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31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诗书画一体 情文韵三绝
  ——读《范敬宜诗书画》册
  冯其庸
  收到新华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范敬宜诗书画》册,展读再三,引起许多回忆和感想。
  我与范敬宜兄是1947年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沪校的同班同学。那时,学校授课的老师多是文史哲方面的第一流学者。我们除正课外,都有一些课余爱好。敬宜喜欢书画诗词,我也是一样。他除师从著名画家樊少云长子樊伯炎先生外,还经常请教国画大师吴湖帆先生,曾得吴先生的指授。我除喜欢业师王蘧常先生的章草外,还特别喜欢白蕉的行草和兰竹,也有所请益。诗词方面,我们还经常请教著名女诗人、画家陈小翠和她的兄长陈定山先生。当时上海的书画界是全盛时期,名家如林,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受到那种文化艺术气息的熏陶。
  敬宜兄是全校年龄最小的一个,于书画和诗词都很敏悟,天分高,同学中他是最突出的。记得他临摹的一部清代名家陆廉夫的山水画册,拿去请吴湖帆大师题签,吴老竟然题了“廉夫画册”四字,敬宜连忙告诉他这是自己的临本,吴老才又加上“敬宜范世兄临本,属吴湖帆题签”一行字,那时敬宜才十七岁,现在来看,这部画册也仍然是笔墨精良的佳作,无怪当年吴湖帆大师于随意之间,会误以为是陆廉夫的原作了。现在出版的这部诗书画册中,收有一首《金缕曲》,那是敬宜毕业前夕写的。词云:
晓角声哀彻。正江南西风凄紧,乍来苹末。衰柳丝丝攀折尽,怕唱阳关三叠。更莫把前尘重说。往日弦歌归何许,镇销魂一例烟尘灭。无一语,尽凝咽。 伤情最是轻离别,况今宵关河萧索,繁霜如雪。寂寞云帆沙渚远,空对斜阳愁结。能消得几番啼鴂。幽梦明朝天涯路,细叮咛莫忘相思切。千里外,共明月。
  那时,全国正处在解放前夕,从词里还可以感觉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氛围。敬宜这本书里所收的诗、词、散曲,有不少是情韵相生,久读不厌的,即使是其中的几首少年之作,也仍经得起今天重读。其它如散曲《双调》(南归抒怀),词《浪淘沙》(记事)、《水调歌头》(新千年抒怀),长诗《世情画理两悟彻》等,均是佳作,可惜篇幅有限,不能引录。然而,这却是他在书、画上成就的坚实基础。
  敬宜兄的书法,早在同学时,大家就很推崇,他的楷书、行书都见功力。我们当时学书,都严格要求临帖或临碑,总之是向传统学,向古代名家学。所以敬宜的书法,有深厚的传统临习的功夫,出笔就见法度。还有一点,敬宜的书法作品,往往有跋文,跋文作小行书,不仅书法雅逸有书卷气,而且跋文短而隽永可读,如书王之涣《登鹳雀楼》诗跋云: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二十字写尽天地间壮阔气象。辛巳立秋之日录此,不觉为之心胸豁然。
  看着只有短短几句,但经此一跋,立即情韵相生,可读可赏。现今有些人作书,往往只会写固定的几个字,一到落款,就不成书,更不用说题这种雅逸的短跋了。即此也可看出敬宜的全面修养。更加意想不到的是他还有学先师王蘧常先生的书法,而且神味醇厚,一如吾师。我初翻此集,以为是先师的题字,细看才知是敬宜的书法,令人叹佩!因为王蘧常先生是当代的章草大师,日本人尊之为当代的王羲之。但他的书法,自成一体,素称难学,不想敬宜竟能登堂而入室,不能不佩服他敏悟之深。
