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3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党的建设)
专栏:本期特稿

  成由勤俭败由奢
——对作风建设突出问题的剖析与思考之五
本报记者 夏长勇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不是小事。”这句话是党对近些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干部生活作风上存在的问题有多种表现形式,但其本质是生活奢靡,贪图享乐。因此,解决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关键在于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
  “生活作风问题”面面观
  应当肯定,在改革开放大潮面前,我们的绝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经受了考验,但也有极少数干部受剥削阶级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理想信念发生动摇,生活作风上出现“缺口”。突出表现在:官场应酬,吃吃喝喝。有些干部信奉“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的办事原则,把请吃、吃请视作理所当然;有些干部为求仕途顺畅,有意以吃喝玩乐作为交际手段,觥筹交错、猜拳行令之间达到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目的;还有些干部抱定“今朝有权今朝乐”的思想,请吃、请喝、请玩来者不拒,花天酒地,不能自拔。
  追赶时尚,公款娱乐。“吃是借口,玩是内容”,这是公款消费的又一新动向。这“玩”,也是花样繁多:酒吧坐一坐、保龄打几局、桑那蒸一蒸、歌厅吼一吼、舞池转一转……还有些干部“搓麻”、赌博成风,周末驾公车钓鱼上瘾。
  官商往来,争“傍大款”。一些干部在家时,与“大款”们常吃常喝,称兄道弟,图的是钱;出差在外,也带上“大款”,陪吃陪玩,图的还是有人“买单”。胡长清受贿数额巨大,给他行贿的主要对象是18个“大款”。
  追求豪华,铺张浪费。有些干部耐不住党政机关的清贫生活,对社会上一些“大款”、“老板”们一掷千金的“潇洒”气派羡慕不已。他们穿名牌,抽名烟,坐豪华轿车,居超标住房,在外出差更是住豪华酒店,吃山珍海味,有的干部下属称其为“老板”、“老大”也欣然笑应,完全不像个党员领导干部。
  “生活作风”绝非小事
  “扭曲的信念,一颗随时引爆的炸弹;不义的钱财,一副银光闪闪的镣铐;放纵的情欲,一个环珠掩映的陷阱;错位的亲情,一根温柔软滑的绞绳。”
  这段发人深省的话,是厦门“红楼”反腐展览中的一段解说词。说某些干部生活“小节”上的放任是自设陷阱、自戴镣铐并非危言耸听,因为它在现实生活中造成的危害已是有目共睹:
助长奢靡之风,败坏社会风气。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在社会中起着一种“标杆”作用。一个地方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好吃好喝,那里的饭馆、酒楼往往生意兴隆,公款消费不绝;干部玩牌成性,那里的赌博之风就屡禁不绝,愈演愈烈。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盛焉”。这几年,某些地方社会风气呈现滑坡趋势,与少数干部作风上的腐败有着密切关系。
  损害党的形象,影响干群关系。近几年来,少数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怨声不断,一个重要原因是那些地方腐败问题引起了群众强烈不满。而群众看一个干部是否清廉,最直接的就是观察他的生活作风。
  诱发贪污受贿,腐蚀干部队伍。奢华的生活总要以经济实力作支撑,因而,生活作风上的不检点,是一些干部贪污受贿的重要诱因。广东天龙集团原董事长谢鹤亭贪污1000多万元、挪用1000余万元港币,最终被判处死刑。谢的毁灭,就是缘于沉湎女色,他当总经理5年,就曾带着情妇周游过世界30多个国家。
  标本兼治 强化监管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封建社会的贤良志士从齐家治国的目的出发,特别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孟子提出,人要有“羞恶之心”、“是非之心”,“人不可以无耻”。
  在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反腐败斗争日趋深入的今天,要刹住奢侈享乐之风,必须标本兼治。
  以案说纪,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教育,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好干部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魅力。生活作风败坏的干部,工作能力再强,人民也不欢迎。
  完善管理体制和制度,从源头加强干部生活作风建设。要从管理体制、法制建设、政策措施、日常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漏洞着手,建立有效监督机制,特别是要从资金源头上防止和治理铺张浪费、挥霍奢侈现象,努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利用多种手段,强化对干部生活作风的监督。不少地方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中,采取“八小时之外考察机制”,通过有关部门明察暗访、新闻舆论监督、群众举报等手段,对干部“业余生活”状况进行评估。有些地方通过建立“干部污点档案”的手段,将一些干部生活小节上的不检点记录在案,在考核任用干部时作参考;还有些地方建立了干部生活作风“三级联防体制”,家庭、单位、社会齐参与,迫使一些“花心”干部“收心”、“静心”,避免了他们滑向腐败之路。


