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众议媒体错别字(5)

  林永友,浙江舟山,公务员
——一条成语病天下
许多作者把成语“空穴来风”当“无中生有”来用,有人戏称为“一条成语病天下”。实际上,空穴来风的意思应是有洞穴才会进来风。
  宋玉《风赋》有一句:“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中,句(gōu),通“勾”,意为弯曲;空(kǒng),通“孔”,意为洞。这句话用白话来表达就是:枳树上弯曲的地方才能筑巢,有了孔洞才会进风。比喻乘隙而入,常指某种消息或传言的散布并非毫无缘故。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众议媒体错别字(5)

  华伦辉,福建上杭,公务员——
  差之毫厘失之百里
  江西有位农民从某报上看到一则消息:闽西龙岩市白沙镇食用菌栽培很有名,上年大丰收,决定到白沙去学习,千里迢迢来到闽西龙岩市新罗区的白沙镇,下车一问,不想人家告诉他,白沙镇很少有人栽培食用菌,更没有大丰收。他一听“傻”了,连忙拿出报纸问白沙镇的一位干部这是怎么回事?这干部一看报纸,想想才明白报上登的原来是龙岩市上杭县的白砂镇的事,报上因没有说是新罗区还是上杭县,更把“砂”误写成了“沙”,因而使这位农民找错了地方。
  就媒体上这么一个错别字,却让农民朋友耽误了一天时间、白跑了100多公里的冤枉路,多花了钱,你说冤不冤?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众议媒体错别字(5)

  刘晓生,江西樟树,干部——
  别字连篇
  电视台播出的20集电视连续剧《不共戴天》,笔者竟发现字幕中的错别字连篇,并且几乎每集的字幕中都反复出现错别字。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出现错别字之处高达50处之多。尤其不能原谅的是,不少错别字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可是却在那些大导演、大编剧、大制片的眼皮底下顺利通过,最终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例如,剧中将“检察院”写成“检查院”,把“休戚相关”写成“休息相关”,将“林峰”写成“林疯”,把“资不抵债”写成“姿不抵债”,将“尔虞我诈”写成“你疑尔诈”,把“举步维艰”写成“举步为艰”,等等。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让先进文化在职工中生根开花
梅大传
近几个月来,我国亿万职工被一个盛会吸引着、激励着,这便是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职工艺术节。
  他们来自最基层
  这一新世纪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职工文化艺术盛会,因为各级工会、各地文联和各产业工会、产业文联的共同参与,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热情支持,亿万职工群众的踊跃参加,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艺术节开幕式上,来自石化、煤炭、冶金、电力、铁路、建筑、金融、民航等10个行业的千余名基层职工演员,同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共同演出了大合唱《劳动颂》。铿锵有力、情感丰富的演唱,精选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优秀作品,使历史深度与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着这铿锵有力的歌声,辽宁、河南、山东、北京、上海等地在各企业中也分别举行了音乐、舞蹈、小品、戏剧、书法、美术、摄影、职业服装等一系列展演、展示、展览活动,掀起了全国职工文化活动的热潮。