  在这本集子里,尤其令我赞叹敬佩的是他的画。我过去只看过他临陆廉夫的那本山水册页,觉得他真正是“前身应画师”。因为他当时还是十七岁的少年,笔墨就如此老健,确是令人难忘。但这次我看到他的画册里临石涛的两部作品,更令人震惊,这是我过去从未见过也从未听他说过的。
  第一部册页是临石涛的杜甫诗意画。石涛的画变化多端,虽总起来说他喜用湿笔,但每件作品的干湿程度各有不同。我曾看过故宫藏的一个巨幅山水幛子,全用大湿笔,淋漓尽致,令人感到好像刚刚画完,墨犹未干。但石涛另有一部分作品,则是干湿相济而略偏于湿,湿多于干。敬宜临的石涛杜甫诗意画,就是属于这一类,其难度是要干湿掌握得恰如其分,而用笔要含蓄,蕴有余不尽之意。看画如入深山,只觉连绵无尽,郁郁葱葱,看不到头,这才显出真山真水的森郁气象。敬宜此画,可说尽得其妙。这六幅画,幅幅笔墨精良,令人不忍释手。中国画从来讲究笔墨,要求笔笔都交代清楚,无一滞笔,无一懈笔,无一复笔,即使是墨晕,也要求晕得自然恰当,浓淡适宜,不多不少,尤其是画水纹,俗话说风生水上,自然成纹。线条必须似曲非曲,似复非复,一任自然。而敬宜的这部册页,可以说是无一处不是自由挥洒而又法度严谨的,真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我想在这六幅里挑出更好的一两幅来,反复端详,竟无法区别,可见其用笔之精到何等程度!另一部临石涛的册页是启功先生题签的,开卷有谢稚柳、徐邦达、启功、何海霞、范增等先生的题识,谢老题云:
范敬宜临石涛山水册,蹊径既同,笔墨亦似,神理之间,已入石涛妙境矣!
  徐邦达先生题云:
唐人之境,清湘之笔,卓矣范君,摹之不失。
  可见前辈大师对敬宜是何等器重!
  石涛还有一类画,喜欢用细笔尖锋勾勒山石、树木、房屋等等,而干湿相称。敬宜临的另一部册页,就是这种风格的作品,而其用笔与前作,又是另换一副笔墨,但其所达到的成就,正如谢、徐二公所评:“已入石涛妙境”,“卓矣范君,摹之不失”了!
  还有一点,石涛题画,往往喜欢作隶书。而他的隶书,又是他自己特有的风格,所以临石涛的画,如石涛原题是隶书,临摹者如果写不像石涛那样的隶书,那就情韵顿失。而敬宜所临石涛隶书,真是几可乱真。这种绝顶的功夫,若不是有十年磨杵的精神和毅力,是断乎不能达到的。因为艺术是没有取巧的捷径的,只有老老实实地下苦功夫,才能成正果。敬宜现在能得此正果,说明他是苦修过来了!这一条经验值得有心于文学或艺术的人牢牢记住:千万不要以为别人的成绩是容易得来的;也千万不要想自己睡一觉就会成“大师”;更不要以为有变戏法的路子,走邪门歪道,就可以成为艺术家,就可以得到别人一辈子苦练都得不到的成果!
  我与敬宜不但是老同学,而且是深深相知的。我知道他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委屈,但他却从来不提这些,而且从来对工作兢兢业业,可以说凡他工作过的地方,没有不留恋他的。特别是他才华横溢,却从来不目空一切,更不肯炫耀自己。尽管他在诗、书、画方面均有很深造诣,但他总说自己是个新闻工作者,艺术只是一种业余爱好,是“余事”。谦谦君子,一直是他不变的风格。所以,达到敬宜的艺术成就和学问成就难,达到他的为人的高格更难。他的画册,应该给人以一些什么样的有益的东西呢?我认为不仅仅是他诗书画一体,情文韵三绝的才能,更宝贵的是他茹苦如饴、坚毅不拔的精神和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尚情操!
