、修订规章制度一百五十多项,基本上覆盖了公司各个业务环节,构建起一整套规范严密的规章制度体系,形成了严格有序、系统科学的业务操作规程。实行审贷分离、三级评审制,成立风险控制委员会,充分发挥其决策参谋作用,有效地防范了金融风险。完善财务管理体制,总公司计财部对子公司财务实行归口管理,强化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对各项业务的监督和管理,实现了公司财务核算、机构、资金调度“三统一”。严格考核制度,实行量化管理,发挥考核的硬约束作用。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山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大胆探索符合公司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积极营造有利于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积极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企业文化氛围,提出了以“办公司的事就像办自己的事一样上心,花公司的钱就像花自己的钱一样珍惜”为主要内容的两个“八条”标准。此外,公司还结合行业特点,持之以恒地开展廉洁从业教育,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争做优秀员工、争创一流公司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眼界与胸怀
彭国华
  登岳阳楼,有一副楹联引人深思。上联是“四面湖山归眼底”,下联为“万家忧乐到心头”。它道出了两种难能可贵的品质,那就是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近代以来,三湘大地人才辈出,“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与此不无联系。在新世纪,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要更快更好地推进我们的事业,各级领导干部应具备这两种品质。
  所谓眼界,就是人们的视野与见识的范围。眼界有宽窄之分:限于一己,囿于一域,势必眼界狭窄、见识短浅;胸怀全局,放眼世界,方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宽广的眼界什么时候都需要,今天尤其如此。因为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已经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其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程度大大增强,任何国家和民族如果自我封闭,不但难以发展,甚至无法生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无论是谁如果闭目塞听,就不能进步,甚至会被时代淘汰。在这样的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握正确的方向,确保工作的成效,就必须具有开阔的眼界,具有全局眼光和世界眼光,既从整个国家的大局和自身情况出发,又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出发,自觉运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正如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的,全党同志特别是中青年领导干部务必加强学习和实践,使自己具有开阔的视野,学会敏锐地观察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变化,始终走在时代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
  但在实际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恰恰缺乏这样的品质。他们不是目光远大而是目光短浅,不是放眼未来而是患得患失。有的只从自身或者局部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有的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浪费了时间,耽误了事业。这些同志没有意识到,在当今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目光短浅,患得患失,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终将导致工作的被动与落后;只有胸怀全局,放眼世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宽广的眼界从哪里来?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界是否宽广,取决于心胸是否博大。眼界与胸怀,二者一表一里,决定着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体现出领导者的境界与修养。只有视野开阔,才能掌握尽可能多的资源和信息,才能培养广纳群贤、博采众长的气度;反过来说,只有胸怀博大,才能容得下不同意见和观点,才能正确对待个人的荣辱得失。一个部门、一个单位能否出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部门或单位的领导是否视野开阔、襟怀坦荡。如果看到的只是一己之利,容得下的只是鲜花和赞美,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却敷衍塞责,甚至不闻不问,就不可能干好工作,不可能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到实处。
  强调领导干部应该具有宽广的眼界与博大的胸怀,并不是说可以忽略脚踏实地的工作。荀子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着眼全局、虚怀若谷,是为了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取人之长,减少失误;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则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关键。有“扫天下”之志固然重要,但倘若没有“扫一屋”的态度和行动,满足于高谈阔论,轻则会导致眼高手低、华而不实,重则会造成工作延误和事业损失。只有将放眼世界、胸怀全局的气度与脚踏实地、严谨细致的作风结合起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才能真正把各项工作做好。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
  季明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全社会形成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价值观念。”这对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效率是指劳动、工作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效果的比率。公平,作为道德范畴,着重指待人处事中合乎人的正当情感和道义之理,是调节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是分配社会权利和义务时必须遵循的价值尺度。人类美好的理想是既要求社会具有较高的效率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又能实现对财富大致均等的占有以体现人人平等的社会地位。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确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必须与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和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必须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适应。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说: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它能够不断地解放生产力,不断地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本质还在于最终实现社会的平等和公正,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效率与公平相统一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属性,也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据、方向和归宿,展现了幸福、正义、公平的实际内涵。
  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符合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效率与公平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与人类道德的发展始终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这是因为,效率是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公平则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力求以较少的劳动支出获得较大的劳动效果,不断提高劳动效率,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并由此带来的社会关系的改变,人类公平观念也逐步发生变化,追求公平的意识逐渐增强。尽管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在以往的社会历史进程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程度、社会制度、社会调控能力以及统治阶级自身的局限,不可能真正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作为道德建设的内容,效率与公平总是处于失衡状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类道德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为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前提条件。但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建立,就消除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两者统一就自然完成了。尤其是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仍然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艰巨任务。