第10版(党的建设)
专栏:

  把“转变作风年、调查研究年”落到组织工作实处
  仲祖文
  中央提出,要把2002年作为“转变作风年、调查研究年”。作为管干部、党员的部门,组织战线怎样认真落实这一要求?
  关键是要转变作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下决心精减会议和文件,克服那种简单地“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的做法,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搞好检查督促。
  六中全会《决定》剖析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在组织工作中同样存在,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有的抓工作、搞活动,不是扎扎实实地抓落实,不在内容上下功夫,而是搞形式、走过场,做表面文章,为了贪图虚名而追求“轰动”效应,甚至弄虚作假,报喜不报忧等等。基层的同志反映,如果组织部门搞形式主义,下面更难以抵制,造成的危害更大,影响更坏。组织部门是管干部、党员的部门,切不可有衙门作风。
  要自觉抵制和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树立任人唯贤、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今年各级领导班子换届调整的任务很重,一定要严格遵循干部工作原则,切实做到“五坚持、五不准”,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
  其次,必须改进方法,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水平。集中力量抓大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战线不要拉得过长,摊子不要铺得过大。部署工作要留有余地,为基层创造性开展工作留出空间。组织工作无小事,特别是十六大组织准备、地方换届和中央国家机关、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高校领导班子调整等工作,时间紧,要求高,政治性、政策性强,国内外十分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增强政治责任感,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做到一丝不苟、万无一失。


第10版(党的建设)
专栏:笔谈

  干部生活作风不是小事
  戴俭明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干部的生活作风不是小事。的确如此。
  从这些年在反腐败斗争中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情况看,一些人走向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是从贪图安逸、追求享乐开始的。胡长清便是一例。他就是从贪恋女色、追求享乐开始蜕化变质,最终沦为一个背弃理想信念、政治上与党离心离德、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的典型腐败分子的。另一个省级干部的蜕变过程也很能说明问题。他与胡长清一样,都是苦出身,从学校毕业后,在一个条件艰苦的地方一干就是20多年。但是在被提拔到省级干部岗位后,面对社会各种诱惑,他的思想逐渐起了变化,以致受贿、傍“大款”、生活腐化堕落。在组织上对其问题进行审查时,他交待说:“我爱江山,也爱美人,在我有生之年,遇上几个有情有义的女人是我的福分。”这一教训何其深刻!
  上个世纪60年代,人们对“懒—馋—占—贪—变”的过程和规律就有认识,有警觉。近些年来,随着腐败问题的不断揭露,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玩乐奢靡成风极易销蚀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和进取心,使人变得精神空虚、意志消沉、思想颓废、行为猥琐,并可能同时引发贪污受贿、买官卖官、失职渎职、欺压群众等违法乱纪行为。所以说,生活作风确非小事,是一件关系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因而应力求做到耐得住艰苦,顶得住歪风,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
  但是也确有不以为然者,认为生活作风是“个人自由”,用公款吃喝玩乐是“工作需要”,纵欲放任是“享受生活”,治理此类问题是“小题大做”。由这些错误思想所驱使,有的干部不讲身份,不顾形象,不管影响,什么朋友都敢交,什么场合都敢去,什么钱都敢花,什么东西都敢要;有的斗富、显阔、纵欲,“从狂歌劲舞中寻求刺激,从灯红酒绿中领略潇洒,从封建迷信中获取寄托,从违法乱纪中求得平衡”。透视这些人的本质,大抵都是政治上软、经济上贪、工作上浮、生活上奢、纪律上散的人。
  解决干部生活作风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关键还在教育,加强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做到慎独、慎微、严格操守,从而牢固构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同时,还要靠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八小时以内”的“工作圈”要管,“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圈”、“社交圈”也要管。监督管理需要由软变硬,由粗变细,由虚变实,由宽变严,有效地纠正和防止坏作风的产生。至于对不听从教育,不接受监督管理,还在搞贪图享乐、铺张浪费、以权谋私的人,要严肃批评教育,直至作出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违犯国家法律的,还要依法制裁。
  (作者为中央纪委宣传教育室主任)