  最后,赠敬宜兄一阕《金缕曲》:
犹记当年否?正西窗、长歌激越、满眼神州。逐鹿中原天地变,虎跃、龙腾、狮吼。共奋袂,榆关燕幽。谁识风波刬地起,有多少故人皆楚囚。天地泣、鬼神愁。丈夫不解记细尤。莽昆仑、晴空万里,可以遨游。急驾巨龙腾飞上,此其时,莫迟留。岂顾得霜髯雪头。我与轩辕曾一诺:虽粉身碎骨誓相酬。君与我,共驱驺!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从《女起解》说到戏曲改革
  若文
  有一年,我观看了山西省晋剧团来京演出的《女起解》,至今不能忘怀。《女起解》原是观众最熟悉的京剧传统剧目之一。晋剧《女起解》若是照本移植,当然未尝不可,但晋剧团的同志却偏偏选择一条困难的道路。他们从人物性格出发,重新设计了全剧的总体构思和人物关系,在基本保留原有情节和唱腔的基础上,作了大胆的、独具匠心的修改,使这出家喻户晓的戏别开生面,使观众耳目为之一新。
  京剧《女起解》是唱功戏,虽然也注意人物的刻画,如苏三的多情柔弱,崇公道的善良风趣,但总的说来人物刻画较为表面。而晋剧《女起解》则不一样,将主人公的性格作深入的开掘,使之更加丰满和立体化。在剧中,崇公道一出场就以正直刚强、嫉恶如仇的性格引起观众的瞩目。他以为苏三真的谋杀亲夫,于是便鄙视她,谴责她,及至苏三诉说冤情缘由,他的情绪就逐渐变化,由鄙视到同情,由痛恨到怜爱,由怜爱而生收为义女之意。经过这样一改,京剧中那个叫苏三诉冤而时加劝慰的崇公道,一变为爱憎分明,具有强烈正义感的崇公道。然而,编导还不满足于此,接着,剧情陡然一转,进一步表现两人美好的内心世界。当崇公道提出要收苏三为义女时,观众想苏三定会欣然同意,不料苏三却婉拒。此时,不仅剧中的崇公道,就是观众也顿觉意外。原来她恐不能伸冤,难免一死而连累他。崇公道大为感动,愿以白发人送黑发人,为她收尸。至此,苏三才口称爹爹,父女抱头痛哭。这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女,这两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苦难的灵魂,终于互相更加理解。两颗善良的心灵碰撞出灿烂的火花。看到这里,观众禁不住潸然泪下。一出小戏,竟写得如此波澜曲折,跌宕生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这实在是非常难得的。
  由此,我想到传统戏曲的改革。有些传统戏曲剧目由于受历史的局限,难免有不少封建糟粕,这就需要加以审慎、认真地修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焕发光彩。在修改时,应尽可能保留那些脍炙人口的唱段和精彩的身段甚至绝技。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在京剧改革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曾经说:“戏要不怕改,一改再改,甚至有个别地方改掉了觉得不合适,再改回来,也是可以的……我的经验,改一次总比较精炼一些,更符合剧情一些。”以他的代表剧目《贵妃醉酒》为例,在这出传统戏中,前辈老艺人有许多优美的表演,可也有一些色情的表演,如“诓驾”以后,杨玉环和两个太监的调笑当中,有一段暗示性的动作和表情。梅先生改的时候,首先明确了戏的主题是通过杨贵妃来表现古代宫廷贵妇人的抑郁、苦闷的心情。主题变了,全剧的表演也随之变化。还有“卧鱼”的身段,美则美矣,但原来目的性不明,成为单纯的技巧,经梅先生把“卧鱼”身段与嗅花动作结合起来,这一优美身段就有了目的性,成为表现杨贵妃空虚寂寞心情的有力一笔。这样,梅先生演出的《贵妃醉酒》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都超过了他的前辈。
  传统戏曲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其中有相当部分被蒙上了历史的积尘。拭去尘垢,使明珠重放光彩;推陈出新,使传统戏曲焕发青春,是戏曲艺术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长城杯·新游记

  崇明岛的春天
祖丁远
阳光明媚,春风习习。我们的车子平稳地行驶在祖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钢骨水泥大堤上。据悉,“九五”期间,政府共投入二亿三千多万元对崇明岛南沿一百多公里长的海塘进行了全面安全生态工程建设。大堤北坡生长着参天的水杉,有时枝条相碰发出的吱吱声,好像一曲柔婉的《春之歌》;而大堤南坡是牢固的水泥石护坡,可以抗御大潮汛时洪水的冲击。特别是1998年长江发生过特大洪水后,崇明岛的抗洪抗涝工作更为重要,海塘达标工程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因而呈现在眼前的钢筋铁骨的水泥大堤,可以说是一条钢铁长城!