  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把握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至关重要。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可以通过效率与公平相统一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境界、义务和责任感来引导人们的行动和整个社会实践活动,调节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使每个公民既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又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从而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各项事业之中,提高经济效率,加快生产力发展,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好的物质精神生活条件,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保障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第9版(理论)
专栏:

  作风建设须把握好四个关系
薛宝生 秦洪良
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联系党员干部队伍的新状况,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学习贯彻《决定》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须把握好四个关系。
一是既要有忧患意识,又要有信心。应该看到,目前我们党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确实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不思进取、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等问题时有表现,特别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防线崩溃,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获取金钱、美色和虚名的工具,严重败坏了党的声誉。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要有忧患意识,看到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下大力气去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也要看到,党的作风建设总的是好的。近几年来,广大党员干部在继承党的优良作风的基础上,发扬了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作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民主公正、依法办事的作风。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三讲”教育,为党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全党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重要讲话,为党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为党风建设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今天,我们的党更加成熟。相对于夺取政权的革命时期,我们已积累了建设国家、巩固政权的经验;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已找到了通向成功的道路。我们目前面对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再铸辉煌中产生的问题。中华民族要进步,我们党要前进,一些阶段性的问题是必然会出现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正是共产党人体现永立潮头、与时俱进的品质的过程。因此,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要充满信心。
二是既要管近期,又要管长远。《决定》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这既是现实任务,具有紧迫性;也是历史任务,具有长期性。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既要管近期,又要管长远,把只争朝夕与坚持不懈结合起来。
管近期,就要增强紧迫感,提高针对性,雷厉风行,切实解决当前党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即“八个反对”指出的八方面的问题;管长远,就要充分认识到,抓党风不能企望“毕其功于一役”,不可能通过一次会议、一份文件或一个活动就能解决问题。“八个反对”所指出的问题,有些是深层次的,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造成的,只有假以时日,多管齐下,持之以恒,才能抓出成效。作风建设需要标本兼治。所谓治标,就是抓住近期目标,如专项治理等,以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所谓治本,就是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作保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不良作风。在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过程中,只要抓住今天的关键,创造明天的基础,使狠抓和常抓相得益彰,就一定能抓出令人民满意的成效。
三是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创新。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目的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作风建设就必须既讲继承,又讲创新。
我们党在八十年的伟大征程中,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正是这些优良的传统和作风,使我们党始终保持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在今天,这些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并没有过时。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党在前进。因此,在继承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创新。只有创新,我们党的作风建设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使过去的好传统、好作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继承和发扬。要结合新的实践,积极探索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路子,不断给作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努力培育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新作风。继承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最好的继承。从半个世纪前的“三大作风”,到今天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为我们树立了把继承和创新完美结合起来的典范。只要我们既继承又创新,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自觉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就一定能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四是既要靠教育,又要靠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良作风,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
对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进行革命理想和党的宗旨教育,使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建立起坚固的防线,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袭,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基础。抓好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教育,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对于教育而言,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保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等优良传统和作风,要靠制度来坚持;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新的优良作风,要靠制度来坚持;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更要形成制度。加强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在“建设”上下功夫,还没有制度的要尽快建立起制度,已有的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要在落实上下功夫。没有制度不行,有了制度不严格执行同样不行。只有完善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制度的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