第10版(党的建设)
专栏:

  向村民收财礼
乡党委书记被撤职
  本报讯 河北唐县北店头乡党委书记乔贵山为其女儿大摆婚宴,乡政府竟公然向下属的20多个村摊派财礼,在当地造成极坏影响,近日乔被撤销乡党委书记职务。
  去年11月30日,乔贵山在唐县隆昌大酒店为其女儿大摆婚宴,餐厅大门对面就是收财礼的“账房”。据北店头乡一些村干部反映,11月27日,他们都得到了乡政府办公室或乡领导的通知,让他们30日中午参加乔书记女儿的婚宴,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各交100元财礼,每个村一共要交200元。一位村支书来到酒店送了100元财礼,一位副乡长却让他替没有来的村委主任垫上100元。一些村干部表示,他们不会自己掏腰包为乡党委书记“凑份子”,会把这笔钱记到村集体的账上,最终要由村民出。
  这件事被曝光后,乔贵山受到了党内警告处分,并被免去乡党委书记职务。当地群众认为这是“从轻发落”,有的县乡领导却认为乔贵山有点“冤”。唐县县委领导认为乔贵山平时不唱歌、不跳舞、不洗桑那,工作能力很强,“摊”上这件“倒霉事”,给个警告处分并调离原岗位已经够“意思”了。一位老干部认为,现在许多习以为常的所谓“小节”,都是在损害老百姓的利益,影响很坏,应按照“三个代表”精神处理好一些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小事”。
  (吕国庆 王金涛)


第10版(党的建设)
专栏:忆传统 话新风

  “作官即不许发财”
  吉鸿昌是著名抗日将领,193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关于吉鸿昌将军的故事很多,其中他的饭碗的故事在今天更是发人深思。这个饭碗上烧制着他父亲的遗训:“作官即不许发财”。
  “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他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此,在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今天同样如此。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怎么样对待为官、掌权?怎么样廉洁从政?吉鸿昌将军的这个座右铭给人启迪。
  图①:吉鸿昌将军写有“作官即不许发财”的碗。
  图②:吉鸿昌将军。
图③:1933年7月,在吉鸿昌的指挥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供稿)


第10版(党的建设)
专栏:有感而发

  让“八小时之外”更透明
  李长虹
  近几年,少数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问题,引起了群众的不满。一些乡镇干部在饭店欠账吃喝,使饭店倒闭;一些领导干部一身名牌,价值数万;一些官员傍“大款”,成为违法分子的“保护伞”……
一般人生活作风不检点,让人看不起,领导干部生活作风不检点,不仅群众看不起,还会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领导干部不能混同于一般老百姓,普通群众要遵守国法和社会公德,党员干部不仅如此,还要遵守党纪政纪,言行举止都应当成为社会的表率。
  生活作风反映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行。生活作风不检点者,久而久之,必然会走向腐化堕落。被查处的一些腐败分子,在生活上大都奢侈糜烂,这几乎成了一条规律。做人,从生活作风上严以律己做起;反腐,也要从生活作风上严格管理开始。
  考察一个干部生活作风如何,不仅要了解其“八小时之内”,还要了解“八小时之外”。有些地方在认识上曾有误区,认为只要有能力有政绩,领导干部吃点喝点拿点,算不了什么。或者认为生活作风是小节,只要八小时之内干好工作,八小时之外不必计较。这种观念片面强调才能,忽视干部生活作风上的表现,使一些品行不端的人被提拔重用,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这方面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八小时之外的活动并不都是个人隐私,应当受到监督,应当更透明。


第10版(党的建设)
专栏:

