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精品佳作荟萃规模数量空前
 第十二届全国书市在昆明开幕
  本报昆明9月15日电记者汪波、张帆报道:书香飘溢,顾客如织。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书市今天在昆明开幕。
  作为新世纪的首届书市,本届书市优秀精品图书荟萃,其规模、数量、展销摊位均超过前11届书市,是“九五”期间中国出版业辉煌成就的一次大检阅。各参展单位隆重推出一大批纪念建党80周年和歌颂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献礼出版物以及全国“九五”期间的优秀精品出版物10万余种。昆明书市展销摊位达1300多个,精品图书展柜80个,销售场地400余平方米。印刷设备第一次参加书市展销。
  作为首次在西部民族地区举办的全国书市,本届书市与支持西部大开发、与文化扶贫紧密结合。全国各出版单位和新华书店对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昆明书市共收到全国近60家出版社、新华书店捐赠的图书4000多件,累计捐赠码洋588万元。书市组委会将在昆明呈贡县举行全国农村读物暨西部图书大联展启动仪式,向石林彝族自治县捐书100万码洋。其他图书将分别捐赠给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为将书市带来的文化信息辐射到更加边远的民族地区去,本届书市还在玉溪、大理、丽江、西双版纳4个地州设立了分会场,为贫困地区的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和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本届书市邀请了越南、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出版商参加书市,并邀请国际大型出版集团举办讲座,强化版权贸易的国际合作。另外,书市举办期间,将用近100个专柜,集中展示全国“九五”精品图书出版物,同时举办“扫黄打非”成果展,充分体现党和政府“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推动文化市场健康、积极地发展。
  云南省党政军领导、各族群众和海内外出版界人士约1万多人参加了今天的开幕式。中宣部为本届书市发来贺电,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王茂林出席开幕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致贺词,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令狐安宣布第十二届全国书市开幕。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杨振宁谈科技大势
本报记者廖文根李忠春
  ●“三四十年后,中国的科技水准将达到世界的最前线”
  ●“今后三四十年全球科技发展的重点将继续向‘技’方面倾斜”
  ●“科学应用研究发展最快的将是芯片、医学与药物和生物工程三大领域”
  ●“经济全球化符合世界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所以会继续下去”
  9月13日,在长春举行的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开幕式上,面对4200多名科技工作者,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作出了上述的展望。
  “今天中国的高科技比先进国家还差一大截,但不能因此认为中国的科技不行。近代科学引入中国是20世纪的事情,一个世纪之间只几代人就从真正的从零开始,发展到今天中国的‘神舟号’飞船可以升天与收回的地步,这是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杨振宁认为,自力更生精神和改革开放的长远政策是这种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而这两个原因在21世纪将得到巩固和加强。
  杨振宁今天将“科技”二字分开阐述。“基础研究加发展研究是‘科’,是大学与研究所里面的研究;发展研究加应用研究是‘技’,是工厂研究所与工厂里面的研究”,杨振宁预计:今后三四十年全球科技发展的重点将继续向“技”方面倾斜。而科学应用研究发展最快的将是芯片、医学与药物和生物工程三大领域。中国应在这些领域紧跟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杨振宁希望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科技发展中要处理好“科”与“技”的比重问题。“要看到应用技术发展的根源是基础科学,不能因为短期经济发展的压力而过度地向应用技术倾斜”。
  谈到全球化,杨振宁说:“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到了今天,有了贸易全球化的可能。当然这么大的,影响这么多人的动向,不可能没有反对的声音,可是总体来说,全球化今天符合世界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所以会继续下去”。“20多年前邓小平以他的卓越的远见和无比的毅力,把中华民族带上了一个新的方向,赶上了全球化的列车。这不止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大事”。杨振宁同时指出:全球化是没有前例的大变更,一二十年间会促进全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可是长久下去也会带来十分复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将和高速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资源、环保、道德与宗教等问题相互纠缠在一起,造成21世纪中叶人类必须面临的新挑战。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流动科普车教育活动启动
  本报讯记者王娜梅报道: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区青少年教育促进会、全国少工委办公室、中国科协青少年部、全国妇联儿童部等单位在全国重点城市共同发起主办的“社区青少年流动科普车教育活动启动仪式”,日前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拉开了“社区青少年流动科普车教育活动”的序幕。
  美国AMD公司赞助的价值400万元人民币的四辆大型客车被改装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科普网络教室,在车上可以采用现代信息制作和传播技术进行现代实验操作演示,开办科普讲座。6名科学院院士、专家被聘为这一活动的科技顾问,车上还配备了专职的科技辅导员。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曲格平荣获爱丁堡公爵保护奖