  漫步在这条钢铁长城上,不由得思绪万千。忆五十三年前,我在崇明中学读书,与几个同学租房在城内住,南门码头海塘北侧住着我的一个堂姐,因而我多次去过堂姐家,那海塘是木桩土堤,年年月月被潮水冲蚀坍塌,当时的民国政府腐败无能,更无钱修筑加固这百孔千疮的海塘……离开崇明中学,离开家乡崇明岛到苏北工作前夕,我又去南门海塘看望了堂姐,也又一次登上坑坑洼洼只剩下半边的海塘土堤。遥望茫茫江海,真是一片凄凉,哪有祖国第三岛的雄姿?站在海塘上有时虽能看到点点灯光,因为当时南北岸线都在坍塌,江面变得格外辽阔,崇明岛离上海还是遥不可及,只有名叫“大连”、“大新”的两艘小轮船往返于崇明至上海吴淞、崇明至上海十六铺之间,单程要四个多小时,一天只有两班船,交通十分不便。当年看到这破烂海塘的木桩堤,情不自禁地想起范成大的一首四绝《江上》:“天色无情淡,江声不断流。古人愁不尽,留与后人愁!”
  是啊,愁不尽的崇明岛!漫长的五十年过去了。
  崇明岛面积一千二百平方公里,占上海市版图的六分之一。岛上水土洁净,温度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无数候鸟在岛上栖息,崇明岛已成为我国重点生态保护区。崇明岛等了五十年呵。在上海进入新世纪的时候,决策者们已将慧眼瞄准了崇明岛这块“绿色生态宝地”,作为上海改革开放的战略重点,真是令人欣慰。
  在海岛漫长的江海岸线上,我们还找到了一个奇特的亮点———在逐步推进的海塘达标工程中,于崇明县城内南门港码头东侧,由财政出资一千多万元营造了一千米长的“南门沿江景观堤”。这次我来到崇明,每天清晨或傍晚,总是要在这条“沿江景观堤”上散步,观赏江潮涨落,波涛起伏;观赏从石洞口或吴淞码头开过来的申崇客轮。最为有趣的是观赏那只需三十分钟航行到达的高速客轮在波涛浪尖上飞速挺进的雄姿,那快船像一支利箭,向前劈开水浪时高高溅起的白色浪花,那壮丽的景象,煞是好看!