  参加首届中国职工艺术节的演员全部来自于厂矿、车间,都是最基层的普通职工。他们是社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
积极创造先进文化
  在音乐、舞蹈、戏曲、曲艺、小品等展演中,健康向上、充满生活气息的佳作大获好评。小品曲艺是广大职工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他们不但爱听,更愿意积极参与,把自己身边的生活编创出来,用诙谐的语言和表演体现自己的情趣与见解。评书艺术家刘兰芳看过职工的演出后说:“水平很高,首先是作品好,来自基层,创作有深度,反映了新风貌,而且曲种很多,风格多样。比如说山东快书融入音乐、舞蹈,就很新鲜。通过这次展演,我看到了曲艺发展的新希望。”
  近些年来,职工们对文艺活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曲艺小品展演中,陕西省总工会选送的节目个个都很吸引人。原来,他们从1986年开始就举办了职工小品大赛,1984年又成立了小品基地,专门从事小品的创作和编排,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基层演员和作品。今年,他们又成立了火车头小品艺术团,使创作和演出更加优秀。他们演出的小品《送红包》、《候机楼里》、《劝酒》等,得到了评委的好评和观众们的热烈欢迎。在表演中,我们发现,职工在人员构成、文化修养、生活观念等方面已经产生了巨大变化,以至在很多展演现场,评委们都不约而同地惊叹:“没想到职工演员的水平如此之高!”
  音乐展演是9月下旬在辽河油田举行的。参加展演的歌手在曲目的选择上,既有歌唱党、歌唱祖国,颂扬本行业的作品,又有外国歌剧选曲,反映出他们的道德情操和精神世界,显露了出众的音乐才华。出色的演唱、演奏技巧和对作品较深的理解和处理,令人刮目相看。男声四重唱《我为祖国献石油》,声部平衡,运腔得体;管乐五重奏《滑稽演员》配合默契,对比和谐。10月中旬,职工舞蹈展演又在中原油田举行。从164个节目中选拔出的54个作品,不但内容富有情趣,而且表演形式也相当丰富。工商银行河南支行的《踏歌》、柳州甲天下心连心艺术团的《奕彩飞扬》、云南航空公司的《水中月》、中原油田的《太阳花》等,既把自己的生活、工作编成优美的艺术,又融入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和理解,令人多角度了解了我国职工目前的心理世界。11月中旬,书法美术展在北京举办,收到的2400件作品,展示了职工创作的丰硕成果。许多观众都未料到,职工的美术水平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11月下旬,京剧演唱比赛在上海宝钢举办。18个地区的近百位京剧爱好者带来了48个节目,那一招一式,那认真并且到位的功夫,博得满堂喝彩。
职工艺术前景广阔
  近十几年来,在各级党组织和工会的热情关怀与支持下,人们发挥了文化的潜能,为社会贡献了大量生动活泼的艺术作品,进行了各类艺术比赛和活动。全国职工艺术节正反映了广大职工丰富文化生活的共同愿望。
  参加职工艺术节的专家最大的感触是,对中国职工参与文艺的积极性要有充分认识,对中国职工的艺术水平也要有足够的认识,千万不可小看职工艺术。因为他们的创作和演出处处体现着先进文化与现实生活中天然而且密切的联系。无论是专家还是职工,也都认为,先进文化要在职工中开花结果,首先要靠职工自己!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新作鉴赏