贪官视力 张滨画


第10版(党的建设)
专栏:党建纵横

  “下派”莫“瞎派”
  近年来,广大下派干部吃住在村,和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听民声、察民情,为群众办了不少实事、好事,涌现出了一大批像杨清漪式的好干部。然而也有一些地方,“下派”却变成了“瞎派”,派下去的干部群众意见较大。造成“瞎派”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是派前审查不够。一些人在原单位本就游手好闲,领导实在没办法,将其推荐下派,主管部门也没有很好地审查。二是选人不当。对村委会选举有问题、群众上访不断的村,应当派民政,或者党务部门懂选举业务、熟悉农村工作的同志去,却随便派其他想“下乡”的人员,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三是派后管理松懈。下派干部犹如放飞的风筝,对其跟踪、监督不力。
  下派干部不可“瞎”派,不可“随便”派,更不可派后不管,这样才是对下派的干部和人民群众真正的负责。
  ———陕西《当代陕西》


第10版(党的建设)
专栏:党建纵横

  要“学以致用”
近日,笔者到某机关办公事,办事人员说,他要参加“三个代表”学习,没有时间。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目的是为了转变工作作风,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如果以学习为借口,学用脱节,不给群众办事,这样的学习还有什么意义?我们学习是为了能更好地促进和指导工作。如果两者之间发生了矛盾,要在做好工作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开展好学习。是否“学以致用”,工作做得如何,为群众服务如何,这才是对我们学习效果的最好检验。
  ———新疆《支部生活》


第10版(党的建设)
专栏:党建纵横

  警惕干部标准变异
现在有一种任人唯“杠杠”的标准。所谓“杠杠”,就是上级在一定时期内规定的干部方针、政策和要求。例如,提出干部年轻化,于是就有了年龄、性别的“硬杠杠”等。使用干部当然要有政策性要求。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把“杠杠”绝对化。
  干部标准是用来衡量和评价干部好坏、优劣、强弱,并依次决定是否使用、如何使用的尺度和准绳。干部标准的变异必将导致用人方向的变化。它在事实上否定了党的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也容易损害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贵州《党的生活》


第10版(党的建设)
专栏:剖析与思考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落实这一要求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严把干部考察关——
防止干部考察结果“失真”
肖刚强
干部考察结果是党委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但有些地方存在干部考察结果“失真”的现象,不能给党委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怎样防止这种现象?
细化考察内容。各地考察干部所使用的调查表,一般只设计了“德能勤绩”四个笼统的栏目。考察人员在撰写考察报告时也习惯于使用概念化、公式化的评语,没有反映人的本质特征。因此必须细化考察内容。比如考察干部的廉洁自律情况,可设计“领导干部到娱乐场所情况调查表”、“领导干部配偶(子女)所在单位调查表”等表格。第一种表格再分设“消费行为、费用支付方式”等项目。第二种表格再分设“配偶(子女)到该单位工作的时间、进入单位的方式,有没有利用领导干部的权力和影响牟取私利、干预政务、使用单位交通工具”等项目。
扩展考察范围。既要考察其现时的工作单位,又要考察其过去的工作单位。既要考察八小时以内的工作,更要考察其八小时以外。要采取考察预告、考察结果通报制度,在考察之前公布考察时间、地点、内容,被考察者主要情况、拟任职情况,考察组成员姓名及联系电话;考察材料形成后还要向被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干部群众进行反馈通报。
完善考察方法。传统的考察方法过于简单,带有随意性。沿袭多年的投票方法,操作虽然简单,但难以准确反映一个人的德、能、勤、绩。结果往往是八面玲珑的“老好人”得“圈”多。必须改革考察方法。在考察前至少一周时间,将考察对象的详细情况公布于众,便于评议、考察;根据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单位和岗位的实际及特点,拟制不同的考察指标、评分标准。
明确考察责任。有些单位的领导对优秀人才舍不得放,多谈缺点;对表现不好、难于管理的人则说好话,送“客”出门。也有一些考察组成员出于对考察对象的好恶亲疏,对参与座谈和测评的群众进行不正当的诱导,对群众提供的情况断章取义;撰写考察报告时对群众意见肆意加工。因此必须明确划分考察责任。对重大问题的实质性意见,提供意见的同志应该签字负责,至少应在领导群体中实行签字负责制度。对考察组成员要实行规范化的考察工作责任制,对在考察工作中不坚持原则,不认真负责,甚至有意隐瞒事实真相,造成考察结果严重“失真”的,要追究其责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