  在景观堤上,设置了三条光带线,在彩砖铺就的海塘大堤上配制了不少休闲椅,且有音响、灯光和电话亭等服务设施,它既是一条能抗拒百年一遇高潮位和十二级强台风侵袭的海堤,又是一次可容纳万名游客观光长江和海潮的新景观。每逢春夏季大潮汛时,可以坐在这里观赏惊涛拍岸;在冬季的早晨,从南门绿化广场锻炼身体后,可以来到这条景观堤观望东方水天相接的长江口外、东海黄海交汇处太阳冉冉升起的奇景。如果你在天高云淡的秋天来到这里,等候落潮时节,可以走下沙滩或滩涂乱石块里,戏捉小鱼小蟹……这是多么富有童趣的玩赏之地呵!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多味斋

  “唯我臭名昭著”
  徐岳
  在这个竞争的年代,有个东西却骂自己,“臭名昭著”。它的门上就大大地写着“唯我臭名昭著”。意思很明白:谁臭也臭不过我。它便是臭豆腐。
  其实在饮食行当,香与臭,辣与甜,酸与咸等等,早已形成了一个多极世界,平等竞争。五香豆腐和臭豆腐如今都完成了它们的香与臭的历史使命。这里不说“五香”,只说成名难度大的臭豆腐。
  几年前,我暂居珠海,每当夜晚去拱北与澳门接界的市场上,便于烟雾缭绕中闻到臭气熏天。我很快就看清了,一摊一摊的油炸臭豆腐生意正火!小三轮车里支着小炉子,炉子上支着小平锅,热气腾腾,吱吱作响!食者大都是夜间来拱北消费的澳门人。那些为臭而来的“善男信女”,歪头咧嘴,吃着手里拿的,瞅着锅里炸的,过罢臭豆腐瘾才回。不过,我仍抱着“君子远其臭”的保守态度。
  去年春天,我去昆明小住,这才叫我开了臭豆腐眼界。一言以蔽之,春城无处不飞花,昆明无处不“烤臭”。“烤臭”就是烤臭豆腐。有人说,臭豆腐分南臭和北臭。南臭浓,北臭淡。在我看来,南臭又因地域、气候、口味之差异,“臭豆腐文化”又各有千秋。昆明就有别于珠海。不用油炸,只用火烤。烤起来也不是臭气熏天。烤具不用铁锅,而用铁网,网线略细于筷子,约半张或一张报纸那么大。臭豆腐坯如绿豆糕模样,但表面金黄者为上品。烤透后呈焦黄色。买主吃时,手抓臭豆腐块蘸了椒盐、辣面的混合干调料,入口极富刺激才好下肚,或者从红红的辣椒调和水里捞出细碎的香菜和韭菜,夹在切开的臭豆腐块里,大嚼大咽,稀稀溜溜,一饱口福。这不仅有别于珠海吃法,与北方人的吃法更是大相径庭。北方人的臭豆腐是用罐装、瓶装或盒装的,只用筷头夹一点抹在馍上或放在饭上吃,以刺激食欲。所以,如果“云南十八怪”倘要再加一怪,可为“臭豆腐当做主食卖”。
  正因为如此,凡烤臭豆腐的身边,总是放着一大筐一大筐的泛着金光的坯子。据一位烤臭豆腐的摊主说,她每日要烤上千块。不过,有一家火锅店,却是将臭豆腐入汤做锅底,说是风味独特,竟在昆明做出这样的促销广告:“吃何记臭豆腐,中十万元大奖!”由以上几个数字可以看出昆明的臭豆腐食客队伍有多么庞大!
  我在某巷口,碰见骑单车卖臭豆腐的,被小学生围了一圈。小朋友们大有狼吞虎咽之势,真是吃臭豆腐后继有人!
  我在昆明开了口戒,臭豆腐入口犹臭,榴莲入口,其味却香。如此看来,味觉不一定要相信嗅觉,嗅觉也不一定要相信味觉。但味觉终会战胜嗅觉的。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由知行到行知
郭慧民
被毛泽东和周恩来尊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的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少年立志教育救国,青年时崇信明代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留学美国时,深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影响,回国后大力宣传推行杜威的教育思想,创办平民教育,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并改名为知行。这时,他的思想,他的行动,完全体现在他的名字中,知识、教育、学校是第一位的,有了这些,社会就能进步。然而他的教育思想在现实面前碰壁了。他提出了和导师的观点相反的口号,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教学做”相结合。他积极活动,主张“筹集一百万元经费,征集一百万名同志,创办一百万所农村小学,带动一百万个农村”,并创办试验学校,举办工人农民夜校,宣传抗日思想,支持学生投入火热的抗战运动中。他把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这是他的第二次改名,也确立了他以后正确的教育思想和人生道路。