  音乐新作歌颂党
  火红的岁月本身就是一首歌。一首首歌记录和见证着这个如歌的岁月。最近,为庆祝党的十六大的胜利举行,一批制作精良、富有激情的音乐作品问世,成为我国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中国唱片总公司制作出版了一套世纪经典金曲《岁月如歌——歌声中的1921—2002年》纪念专辑,刚一出版,就受到听众的喜爱和专家的好评。专辑在中宣部、文化部等有关领导及音乐家的指导帮助下,集中十几位国内富有音乐经验的资深编辑,历经一年多,汇集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极为珍贵的音乐资料,从众多的历史优秀歌曲中精选了130多首社会影响最为广泛、艺术性最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声乐佳作,由老、中、青三代近百名歌唱家演唱。作品按照创作的年代编序,以每十年为一个时代篇章编辑而成,用编年的形式,艺术地再现党的光辉历程。其中,特别收录了反映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共产党员》、《世纪春雨》、《大地飞歌》、《在灿烂阳光下》等十几首专为党的十六大而创作的歌曲。这些歌曲都是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曲目,具备了美的旋律和诗的境界,具有不衰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梦鸽是总政歌舞团独唱演员,由她演唱的《摇篮曲》、《龙船歌》、《沂蒙颂》、《祖国,永远祝福你》、《龙船调》等,深受观众喜爱。金秋季节,梦鸽又以她对党和祖国的无限热爱,倾心演唱了音乐电视片《记住那一天》和《我爱你,北京》。
  “记住那一天,记住那一天,世纪坛的钟声,迎来了两千年,走在二月的珠江边……”音乐电视片《记住那一天》,是一首歌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的歌曲。歌词自然朴实,没有凝重深奥的宏大句式,给人以清新的感觉,歌的旋律优美而抒情,流畅的曲调充满了细腻的韵味和真切的感情。
  “奥林匹克风吹彻的北京,到处燃烧着浪漫激情,五星五环相拥的北京,每天展现崭新的风景……”《我爱你,北京》以充满激情的旋律和优美的词句,歌颂了在党中央领导下,人民意气风发、祖国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和北京的巨大变化。
  “推动生产力的车轮,你是前进的歌;照亮新文化的方向,你是真理的火;你让人民利益的种子,在阳光下开花结果;你在民族复兴的宏图上,展现着中国特色。”这是歌曲《旗帜颂》里的一段歌词,作品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岁月,把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业绩描绘成一幅气势磅礴、绚丽多彩的画卷,扣人心弦。
  共青团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专门把《旗帜颂》拍制成音乐电视片,由金融爱乐合唱团、华夏银行合唱团联合演出,用群众歌曲齐唱的形式,把丰富的思想内涵传达给听众。电视片还特意带有学唱的制作特点,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可以自学自唱。
  这些作品,无论是老歌新唱,还是新歌新唱,都在制作上下功夫,重视永久珍藏性,注意大众性,使思想和艺术相结合,达到了审美与普及的统一。
  (梁东键)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交响清唱剧《江姐》将在人民大会堂公演
  12月14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将演出交响清唱剧《江姐》。
  交响清唱剧《江姐》采用清唱剧形式,在保留歌剧主要唱段的基础上,改编成以抒情和刻画心理活动为主体的纯音乐作品,将原序幕加七场的戏剧结构改编成由序曲和四个乐章组成的清唱音乐结构。四个乐章的重点是《江姐》的四个中心唱段,交响乐段落发挥了管弦乐的特点,使层次更加鲜明。交响清唱剧《江姐》已在全国巡演了四十余场,北京、成都、深圳、南京、天津等地观众以热泪和掌声表达了他们的肯定。
  为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这次演出,主办者在北京国安剧院专门举办了一场排练兼发布的观赏会。于蓝、金曼、张火丁、李清,这几位不同年龄、不同艺术品种的“江姐”一起到场,显示了“江姐”长久的艺术魅力;阎肃、羊鸣、姜春阳等歌剧《江姐》的创作者,专门到场向主办者授权,显示了人们的版权意识。这次演出的出品人兼主演金曼,1984年起即任空政文工团歌剧《江姐》的主演,被业内称为“第三代江姐”,曾因此获得全国戏剧梅花奖。她主演清唱剧《江姐》,就像乔羽先生所说:“岁月的磨难,生活的积淀,使金曼对江姐有了更深的理解,无论音乐处理,还是对《江姐》人物的刻画,都给人们带来听觉和心灵的震动。”谈到再演《江姐》,已经离开专业团体的金曼认为,应该更强调江姐形象中人性的一面,作为女人、妻子、母亲的一面,作为知识女性觉醒的一面。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我们将见到中国交响乐团、天津政协之友合唱团、天津音乐学院合唱团、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学生合唱团这样的强大阵容,由李心草指挥。其中,金曼饰江姐,戴玉强饰甫志高,魏松饰蓝洪顺,孙丽英饰孙明霞,张晓玲饰双枪老太婆,于爽饰华为,王刚担任演出主持人。中央电视台的王冼平这次演出的任总导演,这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导演对交响清唱剧《江姐》情有独钟,对这次演出的总体设计和细部刻画都有许多创意,将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词作家甲丁担任总撰稿和执行导演,舞美设计为陈岩,灯光设计是沙晓岚,均为国内高手。
  人民日报、国家民委、全国妇联、中国文联、全国青联主办这次演出,由人民日报社文化事业中心、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北京星光地带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戴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众议媒体错别字(5)

