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近日,二○○一年第九届全国种子交易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一千多家企业带着各自的优良籽种来参加交易会。图为内蒙古自治区大民种业集团运用高科技手段种植的西瓜,在交易会上引起与会者兴趣。本报记者王景仁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农民当网民网上寻商机
 小村开网吧
李相申
  今年7月份以来,河南省方城县广阳镇高沟村的农民们,一改过去农闲时节闲逛、聊天的习惯,纷纷走进不久前还十分陌生的网吧,进入神奇的因特网,联系商户、寻找商机。该村“科海网吧”的开张,不但令村民们眼界大开,更带他们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信息“高速公路”。
  方城县广阳镇高沟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里越来越多的人急需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开阔眼界。一些农民经纪人、个体户、专业户要想从网上获取信息、联系业务,只有跑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上网,十分不便。今年7月,该村21岁的青年、河南财经学院毕业生刘爱林,自筹资金3万多元,购买了5台电脑,在电信部门的帮助下,率先在村里办起了网吧。
  网吧一开张,就引起了农民们的兴趣,小山村一下子热闹起来了,网吧生意十分兴隆。村民们从网上寻找商机的同时,也给小小的“科海网吧”带来了每天100多元的收入。在刘爱林的带动下,高沟村已有20多户农民买回了电脑,成了“网民”,已有12位农民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把花生米、苹果、西瓜、大枣等销往深圳、广州、郑州等8个省市,获得了较好的效益。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农村缺电工不容忽视编辑同志: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电网改造为农村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农村电工短缺、素质偏低的问题日益突出。笔者所在的乡共有209个自然村,仅有19名电工,平均每10个自然村不足一名电工。尤其在偏远的农村,情况更为突出。尽管有电工,也是“半路出家”,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遇到一些电路故障都很难排除。希望这个问题能引起政府和电力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注重培养和适当增加电工,以适应农村的快速发展。
  河南省新蔡县杨庄户乡李晓信梅永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和县化解乡村不良债务
  本报讯安徽省和县将化解乡村不良债务作为今年巩固、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裁员、清财、节支和发展,向乡村不良债务挥起“四板斧”,成效显著。
  1999年,该县乡村两级负债总额9292万元,380个村村均负债14.18万元。针对乡村不良债务积重难返的情况,和县决心动真格,通过认真调研,他们决定动用“四板斧”来克服这一顽症。
  “四板斧”效果明显,全县乡镇财政供给编制由1002人降至540人,仅裁员一项,每年可减支500万元。对村级规模进行调整,共并村107个,削减村组干部2000多人,全县村组干部工资、办公费用、招待费等由此每年可减少支出1000多万元。(刘泉)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高唐:财源滚滚来
姚美运
  山东省高唐县把强化财源建设、增加财政收入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千方百计加强骨干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培植创税农业,加快了财源建设的步伐。2000年,完成财政收入18193万元,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7%。
  加强骨干企业,强化主体财源去年以来,对骨干企业的发展,县里坚持以“四调”实现四个突破:规模调大,在企业发展上实现突破;层次调高,在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上实现突破;产品调优,在增强市场竞争力上实现突破;机制调活,在企业发展活力上实现突破。按照这个思路,目前已形成了以农用三轮车为重点的运输机械,以植物油、肉类加工为重点的食品等六大主导产品系列。时风农用三轮车在年产量达到20万辆之前,县里每年都接到很多善意的转产建议。但县委、县政府认为,农用车虽然不是高、精、尖产品,但适应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市场广阔,效益显著。去年以来,加大技改投入,一股作气把企业推到了年产80万辆三轮车的全国同行“霸主”地位,企业2000年完成销售收入35.3亿元,实现利税3.11亿元,今年1—7月,同比又分别增长了31.8%和45.3%。县纸业集团1998年以前的五年间新上了9台1760长网纸机,投资2亿多元从奥地利引进了年产7万吨的3800纸机设备,投资