  陶行知两次改名,令人感触颇多。其一,他改名体现出了他立志教育救国的高尚思想,而不是为个人升官发财。古人以诗明志,他的改名,却在表明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志向。不论顺境逆境,甚至不顾反动派的暗杀,宁愿抛弃舒适的生活到艰苦的农村发展乡村教育,矢志不渝。
  其二,他两次改名,体现了他追求真理,不懈探索,勇于否定自我,与时俱进的精神。他敢于冲破封建樊篱,不远万里,远渡重洋,赴美求学。美国导师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实践中碰壁行不通时,他不是固执己见,一条路走到底,也不是心灰意冷,躺倒不干,而是勇敢地探索新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民众的利益,真理的追求,在他的心里占首要的位置。
  陶行知成为后人景仰的教育家,正是由于他坚持了这一勇于实践、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同时也告诉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名人、权威,都要以实践来检验。这也正是我们后人所要学习的。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长城杯·新游记

  桂林的星级厕所
  刘书忱
  不久前,到桂林疗养观光,对这里的厕所产生了浓厚兴趣。
  那是在雨中参观芦笛岩公园后,想方便一下。按服务员所指方向,我来到一个所在,不禁大吃一惊。门楣上竟赫然写着“AAAAA级厕所”!敝人孤陋寡闻,只知饭店旅馆有五星级,难道厕所也以星级划分?!免费进入,真有点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东瞧西看,眼不够使,连方便的事也不觉得那么急迫了。这五星级厕所,设施齐全先进,地面洁净如洗,墙壁一尘不染,壁面赏心悦目,一旁还挂有装点恰到好处的花草,动听的轻音乐不知从何处传出,左顾右盼,找不到扩音喇叭。习惯地嗅嗅气味,闻到的是幽幽清香!便后盥洗,只需将手置于水笼头下面,自来水便汩汩流出,手一离开,流水自动停止。
  便后钻进汽车,我心情激动,同司机小李大谈对公园厕所的观感。小李却平静地说:“像这样的厕所,市区公园都有。”来到七星岩公园,我注意到厕所门口小桌上有个意见簿,游客的由衷称赞跃然纸上。
  返回疗养院途中,我问司机:“像公园这样的厕所,大街上有吗?”小李回答:“有啊。这里是中山路,前面就有一个。”
  中山路的这个公共厕所,是座两层小楼,占了整个第二层,迎街的一层是商店。厕所入口在北侧,门楣上也赫然写着“AAAA级厕所”。入口处内侧墙上挂着“流动红旗”,旗下小方桌旁站着一位中年妇女。我以为她是负责收费的,赶忙掏兜,她却笑着说:“不收费,请上楼。”我以挑剔的目光,把男厕所仔细检查了一遍,还在小便池上方的窗台上抹了一把,同样是窗明几净,挑不出什么毛病。
  下得楼来,我兴之所至,采访了负责厕所管理的中年妇女。
  “你们的厕所怎么不收费?”“上边有规定,桂林的公共厕所都不收费。”
  “那老板不是亏大了吗?”
“不会吧!”中年妇女笑笑说:“市里决定在哪个地段盖厕所,实行招标,有许多人竞争呢。政府还在税收等方面给了不少优惠政策。我想,老板要是亏本,就不会这样积极了……”
  “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这么多,保持厕所卫生很难吧?”