  李启勣,湖北江陵,干部——
  书上写的还会错?
  据报载:前不久,荆州市某区宣传部副部长问小侄孙:“李时珍是哪里人?”答:“河北人,书上有记载。”小侄孙还找来一本由董胜主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书中第1133页,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条,原文如下:“李时珍是蕲州(今河北蕲春)人。”他一看啼笑皆非,只好给小侄孙指出,李时珍是湖北蕲春人,并非河北人。小侄孙不服:“难道书上写的还会错?”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众议媒体错别字(5)

  赵生荣,陕西府谷,干部
——没有“扶谷县”
神府煤田府谷能源基地的观众收看了电视台有关“陕北歌王”王向荣的话题,都为字幕中多次将“府谷县”这个民歌之乡及王向荣的籍贯写为“扶谷县”,深感惊异。
  近十几年来,电视、报纸、杂志上的错别字司空见惯,给当事人和相关单位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这次看了电视之后,一些听众写给王向荣的信就因写成“扶谷县”而被邮局以“查无此县”退回。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艺与人

  陈其钢
轻舞飞扬蝶恋花
  紫茵
  这个春天,陈其钢的《蝶恋花》在世界名城巴黎,轻舞飞扬着东方式的浪漫与精彩。金秋十月,作曲家又为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带来个人作品专场音乐会。我们不仅能够欣赏《蝶恋花》和《五行》两部作品的中国首演,还能有幸聆听《逝去的阳光》(二胡版)的世界首演。
  已走进“知天命”的作曲家,看上去温文尔雅,沉静柔弱,清秀俊朗。陈其钢,其人不“钢”,乃一介白面书生也,已经很少有人提起他曾经叫过13年的“陈牛牛”。书画家陈叔亮50岁那年,新添贵子。襁褓中的健壮婴儿让陈叔亮顿生爱意,“牛牛,他就叫牛牛吧”。
  陈其钢,他从没学过音乐却突然决定要考音乐学院附中,总爱异想天开。一个普通的周日,牛牛随父母去中山公园听了一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主办的“星期音乐会”,舞台上清一色的少男少女“红领巾飘扬在前胸”,他们神气十足地吹拉弹唱,陈其钢的姐姐灵巧的双手也在钢琴的黑白键上翻飞。牛牛的心被深深打动了,他蛰伏的艺术灵性终被激活萌生,吐芽抽枝,蓬蓬勃勃地绽放鹅黄嫩绿。他决定追随姐姐的脚步,一定要成为她的学弟校友。13岁的陈牛牛向父母郑重宣布自己要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同样郑重地宣布自己要改名字:“我是大人了,不能再叫陈牛牛。”父亲看着这个昨天还在点心筒里偷吃桃酥的儿子,一夜之间变成了“大人”,忍俊不禁。“陈其钢”从此名正言顺地登上了陈家的户口簿,又登上了学校的报名册。
  如今世界著名的大作曲家,当年入学什么乐器也不会,完全是个音乐白丁,他规规矩矩站在台上唱了一首《谁不说俺家乡好》就过了关。录取通知书下来了,壮如牛犊的牛牛,不,是陈其钢,从零开始学吹单簧管。这匹小野马心甘情愿地被收缰套笼住进学校,每日勤学苦练,乐此不疲。
  在“文革”浩劫中学业荒疏的陈其钢,22岁时偕未婚妻黎耘双双告别父母,远去外省,做了自食其力的职业演奏员。4年以后,他再一次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第一名和作曲系第十二名,两张录取通知书导入两条不同的专业道路。老本行驾轻就熟,新领域神秘莫测,后者更具挑战性,也更能激发陈其钢的内在热情。倘若当年27岁的陈其钢做出另一种决定,今天我们还能听到他这么多美妙的音乐吗?
  陈其钢出国那年已经33岁了,但他比常人更恋家、恋母,情感比常人更丰富、细腻、多层次。在陈其钢的音乐里,浓淡深浅总闪现着美丽的倩影。2001年春天,他的芭蕾处女作《大红灯笼高高挂》,让女人在生死爱恋中挣扎沉浮。2002年春天的《蝶恋花》,作曲家给听众的想象力留下无限的空间,每个人都会从中获得不同的感受。也许他描画了一个本体的不同侧面,也许他点染了整个世界的迥异色彩。《蝶恋花》全曲总长45分钟,以“纯洁”、“羞涩”、“放浪”、“敏感”、“温柔”、“嫉妒”、“多愁善感”等9个段落,表现女性鲜活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一位老作曲家曾感慨:听他的《蝶恋花》,透明光洁,二胡的缠绵悱恻,古筝的玲珑剔透,女高音和大青衣一咏三叹莺啼婉转。
  如今,他看起来已非常成熟,但他的心底却依然如同孩子般可爱,有时,还显得过于稚气。(附图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这是在中原油田举办的全国职工舞蹈展演的一个场景。马小强摄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直言录