  1200万元建立了科研所,使企业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产销率保持在100%,2000年实现利税1.01亿元,今年1—7月,同比增长12.09%。主导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他们并不满足目前的现状,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去年下半年以来,他们又投资2.35亿元,新上了复合软包装生产线,今年9月份试投产后,仅此一项,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1.8亿元。
  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培植第二财政支柱
  高唐县坚持依靠县属骨干企业带动一批,营造宽松环境引进一批,发挥自身优势培养一批,加快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步伐。时风、纸业、油脂、热电厂等骨干企业积极加大帮扶带动力度,对内私营企业产品坚持“同样质量、优先采用,同样价格、优先付款,同样产品、优先生产”,最大限度地带动了全县个体私营业户的发展。目前,县属骨干企业已带动起了六大私营工业园区,私营企业、个体私营业户分别达到120家和1500户。县里对年销售收入过200万元的私营大户由县级干部挂靠、重点帮扶,抽调联络员直接深入到重点私营企业,及时帮助解决发展难题。目前,全县个体户已发展到1.8万户,私营企业791家,从业人员4.9万人,2000年上缴税金4800万元。
  培植特色农业,启动特产税源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种植结构作为财政增收、农民致富的途径,引导农民种植创税农作物。他们因乡制宜,首先请农业专家帮助选定适合本地种植的早春西瓜、双孢菇、套袋苹果等创税农作物,然后请农民自主选项,并按照规定同乡里签订协议,协议内容主要包括所种农作物面积、品种、该产品市场销售平均价格及农村特产税征收率等。根据农户选择的农产品项目、种植面积,乡里预先以农膜、良种等农资形式提供垫付风险金,从而提高了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的积极性。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种植面积占世界1/5,总产量占世界1/4,90%却堆在菜市场,用于加工的不足5%——
小土豆怎样长成大产业
王韩民
  十几年来,我国土豆的种植面积、总产量均以两位数的百分比在增长。2000年的种植面积达7000万亩(约占世界总面积1/5),总产量达6000万吨(占全世界总产的1/4)。尽管我们的面积、产量比重不小,但发达国家土豆加工增值可达10多倍,我国却有90%的土豆堆积在普通菜市场,上不了超市货架。许多人都在纳闷,土豆生产大国为何难使土豆成为大产业、大市场?
  原因
  一是对土豆生产定位不准。在我国,长期以来,土豆(马铃薯)一直被作为蔬菜对待,至多是多种经营产品,投入很少,算不上粮食,更没有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所以造成在农业生产中排不上位置且粗放经营,在市场上价格低廉且备受冷落,生产、科研、加工等不为人们所重视。
  二是土豆育种工作跟不上。目前全国还没有育出一个土豆加工专用型的品种,1963年育成的“克新一号”和1973年育成的“雪花白”两个品种分别“服役”了38年和28年,均属淘汰的“高龄”品种,但至今仍在大田里“奉献余热”。近几年虽有引种,但因“水土不服”暂告失败。
  三是加工转化程度低。全世界约有50%的土豆用作鲜食,10%用于加工,20%用于饲料,10%用于留种。世界休闲食品市场上土豆片的销售额超过200亿美元。美国销售额572亿美元,年人均消费土豆片达9公斤。而我国目前用于食品加工的土豆不到5%,绝大部分用于鲜食和淀粉加工。
  四是土豆消费滞后。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均年消费土豆为14公斤,远远低于世界年均水平的28公斤,更低于阿根廷(52公斤)、美国(61公斤)、德国(79公斤)、俄罗斯(121公斤)、波兰(136公斤)。消费上不去,还与加工品种少、质量差、饮食习惯等有关。
  五是对种植土豆的经济效益估计不足。据专家测算,在我国,1999年每公顷谷物类的产值为3956元,豆类为3386元,油料类为4116元,而薯类(主要是土豆)达8790元,几乎是前三类的两倍多。加之土豆耐干旱、耐瘠薄,适应性强,因而生产成本相对也要低一些。
  建议
  近几年,各地在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中都十分重视土豆的生产,全国已有10个省区年种植土豆面积超过300万亩。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已达860万亩,贵州省已达670万亩。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吉县,农民仅种植土豆一项,2000年人均纯收入就达300元,现在土豆产业已成为宁南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自治区计划到2005年,把土豆种植面积和产量从2000年的180万亩、106万吨提高到200万亩和150万吨。下一步,要想将我国的土豆产业做大、做强,有关人士建议:
  加快引进和培育优质专用土豆品种,建立土豆科研推广体系,健全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建设土豆保鲜、储藏设施;
  重点扶持一批以土豆为原料的加工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开发加工新产品、系列产品,不断开拓土豆市场,延长土豆产业链;
  结合西部大开发、农村扶贫开发和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在产业政策、信贷投入、科研推广等方面,加大对土豆产业的开发,使之更强更大。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随笔

传统饲养闪“亮点”
任相国
  山东省陵县陵城镇一位农民定期到县城卖“笨鸡蛋”,这种散养家鸡鸡蛋比规模饲养的鸡蛋每公斤贵三角多,还十分抢手。如今,陵县市场上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是鸡蛋,庄户人提篮小卖的“笨鸡蛋”更好销;家养“笨鸡”比育肥肉鸡每公斤贵两元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鸡鸭鱼肉已不再是节日、红白喜事才可享用的奢侈品,隔三差五吃顿鸡鸭鱼肉已是常事。然而,近年来,大饱嘴福的人们却抱怨:“现在的鸡鸭鱼肉再也做不出过去那个味道了!”或许是久食鱼肉不闻其香,或者是荤腥不断使人们味蕾迟钝了,人们的口味变得越来越挑剔。
  然而,据专家分析,肉蛋“味不如昔”,很大程度上与喂养方式的变化有关。如鲤鱼,在自然环境中,4—5年才能长1公斤。由于它食性杂,丰富的营养造就了天然美味的肉质。人工养殖就不同了,用15公斤左右的颗粒饲料就能“催”出1公斤的鲤鱼,而生长周期也缩短到一年甚至半年。这样的鲤鱼味道当然不如以前了。鸡也是如此,过去,一只鸡从养到杀需要约1年的时间甚至更长;眼下的肉鸡50多天便可出栏,蛋鸡过了产蛋高峰期处理,也不过250天。过去的鸡大都散养,吃的是粮食、草叶或昆虫,现在是清一色的“配方饲料”,有的甚至还添加激素,这样,鸡出栏快了,产蛋率高了,但肉蛋的营养成分却降了,味道也大打折扣。如此,市场上的“笨鸡”、“笨猪”、“笨羊”价格高,也就不为怪了。
  “配方饲养”在经济短缺时代,可以迅速满足市场需求,弥补了“传统饲养”的缺陷。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再仅仅满足吃得上,开始追求口味、营养和健康了。当然,我国人口多,肉蛋消费需求大,如果全采用“传统饲养”,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但在调整畜牧业结构的今天,农民关注一下饲养细节,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把优美的生态环境当作生产力,江西于都发生了变化——
从“山水绿”到“产业绿”
谢贵芳
  从江西于都县城往南行,绵延百里,绿的是青梅、蔬菜,香的是纯天然鲜牛奶,甜的是脐橙、柑桔。这个昔日有名的“江南沙漠”,而今已成了“绿色江南”。
  绿山绿水先“绿”人心
  《于都县志》载:“环城皆山,林丰草茂,蔚然而深秀。”但20世纪90年代初的于都,美景已成过去,水土流失面积165万亩,占山地总面积的51%,这情形让于都人心里不好受。
  绿山绿水先“绿”人心。位居省级森林公园罗田岩下的村民,最先看到了绿的效应,山门一开,游人进来,大把的钞票进了农民的腰包,农民刘长水乐呵呵地说:“绿了‘被子’,赚了‘票子’。”屏山牧场、天河山水库、宽石寨等一大批旅游景点得到开发,餐饮业、服务业、运输业等一批相关产业也被带动起来……
  绿色带来了财富,于都人试图把每个产业都做“绿”。新发展起来的青梅、奶牛两大支柱产业,形成了从县城到盘古山镇的“百里生态长廊”,依托屏山牧场生产的纯天然鲜牛奶,香透了赣南城乡市场;依托江西主味食品公司生产的青梅果,飞越千山万水进了台湾、日本等地的“餐桌”。发展绿色产业成为80万于都人的自觉行动。
  科技为产业增“绿”
  科技是产业的“血脉”,没有科技的投入,于都的绿色不会这样浓。早在前几年,该县就与全国10多家科研院所“联姻”,引进科技成果42项,其中国家科研成果15项,这些高新科技在红土地上开花结果。他们引进推广的“果品无公害生产技术”和“名优果苗的培繁技术”,使该县改良果园、新开发果园面积达到30万亩,成为赣南的果业大县,果品质量备受好评。有着“柿子之乡”美誉的岭背镇,通过与南昌大学食品科学工程系“联姻”,研究开发出了天然保健食品柿叶茶、柿糕、柿饼等产品,光栽柿一项就给农民增收300多万元。
  科技搅活了一江春水。现在,该县已建起了20多个高科技食品加工企业,开发出“盘古龙珠”茶、“好日子”柿叶茶、屏山鲜牛奶等70多个高效益绿色产品,其中有21个产品飘洋过海打入日本、美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保护让绿色永驻