  本报北京9月16日讯记者丁伟报道:祝贺曲格平教授荣获爱丁堡公爵保护奖座谈会今天在京举行。
  9月11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纪念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40周年的盛大仪式上,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被授予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最高奖项———爱丁堡公爵保护奖,该奖项是世界自然基金会2001年度全世界唯一的奖项。爱丁堡公爵殿下亲自给曲格平授奖,以表彰他对中国环境保护所做的巨大贡献。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百名乡镇卫生院院长受表彰
  本报讯记者孟宪励报道:郑家宝、季苏兰、田传新等来自全国各地117个乡镇卫生院的优秀院长近日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表彰。
  此次表彰的优秀院长大都在乡镇卫生院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以自强不息、勇挑重担的精神,使卫生院走上了繁荣发展之路。
  这次表彰会上,由中国农村协会设立的“农村卫生终身贡献奖”也首次颁发,卫生部原部长钱信忠、老专家陈龙获此殊荣。这次活动由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中华医院管理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等出席会议。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出版
  本报讯记者施芳报道: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项目——《二十世纪中国油画》新近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此书引领读者回顾了油画在中国生根、发展,乃至成为现代文化一部分的历史进程。画册分三卷六册,收入活跃于20世纪中国画坛的170位油画家的1300多幅作品。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第二届眼科管理论坛举行
  本报讯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办的中国第二届眼科管理论坛日前在京举行。论坛邀请印度眼科专家介绍了该国眼科管理的经验,与会的全国部分眼科医院院长及综合医院眼科主任,就如何管理好眼科、提高眼病治疗的覆盖面及效果等问题展开讨论。(王淑军)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为了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腾飞
  生物技术产业是21世纪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产业规模尚不足世界总量的一个零头,形势逼人。20名留学海外的博士带着项目、资金和深情毅然归来——
本报记者陈杰赵永新
  秋天是收获果实的季节,也是孕育希望的季节。9月,在渤海之滨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天津大学科技园内,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生物技术产业孵化器——泰达华生生物园问世了。这是20位留学海外的生物学博士与天津开发区倾力合作的硕果,寄托着他们共同的期盼:期盼这个滚动投资1亿元、拥有1.8万平方米现代化实验室和标准化厂房的孵化器,催生出一流的生物技术产业群。
  带着共同的梦想,20名海外博士携手归来
  泰达华生生物园最引人瞩目的,是它的核心层———20多名留学归来的生物学博士及管理人才组成的主力团队:首席执行官刘建亚,留学加拿大,加拿大PDF公司董事长;首席技术长官王磊,留学澳大利亚,南开大学特聘教授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客座研究员;首席运营官谭文,留学美国,美国医能公司总裁;首席科学家金守光,留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终身教授……这批年龄在40岁上下的科技与管理人才,是改革开放之后的首批出国留学人员,目前大都加入所在国国籍,家成业立。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撂下在海外的事业,毅然携手一起“回家”?是他们共同的梦想:凭借太平洋两岸的优势,让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与世界同步起飞。
  刘建亚是其中的先行者。这位南开大学生物系1984届的高才生,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读完硕士后赴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
  “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的抱负使他选择了创业:1991年进入魁北克实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做研发部主任,1994年在加拿大融资建立PDF科学技术有限公司。1995年,他回国在天津成立公司,研制的快速家用诊断产品覆盖了全国1万多家超市和药店,成为既懂基础研究又懂企业运作的佼佼者。
  刘建亚意识到,中国最缺的不是技术,而是创业者群体。要想使中国的生物技术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依托产业的整体崛起。目前我国生物技术的一流人才大部分滞留海外,北美近30万的中国留学生中1/5左右研究生物技术,他们大部分受聘于大公司和大研究所,是世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引进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是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999年,刘建亚邀请留学美、加的两名生物学博士到天津讲学交流,并开始了20名生物学博士的合作计划。正如一位博士所说的,无论我们身在哪里,中国都是家,血管里流的,永远是中国人的血。共同的价值取向使他们不谋而合、殊途同归。次年9月,由留学美、加、澳、日等国家的20名生物学博士组成的考察团,回家探亲。耳闻目睹的沧桑巨变使他们对故土的未来信心更足,回国创业的决心更加坚定。
  然而,生物技术产业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一样,需要价格昂贵的实验室、数额巨大的风险投资、便捷即时的信息交流和多方专家的分工协作。几经酝酿,一个充满诱惑力的构想诞生了:筹建一个以海外留学生团队为主体、多元投资、企业化运作的生物产业园,通过“孵化”吸引更多的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业!