  珍惜名著
谢志伟
  说起名著,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稍有点文化知识的人,都能如数家珍地举出几种。读书人对名著的钟爱自不必说,就连那些平日里不让孩子过多染指课外读物的父母,通常也会主动买回几本备在孩子的书橱案头。名著为何可以让人们“读多少遍也不厌倦”?我以为,除了名著本身具有非凡的文字魅力以外,还有它的故事情节以及所蕴含的独特思想内涵。
  在浩如烟海的图书市场,能和读者达成心灵感应的当代名著还不算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名著的第一要素首先是要经受得住时间的检验。“酒是陈的香”,好书也莫过于此。许多上架的新书经常是过不了多久就被打入“冷宫”,这不是读者过于挑剔,实在是因为眼下出书太热,什么自费出书,什么“半个月能出一本书”,甚至就连一些不谙世事的顽童们也知道“成名要趁早”。如此浮躁的写作,想诞生几本当代名著就不大容易了。
  另一方面,一些为我们熟悉的经典名著,其处境却形同挤在一堆的花朵,尽管还有生命力,却因为太多太挤而面临另一种命运抉择。
  若论数量,名著在图书出版市场有着无以匹敌的优势。其品种之丰富,包装之醒目,足以让人叹为观止。笔者在一家大书店曾亲眼看到,仅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就占去了宽大书橱的四分之一。再一打量,发现这些名著的出版者竟有二十余家。天南海北的出版商眼光如此不谋而合,同时打出同一品牌的“名著牌”,着实让人开了一回眼界。
  诚然,我们理解出版商争相出版名著的良苦用意,毕竟,作为一项长远任务,普及名著,服务读者,对于出版部门而言可谓义不容辞。不过,这么多出版社蜂拥而上,就让人对出版商的行为产生几分不解。再好的市场终究也有一个饱和度呀!再说,读者也是一代一代成长起来的,如此不顾市场行情胡乱出版,既有糟蹋纸张之嫌,也是对名著出版的不尊重。
  显然,出版名著比出版某本新作的市场风险相对要小,但名著之所以成为各出版社追逐的热门对象,在我看来,还有另一层原因。名著都是历经岁月磨砺筛选而成的质优“果实”,大多数名著由于时代久远而没有法律认可并保护的版权继承对象,这就意味着出版家在出版的过程中除支付纸张油墨印刷等费用外,无须再为版税、版权、稿费等一干事物劳神。如此无本或小本万利的美事,难怪出版家要趋之若鹜了。
  一些出版商把名著当成“聚宝盆”反复出版,肯定也给名著的阅读带来瑕疵。有的出版商急于求成,只重结果不问质量,对名著的勘校工作表现出极不负责的态度,以至一些到了读者手中本该长人智慧的名著,反而成了误人子弟并可检验读者挑错本领的读物。
  可以说,名著的泛滥,从某种程度而言,也是名著的悲哀呀!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众议媒体错别字(5)

  屠林明,上海,教师——
  鼓励读者找错
  上海有本《咬文嚼字》月刊,以语言文字规范化为己任,是一本专门纠正语病的刊物。然而,它可不是手电筒光照别人,光找别人的茬儿。它有一个专栏,名曰“向我开炮”,经常刊登读者为该刊指出语文差错的信稿,在每年的合订本上,有时还集中刊出热心为该刊提意见的读者名录,授予“荣誉校对”称号,以鼓励读者给刊物“挑刺”。
  我觉得,要减少传媒的语文差错,《咬文嚼字》的这种对自己严格要求的精神值得学习,这种鼓励读者“向我开炮”的做法也值得仿效。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众议媒体错别字(5)

  胡隆佳,湖北阳新,教师——
大学介绍不该有错别字
因工作之便,笔者今年接触到大量高等院校的招生广告和“致新生的一封信”。在这些广告和公开信(包括一部分邮寄入学通知书的信封)中,几乎都有一段介绍学校基本情况的文字。而在介绍学校所处位置时,又基本上有“坐落在(于)……”这样一句话。遗憾的是,很多学校把“坐落”误写成“座落”。根据笔者手中的资料统计,写“坐落”的院校只有22个,而写“座落”的院校则高达42个,正误之比接近于一比二。这还是大学说明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