  蓝天碧水,清新的空气,是于都人努力多年的结果,他们知道,“金山银山”不如“青山绿水”,只有绿色的环境,才有健康的产业和绿色的食品。在铁山垅、盘古山等乡镇,一大批钨砂业主改行,“将功补过”建起了生态庄园。
  铁山垅镇远近闻名做了几十年钨砂生意的老板杨福元,前几年金盆洗手建起了集“酿酒—养猪—沼气—青梅”于一体的生态庄园,成为县里有名的生态示范户。县里也把环境保护列为经济发展的首要内容,明确提出,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上。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当地采取农林结合、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庭院经济和大田生产结合等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对山、田、水、林、路综合规划,治理开发,对30条小流域停垦还林,增强土地保土保水性能,全县累计水保投资达1269万元,减少水土流失面积33万亩。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谈

调整:要把握两个重点
安徽省巢湖市市长王启敏
  在新形势下,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收为目标的农业结构调整,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首要任务,结合巢湖农村的实际,必须把握好两个重点。
  首先,必须坚持良性调整。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调整农业结构,包括调整农村经济布局,调整农村所有制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在调整农村经济布局结构上,按照规模连片、相对集中的原则,实行区域化布局,为农业产业化打下基础。今后,巢湖主要抓200万亩优质稻、200万亩优质油菜、50万亩脱毒山芋、50万亩精细蔬菜、50万亩地膜花生。水产林业布局也要相应调整,加速基地扩张,努力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经济区域和面向不同市场的经济地带。在调整农村所有制结构上,要采取更灵活、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合资经济、独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比重。在调整优化农村产业、产品结构上,针对食品、果蔬、畜禽、油料、水产等优势产业进行系列开发,真正着眼于大食品、大农业、大市场,按照品种调优,科技调高,成本调低,流通调活,产业链调长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以优质产品闯市场。
  其次,调整必须发挥自身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就是要扬长避短,既要发挥当地优势,又要符合市场需求,尽快走出一条适合农业发展特色的新路子。
  当前,一要发挥资源优势。在充分挖掘水产、家禽、果蔬、油料、食品等五大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好布局。全市重点组织实施调整战略,即沿江22个乡镇发展立体高效种植,形成百里高效种植走廊。沿公路的32个乡镇发展大棚经济,使蔬菜生产进一步向基地化、规模化方向延伸。二要发挥规模优势,在全市形成几个大规模的种养基地:以居巢区、无为县为重点的螃蟹、甲鱼等特种水产基地;以和县、无为县为重点的蔬菜生产基地;以居巢区、和县为重点的大棚鸡、大棚鸭规模养殖基地;以无为、庐江为重点的棉花生产基地等。当前的重要任务是要把这些已有基地规模做大做强,形成种养集散地,带动千家万户进行结构调整。
  目前要围绕主导产业和基地,积聚生产要素,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优势产品、优势企业上去,真正形成大的龙头企业,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再上台阶。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石门柑橘成了抢手货
  本报讯8月4日,新疆伊犁果品批发市场老板戴金发又一次给湖南石门县柑橘办发来传真,恳求在原订800担早熟蜜橘的基础上,再加订300担,并按常规随之信汇了订金。至此,该县已有100万担柑橘名花有主,约占预产总量的25%。
  湖南石门县是全国著名的优质柑橘生产、出口基地,2000年获中国柑橘学会授予“早熟蜜橘第一县”的美誉。近年来,其产品年年被客商抢购一空。
  (陈锦龙向才银)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三峡移民人权保障实证研究启动
  本报讯《中国三峡工程移民人权保障实证研究》课题8月30日在京正式启动,旨在多视角、全方位客观分析和评述三峡移民人权状况。课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共同承担。
  该课题研究将完整地记录三峡移民人权保障状况。课题组成员将深入三峡库区,走村入户,口问手记,真实记录移民搬迁前后个人、家庭信息的变化和移民个人的思想感受。(白冰)


返回顶部