  中年妇女指指墙上贴的《公共厕所管理规定》说:“难保持也得保持呀,规定严着呢!卫生不合格,区里罚老板,老板要罚我。当然,管得好,也有奖励。”
  在车上,小李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桂林人家喻户晓的故事:
一次,市长乘车外出,急于方便一下,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收费厕所,一掏口袋,身无分文,便说:“我是市长,没带钱,请行个方便。”不料,那看厕所的人却说:“你是市长,我还是省长呢!没钱不能进!”市长无奈,赶紧招呼秘书,总算从急切和尴尬中解脱出来。后来,市长提议改造公厕,得到广泛赞同,也深得民心。群众说:“桂林山水一流,厕所也应该是一流的!”就这样,桂林的“厕所革命”就搞起来了。
  听了小李的叙述,我陷入了沉思。
  城市公共厕所少,且多脏兮兮、臭烘烘、乱糟糟,有碍文明观瞻,这恐怕是个全国性的难题。桂林卓有成效和令人称道地解决这个难题,我以为经验主要有三条:有决心,靠改革,抓落实。三条中的每一条,关键又都在领导。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大自然的赏赐;桂林的厕所“革命”,靠改革者的奋斗。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慕绥新的八哥儿鸟
郭振亚
培训八哥儿“说话”也是一门学问。据行家讲,每天趁八哥儿空腹时教它最好,听话学话,可以奖美味一口。学会一句话一般需要三天至七天,能学会十句话,就是优秀者了。
  十多年前,广州动物园里展出过一只会说英、汉两种语言的八哥儿:“GoodmorningSir(先生早安)!”“Howdoyoudo(你好)?”广东话:“爸爸,爸爸,快的来!”由此吸引游人,驻足倾听。
  但也有说错话而引来“杀身之祸”的八哥儿。家住哈尔滨的李老汉养了一只八哥儿,每天清晨,他都手托鸟笼四处转悠。一天,李老汉让八哥儿给围观者表演。李老汉说:“你早!”八哥儿跟着说:“你早!”表演将要结束时,李老汉说:“再见!”可八哥儿却说:“混蛋!”李老汉用小棍儿捅了八哥儿几下,八哥儿仍说:“混蛋!”直等到李老汉用小棍儿把八哥儿捅得“气绝身亡”,它就是不肯说“再见”。
  原沈阳市市长慕绥新也养了一只八哥儿。
  这只八哥儿是行贿者用高价买来,孝敬慕绥新阁下的。只要见到身穿高级服装的男子,它就会谄媚地说道:“老板,您好,恭喜发财!”
  慕绥新每天都穿着价值几万元的名牌服装,当他从外边回家走到八哥儿身边时,八哥儿马上就高叫道:“老板,您好,恭喜发财!”这句话,慕绥新最爱听,因为他有个特别嗜好,虽然当着沈阳市的市长,但他并不太喜欢“市长”二字,他喜欢属下的人称他为“老板”。他认为“老板”大于“市长”,因为老板比共产党的“市长”权力更大、更集中、更神圣不可侵犯、更可以独断专行。倘若“他是沈阳市的老板”,那么沈阳市的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行政人员……不都是他的打工仔了吗?既然是打工仔,其命运不都掌握在他“慕老板”的手里了吗?谁不听话,谁敢对他说个“不”字,他不就可以炒谁的鱿鱼了吗?当着这样说一不二的“老板”,肯定比当受约束的市长,要有滋味得多。
  八哥儿的“恭喜发财”,听着也叫人异常受用,福建的一个贪官不是说过,“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吗?这正道出了慕绥新阁下的心声。他在沈阳任市长期间就一直在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不仅自己捞,他的子女也在捞,第一任妻子在捞,第二任妻子也在捞。仅慕绥新一人就捞了近千万元,这不是发了大财吗?
  八哥儿毕竟是八哥儿,虽然会说恭维话,但那都是人教出来的,它缺少的是会思维,会辨别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的脑袋。当慕绥新东窗事发,办案人员在“慕府”进进出出时,这只呆鸟,不识时务地竟然对着检察官一而再、再而三地高叫着:“老板,您好,恭喜发财!”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八哥儿的这句带着铜臭的“妙语”,不是可以透露出大贪官慕绥新贪得无厌的黑心吗?
  那只会说英语和广东话的八哥儿,可以说聪明伶俐,讨人喜欢,是动物园里的一绝;哈尔滨李老汉的那只八哥儿,可以说桀骜不驯,有点拗脾气,最后宁死不屈,让笔者肃然起敬;大贪官慕绥新的那只八哥儿,总是不停地见人就说“恭喜发财”,见了司法机关的办案人员,仍旧说着“恭喜发财”,为什么利欲熏心到了如此程度?是不是因为它天天和慕绥新在一起,应了“近墨者黑”的那句名言?请方家赐教。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范敬宜临陆廉夫山水册页《秋声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