  构建一流生物技术孵化器,为有志之士搭建创业平台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生物技术孵化器,在中国前所未有。哪里才是这枚种子最适宜的土壤?寻游四方之后,博士们的目光锁定在天津开发区。
  经过16年的艰苦开拓,天津开发区已从盐碱荒滩变成了以电子通信、机械加工、精细化工和生物制药、食品饮料等为支柱产业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在成就面前,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工委书记皮黔生敏锐地认识到:科技创新一日千里,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开发区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严峻的挑战。发展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将成为开发区未来持续高速发展的巨大引擎。今年初,他在听完刘建亚对生物园蓝图的描绘后,当即说:开发区欢迎你们。天津市政府对外经济工作顾问、天津开发区的创业者叶迪生慧眼识英才,对博士们的构想给予充分肯定,表示全力支持。
  节奏一步步加快。今年3月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泰达国际创业中心主任孙平听了刘建亚只谈“做事”、不计报酬的真诚“游说”,为他全身心投入的执著所打动。随后,该中心与天津泰达科技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和20名博士控股的天津华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签下共建协议,泰达华生生物园于5月正式筹建。
  在泰达华生生物园参观,所见所闻令人感到,这是全新意义上的专业孵化器:设施齐全、共享的大型公用设备、相对独立的单元实验室,以及在建的符合GMP标准的小试、中试车间,使生物技术创业的高门槛大为降低,创业者今天携带专用仪器进来,明天就可以开始工作;经验丰富的“创业教练”将提供包括产品开发、商业计划制定、市场营销规划、融资服务等在内的深度咨询服务,促进技术专家向企业家的蜕变转型;首批到位的2000万元种子基金,将以杠杆作用挑动更多的风险公司投资,从而满足生物工程产业连续融资的需求;由战略合作伙伴组成的专家库,将为创业者提供相关领域的服务;由科技、政治、法律、企业等方面的权威人士组成的国际顾问委员会,把握企业的航向,提供所需的各种国际资源。
  更让海外学子心动的,是市场化运作机制:泰达华生生物园不是一个准政府的孵化机构,而是以“股份有限公司”形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在法制的轨道上进行规范化公司运作;在股权结构上体现股权结构多元化,拒绝“一股独大”,同时将股权分配到留学生管理者和技术创新者名下,实现产权与经营权分离及有效结合,同时给未来的留学生创业者预留一部分股份,使人才资本化和知识资本化成为可能。
  十年磨一剑,创业梦今圆。目前已有多个处于国际前沿的项目落户生物园,到今年年底孵化3至5个创业企业不成问题。刘建亚和他的博士伙伴们的目标是:用3年左右的时间孵化50个生物技术企业。
  天津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勇异常兴奋:“我们将把生物技术产业作为开发区未来的主攻方向,全力支持生物园的工作,吸引更多的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业,努力使之成为与美国三大生物技术产业化基地比肩的生物技术产业化基地!”
  泰达华生生物园搭建起广阔而又自由的创业平台,海内外的同仁志士将由这里振翅高翔……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著名教育家霍懋征从教60周年庆祝活动9月16日在京举行。“霍懋征教学法”影响了几代基础教育工作者。这是霍懋征和孩子们在一起。李青山摄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华骨髓库获赠两千万元
  本报讯记者白剑峰报道:中国红十字会日前获得北京通康生物实业集团公司捐赠的2000万元,用于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的建设。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已启动8年,此笔捐款是近年来社会团体和企业单位向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捐赠的最大一笔款项。
  我国现有白血病患者近400万人,且以每年4万人的速度递增,其中半数以上为青少年儿童。要救治白血病患者,需要足够容量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然而我国大陆只有不到3万人的库存资料。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闭幕
  本报长春9月16日电记者李忠春、廖文根报道:历时4天的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今天在吉林省长春市落下帷幕。
  这次学术年会是历届年会中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开放性的学术年会。来自全国各地的4200多名科技工作者汇聚一堂,围绕“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杨振宁等著名科学家、两院院士和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近500人作了精彩的报告、主题发言或专题演讲,并就科技界及社会各界所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部分全国性协会、学会在会议期间举办了科技进展成果发布会。大会还特地安排了“大手拉小手,科学家与青少年共话科学”、“科普报告校园行”活动,2000多名中小学生与科学家一起,共话21世纪的科学和人类生活。大会期间部分两院院士到长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一汽集团进行了考察。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七一”讲话进广州舰艇学院教材
  本报讯广州舰艇学院最近把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编入学员教材,使讲话精神进课堂、进入学员的思想,有力地促进了学院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工作。该院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组织专家教授对将讲话编入教材的尝试进行论证,制定了实施细则,然后对现在设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革命军人思想品德修养》等10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充实,并编制了一套辅助教材和教学多媒体,实施之后取得了良好效果。(杨长明)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榆林将建设生态产业科技园
  本报讯中国陕北(榆林)生态产业科技园项目日前通过专家组论证评审,并将全面启动引资及建设工作。陕北(榆林)生态产业科技园选址于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带地区,规划建设1万亩的中心园区和10万亩的示范区。
  (董峻)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华杯”多媒体作品大奖赛揭晓
  本报讯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华杯”多媒体作品大奖赛日前在京揭晓,《壮族》、《中国皮影戏》等19部作品分获8个奖项。此次大赛共收到30多家单位的参赛作品78部,其中港澳台的参赛作品有23件。(方可扬)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耐干旱优质牧草培育成功
  本报讯一种利用基因技术培育而成,适应在干旱土地生长、耐盐碱、耐高寒、抗病虫害的牧草最近由东立(深圳)有限公司培育成功。目前,这种牧草在内蒙古、宁夏、黑龙江等地的试验基地长势良好。(蒋建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